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戒贪●戒嗔●戒痴●戒慢●戒疑),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舟山各地风物中的龙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Feb 27 20:56:58 2007), 转信
所谓风物,即具有本地风土人情的物象或物体。在舟山,有许多以龙命名的山、礁石、洞、塘、湾、峰、岑、潭、涧、塔、桥、宫、庵以及考古中发现的龙文物等,均属舟山龙风物范畴。这是以风物为载体的舟山龙文化的又一表现样式。由于舟山龙风物的蕴藏量十分丰富,并且范围和地域又很广泛,一时难作全面的记叙,只能择其要而叙之。
山:据舟山各类方忘记载,舟山以龙命名的山有龙头山、龙塘山、鱼龙山,青龙山,龙洞山,镇鳌龙山,龙山、应龙山、伏龙山,龙下巴山,火西龙山,大黄龙山,小黄龙山,中龙舌山,内龙舌山,花烛龙山等等。因海岛即为露出海面的高山,所以有些以龙命名的山亦为龙岛。如嵊泗的大小黄龙山即为大、小黄龙岛。嵊泗构杞岛附近的中龙舌山和内龙舌山即为中龙舌岛和内龙舌岛。普陀县六横双塘乡的龙洞山即为龙洞岛。至于龙山或龙岛的分布,舟山所属的二区二县均有。如龙头山,据《康熙志》记载,在定海县东五十里。龙塘山,在定海县东北二十里。鱼龙山,在定海沥港镇。龙下巴山在定海马岙乡。龙洞山,在普陀县六横南,《光绪志》中记载:“长一里半,阔五分里之二。”伏龙山,在普陀县普陀山境内,《普陀山志》中曰:“东尽青鼓磊,西尽大山风洞嘴,南尽篷头杨梅跳,北尽伏龙山,此山为四境也。”龙山,在岱山县境内,《康熙志》中曰:“岱山支山十五……,其曰凤凰,曰龙山。”大小黄龙山,在嵊泗县境内。《嵊泗地名志》中曰:“大黄龙岛在县城东南12.6千米处。”宋乾道《四明图经》写作黄隆山,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记作黄龙山。清光绪七年《崇明县志》汛地图中标为大黄龙山。清光绪《新译海道图说》卷六中云:“距拉夫司岛(泗礁山)东南面一里又四分里三,有陡崖曰先好司岛,原名黄龙。”小黄龙山在大黄龙山旁边,头向东南,尾摆西北,山土呈黄色,在大海之中犹似一条穿波逐浪的游龙。《嵊泗地名志》中曰:“宋乾道《四明图经》以来与大黄龙岛合称黄龙山。清光绪七年《崇明县志》汛地图标为小黄龙山。民国13年《定海县志》附图标为小黄龙。清光绪《江苏沿海图说》载西名为勃罗司岛。”
礁:以龙名礁的,舟山有龙王礁、龙礁、龙北礁、龙珠暗礁、龙骨礁、小龙角礁、龙南礁、龙牙桩礁、龙下元礁、龙九子礁、小应龙礁、小龙礁、上龙礁、中龙礁、龙尾巴礁、上龙头礁、龙牙礁、龙渊礁、半边龙舌礁、龙门礁等等。它们分布的区域和方位在舟山所属县区新编的县志和地名志中均有记载。如龙王礁、龙礁、龙北礁、龙珠暗礁均在定海区境内。龙王礁在干揽乡,干出高度0.6米。龙礁面积900平方米,龙北礁面积800平方米,均在马目乡。龙珠暗礁位于岑港镇,在水下1.8米处。龙骨礁、小龙角礁、龙南礁、龙牙桩礁、龙下元礁均在普陀县境内。龙骨礁在桃花岛海域,龙南礁、小龙角礁在普陀洛迦山海域。龙下元礁在朱家尖西岙乡,龙牙桩礁在东福山海域。以上五礁中露出水面面积500平方米以上者仅有龙牙桩礁一座,其余四礁均为小面积的明礁、暗礁或干出礁。
龙九子礁与小应龙礁在岱山县境内。龙九子礁在秀山岛海域,是块明礁。小应龙礁在长涂岛海域,为干出礁,在嵊泗县境内的龙礁有小龙礁、上龙礁、中龙礁、龙尾巴礁、上龙头礁、半边龙舌礁、龙牙礁、龙渊礁、龙门礁等10个,不愧为浩海万顷、龙礁成群的海龙王的世界。
据新编《嵊泗地名志》载:“中龙礁曾名龙礁,位于县城北4.8。千米,金鸡山北1.24千米,东西走向。东南最高点海拔21.3米,似龙头,西面最高点海拔12.5米,称龙尾。全礁面积0.02平方千米。北旁有上龙礁,西旁有小龙礁。”可见这三个龙礁形成一个礁群,均在金平岛附近海域,总称为龙骨礁。
龙牙礁又名龙牙桩礁,位于张其山南250米处。《嵊泗地名志》中云:“此礁由三块明礁组成,东西排列。礁小且尖、形似龙牙,如木帆船上的‘龙牙桩’,因名。民国13年《定海县志》中标为龙牙礁。”至于上龙头礁、半边龙舌礁均在枸杞岛附近海域。上龙头礁在枸杞岛龙鹰窝嘴南旁,由三块明礁自西南至东北并列组成,因状似龙头,故名。清光绪《江苏沿海图说》称作床头龙。半边龙舌礁在枸杞岛东隅龙舌嘴头东南海域,西邻龙舌岛。《嵊泗地名志》中云:“因近龙舌嘴头,而礁的西端悬崖似刀劈,故称半边龙舌礁。”还有,龙渊暗礁位于海礁北部,处水面下8.6米,风浪甚大,如在龙潭深渊之中,故而名之。龙门礁是海礁礁群中的一座,最高点海拔36米,是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嵊泗县人民政府立碑命名的,其出典是借用山西省龙门山的山名。龙尾巴礁,则在花鸟岛附近的海域。
洞:舟山以龙命名的洞有淡水门西岸的青龙洞,岑港双狮山下的白龙洞,普陀山的龙珠洞,桃花岛上的龙女洞,六横龙洞岛的龙洞,朱家尖的“蛟龙洞”以及嵊泗黄龙岛上的七龙洞等等。青龙洞,据《康熙志》中记载:“西岸为道人港,为青门,为龙洞”。白龙洞,《康熙志》“岑港岙图”中云:“山有双狮,称感应之灵,洞有白龙。”龙珠洞在普陀山,据《普陀山志》中记载:“伏龙山又名龙头山,在岛北尽处,海拔102.3米,与茶山相连,形如游龙出海。山下东部海中有一小山洞,如龙珠,有游龙戏珠之趣。”桃花岛上的龙女洞,传说是桃花龙女只身从郭巨来到桃花,在对峙山下打洞居住,岛民称此洞为“龙女洞”。关于朱家尖蛟龙洞的情况,在《海上奇观朱家尖》一书中有段记载,其文曰:“蛟龙洞位于离朱家尖东180米以外的后门山岛上。岛上有大小两个洞,大的称龙洞。龙洞宽七八米,两堵石壁,相峙如门,直下百米之多,传说有蛟龙居于此。每逢月缺月圆时能见蛟龙自洞中奔腾而出。洞上有一宽仅三米的天然石桥飞架南北,称为龙门桥。从桥上观洞,四周藤萝交缠,海涛奔腾入洞,状如钱塘潮涌,声若虎吼雷鸣,游人到此,既感惊险,又觉趣浓。”至于嵊泗黄龙岛上的七龙洞,岛民俗称七洞门坎,位于黄龙岛大岙村东南海边。据《嵊泗地名志》记载:“大岙村有一高三十余丈,宽六十余丈的倒扑石壁,下端接海处,横列着七个天然岩穴,洞口呈蛋形或橄榄形,口大八至十五平方米。洞外,岩石崎岖,欲观洞景,须乘小舟而入。洞中阴森森,寒气逼人,幽深难测。相传一百多年前,洞中盘踞着雌雄两条大蟒,有人说是修炼成龙的。平常难以见到,只有在台风前夕日将西坠之时,才出现在离洞不远的海面上,半沉半浮,体宽约一围。有一年秋季,一条二十吨大小的大海马来到大岙门附近海面。……两条蟒蛇出洞与海马展开了激烈搏斗,只见海面上浊浪翻滚,过了好几个时辰,大海马的尸体浮出水面,漂入大南岙墩石岩抗。不久,臭气随南风飘入大岙村,村民闻之近月之久。”
除了上述的龙洞外,舟山历代方志中还有若干龙窟的记载。龙窟实为海底的龙洞或龙宫。如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定海县志》中记载:“马迹有小潭,可以泊舟,但有龙窟,不可放炮。”又曰:“大衢与长涂相对,其西有礁无岙,不可以泊舟,且亦有龙窟,宜避之。”
塘:舟山以龙命名的塘有定海大龙岗海塘、龙头山海塘,龙潭海塘、龙眼岙海塘、龙潭新楔海塘。普陀的,有石龙海塘、乌石塘、中龙口海塘、外龙口海塘,龙山海塘。岱山的,有龙门里塘,龙门海塘、嵊泗有龙岛大岙海塘等等。关于这些龙塘的情况,大龙岗海塘位于定海盘峙乡,塘长45米,1972年竣工。龙头山塘位于定海长峙乡,塘长300米,1964年竣工。龙潭海塘位于定海柳行乡,塘长100米,1974年竣工。龙潭新楔塘,位于定海柳行乡,塘长500米,1974年竣工,龙眼岙海塘,位于定海沥港镇,塘长265米,民国年间建造。石龙海塘位于普陀沈家门大干村,长度131丈,清末建造。中龙口海塘位于普陀顺母乡,从砟山嘴至中龙口,长度92丈,光绪二十八年建造。外龙口海塘,位于普陀顺母乡,从中龙口至外龙口,长度99丈,光绪三十三年建造。龙山海塘在普陀龙山乡,一共有大小不一的七只海塘,分布于棕榈湾、大麦坑、沙岙、永丰、永亨、永安、王宝岙七处。其中,二处建造于清朝道光年间,三座建造于咸丰年间,一座建造于乾隆年间,均为清朝建造的古海塘。其中最长的是永安龙山塘,全长307米,最短的是大麦坑龙山海塘全长仅83米。位于岱山县境内的龙门海塘,在衢山岛的桂花龙门口。从蛎黄山至泥螺山,全长510米,蜿蜒曲折,气势宏伟,游若矫龙。龙门里塘则在大衢岛泥螺山咀至渔耕碗山咀的龙门涂内,塘长3450米,围涂面积2150亩,可谓舟山“龙塘”中长度和面积之冠。
成塘年代最早的是普陀县朱家尖的乌石塘。此塘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就有记载,其文曰:“乌石塘在马秦,绵亘百余丈,高可二丈许,枕海之滨,表裹皆青圆石子,如龙之鳞甲然,下注民田,皆成沃壤,天色晦冥,则光怪间错,父老相传,谓旧无此塘,一夕暴风雨,挟而至。”显然,乌石塘并不是以龙命名的塘,但从引文中看,与龙大有关联。在所编的《普陀县志》中说得更明白,其文曰:“朱家尖岛东大山南北两侧海岸,各有一乌黑发亮的石塘。北侧条长500米,宽100米,高5米,称大乌石塘。南侧称小乌石塘,民间相传乌龙所化。”清人朱绪曾诗:“塔飞僧化岂荒唐,风雨俄惊涌石塘。无数乌龙飞不去,免教此地变沧桑。”在《海上奇观朱家尖》一书中另有一段异文以备录:“乌石塘全由乌光发亮的鹅卵石依坡斜垒而成,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其实,这是一条天然垒成的海塘。”形成的原因:“当海浪以巨大的冲击力冲击山岩时,山石不断碎裂大小不等的石块落入海湾,经海浪潮汐的洗刷、磨擦,逐渐变成了一颗颗光滑乌亮的鹅卵石,加上潮汐流向的控制,逐年累积成一条与岸线基本并行的石塘。”据说,当地岛民能从“乌塘潮音”中听出风力的大小,天气之好坏。
由于篇幅所限,舟山的龙风物除了山、礁、洞、塘以及龙王宫和古龙潭已作详细记叙外,其余作概略表述。如:以龙命名的舟山港、湾、涂、岭,在《康熙志》和《光绪志》记载中有龙堂岭和龙堂湾等。新编的《定海县志》中有龙王跳海湾、龙下背海湾、龙王嘴海湾等。《普陀县志》记载中有青龙门港,龙湾、龙沙庵涂等。《岱山县志》记载中有龙峙岙海湾,火西龙山嘴涂等。桃花岛上有桃花女龙所赠的塔湾等等。
以龙命名的奇石怪岩有普陀山的龙岩,朱家尖的乌龙石、飞龙听经石、桃花岛的龙女神珠石、岱山的青龙石、嵊泗的双龙石和东海云龙石等。以龙名桥的,在倪吾芳先生所作的《定海历代民间桥梁》一文中就有定海五龙桥、登龙桥,龙首桥,卧龙桥、龙锁桥,青龙桥六座。龙首桥在民国年间编纂的《定海县志》中有记载,其文曰:“经半路亭入南门,历状元桥迤西屈东至龙首桥。”据《普陀山志》记载,普陀山的南天门有环龙桥。另有朱家尖龙洞景观中的龙门桥和岱山渔耕碗的龙门桥等。至于以龙命名的地名,乡名和村名,那更五花八门了。如在定海区境内的就有北蝉龙堂村,干揽龙头潭村,柳行蟠龙山村,皋泄青龙山村,荷花龙舌村,盐仓海龙村,龙皇堂村,石礁老龙皇村,册子龙潭坑村,长白蛟龙村,云龙村,金塘龙王堂村等。普陀县境内的,1951年有龙山乡、龙洞乡。1953年4月建普陀县时,有普陀的龙眼乡、六横的龙山乡、桃花的青龙乡和龙洞乡。以龙命村的,迄今在普陀区内有普陀山的龙湾村、龙华庵村、龙寿庵村和龙头村。西岙乡的龙潭坑村。顺母乡的庙龙村、龙新村、俞龙村、外龙口村、中龙口村、龙须竹园村。桃花乡的龙头坑村、青龙首村。对峙乡的龙洞村。栅棚乡的龙眼村。台门镇的龙头跳村。龙山乡的龙山村、龙泉村、龙浦村、龙头村、龙沙村等等。在岱山县境内的以龙名乡的民国初期有鱼龙乡,黄龙乡。1953年有龙头乡,龙潭乡。以龙名村的,迄今有岱中乡的龙眼村。岱东乡的龙头村。四平乡的沙龙村。长涂镇的大龙潭村和小龙潭村等等。在嵊泗县境内以龙名乡的有五龙乡和黄龙乡。以龙名村的,有花鸟乡的龙舌村和小石龙自然村等等。此外,以龙名池的有普陀山育龙池,以龙名峰的有桃花岛龙女峰等。
关于舟山的龙文物,除普陀山有许多龙文物外,岱山有龙头汉代遗物,普陀展茅有龙王神话碑。据新编的《岱山县志》记载:“1983年,岱东乡龙头村挖窑土时发现龙头汉代遗物,另有釉陶片等。现存舟山市博物馆。”另据《普陀县志》记载:“在展茅乡翁家村郑家山下水库右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立一‘龙王神话故事碑’,高2.44米,宽0.83米,厚0.15米,张明经撰文,柴汝鹤书。”在光绪年间编纂的《定海厅志》中亦有记叙,其文曰:“天旱有诣龙潭祷雨者,辄应以雨。”至于普陀山的龙纹御碑等将作专题记叙。
其实,除了上述的舟山龙风物外,舟山渔民视船为龙的“木龙”,仿龙爪为锚的“龙爪铁锚”,与龙有关的橹和龙王令旗等均属龙风物的范围。在舟山,还有以植物为龙的定海小沙韭菜龙,以渔具锚缉为龙的岱山沙洋棕缉龙,以石化龙的岱山青石龙等等,充分显示了龙是万物之灵,并借此说明以风物之千姿百态为载体的舟山龙文化,几乎包孕了舟山的山川形胜,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
--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