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oxd (东东), 信区: ITnews
标  题: 新接入大战(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5日15:34:0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今年5月,263在上海开通主叫计费服务,似有意似无意与神州在线会猎与此;TOM在3月
底,基于中国网通的40G光纤宽带网,推出了'TOM网游神'产品;FM365也与中国电信签署
全面合作协议,并推出了自己的上网卡,新三大门户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曾是鸡肋
的'互联网接入'上,其中的含义耐人寻味。而其它ISP们也不甘寂寞,拿出自己的看家绝
活……仿佛间,新接入大战将在国内市场轰轰烈烈打响。
263、TOM、FM365都在做接入,虽然背后的资源不同,方式不一,速度有别,或隐或显,
但都暗劲儿憋得十足--想在新层次上再展ISP风采。在接入这个战场上,老列强们或是隐
退山林,或是重整旧山河,但终究雨打风吹去;新豪杰们挟巨额风险资金,拥丰厚传统
基业,接踵杀入,后浪覆盖着前浪……
老ISP辉煌不在
263、163、169、2911、东方网景、瀛海威,世纪互联,脉搏网,还有哪些如今已经无法
寻其踪迹的小ISP们,它们共同联通了中国互联网。我们追寻民营接入商曾经走过的踪迹
,凭吊一下他们为之搏杀的战场,也许我们会在不经意间,生出些对其创业奋斗的感悟

中国使用互联网始于1987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向美国斯坦福大学发送了第一
个电子邮件。但是,直到1994年才建立了四大骨干网络--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
a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两个商业网络以及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和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两个学术网。四大骨干网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的开始。
1996年ISP如雨后春笋冒出,1997年全国大城市ISP更像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商业ISP曾
经多达上百家。较有实力的有首都在线263、北京169、国中网3CNET、瑞得在线、北京和
讯、东方网景等。到1999年底,中国的ISP商大约600家左右,它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
海和广州等地。这些ISP基本上都是经ChinaNET接入Internet(经北京或广东)的,可以
说都是ChinaNET的代理商。
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知道互联网的人不多,而用的则更少,那么,为何接入商会纷
纷纵身投入呢?原因说来并不复杂:一是骨干网已经建立,有了客观的条件;二是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互联网业繁荣,有了前行的榜样;三是一部分进入计算机行业人士对
投身网络业可以迅速致富的想住和传统媒体对互联网对未来影响的宣传。这些原因催生
了众多人士投身到ISP的行列。
互联网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网络知识启蒙的任务也就自然落在了这些ISP们的身上。没
有网民,ISP们当然活不下去,把现实中的居民变成网民就成了他们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开始了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的好处,一种方式是投入相当的金钱在各种媒体上做
广告,另一种方式是办各种各样免费培训班。不遗余力地向人们鼓吹上网有助于英语学
习、发传真省钱、PC快速保健(在线杀毒)、方便移民、环球择偶、便宜的IP电话、可
以了解到详细真实的保险情况、快速寻找好工作、便利的投诉,等等,加上传统媒体对
未来网络生活的描绘和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可怕,推动了具有前瞻意识、敢于冒险的人纷
纷自投ISP们罗的网。网民也从1994年成几何级增长--1994年0.16万,1995年0.57万,1
996年达到5.3万,1997年13万,1998年150万,1999年890万,2000年2250万。

面对着迅速上升的网民人数,ISP们感受巨大压力的是设备更新和扩容,最使他们魂绕梦
牵的盈利却是欲语还休。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三座大山:一个是不公平竞争环境。电信
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开始进入ISP业务的或多或少都与电信沾亲带故,与电信扯不上联
系的ISP们生存的日子自然艰难。中经网在1997年底就决定减少接入业务的投入,国中网
1998年宣布与中国电信全面合作,世纪互联、瀛海威、深圳讯业等ISP在1998年5月与电
信169网正式签约,表明在强大压力之下ISP不得不谋变求存。
??另一个是高昂的资费,电信垄断下高昂的资费,使得ISP们可怜的有限收入都几乎用
在了线路费及出口费上。这严重地制约了ISP们的良性滚动发展,发展只能靠理念的炒作
下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活着的希望只能靠竞相编织的未来之梦。
再一个是无序竞争。ISP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接入费、承接Internet&Intranet工程、网
页设计及制作、虚拟网站建设等。争取更多的接入费,就要拉更多的客户,而一开始的
吸引和塑造网虫的简单思路,使得众多ISP们在电信降低资费时打价格战,甚至电信没有
降低资费时仍然赔本赚吆喝。
规模小、服务差者倒下了,自己无法盈利而用空了积蓄的消失了,剩下的或是凭借风险
资本或是凭借与电信得天独厚的联系或是经营有方暂无生存之忧的大ISP逐渐走上前台。

东方网景的免费培训做得有声有色,培训中扩大了影响,卖了卡,挖掘不少人才,培养
了自己固定的用户群;与电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263,以做企业的意识做ISP,在细分
市场后,1998年首创开放式主叫服务计费、服务封顶和包月等多种上网计费方式,使其
成为一个没有风险资金而自己主导发展起来的知名ISP;瀛海威奔波于各种模式的转换,
在狭窄的范围内寻求着突围的方向;其它ISP们利用自己可以自由定价的方便和跟进先行
者的作法,纷纷开辟自己的业务,各寻自己的发展之途。ISP们在这个时期将注意力放在
了两点上:一个是扩大、巩固用户群,另一个是吸引企业来做广告。而这两点都需要一
个共同的东西:内容服务。于是从当初的IAP转向ICP就成了时尚。
广告是所有媒体的生命线,web同样不例外。ISP们不约而同的将视线投在了广告的争取
上。吸引企业前来做广告,提供网络用户资料,提升点击率,成为ISP们追求的直接目的
。各种搜集广告反馈的软件次第出笼,提供丰富内容的ICP层出不穷,吸引眼球的各种做
秀手法、方式各显风采,各种互联网对生活影响的夸张预言见诸媒体、一夜暴富的神话
成为现实……建站风暴来临,互联网泡沫形成……ISP淡出人们的注意!
从1996到1999,4年对IT产业界??特别是Internet服务业是何等短暂,就在这短短的4
年中,中国ISP却历经了起步、发展、迷茫三个阶段。1995年起步,1996?1997年大大小
小ISP都红红火火,1998年各ICP兴起,ISP进入迷茫暗淡时期。
ISP们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1996至1997年间几乎一哄而上的国内各ISP确
实将可望而不可及的Internet带到了中国每一个普通老百姓身边,正是因为他们的吆喝
和服务,才使得中国的网民以几何数级成长,互联网才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此间各ISP的功劳自然在中国IT产业发展史上可圈可点。
然而残酷的市场竞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造成各ISP的惨淡经营。撇开外在的条件,国内
广大ISP之所以整个来看是仍然亏损经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规模小、层次不清,缺
乏统一、规范化的服务标准,服务缺乏特色,以至于无法满足真正Internet用户客观、
持续、稳定的业务需求。
1999后ISP陷入了深深思索的阶段。有媒体称这段时间的ISP为“匍匐的教父们”。(待
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pe5.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