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trel (紫燕*自在飞花轻似梦*燕燕于飞), 信区: ITnews
标  题: 博客论(1.0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ug 23 19:04:52 2002) , 转信

博客论(1.0版)
方兴东  王俊秀

 

一个幽灵在逼近:“博客”的由来
“博客”,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博客中国”,一个十分奇特的网站。在国外,却代表
着一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网络变革力量,2002年5月13日,《新闻周刊》发表特稿,标题耸人
听闻:《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8月26日这一起的《新闻周刊》再次登出有关博客的特
稿:《生活在博客世界里》。这两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都出自史蒂文·列维(Steven L
evy)之手。他在1984年出版的《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一书,第一次全面阐述了黑客
发展历史和黑客文化,正式奠定了黑客的历史地位,成为黑客领域的第一经典著作。

而今,列维又成为博客文化摇旗呐喊的先锋。当然,列维和《新闻周刊》并不是特例,几
乎美国所有的主流媒体都给予博客特别的关注,并都给予极高的期望与赞誉。而恰恰相反
,一向对网络革命最为敏感的IT产业,都对这股新兴的力量缺乏足够的反映,不知道是因
为萧条影响了敏锐度,还是网络变革的确已经走出IT视野,而更主要是社会领域的现象?


在中国,与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度”。但是一向对网络发展保
持最密切关注的“数字论坛”,已经开始觉察,并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义不容辞地充当“
博客思想”在中国推广和倡导的先锋。“博客中国”网站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虽然给“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还是最近我们刚刚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国,最早关
注、追踪并系统阐述“博客”想象的,是一直研究新媒体的孙坚华。他在98年、99年的不
少文章里已经开始涉及许多博客现象,而最近完成的《博客论》,是国内第一篇全面阐述
博客革命的论文。

博客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圣何塞水星报》专
栏作家Dan Gillmor说,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
为趋势的自媒体(we media)或者叫“个人媒体”。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
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
。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
4000人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
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

而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却开始有力冲击传统媒体。

 

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的内涵
这些日子,大概是近年来最忙碌、最兴奋的阶段,人也恢复到了最佳的状态,仿佛重新回
到了互联网最热的时期。当然,全是因为博客这个新概念惹的事。为了这个概念我们不断
探讨,更要开设一个网站。与“博客”的不期而遇,成了我们经历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博客”当然是个大家都陌生的名词,因为这个中文名字还是王俊秀灵机一动的产物。博
客的英文名词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又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
物,你查阅最新的英文词典也不可能查到。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
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

《网络翻译家》(http://www.cybertranslator.idv.tw/)的解释是,“一个Blog就是一
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
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
、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
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
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
log writer。”

《市场术语》(http://www.marketingterms.com/dictionary/blog/)的解释是:“一种
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当然,
博客是一个新生事情,100个人眼中有100种不同的定义,但是,基本的内涵都是一致的。


我们深入研究了博客理念和运作模式,认为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博客实在是一个值得大
为推广的事情。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最关键的还是要亲自力行,付诸实践,推出非商业性
的“博客中国”网站,准备号召国内第一批术业有专、不断学习、信息渊博和乐于共享的
思想博客。他们将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博客日志(Blog或Weblog),把日常
得到、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华及时共享出来,“萃取并联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
意思的信息与资源。”

使得需要不断学习的知识工作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最鲜活的思想,浏览全球范
围最好的新闻、文章、评论与报告,准确把握最新的热点、观点、动态和趋势。

走向主流:“博客”的演变
第一阶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期。这个阶段主要是一批IT爱好者和新闻爱
好者不自觉、无理论体系的个人自发行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也没有具备一种现象
的社会影响力。在悄悄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启蒙与带头
作用。为博客革命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2000年——2006年左右):崛起期。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
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虽然与3亿以上的网民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这些博客的影响力,却早已超出了他作为个人、甚至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原有范围。
开始引起主流的媒体的强烈关注,并明显感受到博客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各个
专业领域的博客如“雨后春笋”,纷纷浮出水面,越来越成为该专业关注的焦点。除了美
国,英国、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博客也形成声势。亚洲,包括中国也开始感受到博
客的脉动。估计,在最近一两年内,博客将成为互联网萧条时期最重要的新现象之一,为
全社会所关注。目前美国网上最有影响力的20大新闻网站中,其中第20位就是著名博客网
站——德拉吉报道,这完全是一个人的网站,一个人的媒体。而前19位全是超级巨头。

第三阶段(2006年——  ):发展期。预测未来永远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预测网络
。对于博客的未来,现在要定论,的确太早!而且争议性很大。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和
判断,我们还是冒险地认同这样的一些大胆判断:

到2006年左右,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现象,博客的影响力有可能超越传统媒体;

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模式,博客将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博客将超越Email、BBS、ICQ(IM),成为人们之间更重要的沟通
和交流方式。

Web Inside:“博客”的核心特性
要准确描绘博客的特征,还真是一件难事。我们探讨、思考了很久,终于在一个朋友的提
示下,总结出其核心特征,就像PC中的“Intel Inside”一样,博客就是:Web Inside。
这个内涵用一句中文还真难以概括。具体一点,我们可以将博客总结如下:

1、  个人性。博客没有上司领导,也没有公司束缚,甚至没有工作要求,成为博客纯粹是
一个自由状态的人的自发行为。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角度,个人性的思想,正是博客
文体能够吸引博客本人和读者的力量源泉。以“个人大脑”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和思想发源
地,依然是任何技术无法实现的极致!

2、  即时性。博客是一种习惯,就像学生时代写日记一样,博客应该成为每天的“必修课
”,经常(甚至每天)更新,不断积累,是博客文体有别于其他个人文章、著作的关键。
这种即时性,才可以及时记录个人的行为、信息和思想。因为即时,所以新鲜,因为新鲜
,所以独特。将博客作为习惯,也使别人阅读博客成为习惯。

3、  开放性。传统概念的博士是化很多年将知识装入自己的脑袋中。因为肚子里的墨水,
从而鹤立鸡群。但是,博客却完全不同。面对网络,装在个人脑袋里的东西再丰富,如果
不及时分享出来,就相当于你是空荡荡的白痴一样。在网络,你知识渊博的衡量标准,就
是你奉献的程度。博客是要把自己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收获都奉献出来。“吃的是草,挤
的是牛奶”,是博客的写照。当然,你把这种开放,当作一种喜爱个人表现也可以,能使
别人受益的“个人表现”应该提倡和鼓励!

4、  拿来主义。关开放自己,肚子里的货也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优势就是,不断搜索提
炼信息,不断学习和思考。博客的确需要很“博”,但是博客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别人
比我知道得更多”,因此博客文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链接,链接是博客最有力的武器,没
有链接的就没有生命。“读者比我知道得更多”,博客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互动交
流的博客也没有生命。

5、  可信度。本来更准确的词汇,应该是“权威性”,但是博客与传统意义的权威实在有
点不兼容。但是的确不能否认,要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博客,必须以自己超一流的水平建
立长期的权威性。正是因为对你的信任,许多人将博客网站作为自己每天补给信息与思想
的第一站,没有这种可信度保证,这样的博客就是平庸的博客。要争取注意力,博客世界
的竞争一点也不比传统领域轻松。

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博客也不是一天就当成的。成为博客,就意味着开始实
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这些方式都是以
“Web”方式为内核的。没有对学习的激情,没有对自己关注领域的执着,没有对每天书写
的着迷,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客,必须要有一些特殊的素质和性格,
要下一定的决心,付出一定的代价。

 

影响力重新洗牌:“博客”的社会影响
当年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
分配。一批互联网的活跃者(包括互联网创业者和传统领域的触网者)一跃成为社会最具
影响力的人。如今,虽然还不显眼,但是博客也正在促成各领域影响力的重新洗牌。

现在,博客好像还是一些技术爱好者和网络热衷者的游戏,但是这种局面很快就会改变。
就像,80年代的电子邮件、90年代初期的互联网一样,其潜力不可以以当前的状况来判断
,列维与博客Dave谈起一个话题,那就是现在的博客不是记者就是IT人士,那么传统企业
的CEO,比如福特汽车公司的CEO  Ken Lay会不会也成为一名博客。答案当然是Ken Lay不
会成为博客,但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下一任CEO肯定会是一名博客!因为那时候股东会要求他
经常写博客日记,好让股东及时了解公司最新状况。

有人更预言,5年之内,美国国会议员每人都会有一个“博客”,以便与选民直接交流。否
则他就会失去选民的支持,失去议员资格。

一个生动的事例就是《圣何塞水星报》的专栏作家Dan Gillmor。在一年一度权威的《Tec
hnology Marketing》“媒体影响力报告”排名中。他在“媒体最具影响力的人”中,排名
一下子从去年的20位跃居到第7位,是影响力上升最快的专栏作家。同时,还获得了今年著
名民间机构“电子前线”(EFF)颁发的年度“先锋奖”,专栏作家获此殊荣还是第一次。
那么,Dan Gillmor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唯一明白的是:他已经是IT内最活跃的博客之一。
这是他超越诸多大牌、老牌高手的主要原因。博客给了他快速超越的翅膀。

博客正在悄悄引发影响力的重新洗牌,单纯的“上网”已经不足以构成“竞争力”的差异
性。但是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客,却是千真万确!

原来各个领域的“权威们”必将因为博客而重新排序。“者”(记者)、“家”(专家)
和“客”(博客)三者关系正在发生微妙却真切的变化。三者的交叉部分正在成为影响力
聚集的中心。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既是“者”(记者)又是“客”(博客)的人,将成为
媒体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群,各专业领域那些既是“家”(专家)又是“客”(博客)的人
,将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而那些没有成为博客的著名记者和权威专家,其影响力
将大大削弱。甚至对于普通个人,成为博客也将明显凸现自己的特长,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因此,博客的出现,对许多人意味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对另一些人则是很大的挑战。这样
的情况在国内出现,也仅仅是时间问题。我甚至可以与谁打一个赌,4年后,大多数领域最
有影响力的人都将是博客!赌注也是1000元。

思想结网:“博客”的意义
博客最大的功能当然是充当知识和信息的“过滤器”,而且通过网络形成最好的知识积累
方式,这就是“隐性知识”真正通过网络实现“显性”化。

这方面,数字论坛成员吴伯凡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几年前他就开始思考:“互联网的知识
生产机制是一个没被深究的问题。IBM知识管理研究院的两个人曾写过一篇这方面的文章,
谈的是互联网如何促进编码——信息——知识——智慧的演进。这是一个知识生产的价值
链:从过剩到稀缺,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跃升。互联网的知识生产机制的标志之一多
个“虚拟知识共同体”的出现,其中,“知识导航员”担当着关键的角色。”

我们觉得吴伯凡的思考最能够说明博客的最终意义所在。因此,在这里我们就直接沿着他
的思维追溯下去,他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知识共同体是大众式的还是分众式的,一种大而全的知识共同体是否可能?互联
网上有没有主流知识话语权?

其次,知识领袖是集权的还是分权的,是权威性化的还是解权威化的?是版主式的还是教
主式的?知识传播的方式是系统集成式的还是纵向一体化的?

知识管理有一个基本的假设:操纵人和组织的行为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一
种是隐性知识,二者之间的比率大约是20:80。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的缺陷是差不多只
传授20%这一部分(显性知识)。潜藏在行为中的80%的知识被搁置和渗漏掉了。

但工作日志和学习日志却能将隐形知识带入读者的视野。知识管理就是将“工作中的知识
”(working knowledge)相对显形化,这种知识传播方式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它的效率
既表现在传播者这一方——因为工作过程本身就是传播过程,是一种实时或准实时传播;
另一方面,它的效率也表现在接收者这一方——它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作为最终结果显性
知识,而且还得到包含在传播者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大量的隐性知识。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这种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表达出来,得到
公众的认可,而且要通过我们构建的知识社群来为这种新理念提供一个“最佳实践”(be
st practice)。”

博客的崛起,不但将重新定义“专家”的内涵,同时也将大大促进社会“专家化”的速成
想象。人们通过该专业领域的一个权威博客,就可以迅速了解该领域最核心的问题,最新
的趋势和进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最好的刊物与网站。而且,都可以直接链接到这些
知识精华的目的地。

博客对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过程,都将产生潜在的、却是革命性的影响!

博客的生存之路:“博客”的商业模式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博客正在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三教九流都在成为博客。要清
楚地分门别类,还很难。“博客”的分类方法很多,比如分业务博客和专业博客,分个人
博客和集体博客,分事件博客和主题博客等等。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博客分为3类,第一类是新闻博客,著名的有Drudgereport、insta
pundit、MediaNews等,他们对全球重大新闻时间有着最敏锐的触觉,因此每天浏览这些博
客网站,就可以把握最新动态。这些博客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媒体记者每
天都首先在这里获取新闻线索。第二类是专业博客,是针对特定的专业领域。优秀的专业
博客网站恨不得把该领域的精华一网打尽,因此成为专业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第三类就
是个人与社区博客,这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是“博客人民”的汪洋大海,目前聚集最多的
Blogger.com,据称已经有博客半百万。其中不乏精华所在。估计目前前两类的数目应该还
是以千计,而后一类接近百万级。当然,数量级的上升也就在一两年之间。

当然,谈到博客,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博客能不能挣钱,博客革命是不是一次商
机。这实在是一个好问题,尤其是经历过互联网泡沫洗礼的人们。仅仅讲商业模式是不够
的,还应该讲清楚赢利模式。

可惜,遗憾的是,现在期望博客来赢利实在是一件累人的事情,至少目前成功例子还没有
,真正的博客网站都是低成本运作,甚至个人零成本运作,来保证生存。Blogger.com虽然
是规模最大的博客托管中心,高级用户每年交费35美元。但是,如果不是Trellix公司相助
,甚至都已经破产。最著名的新闻博客站点Drudgereport,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买体恤衫和
买书,不过也开始有一定的广告收入。对于一个人的“企业”来说,这也不错了。还有一
些公司提供博客软件产品,针对个人应用与企业博客应用。著名的有Blogger Pro、UserL
and’s Radio和Trellix的软件。这些软件产品和网站托管服务,虽然目前不能带来多大的
利润,但是有了这些,一个能够会发邮件的人都可以零成本地成为一名博客。无须自己申
请域名,无需自己建设网站,也无须自己维护,就可以用很“傻瓜”的博客软件,大大写
作,即时发表,其方式不亚于职业的专栏作家。

长远来说,博客网站最大的价值就是它能够吸引一些特定的客户,并建立很好的忠诚度。
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博客,可以吸引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这样利用网站,以及邮件列
表,可以吸引一定的广告与企业赞助。

总之,博客离商业还很遥远,但是并不能因此断定,博客就没有商业价值。长远来说,博
客革命轰轰烈烈,引起注意力和影响力的大规模转移,必然也会引发财富的流向。当然,
现在要想清楚,还很困难。

 

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的声音
我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和碰撞,由俊秀起草,方兴东修改,并征求许多朋友的意见,形成了
《中国博客宣言》,作为“博客中国”网站的宗旨,也是发出了中国博客的第一响系统性
的声音:

“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信息稀缺的问题。但是,当互联网本身变成信息海
洋的时候,人类不得不面临另一场新的挑战:那就是超越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这
一过程中,人的伟大又一次凸显出来。迄今为止,只有人脑对信息的搜索和鉴别才是最可
靠的。互联网在经历了军事阶段、商业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文化阶段。

互联网文化阶段的一缕霞光是由这样的一群人点燃的——他们像远古的炼金术士一样对知
识充满痴迷。他们是一群率先走出信息迷宫的人,他们乐于向人们分享在信息海洋里的冒
险历程,为后来者开辟一条条成熟的航线。他们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我们把这样一群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们,称之为博客(Blogger)。“博客”不是博士,但他
们是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者。他们的渊博不是体现在封闭的内涵,而是体现在他们奉献的
外延。如同当年麦哲伦的航海日志一样,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
日志(Blog或Weblog),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和发布,萃取并联接全球最有价值、
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
鲜活的思想。

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
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如果说,黑客代表了互联
网技术野蛮的张力,而博客则代表了重建互联网秩序的向往。在解构中建设,在离散中合
作,在学习中开放,已成为博客对世界的关怀方式。他们展示的博客文体、博客行为和博
客思想,将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将重新定义互联网的界限,改变我们生存的背
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知识稀缺的国度,博客的繁荣,具有更特别的意义。博客在中国不仅是
航海者,还是盗火者。在汉语世界中的自娱自乐,最终将会使中国走向狭隘,使新知的探
索之旅越加充满荆棘。

我们希望,博客文化能引领中国向知识社会转型,博客关怀能开启一个负责的时代。”

 

盗火者:博客的中国之路
“博客中国”的念头一诞生,网站还没有正式建好,就得到了汪丁丁、崔之元、孙坚华、
姜奇平、吴伯凡、胡泳、袁泳、李希光、许知远等专家学者的积极认同和响应。

一些回音令我们振奋,汪丁丁回复:“这一理念正合我的信仰,同意加入!”吴伯凡的邮
件最长,开头和结尾说:“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很值得花力气去做……现在我们要做的工
作是把这种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表达出来,得到公众的认可,而且
要通过我们构建的知识社群来为这种新理念提供一个“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


崔之元说:“很高兴参与并主持栏目。”李希光回复说:“很有创意,很前沿性!”许知
远说:“挺有意思!”更多的人在电话里表达了兴趣,于是,我们几个人,都利用自己的
业务时间,半个多月没有睡好一觉,加班加点,尽快把网站推出。

如今,网站的架构已经初步,经过完善修改就可以运行了。当然,更大的挑战摆在面前:
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成为博客,经常发表博客文章。如果大家没有积极性,没有经常更新的
内容,“博客中国”就必然是一个失败的网站。

更重要的问题的,博客思想应该如何在中国推广,博客革命会不会在中国发生,它将给这
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带来怎样的变革?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唯一确定的是,要让一切成为现实,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真正的心
血!虽然刚刚开始,但我们充满乐观,充满信心。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说明,8月21日完成1.0版,还有大量的案例、资料和思想没有写入,两天后的2.0版希望
有质的飞跃,欢迎提出意见,提供思想)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9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8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