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trel (紫燕*自在飞花轻似梦*燕燕于飞), 信区: ITnews
标  题: 电子政务:永远渐进的革命发展动力何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15 21:42:15 2002) , 转信

电子政务:永远渐进的革命发展动力何在? 
 
2002-09-15 08:55 互联网周刊记者 唐潇霖 梁昊 
 
 

 

  【互联网周刊专稿】电子政务酝酿很多年,中央发下的红头文件一大叠,财政批下数
百亿,项目上了一大堆。看起来,电子政务工程“初步起步”就在一些领域开始产生明显
的效益,无疑是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因为红头文件的影响力,所以电子政务获得了
勃勃动力,因为投资上了项目,所以电子政务产生效益。然而电子政务的动力问题绝没有
这样简单。电子政务绝不仅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只有利益机制和切实的效益才能让各
级政府产生开展电子政务的自觉意识,也只有当他们从电子政务中获得了真真切切的效益
,电子政务才有了自下而上去展开的基础和根基。 
 

  人民公仆“有为”才能“有位”,政府工程“有利”才能“有立”,IT厂商“有利”
才能“有为”。这是一个明晰的道理,从这个清晰的逻辑也可引申出来电子政务不可回避
的利益问题。政府部门要靠电子政务在新时期提升行政机构的管理力,增强对社会大众的
服务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为实现这一宏大立意政府必须投下上百亿。电子政务已经投
入的数百亿和将要继续投下的上千亿,都让“惟利是图”的IT界感受到了政府的影响力和
电子政务的吸引力。这里存在的,仍然是那个恒久的利益分配和传导机制--只不过,对于
IT企业来说,它主要体现为收入,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则体现为效率的提升。 

  进入2002年,硬件投资已经告一段落的政府部门,开始谨慎的考虑如何把采购投资的
“经济力”转化成电子政务的“效益”时,用户与厂商交流的核心词更多的聚焦在了“需
求”、“流程”和“途径”上,而在去年,这一领域的主题词还是“概念、理念、争论、
远景”。当电子政务的实施问题开始变得具体而深刻,厂商也开始感受到了电子政务这块
硬骨头到底有多难啃。电子政务的潜在“效益”和政府项目的潜在“利益”,让步伐并不
总是那么协调的政府机构和IT厂商,正在并已经磨合出一些基本成熟的思路和做法。出人
意料的是,在这一领域异常活跃的,竟多是一些规模不大,但特点突出、术业有专攻的中
小厂商。 

  “电子政务的动力问题”系列报道之一 
   
  从国务院到人民银行 

  历经两年,国务院办公厅终于用上了电子公文,中国政府机构的“神经网络”反应速
度将实现质的飞跃,而人民银行的电子公文系统还让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机构对电子政务的
必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 

  2002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承认电子公文具有与普通公文同等的法律效力,这对
于专门做电子公文系统的民营企业书生公司总经理王东临而言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 

  看似是一夜间的成果,但国务院办公厅电子公文系统的应用却是经历了将近两年时间
。2000年6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办公厅秘书长的王忠禹首次观看了书生电子公文系统
的演示;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与书生公司签署了购买意向书,由国务院统一装配到全
国各省政府、副省级城市、各部委、国务院各直属单位,并被列入国办2001年年度计划;
2001年4月12日,国办正式发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统一
推广。 

  王东临把政府红头文件下发的整个系统比喻成国家的神经系统,“如果这个系统是迟
钝的,那结果恐怕是很糟糕的。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发出一个拐弯的指令,但是他的腿一
分钟后才接到指令迈步,这时他恐怕就要撞墙了。如果一个国家的指令不能快速有效的传
达,国家的竞争力就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如果说国务院办公厅系统的电子公文应用更多的是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
银行系统应用的影响则让许多部门感受到了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当年中国人民银行还没有实现电子化手段的时候,如果遇到像公布国家调息这样的重
要消息时,相关文件的发送就是个让许多人颇为“心惊胆战”的重大任务。根据保密条例
,这样的消息直到最后一刻前不能通过电话、电视新闻、传真等现代化方式进行传输,所
以文件只有提前几天发,然后把全部接触过文件的人隔离起来。在调息消息没有公布之前
,所有相关的人全部要被“关”起来,甚至包括打字、复印的,直到消息公布的时候才可
以获得自由,但这至少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这就像高考试卷一样,特别怕泄密,一旦泄漏
,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现在只要到消息宣布前几分钟把文件发下去,整个中国人民银行的所有支行就全部收
到了。“往往是这边文件刚发下去打算去倒杯水的功夫,电话就打进来了,问关于文件的
具体情况。这就是电子政务带来的切实好处”。 

  央行决定上电子公文系统主要是受了农业银行的“刺激”。人民银行总行一般是把文
件发到人行各地市支行的同时,把文件发到工行、农行等商业银行总行,再由这些总行往
所辖的各地市支行分发。但是当农行上了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以后,人民银行的省行发现农
行的省行总比他们先拿到红头文件,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人民银行行长,当即下指示要求
办公厅上电子公文系统。 

  过去,人民银行发送文件用邮政快递,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文件收到后文件
袋破损,原来里面到底有多少文件、是什么文件也不知道,很不安全。自从使用这套系统
后,各地支行不论地理位置的远近,都可以做到所有文件当天接收。 

  “电子政务的动力问题”系列报道之二 

  五个模式和一个平台 

  “为人民服务”的电子政务究竟如何实现,不同的政府机构有着不同的观点。无论是
层次不同的五个电子政务建设模式还是社会意义显著的“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差异的
模式背后是起点不同的政府机构的探索实践,也许看似有些混乱,但电子政务的大概念也
由此而被演绎得更加清晰。 

  当电子政务走过概念普及阶段,全国各级政府机构开始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具体实施一
段时间后,虽然理解不同,但从改变政府职能、更好的服务企业和民众的服务功能这个“
为人民服务”根本原则出发来看,很多人士都同意这样一个说法,即“从字面来说真正的
电子政务就是政务网”,社会资源、政府职能以及社会需求通过相应的方式整合在一个跨
部门的系统平台上,各个方面都会感到在与政府打交道时,时间成本得到很大的节约,在
时间成本下降的背后就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交易成本的显著下降。 

  背景不同,基础差异,但各个政府机构在朝这个共同目标从不同方向迈进的过程中,
总结从北京到南海,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业务部门的建设经验,电子政务建设的五种模
式也逐渐成型。 

  当位于中国南端的南海市已经开始在更深层次上探索信息技术与政府职能的科学结合
、构筑新型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公众服务乃至反对腐败的上层建筑模式和手段时,更多
的地方的电子政务实践还处在“一穷二白”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起步将从实现政府内部的
办公自动化做起,把政府需要发布的信息发布给公众,这就是第一种模式-办公自动化模式
。 

  走过这一阶段,一些政府部门在从数据集中出发建成相应的信息系统后,这些针对不
同应用的信息系统间并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很多信息还是完全分开的,此时,信息系统
到了整合阶段,这就出现了第二个模式-数据集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建一个数据中心,把不
同的信息系统都接起来。而广东南海则代表着称为数据交换的第三种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下一阶段,政府业务部门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把所有的信息与这个平台挂接在一起后
,第四种模式也就成型了。 

  这里可以用计划生育做个比方,为了申请或者审批一个生育指标,计划生育部门需要
从公安系统那里了解这个妇女个人、结婚、家庭等方面的数据,以前这两个机构间缺乏相
互沟通的电子通道,当各方的数据信息与一个统一的平台挂接后,各方都可以从这个平台
获取数据。这样一来,各个政府部门就实现了业务层面的联系。 

  但对于广大社会成员而言,以“强调政府如何对公众进行服务”为着眼点的一站式服
务模式则能让他们对电子政务有最直接的体会。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区内的企业早已深有感触,负责海淀园“数字园区”项目是我国
第一个全面实现交互式网上办公的电子政务系统。 

  海淀园现在有近8000家企业入驻,都散布在中关村,并不是在统一规划的园区内聚集
,而负责园区管理的工作人员却只有几十个人。通过有限的人力管理、服务这么多企业,
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是相当大的,所以从园区内部就渴望改变原来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 

  每月,园区内8000多家企业在向园区提交报表时,再不用开车跑到友谊宾馆南面的海
淀科技大厦了,同样是10天提交报表的时间,通过网络轻松点击,任务就可以完成了,前
后花不了几分钟的时间。而园区里的工作人员也不用再为繁琐的录入工作耽误大把的时间
。 

  现在企业要想办新企业入园申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基本跑一次就可以完成。通过
在线填写申请表,在网上在线批复审核(以前这个过程就要往返很多次),可以随时查询
在线状态,最后批复成功,企业直接到园区管委会窗口当时验定完材料,就可以拿到证书
了,这些证书都是当场打印出来的。 

  效率高,周折短,体验好是一站式服务平台给用户的总体感受,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却远比应用要复杂很多。围绕着一站式服务的目标就有着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 

  最简单的是借鉴了门户网站的首站服务模式,使用者进入了一个部门的网页以后会发
现一些其他部门的入口联接,要访问哪个部门就还要跟相关部门进行联结,部门网页仅提
供一个统一的路径。 

  相对于“手工作业”的首站服务模式,服务中心模式的易用性有了明显的改进。一个
审批流程所涉及的部门的业务都在服务中心集中,服务中心经过一些流程,产生一些数据
并完成数据交换。这个模式中需要很多人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切换,要解决信息切换的问
题。而行政部门审批的流程已经相对固化,需要对政府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二次开发的工
作量也比较大。 

  第三种是“高级阶段”的一站式,通过信息交换的方法把不同的业务数据放在一个平
台上去传递。在这个基础上,用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传真与这个平台发生联
系,看似是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实际上却是增加了服务的范围。 

  显然,电子政务的平台若要真正好用易用,就要实现各个政府部门的联动,面对不同
的建设模式和指导思路,要想实现理想状态的“一站式服务”却还有许多障碍等待跨越。
 

  “电子政务的动力问题”系列报道之三 

  认识水平决定奶酪大小 

  “中国的电子政务软件市场是留给中国民族软件业的,如果这一市场再被国外企业占
领,我们买块豆腐撞死算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面对着如林的强手发下如此狠心
。气势和实力是一个方面,小企业们分得电子政务大餐的种种经历更具启示:对电子政务
知道多少可能决定在电子政务这块奶酪上咬下多大一口。 

  “2001年,中国政府电子政务采购额为280亿元,今年将会达到350亿元,年增长率近
25%。在电子政务的相关采购中,硬件支出250亿元,软件支出45亿元,信息服务支出将达
到55亿元。”电子政务采购投入的数字版本不同,但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希望在这块奶酪
上咬一口的大小厂商对类似的信息都“倒背如流”。因为看到了商机,所以行动第一。 

  也许IT巨头对电子政务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外国经验了解更加全面,但电子政务这
个波及最广、牵涉最多的巨大工程必然决定他们“对电子政务知道很多,但不知道的似乎
更多”。于是,知道多少可能决定厂商能把电子政务这块奶酪咬下多大一口,而知道什么
却决定着咬下什么,这恰恰让像书生公司这样的相形之下“底气不那么足”的中小企业也
有了分餐的机会。事实上,他们做的也并不比那些业界知名企业差。 

  书生公司王东临曾经说过,“中国的电子政务软件市场,是留给中国民族软件业的;
如果这一市场再被国外企业占领,我们买块豆腐撞死算了!”凭着这种气势,国务院这个
黄金客户王东临从1996年下半年就开始做工作了。“我们天天上门去讲,电子政务中你最
需要的而且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是红头文件的电子化传输。其实用户自己心里也清楚,但从
他有兴趣到真正付钱买产品,中间往往是几年时间,因为我们占领的是空白市场,不可能
等着用户拿钱来买你的产品,而是拿着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去教育市场,说服用户。
”天道酬勤,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电子公文系统应用的发文给书生公司带来了业
务上的全面突破。 

  占领市场空白点,从大厂商夹缝中寻找机会是书生的成功之道。而蓝帆则是把自身的
技术产品与政务需求做了成功的嫁接。 

  作为一家互联网技术服务商,蓝帆公司最初的业务简单来说是信息的检索和梳理。20
02年,蓝帆感到电子政务市场气候已经逐步形成,下定决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电子政务
这块”,而在此前,蓝帆并没有为了转型而和政府有什么接触。误打误撞找对了市场的蓝
帆面对业务的成长自然感到自己“比较幸运”。 

  蓝帆主推的产品“知天下”是一个全球的信息智能监测系统。就像矿石采下来提取金
子一样,对数据进行梳理,这是蓝帆当初做互联网时的长项。听起来很简单,仅仅就是对
信息的再加工整理,就让政府很多部门改变了传统的浆糊加剪刀的工作方式。 

  蓝帆科技的副总工程师吴升说,“很多政府部门都需要收集大量的即时信息,旧有的
模式就是一瓶浆糊、一把剪刀,二、三十人各自拿着报纸看,遇到有用的信息就剪下来存
到个人档案里。有了互联网以后,信息是多了,可是效率并没有提高,由剪刀、浆糊改成
“Ctrl +C”和“Ctrl +V”了,但依然是存在个人的电脑里,信息根本不能共享,每个人
还是忙得不亦悦乎,效率也没有提高。现在很多用户用惯了我们的产品,已经离不开了。
” 

  而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数字园区”项目这个中国第一个全面实现交互式网上
办公的电子政务系统成名的美髯公公司,则是因为在电子政务上的创新而取得了成功。 

  项目负责人李慎国的说法是 “因为我们是全国做的最早的,所以对双方来说都是创新
,探着路子走。园区内部是真的有需求,而不是为了完成行政命令,所以大家的积极性都
特别高。” 

  对于书生公司、蓝帆科技、美髯公公司这些凭借小系统、小产品获得大项目的公司,
他们的发展道路似乎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选择了正确的项目和正确的用户”。
这些企业战略的种种看似偶然的“正确性”为电子政务的全部参与者揭示了一个道理:庞
杂的电子政务主题下,因为基础不同、道路不同、观念差异、资金实力强弱等大大小小各
种因素的影响,电子政务的大模样下还有着百千种可能。只要技术特点突出、产品适用,
或者有所专注都可能在电子政务的餐桌旁找到容身之处。 

  “电子政务的动力问题”系列报道之四 

  用新方法啃硬骨头 

  当电子政务的实施问题开始变得具体而深刻,厂商更感到电子政务这块硬骨头有多难
啃。慧点科技的思路是“对系统改动最小,效果最大”,蓝帆的尝试是打通关键业务这一
薄弱环节,九城数码则开创电子政务的”柔性空间”。种种奇招怪式间无不体现出政府与
厂商的思路创新。 

  梁在国外拿到了博士后学位后,本可以在国外找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或是继续他的研
究,可是不知他怎么想的,又跑回到国内,加入了慧点公司做电子政务,而且还是啃电子
政务中最难实现的“一站式”服务这块硬骨头,这就需要牵涉到众多的政府业务流程重组
,极易失败,因此被很多人认为他是“脑筋秀逗了”。 

  其实像梁这样对电子政务充满热情的高科技人才不在少数。“电子政务中最难做的就
是用户与厂商的沟通问题,这个沟通并不是语言上的沟通,而是双方对项目需求能否达成
共识的问题。这首先要求用户实施项目的最初目的不能是迫于行政压力,更不能是为了摆
政绩做样子给人看的。一旦用户自己对需求都不明确的时候,再顺畅的沟通都无济于事。
” 

  电子政务尽管一直被认为是热点,似乎发展势头总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很多人
还是认为其不完全成功的比率有点高。 

  记者采访过的每一家厂商几乎都有一个共识,他们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凡是算得
上成功的案例,都有一个突出特点:领导意识超前,实施的项目是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规划建设的。 

  中科红旗的郑忠源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国内的很多用户特别爱跟风,什么技术热就上
什么项目,电子政务的发展开始也是如此。不过进入2002年,蓝帆科技的吴升已经明显感
觉到用户实施电子政务的态度务实多了。 

  “原来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过去政府采购一般就强调买了多少硬件设备,购
置了几台机器,但上面跑什么样的应用、能提高多少效率反而不太重视。政府部门从没有
像今年这么重视应用,开始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来规划建设网络,买机器,很多项目不再
是个花架子了。更明显的例子是,在采购开始就有软件和服务的预算被打进去了。” 

  对于如何做好电子政务项目,这些新兴的厂商都有使自己立于市场不败的招数和法宝
。 

  慧点科技在实施南海项目的过程中,设计思路是尽量减少对原有整个系统的影响。“
南海项目就是要能真正实现政府的一站式服务。如果我们要是把工商、税务每个政府部门
的系统都统一做的话,这是不可能。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立接口,使不同政府部门的系
统传来的信息,经过这个接口后转化成我们需要的模式,核心思想其实就是数据的交换。
” 

  书生公司王东临认为电子政务要想成功,最好做到“润物细无声”,即大处着眼,小
处着手。“电子政务一定要先从浅层次开始做,领导不妨从每天习惯收发电子邮件开始,
过去养成的习惯慢慢转化。如果连电子邮件系统都还没用好就想用SAP,结果肯定是失败。
” 

  根据自己的经验,王东临觉得在实施电子政务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不能贪多
嚼不烂,只注重“面子”。 

  1、领导在重视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能力推动,在适当时刻顶住压力;2、尊重现有
的工作习惯和流程;3、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要配合好;4、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
则;5、先从流程比较标准化的着手;6、先从人员涉及少的着手;7、先从效益显著,看得
见、摸得着的地方入手;8、设备配置要合理,软硬件投资比例要适当。 

  九城科技正是看准了电子政务中流程的变动最难掌握,所以干脆提出了为电子政务创
造“柔性空间”的概念。九城科技电子商务部经理丁爱民说,“政府需求的多变和不确定
,要求我们在设计电子政务系统时,要采用先进的分层设计和组件组装的设计思想,以确
保预留出弹性空间。现在政府正在完善自身职能。几年后政府机构的业务也许将超出所有
人的想象,没有一个弹性的系统,今天的电子政务系统就要成为明天政府发展的束缚。”
 

  九城数码根据智能审批项目复杂多变的需求,抽象出了包括工作流引擎、安全认证(P
KI)和知识管理等七种通用的核心技术组件。开发这七种通用的核心技术组件后,九城集成
出了一个通用的智能审批软件。该软件能够灵活的定制工作流程,并且提供了智能化的辅
助审批系统。 

  这些拥有自己独到技术和市场定位的中小厂商,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手笔,没有上
亿的营销收入,但在电子政务这块市场中,借助其自身的灵活、快速反应,能为政府部门
量身定制所需的产品,正在快速崛起着,已经形成了一族特色鲜明的群落。也许未来几年
后,从他们之中就会脱颖而出新一代、技术含量更高的联想、方正来。 

  电子政务恐怕也将是一个永远渐进的主旋律,不会一步到位,一劳永逸。随着应用需
求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电子政务在不同时期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新一
批中小厂商已经牢牢锁定了这块利润丰厚的市场,最后谁能逐渐依托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
发展为一只新的IT恐龙,恐怕比的就是他们发现食物到底在哪里的能力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9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1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