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war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hc (花自飘零水自流), 信区: Hardware
标  题: ULTRA DMA66探密-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04日15:30:2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中,每一个元件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你认为制约系
统速度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CPU太慢,是内存太小,还是别的呢?实际的结果我想定会
让你出乎意料--是硬盘!
  硬盘是计算机系统中唯一一个精密机械和电子电路混合的元器件,因为结构的特殊
性,所以硬盘的性能受到了自身工艺的限制。
  朋友们都知道,电子信号传输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个二进制数以电子信号的模式在
CPU或内存中奔腾速度是难以想像的,但是到了硬盘就不同了,首先它要经过数据电路接
收,再经过控制电路发出控制指令,这时机械的磁头才开始寻道并找好位置,最后数据
电路响应,将数据信号转换成磁信号的方式记录在磁片上,这才能够完成一次读或写的
操作,因此,机械部件的响应速度极难提高,所以硬盘也就在为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最慢
的设备。
  为了提高硬盘的性能,硬盘厂商不断的增加主轴转速、不断的提高单碟容量,无疑
都是为了提高硬盘的性能,缩小其对系统性能的“瓶颈”影响。
  在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的今天,硬盘的内部传输率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市场
上已经出现了10G单碟、7200转、2MCACHE的硬盘了。既使在普通的5400转产品中,也有
许多都可以达到280M-300M的传输量,但请你注意了,这只是指内部传输率,而并不是硬
盘与系统的交换速度,在实际上硬盘与系统间交换却只有三四十M,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
别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受到了缓存和接口的影响以及系统对硬盘数据的要求和响应。

  缓存,东西不大,容量不多,扮演的角色却十分重要,无论是CPU、硬盘还是其它的
设备,缺了缓存就会大刹风景。这是因为高速度的缓存可以很好的协调计算机系统中不
同速度部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为什么早期的赛扬饮恨市场,就是因为缺少缓存的缘故。

  如今,硬盘厂商为了提高硬盘的性能,所以缓存的容量也有很大提高,从128K到25
6K,到512K,以至于一下子翻跃到了目前2M的位置上,从目前来看,2M的CACHE给硬盘提
供了不错的传输环境,所以目前选择2M缓存的硬盘也是明智之举。
  而接口显然就没有增加缓存来得容易,为了提高系统与硬盘间的数据交换,许多厂
商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进行设计,终于诞生了诸如PIO、ULTRA DMA等等新的传输模式
,将硬盘的外部传输率也做了提升。理论上PIO MODE 4只能够提供最大为16M/S的传输率
,ULTRA DMA33也只能提供最大为33M/S的传输率,随着硬盘的速度越来越快,有许多硬
盘的外部传输率甚至可以到达36-42M/S,接口通道过窄给硬盘传输带来了新的限制。于
是乎ULTRA DMA66便应运而生,渐渐的崭露其新的魅力。
一、认识ULTRA DMA66
  因为目前的硬盘接口都是ATA标准,所以ULTRA DMA66又名为ULTRA ATA66,同时ULT
RA DMA66也可以简称为UDMA4,这个序号是从UDMA2、UDMA3而顺延而来的(UDMA2即ULTR
A DMA33)。ULTRA DMA66不仅将接口通道的数据交换速度提高了一倍,同时也继承了上
一代ULTRA DMA33的核心技术-冗余校验计术(CRC),该技术的设计方针是系统与硬盘
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随数据发送循环的冗余校验码,对方在收取的时候也对该校难码
进行检验,只有在完全核对正确的情况下才接收并处理得到的数据,这对于高速传输数
据的安全性有着极有力的保障。
  除此之外,ULTRA DMA66还有一个核心的技术就是将普通的UDMA33排线改成80根的排
线,也就是常说的DMA66线,该线仍然使用40针的接口,但传输线却增加了一倍。当然,
这其中进行数据传输的仍然是40根线,而其余的40根是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稳定性而增加
的地线而已。有许多朋友认为DMA66线是80针、80线的,这是不正确的,DMA66线的接头
仍然是40针,可以插在任何老主板老硬盘之上(不过没什么用)。
  之所以拥有了这些特点,ULTRA DMA66真正的为硬盘传输创造了一个更佳的工作环境

二、实现DMA66的条件
  了解了ULTRA DMA66的身世之后,有些朋友会想,该如何实现ULTRA DMA66的环境呢
?要想实现ULTRA DMA66的传输模式,必须要满足ULTRA DMA66要求的四个条件:1、主板
芯片组提供支持;2、硬盘提供支持;3、BIOS支持;4、需要使用DMA66连线进行连接;
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1)说到主板芯片组,目前能够支持ULTRA DMA66的只有VIA Apollo PRO+,PRO133
和PRO133A;SIS的530/620/630;INTEL的810、820等等,对于DMA66的支持关键在于主板
的南桥芯片组是否支持。
  对于市场上数量最大的INTEL BX来说,它能够支持ULTRA DMA66吗?答案是否定的,
INTEL BX是不能够提供对ULTRA DMA66支持。当然这不包括那些通过附加芯片来支持ULT
RA DMA66的主板,例如微星的千禧星、技嘉的BX2000+等,这些主板是通过主板上内置的
HIGHPOINT或PROMISE的DMA66芯片来以SCSI设备访真模式提供对DMA66的支持。既使这种
主板可以支持DMA66,但实际上与INTEL BX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就好像后插上了一片DMA
66扩展子卡一样。
  (2)想使用ULTRA DMA66,还有一个条件不必说,那就是硬盘得支持,因为硬盘在
DMA66中是最为主要的角色。当然,目前市场上只有极少数的老产品才不会提供对DMA66
的支持,而这些老产品多数也已经退出市场了(注:市场上部分老型号IBM硬盘以及老款
7200转硬盘产品不能够支持)具体的型号可以参考各大硬盘厂商的网页来获得资料。
  (3)想使用ULTRA DMA66还需要BIOS的支持,因为BIOS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设备控
制中心,如果它不能正确识别出DMA66,则很难让其发挥效用。如果BIOS能够支持DMA66
的话,在启动时往往会注明DMA66或UDMA4字样。
  在这里要提一个朋友们常见到的情况,你有可能发现你的BX主板在使用DMA66硬盘的
时候也会正确检测得到,并指明为硬盘是UDMA4或DMA66的硬盘,但这只能够说明你的BI
OS可以支持,但因为芯片组不支持,所以仍然是与DMA66无缘的,不仅不会得到优化的环
境,反而可能会遇到麻烦(见后)。
  (4)这最后的一个条件就是DMA66的排线了,因为只有使用这根价值不扉的排线,
才能够保证硬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DMA66的连接线不同与普通的IDE线,不仅仅是线数增加了,而且还有方向的区别,
这是因为DMA66线为了判别插在此线上的设备是否支持DMA66,所以以第34针的电平状态
来进行判断,所以如果你接反了此线,主板便不认为你使用的是DMA66的设备,而拒绝支
持。所以在连接DMA66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标有SYSTEM的一端要接在主板上,其余两端可
以按你所使用的设备来进行连接。
三、如何正确的驱动ULTRA DMA66
  如果以上的条件你都具备了,那么就可以进行这一步的操作了。
  将硬盘主板通过DMA66连接线正确的连接,在BIOS中使用自测功能将硬盘识别出来,
并确认其正确显示为UDMA4或DMA66的字样。启动后进入WIN98系统,安装由主板厂商提供
的DMA66驱动程序。
  安装驱动程序这一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WIN98不能够自动支持DMA66,所以如
果你的驱动程序安装不正确,系统将只能以普通模式或DMA33模式对设备进行优化。
  老安使用的测试环境是磐英6VBA主板(PRO133芯片组)、赛扬550(超来的)、HY 
7J 64M内存、西部数据102AA硬盘。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98 2222A版。使用的DMA66的驱
动是由VIA提供的4.16版四合一驱动程序(其中包括DMA驱动、IRQ修正、AGP补丁、VIA
芯片组组件驱动程序),4.16版的驱动并不是最新的,之所以使用了这一款,是因为其
内置了一个VIA DMATOOL的工具,可以很方便的看到你的IDE设备的工作模式,另外,经
老安试用这一版本的稳定性、兼容性相当好。
  1、普通模式:如果你没有安装任何驱动程序,WIN98为了保证兼容性会让IDE设备工
作在普通模式,其状态如下图,在硬盘的设置中DMA选项并没有被选中。
  2、DMA33模式:因为WIN98可以对VIA的DMA控制器自动识别(DMA33),所以你只需
要将设置中的DMA一项选成对号,就可以完成了这个操作,状态与普通模式的区别就只在
DMA这个地方有没有对号。
  3、DMA66模式:如果你正确的安装了驱动程序,WIN98系统就会让设备在DMA66的状
态下工作,此时状态是WIN98可以正确的识别出硬盘的型号,而不是显示普通的什么IDE
 TYPE46了,同时在硬盘的设置中DMA的选项消失了(默认为允许了)。同时,在硬盘控
制器中你也可以看到其变成了VIA BUS MASTER (UDMA)。

--
    古来进退雍容难!
进则易伤,退则易损,该当如何?难!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8.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