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trel (紫燕*自在飞花轻似梦*燕燕于飞), 信区: ITnews
标  题: 带给你惊喜和快乐(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07日21:34:2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lgorithm 讨论区 】
【 原文由 ssos 所发表 】
憔埠涂炖
帧狪BM正在研究的技术与项目
■ 本报记者 黄伟敏
-----------------------------------------------------------------------------
-
--
 
近日,记者应邀赴美参观了IBM最大的两个研究中心——华生和Almaden,以及IBM行业解
决方案实验室。每到一处,总有一种急于想知道科学家们到底在做些什么新鲜东西的冲动
,而在听过、看过科学家们的介绍和演示后,另一种冲动又会油然而生——尽快在现实中
享受到科学家们为我们描述的“幸福生活”。 
自主运算——让系统自己管自己 
在自主运算的理念下,技术的发展将由以计算能力增长为主导转变为以数据访问能力增
长为主导,处理能力由处理器速度主导变为响应速度主导,个人计算机的重要性将被更为
细小的处理设备所取代,计算机工业将向开发更为实际有效的应用转变。自主运算是商业
模式、学术理念、政府职能以及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 什么是自主运算? 
2001年10月15日,IBM 研究部高级副总裁Paul Horn在一次高级技术峰会上提出建造与人
类神经系统相似、能自我调节和保护机体的计算机系统。虽然今天已经有一些自主运算(A
utonomic Computing)的元素存在,但完整的自主运算系统还没有被建造出来。 
概括地说,自主运算系统应具备以下8个要素: 
● 自我识别 系统中所有元素均要有惟一的标识,以供识别。系统要知道每个元素当前
的状态、容量以及它所连接的设备等信息。 
● 自我配置 系统配置应自动完成,并能根据需要自动调整。 
● 自我优化 系统自动调度资源,以达到系统运行的目标。 
● 自我康复 系统能自动从常规和意外的灾难中恢复。 
● 自我保护 系统能自动检测、判断并保护自已免受外界侵害。 
● 自我学习 系统能自动了解所处环境的状况,标识可用资源,以供相邻系统借用或借
给相邻系统。 
● 自我独立 系统与异种系统共处于同一世界,系统应有完整的独立性并通过标准与异
种系统相互作用。 
● 自我规划 系统能对未来所需资源有所预见,以满足未来用户可能的需求。 
人类的神经系统可在潜意识的层面上直接向器官发出指令,以调节体温、呼吸和心跳,
这些操作都是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完成的,自主运算的目标与此相似。  
IBM的科学家们坚信,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计算环境,自主运算技术是简化系统管理行之有
效的解决方案,并必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技术趋势。 
■ 即将进入实用的eWLM项目 
目前,在自主运算领域比较成熟的项目之一是eWLM(enterprise Workload Management,
企业工作负荷管理)。这是一种智能化的软件,其目的是要优化计算机资源的使用。WLM监
测系统,以少于秒的时间量级调整和调度CPU、存储、I/O等资源。它会自发地学习并利用
各种反馈机制,从系统环境中收集数据,发现变化,决定如何调度资源。 
由于WLM软件的复杂性,IBM研发首个WLM系统就用了10年的时间,并且在1992年作为IBM 
OS390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投入运行。现在研发的任务是将WLM从主机移向基于网络的分布式
计算环境,并研发出了产品eWLM。该产品将于今年年底进入Beta测试。在访问IBM华生实验
室时,IBM负责eWLM项目研发的高级经理Pattnaik先生透露:“IBM在该项目上的投资大约
有7000万~8000万美元,现在已有3个金融领域的客户。” 
eWLM在IBM倡导的自主运算中起着关键作用,自主运算的特性之一是自主优化,而eWLM正
是适用的技术。 
关注存储——新技术迭出 
在信息呈爆炸性增长及数据管理成本持续递增的今天,决策的复杂性也随之加大。在决
定将数据存到哪里以及如何访问和保护这些数据时,人们往往要花很多心思。在IBM研究中
心内,一些将彻底改革数据存储及管理方式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着。 
■ Almaden有个磁盘博物馆  
拥有500多位职员的Almaden(艾曼登)是IBM全球规模第二大的研究中心,它的研究重点
在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以及强化基础科学的应用。 
50年前,IBM的一位科学家来到加州,发明了磁盘。第一个磁盘发明于1956年,读取速度
很快(随机方式),总存储量5MB,这在当时是一项世界记录。随后,实验朝着商业化和深
入研究两个方向发展。 
在“博物馆”中,清晰地展示出了磁盘的“蜕变”过程。存储容量同为1GB的硬盘,从19
80年的个头如同洗衣机般大小,发展到2000年的大小与一枚硬币相当、重量只有16克的Mi
crodrive,这其中蕴含着科学家们的多少智慧和创造力啊!带领我们参观的Almaden研究
中心公关经理Michael Ross先生指着Microdrive硬盘说:像这样小的硬盘,其磁头和磁介
质间接触的距离,如果同比例放大的话,就相当于一架波音777飞机在2英尺的高度飞行!
可想而知,如果有一粒灰尘在里面的话,撞机就在所难免了。  
■ 走向自主运算存储 
IBM希望将自主运算技术引入存储管理,让系统自行解决许多原来需要由存储管理人员解
决的问题,从而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系统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策略性的工作。IBM的
目标是将存储人员的管理能力从现在的1TB/每人提高到1PB/每人。 
为了实现自主运算存储的目标,IBM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正在从事一些相关技术的研究。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项目。 
(1) Storage Tank 
由于没有通用的文件系统,而且采用的是非中央管理,所以,目前存在于不同操作系统
环境中的文件系统间无法交换信息。Storage Tank是一种基于SAN的分布式存储系统,由于
采了中央管理方式,它可以实现异构平台间的信息共享,而且其性能完全可与构建于附
加总线之上的文件系统的高存储性能相媲美。Storage Tank项目在Almaden研究中心已经过
了几年的研究,预计明年会有产品面世。 
(2) ALIS技术 
按照摩尔定律,处理器的性能每年增长60%,而磁盘的容量每年翻番,磁盘数据传输速度
每年大约增长40%,但由于机械系统的延迟,磁盘的存取时间仅增长8%。IBM的突破性技术A
LIS(Automatic Locality-Improving Storage)希望通过改进数据存放形式以提高磁盘
性能,改善I/O 的速度。这项研究特别关注数据的重新组织,增加其在空间上的存放地点,
并以此来改进磁盘系统的性能。 
(3) CIB 
另一项很令人振奋的技术是CIB(Collective Intelligent Bricks),它是一种全新的存
储架构,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低成本的存储系统,而且系统是模块化的,有很好的扩充性
,具有容错性并可自我管理,同时还可提供企业级的特性和功能。 
有一个称为“IceCube”的项目就利用了CIB技术,其原理是将许多的方块(Brick)堆在
一起,构成冗余系统,这样,即便其中某一块出现问题不能工作,其他块可以接替其工作
,而且每块的成本都很低,坏了的不必修(因为修理的成本高)。由于不必修理,所以装
配时可整个包在一起,无须打开系统,而且连线也减少了,只需一块块如同搭积木般叠放
即可。如果我们用3×3×3块Brick搭建起一个系统,那么它的容量可将整个美国国会图书
馆的资料全部存放进去。 
这种称为IceCube的技术,或许不只用于存储,主机也可做成这样的模块,每一块既有计
算又有存储,根据需求往上叠加,既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存储能力。 
(4) Storage-iNet Network 
这是一种主要用于家庭网络的技术。它的好处在于:可将设备和存储介质分开。如录音
机,可以把存储部分拿掉,这样整个设备的成本就会降下来,也可将节省下来的存储部分
的成本用于增强其他功能。Storage-iNet Network的原理就是将所有的东西都看成放在一
个盘上,IBM做易用性管理。在现在的架构中,如果你随便往网络上加一个硬盘,或一个没
有硬盘的MP3,网络根本无法识别;而当IBM的Storage-iNet网络架构搭成后,就可以这样做
了。 
普及计算—— 
塑造美好的明天 
如果有一天,计算和信息访问将不再是一种“工作”和“技术”,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
部分,人们虽然不能明确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但却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们, 那么可以说
,我们就实现了“普及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的理想境界。现在,IBM的科学家们
正在为着这一目标努力。 
笔者在IBM研究中心看到了许多正处在研发阶段的普及计算技术的演示项目,下面就例举
其中几个最精彩的项目。 
■ 神奇的“蓝板”  
Almaden研究中心内的USER实验室,专门研究下一代人机界面的突破技术。指导该实验室
的主导思想是:创新不应由技术推动,而应由人的需求驱动。这里的科学家采用的研究方
法很简单:首先研究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设法解决。在这里,我们
看到了一些很人性化的演示,如科学家是如何解决复杂媒体间互译问题的。演示者手上拿
着一个带摄像机的手持设备,镜头对准计算机屏幕上英文文本的某个词组,这个词组立即
就被翻译成中文并显示在手持设备的屏幕上(这一过程是通过图像处理→光学识别→翻译
等步骤完成的)。目前可进行6种语言间的互译。  
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BlueBoard(蓝板)技术的演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薄
薄的屏幕板,而为我们演示的Daniel M. Russell博士只用其胸前挂着的看上去与普通员工
卡没什么两样的小卡片,对准蓝板一下,就可以显示出其个人主页及定制好的其他内容。
其后的一切操作和任务都只靠Russell博士的手指在蓝板上指指划划就全部搞定了,包括查
阅资料、共享文件、与同事实时互传信息、发送指令、布置任务、协同工作等。简直是太
方便了!有了BlueBoard,将来人们旅行时,不再需要携带计算机,只需带着这张小小的卡
片,进入系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或传递信息,这张小小的卡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 
■ 在这样的办公室里没理由不出活儿!  
位于纽约的IBM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向人们展示着科学家们是如何将计算功能运用到日
常生活中的。透过许多精彩演示,我们仿佛看到了普及计算的美好未来。最精彩的演示恐
怕要属Blue Space了。这是一个未来办公室的样板间,由全球最大的家具商Steelcase与IB
M合作完成,Steelcase提供其中的家具部分,IBM提供信息技术和设备。Blue Space项目
的设计思想是把IBM的技术加到办公家具及大楼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办公环境的要求
(有自由度、交流的环境、控制打扰、无线连接等)。 
乍一看这样的办公室和现在的办公环境区别不大,但其中几乎每个角落都被注入了时尚
科技元素。为便于参观,样板间只做了两面隔断墙(实际上应有三面),为避免受打扰,S
teelcase设计了可拉动的带顶棚的墙,IBM在墙上加装了计算机,可显示注册人的名字及
状态(是否在位等),用醒目的颜色块来显示该办公室是否已被占用。用员工的胸牌在进
入办公室之前就可控制开灯,顶棚上的状态区随即变为绿色,表示:主人回来了,现在对
外开放,可来访。同时,主人喜欢的照片会自动显示在墙上,办公椅下面有感应器,主人
一坐下,系统就有反应,工作灯自动亮,可开始工作。这时,机器的工作屏幕上会显示出
要工作的内容;辅助屏幕是一个热敏的触摸屏(其中有8项专利技术),通过它可自行控制
办公室温度,查看实时天气预报,连接经常阅读的媒体与日程表,控制房间各区域照明等
。如果主人想专心工作不希望被打扰,则可将顶灯变为红色,墙上的牌子上会显示主人正
忙的信息。屏上还会显示同组人的状态,紧急的E-mail会打到主人当时所处位置目光可及
的墙上让主人看到。当有访客时,显示在墙上和显示屏上的保密信息会消失,同时打出欢
迎来访者的字样。 
据介绍,IBM的研究部门正在增强其功能,使其变为互动式的,让计算机识别手势,用技
术改变我们和信息交流的方式。 
对IBM美国研究中心的参观结束后,我们依然沉浸在对所看到和听到的新技术及其演示的
振奋之中,并期待着它们能够尽快走出实验室,走进我们的生活。 
 

 
--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好书,应当多读几遍
风味的肘子味道不错,我还想再吃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9.98]
--
※ 修改:·petrel 於 10月07日21:50:59  修改本文·[FROM: NLPCenter.hit.edu.cn]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NLPCenter.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