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trel (紫燕*自在飞花轻似梦*燕燕于飞), 信区: ITnews
标  题: 实景跟踪:IT专业类毕业生就业旁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02日21:25:4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清晨7点,北京某大学自动化系99级自(2)班的李强准时被床头的闹钟从梦中惊醒。与
平日脚步匆匆的洗漱不同,他打了盆水,认真地把自己收拾了一下。尽管昨晚睡觉之前
已经洗了澡,但他还是分外认真,因为他今天要去面试,对于一个高校毕业生来说,这
是他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李强是甘肃人,他觉得在北京、上海这样的
大城市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大四一开学,他就开始着手寻找工作。“早动手有优势
。不要傻等。”他已经无数次地听毕业的师兄这样说,不知道现在动手的时机适当与否

8点10分,李强已经在拥挤的718路公交车上了。他很小心地尽量不让自己的西装被人群
挤皱,但衣服还是不可避免地变了形。车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上地科技开发区,李
强下了车,看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装束,摇头苦笑了一下。
招聘的公司是一家从事系统集成的企业,这次招聘的是系统工程师和程序开发人员。宽
大的会客室里,已经坐了十几个等待面试的人。从严肃的打扮和拘束的举止来看,他们
都是应届毕业生。在等候面试的时间里,李强简单地和周围的人攀谈了一阵。来面试的
人专业涉及自动化、信息工程、计算机设计与应用(均为专业名称)等,大家都抱着同
样目的忐忑不安地坐在那里,偶尔讨论几句现在的就业行情,直到轮到自己面试。
轮到李强,他拉了拉衣服,走了进去。无法得知他在里面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他
走出来的时候略微有些失望,但什么也没有说,匆匆下楼。他的身后,另一个紧张的学
生走进了面试的房间。
白颐路上依旧车水马龙,虽然阳光均匀地洒在地面上,但寒风使得路上每个行色匆匆的
人都收紧了领口。下了公车的李强的下一个目标是人民大学,现在时间已经接近中午,
他要寻找这里的高中同学解决午饭问题。一路上他一个字都没有说。
饭桌上的李强终于说话了,“要喝的么?”我表示不要,他和同学张成各要了一瓶啤酒
。“很难,从前只听说求职如何如何艰难,但现在才真实地感受到。面试的考官问我能
否经常出差、能否承受无薪加班压力、能否很好地与他人合作……这些我都说没有问题
,但他告诉我酒量要好,要会应酬,要能为了维护公司利益而无偿牺牲一切业余时间,
而基本工资才1500元。我不是不能在这样的收入水平下生活,不是怕辛苦,我可以按照
他的要求做,但他的问题没有让我看到企业和自己的未来希望。我真的想知道,我们所
向往的这个行业,曾经号称‘朝阳产业’的IT业,到底是怎么了?对我们这些向往朝阳
的新人,为什么像冬天一样严酷?”
以上是记者跟随一名2003年应届毕业生的真实求职经历。全程中记者没有说什么话,但
那种渴望后的失望、奔波后的迷茫像冬日早上冰凉的空气包裹着在场的每个人。事实上
,从2002年初毕业生们就感觉到了这种严寒。“求职难”成为所有学子心头惊悸的阴影
。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的报道,2001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内著名的50家
IT企业中有21家到校招聘,共有420名本科毕业生被录用;而2002年仅有12家企业到该校
招聘,录用人数也降至110名,这还是与IT产业密切相关的电子科技专业学校的情况……
为什么呢?为什么曾经风生水起的IT产失去了颜色?如何在这严酷的世界寻找到自己的
温暖?我想这是每个即将、正在和已经面临踏入社会的读者心中最关注的问题。

有人说IT泡沫的崩溃和“911”之后的经济不景气是造成这一切情况的罪魁祸首。的确,
IT行业在异常的红火之后走入了相对低迷的时期。但作为起步中的中国,产业的发展是
显著的。就IT行业中的核心——软件行业来说,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数据:2
001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为1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高达62.8%。同时IDC还预测:2
001年到2006年这一市场将以37.8%的年平均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06年全年市场销售额
将为86亿美元,近700多亿人民币。2002年中软件行业的活跃也是有目共睹。而诸如PC整
机、硬件、网络服务等行业虽然没有2001年的火热势头,但增长也非常稳健。产业环境
是良好的。好的环境不能产生好的需求,那么问题出在何处?
“要人,我们真的很需要人啊!”这是记者采访林先生时他的第一反应。林先生是万泉
河路一家制图软件开发公司的总裁。公司的规模不大,约20多人规模,产品开发、市场
推广、技术支持几个部门一应俱全,薪酬至少在2500元以上,福利齐全。可以说是初出
校门的学生非常好的成长之地。不过缺人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林先生。“让我头疼的原
因有两个,其一是人员的流动,除了几个核心骨干,公司大部分部门的人员3年来几乎更
新了一遍,2001年之前招来的人比较塌实,现在基本是公司的主力,但是都面临着合同
期满不续约的问题,他们都想去深造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也不
强留。他们的确需要更多提高自己,无论产品设计还是项目合作,几乎每个人刚来都一
窍不通,是在我这里成长起来的。第二个原因则是人员的素质限制。2002年这届学生开
始,人员的不成熟体现得更加明显,而且成长远远落后于IT技术的进步。但对于待遇的
要求却更加敏感:宿舍、保险、通信费用……一个都不能少。看到这种没有实际本领却
非常挑剔的新人,我的心里就打了个折扣,他们能行么?”
周亮是记者的高中同学,1999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华为,相信这也是众多
毕业生趋之若骛的地方。但当我费尽千辛万苦拨通他的电话时,他却刚刚发完火。“新
人?你说的是毕业生吧?我们这里每年都不少。唉,都是过来人,我实在不想批评。可
是我实在生气!价值30万的机器,他也不看有没有保护就开电源,‘啪’的一声就报销
了。出了差错可以理解,可是也要承认啊?死活不承认是他的失误。刚刚被我训完。”
记者让周亮平静一下,毕竟这是个意外,不能代表整个毕业生的情况。他叹了口气,“
是,我要说大部分新人都很努力,但效果并不是很乐观。华为的流动率比较高,想必你
也有所耳闻。一个原因是部分人想到更好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个原因就是新员
工的不合格。华为每年要进不少新人,淘汰率不低。其中应届毕业生不在少数。与从前
相比,淘汰的原因逐渐从技能的不合格,转变为态度的不合格。能来华为的人都是有才
华的,但如何发挥才华却是个问题。不能适应团队合作,不能承受工作压力,缺乏创新
和突破精神逐渐成为主要的症结。一个新人要么热衷与领导搞好关系,要么是沉闷的几
天不说话,开会不发言。我比较崇尚‘没有过错就是最大的过错’,这种不务实,不进
取的态度很难在团队中立足。”
一周下来,记者接触了多个IT公司,无论是技术主管还是人力资源经理都表示:需要新
人,行业的需求很旺盛。但是一说起现有的录用情况,经理们都皱起了眉头:缺乏实用
的人员。特别是毕业生,问题就如同周亮所遇到的:工作不了解重点、缺乏主动性、不
敢承担责任……原因何在?所有的被访者都一致将矛头指向了人才的发源地——大学。


海淀区是高校密集的区域,可以说这里供应着中关村众多IT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记者
先到了某著名工科高校。根据事先的联系线索,记者拿到了几份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

首先看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系统原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网络基础、Visual Bas
ic编程、SQL、HTML语言、高等数学……基本上以对计算机科学结构性、设计性的课程为
主。然后是自动化专业,这张课表上少了汇编语言等系统基础的课程,增加了POWER BU
ILDER、NT Sever等网络方面的内容,毕竟现在的自动化与网络密不可分。而信息管理工
程专业的课程就显然偏重应用的色彩。除VB、VC编程语言的课程外,Windows、Photosh
op、Flash/Firework/Dreamweaver网页制作工具等课程也赫然在目。可以说专业的指向
比较明确,“好像很合理。”我对自己这样说。
“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王平不屑地说。他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已经有着落
,让所有同学羡慕。“如果按着那个框框慢慢地发展,我现在不会比同学好多少。不错
,比如《系统原理》、《微机原理》都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课。虽然说当时《微机原理》
的系统和教材还是8086、8088或286,可从工作原理来说,它们和P4都是x86的CPU,道理
一样。但我们的课程里有太多这种理论化的内容,缺乏实际的操作。我们个人也许有独
立完成一个小实用程序的能力,但一旦合作完成个程序,问题就暴露无遗。做出来的是
一堆碎片,相互的接口兼容性极差,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思路,以最有利于自己
的方式写的程序,没有彼此交流统一思想。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努力没有任何有用的结果
。我很早跟着我哥做了几个项目,实际操作经验多一些,否则现在也是一样。”一番话
把记者当初的印象打得粉碎。
在和其他同学接触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普遍反映学校的课程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要求。
在与相关产业的实际接触中意识到知识的支离破碎。不管是哪个专业,都在问:“那些
真正需要用的知识在何处?”对于本专业课程没有的IT知识了解得非常少。学编程的不
会用应用Office办公组件,学通信的不知道WorldCom的破产以及对行业的意义。“术业
有专攻”没错,可是谁保证进入社会时就一定从事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呢?现实的情况
是,只要有个条件比较好的容身之处,学什么专业的都会来试试自己的运气。注意,这
里说的是运气。此外,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这些相关专业中的女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严重缺
失。大部分女生可以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以优秀成绩通过学校的考试,而且还可以
在诸如国家计算机水平3级考试、MCSE之类的证书考试中过关斩将。但上网不会设置Mod
em、Foxmail不会设置POP3、SMTP服务器、不能独立组装一台电脑……这样的事情放到其
他专业的女大学生当中都是笑话,更不用说正在修读这些专业的女生。但在记者的走访
过程中,它就是不折不扣地发生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现象对于读者来说想必不陌生,记者从走访的同学口中也听到了各种抱怨。但是,作为
教育的实施者,校方的意见如何呢?看着幽静的校园,看着伫立的毛泽东主席塑像,尽
管获得有用答案的可能性不大,记者还是决定到几个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研室去碰碰运
气。
很幸运,在4次碰壁之后,在学院路旁的一所高校里,记者终于遇到了一名肯接受采访的
年轻教师。即使如此,他也是顾虑重重,几次中断了采访。记者最终将其言论总结为以
下几个观点。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目前从事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是
从计算机系抽调,缺乏稳定性,同时也严重影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而且他们大体按照
计算机专业学生教育模式去教授其他与IT相关或者不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该专业显然
弊大利小。在海淀密集的高校中,目前成立“公共计算机课教研室”的寥寥无几,可“
公共体育课部”、“公共外语课教研室”基本都是必不可少。其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
上,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时偏少。就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而言,每周
4个学时,一个学期按18个周算,两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共144个学时,也就是6天时间。这
其中还包括课堂讲授和上机1:1的分配。这样一来,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的时
间仅仅为“听3天课,上3天机”,总共才一星期,这未免有些“仓促”。其三,教学设
备落后。因为缺乏可视化教学系统和足够的机房,“用黑板和嘴巴讲Windows”是很普遍
的现象。应用跟不上是很正常的结果。
学校有学校的难处,这是肯定的。机构设置和教学纲领是严肃的原则,不是学校自己能
完全作主的。那么能作主的是谁呢?

位于西四南大街大木仓胡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楼看上去很平和,附近的小学和
对面的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学生追打嬉闹着进了各自的学校,使得这条街道上充满了欢
乐和生气。进入这座毫不起眼的大楼内部,立刻感到一种严肃。在通报了来意之后,一
名姓崔的官员接待了记者。但沉闷的30分钟过去后,记者没能获得任何有效信息。沮丧
地告辞。
就要走出大门之际,记者忽然想起大学一位师兄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部,顿时抓
住了救命稻草。在一番游说之后,师兄虽不情愿,但禁不住记者强拉硬拽,被拉进了附
近的一个餐厅。以下是记者与他的对话录,按照他的要求,这里我们称他为张。
记者:能不能简要谈谈2000年以来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与IT产业相关的专业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张:就我这个职位所能了解的情况,就业形势最好的时候在1999年。尽管网络潮在2000
年达到了高峰,但产业对于人才的吸纳是在1999年前大规模发生的。2000年达到最高点
,然后开始下滑。2001年泡沫破裂之后开始出现人才供给的骤然过剩,2002年初这种矛
盾进一步激化。事实上,有20%左右的毕业生在当年6月底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档案关
系被送回了原籍地区。这是你说的专业毕业生的情况。
记者:能否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张:我只是按照我所知道的情况进行分析,不代表官方意见,这个你一定要说明(“事
关我的饭碗啊。”他低声嘀咕了一句,理解万岁吧)。
首先是IT产业泡沫的逐渐消散,使得产业从前的虚假拉动消失,不但如此,原就业人员
的失业,对现有毕业生的求职还造成了挤压。这是粥少了。
2002届毕业生正好是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的第一批人,从他们开始,招生规模扩大了
20%~25%左右,这无形增加了毕业求职竞争的难度。这是和尚多了。
此外,高校计算机教育中一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离的弊病,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迅速发展
的需要,这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记者:那么能否谈谈这个弊病产生的原因?
张:(很不情愿地)这个么,一个是高校原有教学设置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国家扩大
招生规模,是为了改变高等教育原有“精英教育”的模式,使得高等教育能被更多的普
通人利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但是,高校的教学还是在原有“精英”的模式上,没有
多少改变。于是原有的资源和庞大的学生群体就产生了冲突。
第二个原因,就是IT行业现在缺乏人才,因此对高校现有人才的吸引是巨大的,结果高
校的资源飞快地流失,缺乏合格的教师,影响很严重。
此外,还有个原因,就是改变计算机类教学结构设置,会牵涉到众多利益的变动。比如
设备的采购、场所的重新配置、教师级别和福利的重新评定、甚至开会谁先发言都会变
……所以,高校改革很难,解决高校教育弊端很难!
离开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回家的街道上一片寂静,记者的头脑中却乱作一团。师兄的话
音还在耳边回响,他紧张的表情也在眼前挥之不去。实际上,还有个原因他没有明说,
所谓“高校教育平民化”,是将知识教育向技能教育转化的旗帜。现在正是70年代末生
育高峰一代步入就业的时候,为了延缓压力,国家扩大高校规模将更多的人引入高校,
并加强技能教育以让人更好地找到工作。可惜尚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无法跟上市
场如此迅速的变化,加强技能教育多数时间成了口号。国家、高校、学生、企业处在不
同的状态,整个供应链条发生了扭曲,以至于尴尬局面出现。
尾声
采访让人感觉沉重,尽管事实中展现出了如此多的不合理,但在短期内看不到良性转变
的迹象。毫无疑问在商品经济社会,任何经济利益的重新划分都异常艰难,企业自身重
组如是,高校教育改革亦如是。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是明显的,但要改善差距,
任何普通人却都只能看着而无能为力,尽管每个人自身的利益都与教育紧密相关。改革
在不断延续,政府职能部门效率低下仍然是最致命的症结所在。每个关注自己未来的人
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尽力缩小个人的差距。
不管改革的进展如何,众多新兴的企业需要发展,而更多的年轻才俊需要寻找自己在社
会上的位置。诸如面对大海高喊“努力!奋斗!!”之类的建议可以到周星弛的电影里
去领教,读者更需要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职位。下面的建议不是来自记
者,是来自一位在思科公司工作的采访对象。在毕业一年多之后,他已经成为部门助理
。相信比他成功的人一定多得多,但能真诚详尽对求职的师弟师妹说出经验的人,记者
只遇到了他。
一、掌握学校里传授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不管它到底能不能在毕业之后成为谋生的饭碗
,大学时间不允许荒废。而且很多IT行业的技术理念是建立在基本模块上的,不了解底
层就没有办法进入这个行业。
二、当技术和商业结合形成一个产业之后,如何用简单表达复杂,用技术获得利润,是
行业必须把握的精髓。对于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人来说,如何尽快熟悉这个产业是最重
要的。你向往IT行业的哪个分支,是准备向技术发展还是管理发展,近期行业里面发生
的大事是什么,个人判断对行业、对自身有什么影响?每个领导都偏爱一个对机会有所
准备的人,尽管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并不是所有的主管都喜欢,但总好过一无所知。因
此,多多阅读行业资料和书报杂志,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是至关重要的。
三、不要迷信证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尽管拥有MCSE证书会使求职的腰杆硬很多,
但取得证书的途径太多,人事主管更乐意自己考察。在内行的考问面前,个人的真实才
能很快脱颖而出,无须作秀。但可悲的是,证书能保证就业,此观点仍旧被教育者所信
服。
四、明白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每个求职者都声称自己拥有这项素质,但只有能够说出
自己在企业中是什么角色,要做什么事情的求职者,才能让人信服。事实上,对自身角
色和责任的不清楚,是让新人难以立足的根本。
五、多多动手实践。首先明白电脑这个日常应用工具的构造和功能,然后是一些日常应
用的软件,考试分数不能保证人在邮件莫明发不出去的时候万无一失。其次,学会写各
种应用公文,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一份清楚有序的工作报告是让上司了解员工的一个重
要途径。
六、对有志进入IT业的女生来说,不管将来有否机会回家相夫教子衣食无忧,在没有足
够把握之前,忘记自己的性别,把自己当成男人来工作。所以需要参照以上所有给男性
的建议并认真执行。不要喊不公平,很多男人工作的时候没有把自己当人。
专题写到最后成了求职咨询顾问,的确让人比较郁闷。但这与我们最初“指导读者,方
便实用”的初衷并不违背。当从上到下发现问题的所在对于普通读者根本无能为力的时
候,改变个人,适应问题是我们唯一能做的。毕竟生活要讲究穿衣吃饭,也希望读者能
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益。但是,这绝对不是回避问题原因的理由。如果读者中谁在穿衣
吃饭之后有机会有能力接触到问题的根本——我们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机构,还是敬请毫
不犹豫动手改革。尽管这个机会可能比较渺茫,要改革也非常困难,但为了后来的人能
更顺利更快地适应社会,不在就业这个问题上给社会带来太多的麻烦,问题还是必须从
根本上动手解决。楼的缝隙之间照射过来,采访跑了那么久,只有现在感到一丝冬日里
的温暖。但愿所有看到和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就业顺利。
--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9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