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trel (紫燕*自在飞花轻似梦*燕燕于飞), 信区: ITnews
标  题: 经济学家:贝尔实验室专家学术神话破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1 21:28:27 2002) , 转信

经济学家:贝尔实验室专家学术神话破灭  
(2002.09.30)   来自:经济学家    
 
 
 
  
 
 贝尔实验室是科技界最值得瞩目的实验室之一,晶体管就是从这里诞生的,目前它还是
美国朗讯科技公司研究机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它的尊严不容玷污。但是9月25日该实验
室不得不放下尊严,尴尬地承认实验室的错误。当日实验室公布了对其知名物理学家Jan 
Hendrik Schon研究成果进行调查的报告。Schon博士在过去几年内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甚
至在几个月前,他还被公认为有望问鼎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之一。但是,现在看来他的研究
成果确有伪造的嫌疑。

 
  但是,他的整个活动看似毫无破绽,且超乎寻常的一帆风顺。虽然别的实验室无法照
样演示时有人表示了怀疑,但是这些疑问也被设备不同的解释打消了。Schon博士自己也承
认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是在1/10的机率下获得的,这似乎减轻了人们的担心。最初时,这
些问题看起来好象是由设备故障导致的,于是研究人员就开始寻找这些故障。结果研究出
乎意料:在涉及半导体和超导体领域的文章中,他使用的是本质相同名称不同的曲线图,
来支持其观点。

  当这一结果在5月出现时,贝尔实验室迅速成立了由独立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由来自
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Malcolm Beasley担任主席,开始调查整个事件。正是他们发布
的报告揭开了事实的真相。

  错误的根源

  半导体性质和超导体性质对电子领域至关重要。Schon博士一直都致力于研究由有机分
子、而非硅元素构成的半导体的开发工作。按照化学概念,一个有机分子并不需要从有机
物中获得,它是指围绕在互相连接的碳原子周围的分子。由有机分子构成的材料一般都具
有良好的柔韧性(如塑料),而且加工费用也比较低廉。尽管半导体现象也存在于一种称为
pentacenes的有机分子当中,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用它来制作半导体器件。

  所以在2000年,当Schon博士宣布他能够利用这种材料来制作半导体,并演示了一系列
深奥的半导体现象,比如说量子场效应,便马上引起了所有业界人士的关注。随后,他又
采用另外一种称为buckminsterfullerene的有机分子来制作超导体,这无疑将他的研究工
作推向了高潮。而且与其他超导体不同的是,这个貌似微型足球的超导体能够在超高温下
工作。

  通常情况下,超导体只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下工作。一个世纪前研制的超导体只能在临
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工作,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晚期,科学家发
现了一种能够在高于绝对零度77°的温度下产生超导性能的材料,该材料称为perovskite
s。这就意味着可以用液氮对其降温,而液氮造价并不昂贵。但是这种材料的合成非常困难
,这就限制了它的商业化量产。Schon博士研制的超导体能够在高于绝对零度11°的温度下
“工作”,经过系列谨慎严谨的技术“改造”,这种材料的工作温度上升到了高于绝对零
度117°,完全符合液氮的工作要求。当时看来,这种材料只需要寻找实际应用了,而且S
chon博士好象也独立找到了应用。

  正是最后一句话揭开了事实的真相,因为现代科学本是一个协同努力的工作。Schon博
士发表的90篇论文都有第二作者,从理论上来讲,这些人理应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无误。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论文都是由Schon博士一人完成的。贝尔实验室的调查报告表明:“所
有的这些成果并未经由这些人员验证”。但这也没有妨碍这些人在论文上署名。报告对这
些人员的行为并未追究:“委员会并不赞同第二作者应为整个行为负责的观点”。也就是
说,尽管不止一人牵扯到这个活动中,但是无人需要对其行为负责,除了Schon博士本人。
但是他也不是替罪羊,因为整个欺骗活动都是他一手操作的。而投入到其研究成果应用上
的上百万美元也就此白白浪费掉了。

  教训错误的产生在所难免。最关键的是要从教训中有所长进。这个事件中有两个教训
值得我们注意:首先,科学家也是和普通众生一样的人类,这就意味这他们中会有人做一
些愚蠢说谎的事情;其次,没有人能够欺骗自然,这一点尤为重要。

  这样的事件发生后,人们或许会指责同行评审这道程序。学报将论文寄往不同的专家
以供评审。这项成果如此瞩目,本应有人对其进行冷静评审。后来,也有专家在回顾该事
件时表示的确觉得实验结果太为完美。成果与理论要达成完全统一,这一点并不太可能,
且该成果是在非有机半导体的基础上取得的。如果有机半导体和非有机半导体实验原理能
够一致,就更令人瞠目结舌了。

  最严格的检查人员并非科学家的同行,而是现实本身。研究成果越重要,现实对其检
验也就更严格。Schon博士的几个研究成果已经吸引了一些技术专家,希望能将它们转化为
发明,而届时自然就有更多考验等在前面。至于Schon博士如何打算从这场骗局中脱身仍是
一个谜底。但或许我们还可从中吸取第三个教训,那就是:若要欺骗科学,至少应该在一
个无人关注无人审查的领域内进行。(《Economist》2002.9.26 issue)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9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