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Jason (UFO), 信区: ITnews
标  题: 中国CIO生存状况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04日09:56:0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中国CIO生存状况
(2002.08.13)   来自:IT经理世界   田茂永 刘湘明
 ----1979年,经历了一系列复杂得难以想象的公文批复过程,沈阳鼓风机厂忐忑不安地
拿着一笔通过一位副总理签字批准的外汇,从离开中国已20多年的IBM公司那里,购买了
新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中型商用计算机——IBM S/370。早在此前3年,几十个来自
不同业务部门且大多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无关的人就被抽调在一起,雄心勃勃地准备建设
一种叫做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的东西,而沈阳鼓风机厂对各级领导汇报时似乎更愿意
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这个词。中国第一个企业信息化系统就这样诞生了。
----当年针对整个工业经济百废待兴的局面,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地号召企业“解放思想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沈鼓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尝试迅速被国内众多大中型
国有企业所效仿。尽管今天看来,这种封闭且专用的早期MIS系统存在着种种弊端,但是
一个名为计算中心的新生部门在传统的生产车间、供应处、财务处、劳资处甚至是运输
车队的多重挤压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此后的20余年,一群最初在单位的中层干部会上
都难以获得发言权的人一直在试图挺直自己的腰杆,但迄今为止,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在
名片上情愿不情愿地印着诸如“计算中心主任”、“信息中心主任”这样的头衔。
----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还如日中天的安达信公司对全美服务业和500家最大的
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已经有40%的公司设立了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
息官)的职位,到1988年底,世界排名前500家的最大企业中已有30%以上实行了CIO体制
。甚至美国的一些政府机关也开始设立CIO这一职位。1987年,美国IT业传媒巨头IDG公
司发现,IT技术的应用已经完全打破了企业的传统势力格局,一些对企业IT系统负责的
技术官僚正迅速升入高级管理层,于是为这些类似背景的人创建了一本杂志,名字就叫
作《CIO》。
----而中国的CIO概念,经过1998年前后的短暂火爆并归于沉寂之后,伴随着“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的口号,又一次引起了新一轮的关注。但是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在本刊最近
进行的“CIO生存状况”调查中,纵观140份有效回复问卷,只有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在
名片上印上了CIO的头衔,有6%的受访者准备在名片上印CIO,而高达89%的受访者认为自
己根本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CIO。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的CIO更多地只能算作一种准
CIO概念。
远未到达的权力顶峰
----美国《CIO》杂志对CIO的定义是: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
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
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
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另一种试图从企业组织层级来界定的CIO定义是:1.经营会议的成员、高级董事(
一般指常务董事以上);2.基本上由专人担任,即使兼任,其主要业务也是处理信息系
统问题。
----用美国一家IT媒体CNET形容CIO的一句话来说:“他们既是战略家,又是会计师,还
要检查代码,他们简直是全能的人……”
----不过,在本刊此次调查中,58%的受访者仍处于部门经理的级别,只有12%的受访者
属于公司副总裁的级别。这一结果表明,与那些真正跻身于公司高层且动辄掌握数以亿
元计IT投资的国外CIO们相比(比如,通用汽车的IT负责人Tony Scott掌握着这家财富1
00强排行第三名的公司每年大约30亿美元的IT投资),中国的准CIO阶层还远未到达权力
的顶峰。
----在企业进行重要的战略决策时,42%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只是偶尔会征求他
们的意见;13%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而能够真正参与到公
司战略决策中去的准CIO们还不到受访者的一半。
----另一项更具实质性意义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准CIO们即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IT投资上所拥有的权力也不容乐观:有8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企业的IT投资上只拥有
建议权,只有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拥有决定权,还有5%的受访者更是偏执地认为自
己没有任何权力来干预某项IT投资,这种似乎有违常理的过度贬低自己能力的行为,或
许是一种宣泄郁闷的极端方式。
----退休前担任中国税务总局信息中心主任的蔡金荣,手上每年都会有2亿到3亿元的信
息化拨款,权力不可谓不重。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他只能把这笔资金的80%甚至9
0%直接划拨到省,而不是进行统一的规划使用。
----相对来说,进入外企的CIO在权力和影响力上要远远好于纯粹的本土企业。“我对于
IT投资有决定权,只要在预算范围内。”意大利马瑞利动力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中国
区信息技术总监周庆华很肯定地说,“不过这也需要有个过程。据我了解,国内很多公
司的IT采购权限归属于财务部,有的甚至归属于设备维修部。有时候这也取决于CIO如何
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不要整天和业务部门谈网络和数据库之类的事,他们没有兴趣。
我们现在谈的都是业务的运作,比如现金流怎么样等等,你要比他还懂,还要专家,比
他看得还要深刻,你必须站在宏观的模式上看问题。”
----作为一家合资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信息系统部经理张新权也感觉日子很好
过:“我们的预算不能说很宽裕,但肯定够用。美国一本汽车工业杂志在2000年有一个
统计,大企业IT的花费占企业营收的比例在2.5%左右,而上海通用是1.6%到1.8%。这在
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已经很好了。而且一旦IT部门的价值被业务部门认识到,他们就越来
越有依赖性,会不断提出需求,有时候我们都应接不暇。在一次一级经理办公会上,总
经理就要求我考虑并负责推动整个上海通用的电子商务。”
----而对于CIO日常工作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准CIO阶层仍然在艰苦地攀登自己
的权力顶峰。虽然这些准CIO们目前工作量最大的还是维持本单位的IT系统正常运转(占
指标权重的66%),但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明显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而且也试图参
与到制订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中去,同行之间的交流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无疑,这些积
极的努力对于这个群体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有着相互强化的示范效应。
----相对于IT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美国工商业组织形态所产生的迅速而巨大的冲击波,中
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形态并没有因这种冲击而出现太值得欣喜的变化。一个明显的证据
是,美国《CIO》杂志在1995年和1997年进行的两次CIO调查显示,在短短的2年间,直接
向CEO汇报的CIO数量由23%上升为57%;而本刊在1998年所做的CIO调查和时隔4年后的本
次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比较不免令人有一点沮丧——直接向CEO汇报的CIO数量维持在36
%,没有发生变化。产生这一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IT应用在美国工商业界已经演变成为
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整体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欠缺的中国工商业界,显
然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这一变革,试图用IT应用创新来引导业务变革的理由还远未充
分。
----1998年,林仕雄以资讯科技总监(CIO)的身份加盟香港调料世家李锦记这家百年老店
时,提出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给我一个董事席位。当年林仕雄坚持出席董事会议的目
的在于参与关于预算和创收的重要讨论,从而提出技术方面的意见。在更早的时候,跨
国猎头公司Hendrick&Struggles曾经对500位CIO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
的CIO都被挡在公司财务预算和业务决策会议的门外,而这些会议中的大部分都涉及到了
技术的应用。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在西方的工商业组织中得到了彻底的扭转,但在国内
,这一艰难的转变还远未开始。
----最近传出的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上海市所
有企业都将设立CIO职位,今年全市将有100家工业企业率先设置CIO。尽管这种一拥而上
的方式有某种形式重于内容的味道,但对于CIO在企业内部影响力的扩大无疑有着积极的
推动作用。
----而在有关电子政务的提案中,国家机关要不要像美国那样设CIO职位,也在激烈的争
论之中……
困顿胶着的IT应用现状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中国的IT应用市场一贯是金融与电信两大行业唱主角。据统计
,2001年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总体规模为260亿元,同年电信业行业信息化的整
体市场规模为427.8亿元。不过,另一个统计数据是,中国2001年中小企业IT应用市场规
模高达820.7亿元。这说明中国的IT应用市场已经彻底走过了大户时代,真正开始走进千
千万万的中小型企业中去了,这也为中国CIO阶层的崛起奠定了必要的工商业背景。如果
把眼光放大到更广阔的背景上看,中国20多年来在IT应用方面所累积的投资当以万亿元
做单位来计算了,但这其中的问题是,这笔高昂的支出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
普遍缺乏战略级的规划,有时候甚至连必备的投资监控与评估手段都很欠缺,以至于无
法避免形成IT黑洞的命运。
----几年前,某集团的老总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说,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要讲经济效益
,但本公司就有只知道花钱却不会挣钱的部门。当时坐在不远处的公司信息开发中心主
任的脸上非常抹不开:“老总是在说我呢!”
%的IT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是由本公司财务部门提供的,而由IT部门提供的有39%,还有
27%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进行类似的分析。更有甚者,有1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由竞
标供应商做”。常识告诉我们,财务部门理所应当是计算投资收益的专业部门,因为技
术投资与其他投资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而将投资收益分析交给竞标供应商来做,不
用说,简直就像把羊群交给狼来管理一样糟糕。
----对于一个成熟的公司而言,和所有资本支出一样,一切信息技术的购买同样必须从
公司整体预算、全面业务计划和全面战略计划来考虑。一向在企业里表现得谨小慎微的
中国CIO们这次表现出的鲜有的“越位”,其根源恰恰在于IT应用在很多公司里面的地位
过于边缘化,以至于不值得被纳入像样的日常管理中去。“进行IT投资时的各业务单位
参与程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8%的公司法律事务部门和6%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参与
了IT投资的决策。这一局面的直接结果不仅使公司在IT投资这一失败率很高的项目中难
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在项目推进中得到人力资源的足够配备也成了一句空话,
这些无疑都提高了IT项目失败的几率。


--

     人生,就是一团欲望:
     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就是痛苦,
     欲望被满足的时候就是无聊;
     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徘徊。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6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