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vejune (办法总比问题多), 信区: ITnews
标  题: TOM模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25日11:36:5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eNews专稿】TOM对电脑报的收购把大家的目光又重新集中到这家越来越偏离网站
业务上的集团上来。事实上,自互联网开始震荡的一段时间以来,TOM就一直没有停止对
强势传统媒体的收购,电脑报只不过是他最新的一个食物罢了。并且在我们可以预见的
未来里,TOM还会不停地继续进行这样类似的收购。而针对TOM收购以后的整合问题也一
直是媒体所关注的焦点。TOM在想办法把自己至于所有旋涡的中心:包括业界,包括传媒
的聚焦。 
  有三个阶段,也可以理解为是三种认识。其间有一个发展和继承的关系,同时是包
容的,各个时期则表现为不同的侧重。 
  Tom.com 
  Tom.com的持有者大都是香港人,香港人有香港人的思维方式。 
  第一、国内的企业,实际上也包括各级政府,一直以来有一个潜在的需求。希望是
能够有一种管道,对外发布各种信息。向全球推广自己的产品,寻求资金及合作伙伴。
每年,各地政府都组织规模庞大的招商团,前往世界各地……逻辑上说,他们也会在互
联网上发布相关信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那么,就需要一个面向海外的中国门户。 
  不只是一个英文的站点,时机成熟以后,也可以推出,日文的、阿拉伯文的各种版
本。为客户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服务。 
  第二.如果是一个海外的旅游者,不管是商务,或者是纯粹的旅游。他又从什么地
方来获取即时的中国信息呢?一个面向海外的中国门户,是一种重要的选择。当然如果
能够透过这个网站,代办了机票、预订宾馆房间,那就实在是太棒了。 
  第三.“中国热”是这颗行星上的潮流。无数的海外企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中国。当一个人决定到另一个地方去投资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他要知道得更多才
行。无论是当地的政策、消费水准、或者是融资环境,基于常识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有人组织了这些资讯,那么他们将愿意为此付费。 
  不只是简单提供信息,Tom.com也可以是一个平台。给许多服务机构,比如会计师行
,对资讯高度的敏感人群,进一步服务创造机会和条件。当然这种平台服务,绝对不会
是免费的。 
  最初Tom.com的立意就是如此,她的上市宣传片,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模式。Tom.co
m是一个虚拟的香港,继续帮助中国和世界进行很好的对接,推进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在Tom.com,IPO的时候,有四十万香港人排对申购
,其中有他的理由,并不完全是对互联网的盲目热情和追捧。 
  其实浙江的行业网站,可以理解为是这一模式的某种变体,当然规模要小得多,模
式运行也更为简单。她们致力于帮助浙江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在线发布产品;某些资
讯也需要付费浏览。当初小额资金投入,现在早已经实现了赢利,即便发展过程中没有
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 
  组合媒体 
  王先先是一名投资银行家,投资银行家有银行家的认识。他发现TOM可以在一个更大
的范围内定义,而不是局限于Tom.com。他延伸和拓展了TOM的商业模型。组合媒体是什
么?如何定义?或者对企业经营者并不重要,这是财经评论人的问题,关键是产业存在
切入点。 
  第一、媒体资产的市场价值,在不断上扬。对于一个媒体市场从来没有开放,但是
市场潜力又十分庞大的中国市场来说,这一点尤为突出。那么如何组合是一个锦上添花
的命题,持有这些资产本身就很重要。 
  虽然一部分媒体从业者已经开始抱怨市场竞争的过于激烈。但是,首先来说媒体产
业‘好做’是相对的,相对于其它普遍竞争更为激烈的产业;其次,较之海外成熟市场
,市场空间还是很充分。我认识的几家媒体,都在当年就实现了盈亏平衡。 
  第二.作为一个幼稚产业,离散化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的离散化,就是产业中存在
大量的小规模企业,而且她们是类似的,显然价格竞争就是题中应有之意。这样在资本
层面上就存在一个整合的机会。简单购并,就可以提高对客户的侃价能力。 
  TOM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动作是,对户外路牌企业的整合。目前TOM是中国最大的
户外广告发布商。 
  第三.现存的媒体,依然是非商业化的。也就是说,媒体的存在和运营并不是从经
济层面考虑。我们对许多问题存在模糊的认识。但是市场压力,又使媒体存在转型的需
求,引入外部股东对推进这一进程是重要的。 
  媒体的市场化是一个敏感命题,但是市场化毕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这里面存
在一个和管理层磨合的问题。无论如何,TOM终究还算是本土企业。相对来说,管理层更
愿意与她探讨市场化进程的相关细节。成熟以后,才会向其它的海外媒体打开门户。这
中间有一个时间差,同时也就是利润。 
  对投资者来说,现阶段,TOM是一支很有趣的投资品种。她把许多媒体的股权组合起
来,然后一篮子提供给资本市场,类似一支有特定投资方向的私募基金。虽然,投资者
认识其价值,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但TOM是唯一没有跌破发行价的网络股。 
  当然,整个思维在执行中是很复杂的,需要兼顾到各个方面。长远的战略目标是重
要的,但是短期的财务指标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些投资更倾向于财务,有些则更倾向于
战略,王先生在熟练的平衡这一切。 
  TOM在线 
  王先先的策略得到了大股东的认同和支持,显然这和大股东思路是吻合的。TOM的大
股东是和记黄埔,和记黄埔实际上是世界级的电信运营商,那么电信运营商有电信运营
商的思维方式。 
  作为电信运营商她能敏锐地感受到一个事实,带宽资源过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带宽都不是一项稀缺资源,某种意义上就和水一样。现在的网路接入价格越来越便宜,
接下来的关键是,提供差异性的接入服务。就像是提供包装水一样,能够获得极高的收
益,因为带宽资源并不是她投资的。 
  那么这种差异性的服务是什么?是内容。网络公司现在趋向于有线电视运营商的思
路,用户每月支付一定的费用,当然他就可以浏览到更有趣的内容。毫无疑问,内容和
网络接入是联系在一起的,至少一部分内容是封闭的,你通过其它接入看不到,或者是
要另外付费。如果希望顾客长期订阅,形成一种习惯,那么内容就要足够强势。 
  通常来说,媒体平台所有者要和许多内容制作者结成一种松散的策略联盟,现在TOM
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股权上的纽带,使她在未来可以制订一种排它性的协议,换句话
说,一些网站将不再能获得某些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即便她们正是目前网络内容的主
要提供者。 
  目前TOM透过“网神游”来推动她的服务。网卡提供了多个ISP的接入,也包含了一
个电子信箱。这里有一个现金流上的好处,销售出网卡就能获得收入,每期TOM再和各个
ISP作结算,中间有一部分资金就沉淀了。 
  有一个意外的收获,TOM事实上构建了一个强势的媒体,网络把零散的媒体资源串联
到了一起。最终还是会有协同效应,即便没有有意那么去做。广告收入会相互强化,网
下影响网上的,反过来,网上的也能积极影响网下的。实际上,还可以提供各种组合的
打包服务,客户通常也会乐意接受。 
  当然TOM接下来的工作也毫不轻松。 
  到目前为止,TOM的大多数在线收入,依然是基于窄带的。如何过渡到宽带仍然不确
定,TOM并不拥有国内有线电视网的资源。 
  TOM现在没有“夺命级应用”。 TOM在较早的时候,就认识到QQ的价值,最终没有达
成协议,完全是因为一个价格的问题。但是拥有“夺命级应用”还是很重要的。网路浏
览者和普通阅读者毕竟是有差异的,这方面是有待弥补的。 
  虽然商业模型是清晰的,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则是非常复杂的。人才
短缺,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这个商业计划需要大量的行家里手,以前并没有人做过类似
的事情,尤其是大股东有一个行业上的跨越。要么训练,要么“挖”,反正是都是不容
易。 
  结语:这是一个庞大而富于想象力的商业计划,如果成功,那么将影响许多人的生
活方式。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9.4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