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ee (德芙巧克力), 信区: ITnews
标  题: 价格战打跑英特尔芯片 笔记本厂商尝试换“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16日20:34:14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本报记者程武
  
  对笔记本电脑厂商来说,一个可喜的消息是,近日著名的市场分析公司Gartner Da
ta quest称,由于许多消费者选择购买笔记本电脑而不是台式机,去年全球笔记本电脑
市场的增长幅度达到了6.1%。笔记本电脑时代已经到来,PC的销售出现了大幅度的下
滑,而笔记本电脑的销售则稳定地增长。
  
  但这一消息或许在中国市场上并不会激起太大的波澜:由于用户消费心理和实际市
场价位的严重脱节,价格依然是制约中国笔记本市场阔步向前的最大阻碍,以至于众多
在中国市场上辛勤耕耘的厂商不得不在“挥泪”降价和微利生存之间徘徊。
  
  事实上,近来激起市场波澜的却是另一个以多元化策略打破价格瓶颈的事件:紫光
笔记本在国内首家宣布推出两款采用移动式AMD速龙XP处理器的新产品,让诸多厂商看到
了产业良性发展的新路,也让众多消费者看到笔记本更快速地挂上寻常百姓肩头的希望

  
  与国际市场上常规的技术战、时尚潮所不同的是,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拼杀因素总是
价格,厂商最奏效的市场策略也是价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对比国
外成熟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中国市场的症结在于产品的价格瓶颈制约。众多笔记本电脑
厂商展开了以单一价格策略为主的市场搏杀:2000年以来,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几乎每
月都有一次超过10%的降价行动,某些品牌最高降幅达20%-26%不等。而今年笔记本
市场上的一个显著现象是,国际品牌价格的纷纷跳水将价格战带向了高潮,这使本来就
已十分严峻的生存形势更加恶化。
  
  降价本来是市场竞争为消费者带来的益处,但恶性价格竞争导致的市场无序状况,
却使产业发展前景面临威胁,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迫于价格压力,有的厂
商不得不减少产品功能,降低产品性能,甚至在偷工减料上做文章……
  
  业界人士认为,有些厂商之所以走不出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极端怪圈,最根本的原因
还在于目前厂商根本无法摆脱产品同质化现象。
  
  以CPU为例,在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尽管品牌众多,但是不同产品中往往只装着同
样的处理器———INTEL芯片。从MMX到P4,产品不断更新,心脏却总是一样。INTEL以其
领先的技术,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
  
  所以,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每一次变革几乎都和INTEL有关,当INTEL宣布对芯片价格
进行调整时,各大品牌厂家们会立刻闻风而动,修改自己的产品报价单,这已经被认为
是业界的惯例。
  
  在国内市场如此同质化的市场格局下,笔记本电脑厂商只能自身挖潜,所采取的价
格策略只能局限于产品层面:要不压低企业管理成本,要不减少企业自身利润。
  
  厂商由此对市场预期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国内笔记本厂商普遍面临的毛
利率空间逐渐缩小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笔记本电脑市场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强劲的增长
潜力:2001年笔记本市场国内销售额近70万台,今年在IT消费整体不景气的状况下,国
内笔记本市场依然一枝独秀,上半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销量达到了36.5万台的规模,
比去年同期增长44.3%。
  
  在产品层面的价格策略已经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打破同质化现象成为当务之急。显
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众多可选择、差异性的产品的市场才是能够健康发展的市场,这
样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才能进一步促进笔记本性能的快速提升以及更合理的价格。
  
  其实,近日清华紫光在国内首家和AMD合作推出新品AL220M和AL280M,既是“第一个
吃螃蟹”的惊人之举,也是市场需求所驱使的必然之举。紫光信息产品事业本部部长裴
嵩表示,紫光此举完全是从市场需求出发,针对一个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为用户更多
的选择、将笔记本更充分地推向个人和家庭市场。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从产业链环节考虑,降低笔记本的配件成本是目前降低整机成
本的便捷之路。目前笔记本处理器上INTEL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笔记
本厂商不论对于产品策略还是市场策略,客观上都要求新的移动处理器的加盟,以期最
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增加谈判筹码,获得更高性能的产品。
  
  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例子是:在日本,所有的笔记本生产厂商如SONY、NEC、富士通
、夏普等都会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推出基于AMD和Intel移动处理器的笔记本系列;而在
美国,以惠普、康柏为主的笔记本领域,基于AMD移动处理器的笔记本被人广为接受;在
欧洲地区的笔记本领域,AMD的市场份额已达到了40%。
  
  无疑,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结实匀称的产业链将竞争压力传递分配到产业层面的
各个环节,由此推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消费者及时感受到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

中华工商时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nc.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1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