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war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oonvalley (效率), 信区: Hardware
标  题: 笔记本电脑完全购买手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0月22日17:57:0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本文作者:苏旅

如今一谈起电脑,不少人肯定会想起常见的那种桌面台式机。的确,自 1946 年世界上
第一台电脑 EANIC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以来,电脑的发展呈现着日新月异的速度
。追求配置更高,速度更快,性能更好已成为人们的购机原则。不过市面上也有这样一
类电脑产品,除了在追求“高快好”的同时,也力求使自身更轻、更小、更方便,这就
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主角—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的英文名为Notebook Computer,也有称作Laptop Computer或Portable Com
puter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由日本的东芝(TOSHIBA)公司于19
85年推出一款名为T1000的产品。T1000可算是笔记本电脑的鼻祖了,它采用Intel 8086
 CPU处理器,主频大小不到1MHZ,并带有九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但可以运行
MS-DOS操作系统。T1000推出后,立刻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此,笔记本电脑一
发而不可收拾,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产品纷纷出现,市场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到目前
为止,笔记本电脑的销售量已占世界整个电脑整机销售的 25% 以上,成为了举足轻重的
一支先锋力量。

目前,笔记本电脑技术正日益飞速的发展着,各种新产品新功能也层出不穷。笔记本电
脑的发展趋势是:CPU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最高已达到PIII 650MHz的地步;体积越来越
小,有的机器长宽小于A4纸的体积,厚度小于两厘米;重量也越来越轻,有的已经小于
1千克。硬盘容量也越来越大,目前上市的产品最高已达到25GB;电池寿命也越来越长,
有的新型电池供电时间长达8小时左右……总之,更薄、更轻、功能更强大已成为笔记本
电脑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俗称“掌上电脑”的便携式电脑,体积仅为名片
大小。它们多采用 Windows CE 或 Palm 等便携操作系统,可用来进行记事留言、资料
查询、上网通讯等个人事务处理,不过该类电脑无论是从体系结构、机器配置还是使用
用途上来说与我们要叙述的笔记本电脑都有太多的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
脑,因而不对其做详细介绍。

最新笔记本技术介绍:
与常见的电脑台式机不同的是,笔记本电脑由于技术复杂、组装难度大及零配件成本相
对较高,所以市面上还未出现对应的 DIY 服务。这也就是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在销售方
式上最大的不同。不过笔记本的电脑也是由各种电脑零件搭配而成的,下文将介绍 199
9 年以来笔记本电脑技术的发展趋势:

1、硬件性能的提升:

CPU、主板及内存方面:

与台式机相同的是,笔记本电脑CPU的生产厂家主要有Intel和AMD两家,其他的如Cyrix
、IDT等厂家也生产少量的CPU产品。现在市面上主流笔记本电脑采用的CPU主要有Intel
的PIII、PII、Celeron系列及AMD的K6 -2、K6-III系列。其中Intel的MMX、SSE多媒体
扩展指令、DIB双重独立总线架构、动态执行技术等与 AMD的3D Now!和L3 Cache等技术
大大地提高了笔记本CPU的效能。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CPU的速度越来
越快,如Intel的PIII系列主频最高已达到650MHz,Celeron达到了533MHz,而AMD的K6-
2达到了400MHz,并且不久前新发布的K6-III-P笔记本专用CPU主频也达到500MHz。
目前Intel最新的笔记本电脑处理器为Pentium III(Coppermine)CPU,它是在1999年下
半年发布的。新的PIII 处理器采用0.18微米的工艺制造,其主频和速度较先前的PII产
品大幅提高了不少,此外也还带有最新的处理器技术。首先是Cache技术,原来的PII处
理器采用的是512KB L2 Cache ,其速度为CPU主频的一半,虽然容量大,但运行速度慢
,而最新的PIII采用的是256KB L2 Cache,采用全速设计,其整体性能就比原有的PII提
高了很多,配合高主频设计、SSE指令集和100MHZ的前端总线,其整体性能要高过PII不
少。其次是名为Geyserville的能源管理技术,该技术采用独特的电源判断功能,当用户
从使用AC电源适配器转向使用电池方式工作时,处理器就会自动调整其电压和工作主频
,以节省电力、提高电池的工作时间和使用寿命。同时, PIII 还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封
装方式(uPGA2、BGA2),它们会使笔记本电脑变得更轻更小,发热量也大大减少。 此
外,目前主流的Pentium II 400MHZ CPU也多采用0.18微米设计及新型BGA封装技术,因
此其功耗也比其他Pentium II产品要低。

赛扬A系列CPU则是Intel进军低价市场的主力产品,与Pentium II相比,赛扬A的性能价
格比十分优秀。在许多硬件测试报告中,赛扬A的整数性能比PII低10%左右,浮点性能基
本相同,而其价格相差颇大,因此在1999年的下半年,不少厂商纷纷推出了其低价位的
采用赛扬A系列CPU的笔记本电脑,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赛扬A笔记本产品的最高频
率已经达到了533MHZ,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久将来,全面支持100MHZ总线Coppermine
新赛扬的笔记本产品将出现在电脑市场上。

K6-III-P系列CPU是AMD专为笔记本市场设计的新型产品。首先,K6-III-P采用了不同于
K6-2的设计,除了本来的64KB L1 Cache外,其片内内置了256KB L2 Cache,运行速度与
处理器速度相同,而原有的板载L2 Cache则变为了L3 Cache,这样就大大提高其性能。
其次,K6-III-P采用了与台式机CPU不同的封装技术,0.25微米设计,五层金属硅片制造
,其发热量和功耗都要比原有产品低不少。最后再加上AMD系列产品特有的3D Now!技术
,使得其性能毫不逊色与其他同类产品。据称AMD将于2000年中推出更为先进的K6-III+
处理器产品,采用0.18微米设计,拥有更先进的“Gemini”技术及超低电源消耗,确实
值得期待。

主板也是笔记本电脑的关键部位,笔记本上的大多数核心硬件都是固定在电脑主板上的
,因此,电脑主板的好坏也就直接决定了机器的稳定性及扩充能力等。与台式机类似的
是,主板的类型也是由CPU决定的,目前市场上笔记本电脑主板类型主要分为Socket7(
Super7)、Slot1、Socket370。而主板的芯片组也分为ALI Aladdin V、ALI M5299、In
tel BX、Intel MX等,其中MX芯片组是Intel 1999年推出的一种笔记本专用的新型BX简
化版芯片组,它提供了支持USB、AGP、ACPI、AC97等大部分功能,但能提供更低的功耗
,主要适用于廉价的赛扬系列CPU。由于笔记本产品的设计不一,因此笔记本电脑的主板
也不完全相同,但不同的是,笔记本电脑主板上一般都集成了内存(内存扩展槽)、显
卡、声卡甚至CPU,不少主板上还有CPU温控及主板散热等功能,所以主板的性能及稳定
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购则一定要注意主板质量及其维修时限等。

显示屏及显示芯片:
笔记本电脑是采用LCD作为显示设备的。LCD基本上分为DSTN-LCD(双扫描无源阵列彩显
和TFT-LCD(薄膜晶体管有源阵列彩显)两种,目前TFT-LCD是主流笔记本的标准配置。
目前市面上不少的笔记本电脑采用了日本Fujitsu(富士通)一种采用新型液晶材料的T
FT LCD。这种液晶材料具有与IPS(平面切换)相同的效果,但却却有效控制了晶体管的
数量。使用了这种材料的LCD显示屏。除了在任何方向都能提供高达140°的视角以外,
还能获得更加快速的刷新响应时间和高达300:1的对比度,同时还能有效的控制使用功率
。而日本SHARP(夏普)公司在其生产的笔记本显示屏内加入了一些硅物质,同样使得笔
记本显示屏的视角范围也大大增加。

此外,除了现有的TFT LCD设计外,不少厂商也在探索其他显示方式的技术,如新型的H
PD(混合无源显示)LCD及新型的反射型真彩LCD等,这些显示新产品及新技术都大大拓
展了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发展。

显示芯片在笔记本产品中一直是一种辅助多媒体设备,但由于笔记本传统的单纯移动特
性,笔记本显示芯片并没有像台式机显示卡一样拥有强大的性能,加速功能仅以2D为主
,而显存也多在2MB以下。但如今在3D显示技术的引导下,不少笔记本电脑也开始配备了
3D图形加速芯片,如NeoMagic公司的MagicMedia 256AV、Trident公司的Cyber 9397DVD
、S3公司的Virge/MX及ATI公司的RAGE PRO LT等,其中以ATI RAGE PRO LT的3D最为出色
,其加速性能已接近ATI桌面台式机的同类水平,据笔者测试,该显示芯片可有效支持微
软的D3D技术,在PII 400及自带的4MB SGRAM有效支持下,可流畅的运行对显示卡配置要
求极高N64模拟器!其优秀的加速性能可见一斑。

不久前,ATI公司又推出了一款新的笔记本专用显示芯片ATI RAGE Mobility 128,该芯
片采用ATI的MDB(Multi Die BGA)封装形式,内建8MB SGRAM可最大扩充到16MB SGRAM
,它拥有多项只有在台式机中才采用的3D技术,如超标量贴图架构(SuperScalar Rend
ering)、同步指令引擎(Concurrent Command Engine)、双重快取架构(Twin-Cache
 Architecture)、单通道多重材质贴图(Single-pass multi-texturing)等技术,并
完全支持DirectX 6的材质压缩、反锯齿功能等功能。它可以有效提供每秒8百万个三角
形产生率,拥有32位的Z-Buffer和8位Stencil Buffer及8KB内建材质缓存。 此外,RAG
E Mobility 128还拥有真正的32位色彩渲染,可外接显示器、投影仪或电视机,并在2个
不同的显示设备中显示不同的画面。最后,它还拥有强大的MPEG2解码功能,提供了iDC
T及动态补偿(Motion Compensation)技术,可平滑流畅的观看DVD影片。据ATI宣称,
该芯片比其前任产品在3D处理方面至少快了60%,而在2D绘图部分也快了20%左右。
当然,面对ATI强大的攻势,其他厂商也不会闲着,据说S3公司已经开发出笔记本专用的
S3 Savage芯片,而Trident公司也有相应的产品出现。总之,未来笔记本显示芯片将向
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面发展。

软驱、硬盘及光驱:
笔记本所用的软驱一直以来是以3寸软驱为基础的,目前也有一些厂商开发出了新的笔记
本软驱产品,如艾美加(Iomega)公司的ZIP 100MB软驱和Imation公司的LS 120等,配合
笔记本使用,可有效的提高大容量数据的转移。此外,根据移动用户的特殊需要,艾美
加(Iomega)又推出了一款新的驱动器产品Clik!系列,它采用驱动器+磁盘的结构,大小
容量为40MB,产品可主要用于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数字产品。重量仅为170克
,一般插在笔记本的PCMCIA插槽上即可使用。

由于受到移动方式的限制,一直以来,笔记本硬盘不论从转速还是容量来说都有一定的
限制,如主流笔记本硬盘产品转速多在3600RPM到4200RPM之间,而容量也在3.2G到10G不
等。不过硬盘技术的发展迅速,目前新型的笔记本硬盘产品已经突破了这一限制,如IB
M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TravelStar笔记本硬盘,容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5GB,转速也达到
了台式机的5400RPM,还支持UDMA66技术。此外,为了解决一些笔记本用户的硬盘扩充需
求,IBM还制造出新型的Travelstar E移动硬盘,使用者只须用一条电缆连接它与笔记本
电脑的PCMCIA插槽就可以了,Travelstar E移动硬盘总重量不足1镑,但其容量却高达1
0GB而且坚固性是现有标准笔记本电脑硬盘的五倍,这对于经常要携带笔记本电脑的人来
说更是安全了不少。最后要介绍的也是IBM推出的两款新型硬盘,由于采用了GMR磁头及
高密技术,该硬盘体积仅为一个硬币大小,但其容量却达到了170MB/340MB(单面/双面
),除了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外还可以广泛用于数码照相机、摄象机及其他等便携式数字
产品。

笔记本硬盘的安全和节能性能也是很重要的,新型硬盘除了采用2.5寸结构防震设计及S
MART检测技术以外,不少产品还提供了一些新型的节能保护技术,如Drive-TIP技术(D
rive Temperature Indicator Processor)通过温度感应器来监测驱动器温度,一旦明显
超温,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关闭驱动器等来降低温度。而ABLE技术(Adaptive Battery
 Life Extender)则可以使笔记本电脑硬盘的耗电量降低大约20%,从而有效延长电池的
使用时间,使用户不必被电池使用时间问题困扰。Load/Unload技术则是使硬盘磁头在不
工作时停泊在磁盘外面的专用槽中,这大大降低了磁头与磁面的碰撞机率,从而延长硬
盘的使用寿命。

光驱作为多媒体电脑的标准配置,在笔记本电脑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目前光驱产品
的速度已又早期的4速6速发展到了如今的24速,而DVD驱动器也作为一种先进的光驱设备
被不少高端产品所采用。目前,DVD光驱多采用2倍速设计,而更快的4倍速、6倍速产品
也已经开始流行。DVD光驱配合DVD碟片,可使使用者在笔记本电脑上也能获得异常精彩
的多媒体享受。

声卡及音响:
声卡在笔记本电脑上多被集成在主板芯片上,俗称音频芯片,早期的笔记本音频芯片多
采用8位采样技术,只能使用单纯的FM调谐技术发出简单的声音。目前的新型笔记本音频
芯片都采用16位采样,波表合成、3D音效等功能,配合高速的PCI总线技术,可提供快速
优质的音效。有的音频芯片为了更好的配合DVD光驱使用,还附带了数字接口,可使笔记
本电脑也能输出AC3 5-1音效,大大提高了笔记本产品的多媒体性能。
笔记本音响也就是笔记本的专用音箱,一般是集成在笔记本的机身上。一直以来笔记本
音响并不被人重视,大多被当做能出声音的喇叭。如今不少厂商正试图改变这一局面。
如COMPAQ公司的Presario系列产品,提供了著名音箱制造厂商的JBL Pro产品,可提供优
质纯净的重低音效果,而IBM的ThinkPad不少系列还内置了著名的Altec Lansing公司的
SoundGuide立体声扬声器,其声音输出效果更是一绝。

其他:
除了上面的硬件改进外,不少新型笔记本产品还提供了其他各种各样的硬件新技术,如
COMPAQ的产品提供了Internet快捷键技术,可方便的进行上网操作,而IBM、ACER的系列
产品则提供CD多媒体播放键,可在关闭笔记本电源的前提下直接播放操作音乐CD。而有
的笔记本产品更是率先提供了内置摄象头和手写板技术,无疑扩展了笔记本电脑的使用
范围。

2、散热方式的发展:   
目前CPU的散热方式不例外风扇气流致冷散热、高效散热片(膜)等。加上CPU处理器能
耗与核心电压的降低,因此产品的功耗也降低了不少,延长了工作时间。 而有的厂商采
用了新型的散热方式,如键盘对流散热、散热管散热、温控风扇散热等。键盘散热是通
过键盘键帽之间的空隙把机器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同时吸引冷空气进入。而散热管散
热则是在CPU及发热设备的周围放置金属散热管,使热量直接散发。温控风扇散热不同于
传统的风扇散热技术,它通过智能检测系统温度,如发现数值超过设定标准则自动开启
底部风扇以主动散热,待温度下降后再停止工作。上述这些方法散热效果较好,但技术
及成本也较高,目前只有少数厂商采用。

3、超便携技术的发展:
移动办公是笔记本电脑的一个重要特性,因此一直以来,笔记本电脑厂商都致力于设计
一些便于携带的电脑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超便携笔记本电脑出现了几种新的发
展趋势。

便携式基座设计:该技术把笔记本电脑分为本体和基座两部分,平时可以连接使用,出
差时可以只携带本体部分,这就减轻了携带的负担。该技术多被IBM及COMPAQ使用。其缺
陷是如果分开携带,基座上的光驱、软驱就可能不被使用。
产品模块化设计:该技术是目前许多厂商所采用的技术,采用该技术的笔记本把软驱、
光驱、电池等外部设备作为可选配件,可自由替换组合使用,平时外出可以只携带主体
机器,外部模块可额外携带使用。该技术使用方便,组合自由度大,但其缺陷是不能全
内置的方便使用,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镁铝合金材料: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多采用硬度塑胶外壳,其重量大,强度不高且散热性
差,因此不少厂商开发出了散热性好、抗压性强的铝镁合金材料。镁铝合金质坚量轻,
其硬度比传统的塑胶机壳强15-20倍,但重量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其整体性能和质量
都大大优于后者,并能有效的解决电脑的散热问题,因而迅速成为了目前超便携笔记本
电脑的首选外壳材料。目前不少厂商的新超便携笔记本产品均采用了铝镁合金外壳技术
,配合前面介绍的便携底座和模块化设计,更加有效的减轻笔记本的重量,提高产品的
坚韧强度。

4、笔记本工作时间的延长: 目前的主流笔记本产品多采用标准的锂电池技术,大多可
支持2到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而随着笔记本散热、功耗技术的解决,笔记本电脑的工作
时间也越来越长。笔记本的电池通常是长方形盒柱装,内有一些柱状电芯。其性能和数
量决定了电池容量的大小。一般的笔记本锂电池内多有6-8个电芯,理论上可支持4小时
左右的电量,而一些新型笔记本产品使用超大容量电池,内有10-14个电芯,可支持6小
时以上的电量,延长了笔记本的工作时间。而未来的笔记本电池还将以新的锂聚合物胶
状电池为主,具有超轻超薄的特性,其厚度多在5毫米以下,在保持大电量的前提下大大
减小了电池的体积,是未来超便携笔记本电脑的最佳伴侣。

5、未来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 无线通讯技术是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优势之一,目前不
少笔记本产品都具有内置Modem,配合手机即可有效连接上Internet或收发传真。但连接
手机比较麻烦,而且速度缓慢,因此不少公司也在开发新型无线通讯技术,如Apple公司
即发布了第一个具有无线网络功能的iBook笔记本电脑,Apple iBook具有独特的AirPor
t无线特性能,可支持基地设备和笔记本电脑之间150英尺的距离,发送传输速率可达11
Mbps,比目前的标准Modem传输率要高出不少。此外,在1999年底,由东芝和英特尔公司
共同研发的Bluetooth(蓝牙)技术也已面市,该技术在电脑、移动电话和电脑外设间进
行高速的数据传输,在现有的便携式设备中直接或通过PC卡设备嵌入微型的短程收发器
,通过全球通用的2.45GHz波段,可支持721kbps的数据传输率及3个声音信道。该技术
可在基于PIII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上与其它笔记本电脑、LAN设备的音频数据网络连接点
及其它外设进行无线通讯,是未来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主流。

--

 
 不飞到最高我会后悔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ugserver.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0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