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oxd (东东), 信区: ITnews
标  题: CDMA在中国:守得云开见日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4日11:32:4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6月01日 14:00 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陆煜
  随着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工作尘埃落定,总容量1515万户的CDMA网
络建设工程将全面展开。在中国命运多羁的CDMA终于作为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移动通信格
局的重要角色粉墨登场。
  走过最戏剧化的道路
  CDMA网络在中国的发展不温不火,走过了最戏剧化的道路。
  90年代中期,面对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在着手进行CDMA技术研究的同时
,还积极进行CDMA商用试验,由此拉开了CDMA网络建设的序幕。
  1995年下半年,原邮电部与部队方面决定采用800MHz频率,选定北京、上海、西安
、广州四个城市,建立基于IS-95A的CDMA实验网。1997年底,由电信长城公司负责经营
的北京、上海、西安、广州四个133 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宣布开通,并实现了网间漫游

  1998年,电信长城公司计划将CDMA网络规模扩大到全国12个城市,然而,该项计划
并没有如愿以偿。因为当年国家要求军队不得介入经营活动,而国内电信体制改革也拉
开了帷幕,这使得电信长城CDMA网络建设进入了“封冻期”。几年来,虽然133网的用户
在不断地增加,相关制造商也在加紧设备研发,但CDMA网络在中国一直未能形成规模。
直到去年下半年,国家将电信长城CDMA网划归中国联通时,其用户也仅有55万,与突破
1亿的GSM用户群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1999年,国家决定让中国联通统一负责国内CDMA网络的建设、运营,中国联通终于
获得了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利器”。当时,中国联通所经营的GSM网络,其市场占有率
仅为4%左右。由于在GSM建网的投入尚不十分巨大,在技术方面拥有许多独特优势的CDM
A,便成为中国联通与竞争对手抗衡的首选。
  1999年6月,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世界CDMA大会上,中国联通常务副总经理王建宙宣
布了联通雄心勃勃的CDMA发展计划:当年建设一个容量为260万户的CDMA网络,第二年容
量增加到1000万户,建成一个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CDMA网络。然而,随后由于知识产权
谈判等原因,中国联通CDMA网络建设计划并没有真正实施。
  去年1月,中国联通代表国家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后,中国联
通更细化了自己的CDMA计划:2000年底,建成一个容量为1000万户左右的CDMA网;到20
03年,累计网络容量达到4000万户,覆盖全国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然而,框架协议签
署后不久,联通CDMA项目又一次搁浅。
  CDMA项目的潮起潮落让中国联通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考验。因为CDMA网络建设
的迟延,使得中国联通不得不继续铺开GSM网络建设的摊子,来吸纳飞速增长的用户。这
使中国联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在人们为中国联通是否该上窄带CDMA而莫衷一是的时候,去年底,国家将电信长城
133CDMA网并入了联通。133CDMA网的并入,给中国联通带来的最大好处不仅仅在于已有
的CDMA网络资源以及50余万用户,而是800MHz频段上宝贵的双向10M频率资源。此后,中
国联通启动窄带CDMA网络建设的计划终于渐趋明朗。
  在今年2月举行的工作会上,中国联通正式宣布,要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CDMA网,
并勾勒出了CDMA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增强型IS-95系统为基础,用一年时间迅速建成
覆盖全国200个以上重要城市、规模达1330万户以上的CDMA网络。该网络不仅能够支持国
际漫游和机卡分离方式,而且能够提供预付费等基本智能网业务和移动互联网等数据业
务,并可用软件升级和更换信道卡的方式向cdma2000 1X平滑演进。在以增强型IS-95系
统实现网络规模覆盖的同时,中国联通还将选择在12个城市建设cdma2000 1X系统商用试
验网。
  2001年5月15日中国联通结束CDMA招标工作,并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投入商业运营。
望穿几度秋水,CDMA终于在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千呼万唤中,以意欲改写中国移动通
信格局的身份隆重登场了。
  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
  CDMA网络建设虽然一波三折,让中国联通饱受折磨,却为国内CDMA产业发展赢得了
非常宝贵的时间。虽然中兴、东信、大唐等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从1995年就开始跟
踪研究CDMA技术,但是,直到1999年,其设备离真正的商用还有距离。而CDMA在中国历
经磨难的这段时间,国内厂商已借机在CDMA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使得这次联通CD
MA一期工程招标中,中兴、上海贝尔、大唐、金鹏、东方通信、南京爱立信和华为等国
内厂商得以中标,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移动通信网上主要设备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CDMA网络主要设备包括基站和交换设备两大部分,在这次招标中,中兴通讯是唯一
以全套自己品牌的设备参加投标的国内厂商,获得份额占一期工程总体份额的9%。虽然
从份额上看并不多,但是中兴通讯拿到了10个省的交换及基站系统采购合同。这种先入
为主的优势为中兴通讯以后的扩容、发展搭造了极大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中兴
通讯还与朗讯、摩托罗拉同时获得广东省的合同。广东是移动通讯大省,过去国产设备
很难进入,这次国产设备通过CDMA建设第一次打入广东。
  上海贝尔赢得中国联通CDMA11个重要省市的合同,合同总额为1.57亿美元,其中交
换类产品占中国联通此次招标总额的30%。虽然此次竞标中,上海贝尔与韩国三星合作,
但是移动交换类设备全部由上海贝尔单方面提供,而且在其中标的省份中,天津、河北
、上海、福建4省为总包项目,提供CDMA网络系统。同时,还将为北京、广东、江苏、山
东等8个省市的CDMA网络提供交换机系列产品。在此次联通CDMA项目中,上海贝尔总计提
供移动交换442万线,成为联通CDMA移动交换的最大赢家。
  金鹏集团在竞标中获得了5个省12亿元的设备供货合同。在CDMA产品方面,金鹏集团
通过自主开发和与摩托罗拉进行全面合作,已经具备了CDMA交换机和基站规模生产能力
及工程配套服务能力。此外,大唐电信与朗讯合作,东方通信与摩托罗拉合作,以南京
熊猫为单一最大股东的南京爱立信及华为在竞标中都拿到了一定份额。
  可以说,CDMA给民族工业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因为全球CDMA商用时间较晚
,在设备制造领域还没有形成像GSM那样寡头分羹市场的局面,这给国内通信制造业提供
了一个翻身的机会。这次招标,中兴、大唐等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竞标和与外国厂商合作
,获得的市场份额共占30%左右,是我国移动通信史的一个飞跃。虽然从招标结果看,国
内厂商还做不到与国外厂商势均力敌,因为仅朗讯和摩托罗拉两家公司就拿到超过一半
的份额,但是,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通信领域内民族工业整体突破的开始。毕竟,到20
00年时,在中国GSM移动通信设备市场中,国内品牌的交换机市场占有率只有5%,而基站
只有3%,手机不到7%。虽然外国厂商先入为主是主要因素,但技术上和应用上的差距也
不容忽视。从5%到30%,跨越了整整一大步。而且既然国内外厂商已经获得相同的发展时
机,在后期的市场中,国内厂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移动竞争风雨欲来
  有了CDMA,中国联通摆脱“第二”的梦想就见到了希望。
  随着中国GSM用户的飞速增长,GSM网络所用900M的频率资源已经日趋紧张。摆在中
国联通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就是继续采用GSM技术,建设GSM1800网络,一条就是利用已
经获得的800MHz频段,建设CDMA网络。何去何从,中国联通必须做出选择。继续建设GS
M网络?大用户市场早就被中国移动占领,中国联通挖空心思争来的,很可能只是一些话
务量较小的用户,而且GSM已经趋于容量饱和,GSM发展犹如强弩之末,继续建设GSM网络
,联通只会走入发展的死胡同,而且永远屈居第二。同时,1800M比900M穿透力差,在1
800M城区的覆盖半径相对较小,不能完全与900M基站同址建设,势必增加建设成本。而
CDMA系统的覆盖范围大、容量大、频率利用率高,基站数量少,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建
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既然建设CDMA网络的成本要低于建设GSM1800网络的成本,而且CDM
A独有向三代的平滑过渡的特性,联通选择CDMA,将能避开中国移动强大成熟的GSM网络
的锋芒,获得通往未来无线通信市场的先机。
  通过部署CDMA网络,将从根本上打破GSM一统天下的格局,联通可以在中国这一全球
增长最快的移动市场上快速拓展语音、数据业务。中国移动自然不能坐等联通强大来抢
占它“老大”的位子,计划推出GPRS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已是“
山雨欲来”。这是移动通信用户最乐于看到的局面了吧,竞争带来的诸多实惠让饱受垄
断之苦的用户终于可以尝尝“上帝”的滋味了。
  可以说,这次CDMA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皆大欢喜的事。联通可以借机壮
大,用户可以多个选择,国内厂商获得与国外厂商平起平坐的机会,CDMA本身呢——我
国的移动用户已经突破1亿,但普及率尚不足10%,巨大的发展市场空间使中国选择何种
移动通信技术体制,都会对全球移动通信的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GSM已经是一个非常
好的例证。中国联通选择CDMA,必将推动CDMA产业在全球的发展进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pe5.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