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gchly (ggc), 信区: ITnews
标  题: 巨大中华(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15日16:57:3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巨大中华”今日为何差距这么大
日期 2002-5-14 13:21:16
作者 冉永平
内容
  昔日四强,今难比肩
  “巨大中华”一度成了民族电信制造业的代名词,在业内叫得很响。据说“巨大中
华”最早是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叫出来的。因为很凑巧,当时通信制造领域最好的几
家企业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深圳华为头一个字连起来刚好是非常响亮的名
字:“巨大中华”。于是,领导也好、媒体也好,经常会提到“巨大中华”,并以此来
代表民族通信制造业的崛起。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人们对“巨大中华”多少开始感到陌生。因为,今天上述四
家企业已经拉开了差距。
  1998年,华为销售收入89亿多元,最小的大唐是9亿元。而四家的利润都过了亿。从
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大家差距不大。
  时隔三年,情况大变。2001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已经发展到255亿,利润超过20亿;
中兴销售收入93亿,利润5.7亿;大唐销售收入20.5亿,利润3600万元;巨龙销售收入据
说是3亿—4亿,利润为负9000万。从中不难看出,排第一的华为与巨龙的差距已由1998
年的不到3倍扩大到60多倍,而利润更没法相比。
  “巨大中华”都在通信领域,都是靠程控交换机起家,应该说起点差不多。市场环
境差不多,竞争对手差不多。在如此众多相同因素下,为什么时隔三年,四家企业会出
现如此巨大的差距?
  南胜北,机制是关键
  从规模和效益看“巨大中华”刚好是倒着排的。或许是巧合,发展较慢的“巨大”
两家都在北京,而发展较快的“中华”两家都在深圳。北方的“巨大”没有跑过南方的
“中华”。
  在四家公司中,华为是民营企业,其余三家都是国有企业。但不同的是,中兴不仅
是上市公司,而且采取了国有民营的运作机制。大唐也是上市公司。
  只有巨龙是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当时也很辉煌。巨龙推出的04交换机一举打破了
国外产品垄断市场的局面,的确如一缕春风,让国人看到了民族高科技的希望。到1998
年,巨龙的04交换机已经占到全国网上运行交换机总量的14%。但是,今天国内通信市
场已经难觅巨龙的身影,据说目前仅靠前些年的海外定单维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巨龙的落后是体制问题。巨龙是国内数家国有企业共同投资组
建的,类似一个松散的联盟,而且在体制上始终存在矛盾。和其他三家企业比,巨龙的
核心层缺乏稳定,高层人士变动频繁,甚至企业的灵魂人物邬江兴也是几度沉浮,这和
华为的任正非、中兴的侯为贵成为鲜明对比。
  业内人士还认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民营企业深
入骨髓的生存压力。华为、中兴都是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公司,当时的队伍都是“七八
个人来,十几万资金”。对于从几百上千家同类企业中大浪淘沙,生存下来的中兴、华
为,竞争、生存的概念是溶入血液、深入骨髓的。而大唐和巨龙,都是在有了一个好的
产品后组建的企业,没有经历残酷的生存竞争的洗礼。因此,企业的竞争基因不如另两
家企业。
  一步之差
  导致“巨大中华”拉开差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归纳各方意见,最终还是会回到产
品上。
  不少人认为,差距出现在一个关键的产品:接入设备。这是一个很专业的东西,通
俗的解释是,在交换机和终端用户之间的一个过渡设备。据业内人士回忆,中兴、华为
是在交换机市场很好的时候,就开始投入很大精力搞接入设备,而大唐、巨龙,特别是
巨龙,特别不看好接入设备,认为这个类似二传手的东西不会有前途。
  接下来,中兴、华为两家不约而同地搞出了接入设备,并培育、启动了市场。当巨
龙、大唐两家发现接入也是颇有利润的领域时,市场已经被瓜分了。
  市场竞争的残酷就在于此,你一步赶不上往往会步步赶不上。“中华”两家打开接
入市场后,很快又进入了移动交换领域、光通信领域、IP领域。目前,当初起家的程控
交换机已经不再是主导产品,华为交换机的收入仅占企业收入的1/4,中兴也不到1/3,
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最先进的领域如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中兴、华为都
已拿出了可商用的产品。在光通信领域,华为已经做到了全亚太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进
入德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在CDMA领域中兴也执国内市场牛耳。相比之下,“巨大”
两家产品的转型较慢。
  要长远还是要眼前
  对市场的理解、判断对企业的确很关键。同样,企业有没有长远眼光也决定了企业
是只能红火一时还是能持续繁荣。
  业内人士分析,巨龙败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04机发明后,过于急功近利,在生产
布局上犯了短期行为的错误。据说,当时全国生产04机的企业有20多家,对于技术拥有
方,多生产一台,就多收取一份费用,似乎没有什么不好。结果为了眼前的小利却丢了
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利。
  由于这样的布局在技术、研发、生产上脱节,销售又各自为战,弊端马上突显。不
仅技术支持赶不上对手,而且出现04机自相残杀,结果别的企业渔翁得利。
  相比之下,“中华”两家更注重企业的未来,在企业管理、人才储备上颇用了力气
,因此比较而言发展后劲较足。比如华为,在管理上投入的力气不亚于技术上。华为很
早就提出不仅技术要赶上世界一流企业,而且管理也要与世界一流企业接轨的经营理念
。这些年来,华为不仅与TI、摩托罗拉、IBM、英特尔、AT&T、朗讯等世界一流企业广
泛开展技术与市场方面的合作,如成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芯片,而且从1997年起,
华为开始系统性、大规模地引入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建立基于IT的世界级的管理体系。
在集成产品开发(IPD)和集成供应链(ISC)方面,华为与IBM公司进行了长期合作,以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迅速满足客户需求;此外,一些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为华为提供了
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设计、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管理咨询服务。
  在人才储备上“中华”两家都非常重视。中兴的一位高层管理者说,中兴的很多研
发项目目的都有两个,既有技术跟踪、储备的目的,也有锻炼培养人才的目的。而华为
提出人力资本的增值优于财务资本的增值的理念。1995、1996年当社会及业界对电信类
、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还不是很旺盛的时候,华为就已经每年引入数千名毕业生。这给
华为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兴和华为的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分别
达到4000人和8000人。
  不好说的大唐
  关于大唐本文没有过多涉及,一是因为,大唐某些地方与巨龙有共性,而巨龙更典
型,所以我们以巨龙来代表。其次,大唐这个在研究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其他
三家比,某些地方不具备可比性。而且,目前大唐的发展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三家企业中,大唐历史最短,大唐电信1998年才成立。作为一个有四十几年历史
的国家电信研究院,大唐与其他三家企业比,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其优势是人才、技
术,劣势是由于长期吃国家科研经费,市场意识不足;其次由于是科研院所,因此生产
能力、销售系统几乎没有,相反人员却近万人。应该说,大唐三年从9亿元销售收入发展
到20亿元,虽然速度不快,但考虑到这个业绩是在院所体制向企业过渡中取得,因此也
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大唐似乎有杀手锏———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世界三大标准
之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TD—SCDMA会不会给大唐带来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很难说,因为
标准离效益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但至少人们可以这样认为,大唐具备卧薪尝胆的本钱。

  任何企业,技术和市场二者不可偏废。而且某种意义上市场更重要。大唐自身已经
认识到自己与中兴、华为两家的最大差距就是市场意识,这是一个好事。我们衷心希望
大唐赶上来。
  《人民日报》 (2002年05月13日第十二版)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23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