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gorithm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rry (想不开·撞树), 信区: Algorithm
标  题: 搜索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6月05日17:10:04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搜索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首发于计算机世界)
版权所有:ulika1999 原作 提交时间:12:23:27 06月20日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导致网上信息爆炸性增长。据权威机构统计,网上约有数
十亿的网页,甚至有些专家宣称网页总数已达5500亿,,这一数字仍然在不断的快速增长
。如何在庞大的互联网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网民日益关注的问题。搜索技术的出
现为网民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带来了福音。搜索引擎是一种用于帮助因特网用户查询信息
的搜索工具,它以一定的策略在互联网中搜集、发现信息,对信息进行理解、提取、组
织和处理,并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目的。
1993年,Internet上出现了最早的Web浏览器Mosaic,次年Netscape推出了Navigator,
浏览器的发展促使Web得到迅速推广,同时也推动着搜索引擎的发展。
早期的搜索引擎是把因特网中的资源服务器的地址收集起来,由其提供的资源的类型不
同而分成不同的目录,再一层层地进行分类。人们要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可按他们的分类
一层层进入,就能最后到达目的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其实是最原始的方式,只
适用于因特网信息并不多的时候。
随着因特网信息按几何式增长,出现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Lycos,它创建
于1994年的春天,当时Michael Mauldin将John Leavitt的spider程序接入到其索引程序
中。随着Yahoo!的出现,搜索引擎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时代,相比以前其性能更加优越

搜索服务提供者在研发搜索技术方面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网民对于现有
的搜索技术是否满意呢?
2001年,Roper Starch的调查指出,36%的互联网用户一个星期花了超过2个小时时间在
网上搜索;71%的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遇到过麻烦;平均搜索12分钟以后发现搜索
受挫;搜索受挫中46%都是因为链接错误;绝大部分(86%)的互联网用户感到应当出现更
有效的、准确的信息搜索技术。
另一项由Keen所做的调查显示,人们平均每天有四个问题需要从外界获取答案;其中31
%的人使用搜索引擎寻找答案;平均每周花费8.75个小时找寻答案;53.3%时间花在从旁
人那里获得答案,29%的时间花在亲戚朋友身上,24.3%的是时间花在销售商那里;网上
查找答案的,半数以上都不成功;他们每周将花费14.5美元以上,以获取正确的信息。

从这些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的搜索引擎仍然存在不少的局限性。传统的搜索引擎
技术有哪些局限性呢?主要有信息丢失、返回过多无用信息及信息无关几方面局限性。
造成上述信息检索困难的原因的实质在于传统的搜索引擎对要检索的信息仅仅采用机械
的关键词匹配来实现,缺乏知识处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就是说搜索引擎无法处理在用
户看来是非常普通的常识性知识,更不能处理随用户不同而变化的个性化知识、随地域
不同而变化的区域性知识以及随领域不同而变化的专业性知识等等。
这使得网民仍然在期盼更完美的搜索技术的出现。网民需要搜索服务提供者研制更完美
的搜索技术来满足更快、更准、更方便的查询需要。是的,这些正是搜索技术发展的最
终目标:跟上Internet的发展速度,为网民提供更准确的查询结果。笔者在文中将就目
前几大新兴技术在搜索技术中的应用做以展望,以设想更具完美的搜索技术的未来。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
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用自然语言同计算机交流。自然语言理
解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从人工
智能的观点看,自然语言理解的任务是建立一种计算机模型,这种计算机模型能够给出
象人那样理解、分析并回答自然语言(即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种通俗语言)的结果。
现在的计算机的智能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象人一样理解自然语言的水平,而且在可预见
的将来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因此,关于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一般是从实用的角度
进行评判的。如果计算机实现了人机会话,或机器翻译,或自动文摘等语言信息处理功
能,则认为计算机具备了自然语言理解的能力。
以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搜索引擎,我们称之为智能搜索引擎由于它将信息
检索从目前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基于知识(或概念)层面,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与处
理能力,能够实现分词技术、同义词技术、概念搜索、短语识别以及机器翻译技术等。
因而这种搜索引擎具有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人性化特征,允许网民采用自然语言进行信
息的检索,为他们提供更方便、更确切的搜索服务。
与传统的目录查询、关键词查询模式相比,自然语言查询的优势体现在:一是使网络交
流更加人性化;二是使信息查询变得更加方便、快速和准确。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
搜索引擎宣布支持自然语言搜索特性,但是要建立真正的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智能答询
系统,还存在很多的技术难点,如:如何理解自然语言及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如何根据
问题找出用户实际想要的答案;如何建立大规模知识库等。
目前智能搜索引擎的研发主要有两大方向,其一是基于机器翻译技术,比如Google;其
二是基于语义理解技术,国内有尤里卡、问一问,国外的主要代表是Ask Jeeves。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又称机译(MT),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
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智能搜索引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使得用户可以使用母语搜索
非母语的网页,并以母语浏览搜索结果。
语义理解通过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搜索引擎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搜索引擎对搜索
词在语义层次上的理解,为用户提供最确切的搜索服务。
P2P 对等网络
引发P2P革命的当推美国的Napster,2000年7月份的一场官司将Napster的声望推到顶点
,用户数也在短短一年内激增至4000万,成为互联网史上一大奇迹。P2P是peer-to-pee
r的缩写,意为对等网络。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
途。P2P被认为是因特网实现下一次飞跃的关键,但它将如何浮出水面仍然是个谜。长久
以来,人们习惯的互联网是以服务器为中心,人们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浏览服务器
回应的信息。
P2P所包含的技术就是使联网电脑能够进行数据交换,但数据是存储在每台电脑里,而不
是存储在既昂贵又容易受到攻击的服务器里。网络成员可以在网络数据库里自由搜索、
更新、回答和传送数据。所有人都共享了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将使互联网上信
息的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
P2P引导网络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也就是说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
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服务器到服务器、服务器到PC机、PC机到PC机,PC机到WAP手
机……所有网络节点上的设备都可以建立P2P对话。
P2P给互联网的分布、共享精神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有观点认为至少有100种应用能被开
发出来,但从目前的应用来看,P2P的威力还主要体现在大范围的共享、搜索的优势上。
P2P技术的一个优势是开发出强大的搜索工具。P2P技术使用户能够深度搜索文档,而且
这种搜索无需通过Web服务器,也可以不受信息文档格式和宿主设备的限制,可达到传统
目录式搜索引擎(只能搜索到20%-30%的网络资源)无可比拟的深度(理论上将包括
网络上的所有开放的信息资源)。以P2P技术发展先锋Gnutella进行的搜索为例:一台P
C上的Gnutella软件可将用户的搜索请求同时发给网络上另外10台PC,如果搜索请求未得
到满足,这10台PC中的每一台都会把该搜索请求转发给另外10台PC,这样,搜索范围将
在几秒钟内以几何级数增长,几分钟内就可搜遍几百万台PC上的信息资源。
基于P2P对等搜索理念的搜索技术会为互联网的信息搜索提供全新的解决之道。它使人们
在Internet上的共享行为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人们以更主动深刻的方式参与到
网络中去。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将使Web的搜索非常方便。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Web数据使用的通用语言,,具有结构
化、规范性、可扩展性及简洁的特点。XML 能让开发人员将来自各种应用程序的结构化
数据传送给桌面以在本地计算和表示。XML 允许为特定应用程序创建独特的数据格式;
它还是结构化数据从服务器到服务器传输的理想格式。XML是在超级分布式系统之间实现
多数据集传输的一种手段。它同时可以使开发人员以更具价值的新型方式聚集和组合各
种来源的数据。XML将成为互联网的最重要的基础性语言。
XML通过DTD定义了文档的词法、语法和部分语义,XSL规定了文档的表现形式,而XLink
和XPointer定义了文档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基于Web的各种应用提供了一个描述数据和交
换数据的有效手段。如果说,HTML提供了显示全球数据的通用方法,那么XML进一步提供
了处理全球数据的通用方法。XML继承了SGML的强大功能,又充分采取了HTML的"易用"原
则。它实现国际性的媒体无关的电子出版,使工业界能够定义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换协议
,特别是电子商务中的数据交换协议。资源标注、编目和描述是信息查找的基础,结构
化的资源(XML)和资源的描述框架(RDF)互相配合,将大大提高信息查找效率。XML简
化元数据的提取工作,从而协助人们寻找信息,并协助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的相互
发现。如果说在网络的支持下,HTML语言解决了在异构平台间传送数据和文档,那么,
基于XML的VRML和SMIL解决了在异构平台间传送感受的可能性问题。使用XML,人们可以
利用设备的智能去访问不同的网站,并对信息进行集中。XML使我们迈向将控制信息的权
利交给那些需要信息的人们。由于所有文件都以XML格式存在,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方便地
查找和使用其中的信息,任何规模的文化机构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工具与资源内容供应者
、合作伙伴和信息内容消费者高效地沟通和共享信息,这样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协同工
作模式。
为网民提供更完美的搜索结果不仅仅需要新兴的技术支持,更涉及搜索技术的发展方向
问题。这里笔者就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谈几点个人见解。
更方便易用的搜索
搜索过程的方便易用,需要搜索服务提供更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技术,关联式的综合搜索
结果。
1、 人机交互界面技术
人机界面技术的不同往往使得搜索引擎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当前搜索引擎涉及的人机界
面技术主要有四类:搜索请求提交技术、搜索结果表现技术、搜索向导技术、搜索行为
分析技术。
搜索请求提交技术中有几个很有用的技术,包括多语言查询技术、编码转换技术、模糊
语义查询、精确语义查询以及采用自然语言的搜索请求提交界面。
搜索结果表现技术包括搜索结果的准确度及相关度、搜索结果的母语评价等。
搜索向导技术则纯粹是网站设计上的界面技术。通过具有亲和力、易用型的界面,时刻
的帮助来方便网民的搜索。
搜索行为分析技术核心是跟踪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用户的
搜索效率。搜索行为分析技术提高搜索效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群体行为分析和个性化
搜索。
2、 关联式的综合搜索
以往的搜索经验大都是在甲网站找图片,到乙网站找新闻,到丙网站找股票资讯,十分
麻烦而浪费时间。那为何不考虑将这些图片、新闻、股票等等各种有关联的信息整合在
同一界面,让网民一次查询,全部满足呢?所谓,关联式综合搜索,就是这样一种一站
式的搜索服务,它使得网民在搜索时只需输入一次查询目标,即可在同一界面得到各种
有关联的查询结果。这项服务的关键在于有一架构在XML基础上的整合资讯平台。
更精确的搜索
搜索引擎技术本身一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提供更精确的搜索。要想大幅度地提高搜索
引擎的效率和搜索结果准确度,应考虑这样几个方向:智能化搜索、个性化搜索、结构
化搜索、垂直化搜索、本土化搜索等。
3、 智能化搜索
准确的搜索应建立在对收录信息和搜索请求的理解之上,也就是说,必须处理语义信息
。显然,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搜索引擎,由于可以同用户使用自然语言交谈,并深
刻理解用户的搜索请求,则查询的结果也更加准确。
4、 个性化搜索
提高搜索精确度的另一个途径是提供个性化的搜索,也就是将搜索建立在个性化的搜索
环境之下,通过对用户的不断了解、分析,使得个性化搜索更符合每个用户的需求,而
不仅仅是准确。
5、 结构化搜索
所谓结构化搜索,是指充分利用XML等技术使信息结构化,同时使查询结构化,从而使搜
索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6、 垂直化专业领域搜索
由于社会分工的加大,网民从事的职业有很大不同,不同网民对信息搜索也往往有自己
的专业要求。比如信息技术类从业人员最希望有面向信息技术的专业搜索引擎,金融证
券从业人员则希望使用金融证券类的搜索引擎。从赛迪调查结果看:一半网民认为目前
搜索引擎死链接太多,四成以上的网民认为目前的搜索引擎搜索不相关信息太多,而专
业垂直引擎可解决以上问题,它只针对某领域,可保证此领域信息的收录齐全与更新非
常及时,另外六成左右的网民认为面向某领域的搜索引擎非常或比较重要。
垂直类搜索引擎面向某一特定专业领域,专注于自己的特长和核心技术,保证了对该领
域信息的完全收录与及时更新。因此,基于专业领域的“垂直搜索引擎”开始成为搜索
引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专业化的搜索引擎在提供专业信息方面有着大型综合引擎无法比拟的优势。专业搜索引
擎和专门信息搜索引擎所采用的基本技术同综合引擎一样,而且基本上都是成熟的技术
(某些专门信息搜索引擎可能还需要一些特殊技术),它们的发展没有技术障碍,同时
正符合了互联网发展的一个趋势:互联网将更专业化、分工更细。
7、 本土化的搜索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搜索引擎都在美国,他们以英语为基础,完全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观
点搜集和检索资料,这对于全球不同国家的用户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各国的文化传统
、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在对网站内容的搜索要求上也就存在差异。搜索结果要符
合当地用户的要求,搜索引擎就必须本土化。
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些新兴技术在搜索技术中的应用以及搜索引擎的几大发展趋势。
随着搜索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的搜索引擎一定是会朝向更方便
易用的人机界面,更准确的搜索结果方向发展。

--
当一个女孩儿觉得她不太容易了解那个男人的时候,她会爱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