Zhe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临●举轻若重),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衢州文化之--婚嫁习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Feb 6 20:50:46 2007), 转信
婚姻
订亲旧时,婚姻重门第,讲“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权,形同买卖婚姻。
缔结姻缘,先托媒人说合,求亲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绝无女求男者.对待媒人必须以上宾之礼,备办酒食,俗谓“亲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经双方说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亲”,女方同意后,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亲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亲完毕,男方选择吉日托人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帖”拿回后,要请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冲相克,如“龙虎斗”、“两龙不同潭”、“鸡兔不合笼”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将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择日,将定亲日期写于龙凤红帖上,请媒人连同聘礼送到女家,称为“定亲”。女方回赠状元花礼帽、糖果糕点等,也有的绣花袋一对,万年青两株,俗称“回情”。定亲后男女即视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门求亲。
迎娶从定亲到迎娶,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迎娶佳期称“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属相八字确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择日。成亲前一两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运嫁妆,谓“发嫁妆”。各地嫁妆大同小异,一般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必备品。近年嫁妆多新旧结合。晚上,男家设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难分难舍,谓之“哭嫁”。江山一带有新娘花轿上路,弟弟用双手攀悬在轿杠上扛一段路,俗谓“吊轿杠”,也是表示不愿别离之意。开化一带“哭嫁”有“哭嫁词”,如“望你到男方,水涨船高,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托莲花朵朵开,蒂夫蒂妻,公婆欢喜;蒂夫上床,子孙满堂;蒂夫上桌,铜钱满地堵,……四季发财,元宝滚进来!”花轿到达新郎家由利市婆搀扶新娘,踩着地上轮番铺垫的红毯或麻袋而进,称为“传代”。接着拜堂成婚,晚上宴请宾客,宴毕闹新房.婚后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叫“回门”,当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旧俗的繁文缛节已渐减少。
婚俗旧时,衢州各县婚姻习俗大致相同。
童养媳,一般为家庭经济不宽裕,人口过多,抚养艰难,怕女儿长大无力购办嫁妆而给人作童养媳的,也有捡养或买养的,童养媳长大成婚时也举行婚礼,若婚前男方夭折,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也有的终身不嫁的。
入赘,俗称“招亲”。女方“招亲”一般因家中没有兄弟,入赘的男人多为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婿常受歧视,不能入谱,有“招亲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说。常山一带招亲时要写招亲字置于大门外的草坪或石头上表示受村人监督。招亲后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赶出村。因此过去视入赘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赘者受法律保护。
换亲,两家因家境贫寒或关系融洽,亲上加亲,互娶对方女儿为媳妇,可以免送财礼,俗称“宝换宝”。
改嫁,俗谓“二婚亲”。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视为不光彩,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须听族人支配。娶寡妇者多为丧偶或无力娶妻的穷人。男方择吉日夜间迎娶,寡妇坐“乌藤轿”或“蓝藤轿”。建国后此俗已废。
打喜,又叫“冲喜”。定亲后,男子重病不起,经双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妇。旧时还有同姓的不婚的习俗,今已废除。
--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
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
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
愿上帝赐予我智慧,
明白两者之间的差距。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