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ent (笨小孩), 信区: Linux
标 题: linux之父畅谈linux的现在和未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0月07日22:02:0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
Linux之父畅谈Linux的现在和未来
------------------------------------------------------------------------
--------
【 作 者 】
Linus Torvalds:Linux系统软件创始人(下文用Linus表示)
Doc Searls:业界评论家(下文用DOC表示)
【ChinaByte 人物】DOC:欢迎来到Linux for Suits节目,这里是Internet世界的
第一个Linux和开放源码的论坛。我们已经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详细论述一个
打乱商业世界秩序的现象。我很想知道两三年前这里有多少人听说过Linux?很少
。四五年前有多少人还没有在使用网络?现在我们有多少人每天使用网络?
虽然不明显,然而这里还是有一个模式。网络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就可以预测的
东西,Internet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就可以预测的东西。它不是某人拥有的某种东
西,这一点是最关键的。没有人推销它,而它依然在全世界发展开来,并且我们现
在都是它的一部分了。Linux现在也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并且我认为我们并没有
对它有更深的了解。我想要知道Linux是如何运作的、这一现象的背后含义以及在
哪些方面它与最近五年来我们已经看到的Internet使用浪潮相象。
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开发的软件,Linux的开发模式与以往我们熟悉的软件有很
大的不同。构建Linux要素的人在他编写的部分上署名,以便于让其他人知道谁做
的这一部分。这不仅仅是想要获得称赞或是同行的尊敬,虽然这是一个很有力的促
动因素。这还让人们知道谁做的这部分工作,当问题出现时该找谁。昨天就发生了
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正在与今天稍后会出现的嘉宾Jeff Davis和Amoratta Hess谈
话,他们说:"你知道当我需要帮助时,有时候我只是找到是谁编写了内核的这一
部分、那一部分或是Red Hat的这一部分、那一部分或者是软件的其它部分,然后
我就打电话或写信给他们以得到在软件这一部分我可以使用的方法。"对于
Microsoft或其它软件,你都不可能这样做。
这一现象的中心人物就是Linus Toravalds,他为了参加今天的节目,不辞辛
苦地赶来。他刚刚从美国赫尔新基飞到三藩市,然后才坐飞机到这里。Linus将为
我们讲几句话,然后他和我将在前面坐下,进行一个简单的采访以及之后的问答单
元。现在有请Linus。
Linus:我其实在三藩市停留了一下,并且在家了过了一个星期才来纽约的。并且
这里我希望对这种奇怪的安排计划解释一下。如果你阅读了开幕词的话,你会以为
我将要做一个讲演,可是我并不打算这样。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我的思想很活跃
,我的演讲的思路很有可能保持不了五分钟,然后我就会跑题到其他奇怪的方向去
了。另一个原因很简单,我痛恨写讲演稿。我也没有助手能帮助我完成稿件,而且
我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可是实际原因并且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原先以为这
里会有许多"西装革履的人"。有一条每个人都要记住的规则,那就是,永远不要让
一个技术人员与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谈话。因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技术人员会说
出有关产品或其他东西的一些另人难堪的话来,而这永远的弥补不了。你必须有一
个陪同,一个PR或者一个销售人员在场,他们将信息过滤。这就是我们建立这个问
答单元的原因,Doc就是那个陪同者。然而现在我发现,看上去现场的技术人员似
乎要比我单单从谈话的题目上预测的要多。这样很好,因为这大概意味着我以前给
"西装革履的人"做的谈话节目不成功,而且这样我们可以把今天访问单元的形式改
变一下。你们可以输入关心的内容,这样我可以把它反馈到助手那里,我们看看这
样如何。
Doc: 这里还在进行现场录影,所以可能在超编观众房间里会有一些"西装革履的人
",可是我们把他们放置在视线之外。第一个问题有一点象"西装革履的人"问的问
题。当你编写Linux-当你刚刚第一次完成的时候-你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吗?
Linus: 当然不。整个的发展趋势是完全在计划之外的,并且是非常无秩序的。对
于我这里使用的"无秩序"一词,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更倾向于用"混沌"一词来代替
。实际上是有条理的,只是系统的复杂程度使你从小的单个活动中看不到任何条理
。这一条理存在于系统内部,并且很可能是这个项目的最重要的部分。实际上没有
过长期的计划,甚至没有一个最初的目标与现在相似。我的意思是,我们总是有目
的的,可是这个目的总是由刚参加进来的新人改变,而且当你到达一个里程碑的时
候,你发现实际上你原先是想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一个非常动态的系
统,而且它运作的事实-实际上在传统观念中并不能称为"混沌"-显示了实际上庞大
系统的运行中存在着一个内在的秩序。
Doc: 我认为现在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是这一内在的秩序正在穿透越来越多的公司。
Linux发展团体不仅仅是学术或科学团体,虽然在更严格的意义上它是。一个有趣
的数据是八月在Linux世界的 IBM的某些人(我不应该描述成IBM的所有人,因为
IBM很大)告诉我他们在一个技术部门中调查了600个人对Linux的任知程度。不仅
600人中的所有人知道如何拼写Linux,而且他们中的120人还在对内核源代码进行
解码。IBM和其它几家大公司都意识到:"这一事物正在影响我们的公司。"可是它
并不比Internet更具有影响力。起先Internet也遇到很多阻力。我看在某种程度上
Linux遇到的阻力比较小,因为我认为在Linux中应如何发展这一事实是非常明显的
。
Linus: 你可能现在看到对Linux的较小的阻力,可是肯定形势已经变化了。我真正
希望商业公司参加进来的一个原因-人们总是问我是否介意某人拿Linux来赚钱,答
案永远是:"不!"我希望这些商业人员参加进来并为将Linux放置到原来不可能到
达的地方打开大门。
两三年前存在着非常大的障碍,而且Linux想要进入小公司甚至大公司的唯一
方法是通过工程师,通过走后门。发生的最明显的事是我们拥有的这一类PR-司法
部门的诉讼当然也没有对Linux构成伤害-意味着你突然具有了解Linux的"西装革履
的人",也就意味着工程师更容易解释他们正在使用Linux。可是有些时候开始发生
"西装革履的人"告诉他们的工程师"Linux方案如何?"的情况了,即使在可能没有
任何意义的领域。所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我同意有许多人正在开始意识到Linux做事的方式并不是那么奇怪-甚至对商业
而言也是这样。每次我要去参加这些私人商业访谈的时候,我一直在强调对商业的
"开放"。可是很遗憾,商业人员总是说:"这正是我们内部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
说,他们正在试图摆脱公司的一些非常严格、等级分明的特性。现代公司正使通信
合理地在团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流通而不是通过固定渠道的尝试就是这种开放政策。
Linux一直以来也恰恰正是在做这一点,只有一点例外,Linux没有外在的界限-根
本没有外壁,因为基本上来说每件事都不是通过实际的渠道来实现的。信息尽可能
自由自在地流动。并且这样的确起作用-而且至今为止它都很有效。
Doc: 现在有多少人参加Linux发展研究?
Linus: 好,这间房间里有多少人编写过内核代码?大概三个或四个。这间房间里
有多少人为曾在Linux CD上出现的内容编写过代码?所以重要的是这些集合是完全
独立的,这很奇怪,因为内核代码编写者会举手问第二个问题了。可是重点是不同
的问题,它的答案是不同的。如果是内核,几百个人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当然,
10-50个人编写了最主要的代码块。可是当你把Linux看作一个系统时-而且也应该
把它看成一个系统-显然,很多很多人了。开放的部分很难讲哪里是分界线,因为
Linux下使用的工具也在其它操作系统中使用。这样会使Linux受损害吗-不。这样
会伤害其它的吗-不。恰恰相反。许多工具领域中Linux和BSD开放和无界限性使每
个人都具有了更强大的资源。这也使人数更加难以计算,是17,000或25,000,亦或
是其它,谁知道呢?
Doc: 我想要花些时间来看一下"开放"这个词,因为我们中有些人已经接触UNIX很
长时间了,特别是UNIX的促销方。我的意思是说,SUN讨论将其开放已经有好几年
了。有一次HP的一个人告诉我,没有比称自己为开放系统的东西更封闭的了。开放
源代码的优点开始慢慢显现。SUN刚刚将其Solaris网络操作系统作为开放源代码公
开,虽然我认为这是一种使它股票升值的战略。所以,我不能肯定这会和Linux一
样吸引人。从字面上理解,我会认为"开放"意味着你可以查看代码并且我们就可以
从那里继续深入下去了,是这样的吗?
Linus: 好吧,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政治方面。"开放"原先是一个肮脏的字眼,后来
,一年半以前人们开始为所谓"免费软件"寻找一个新的术语,于是产生了开放源代
码一词。许多人认为这实在是一个不好的名称,因为"开放"仅仅作为一个行销术语
的误用的历史。对我来说,开放不仅仅只是能够查看代码内容。如果你只是能够查
看它,它并不是开放的。一个窗口不是开放的-我对此混淆很抱歉,我不是在谈论
Microsoft-不能仅仅因为你可以通过它看东西就判定一个窗口是开放的。开放的定
义是你可以进入它、参与它并做出你自己的决定。你无须请求许可,以求对内容做
改动。我认为这是一重要的部分,即,无人干涉你做的事情这一事实。基本上,所
有开放许可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你如何能再次将其关闭。在这一领域中存在许多争
论,人们不认同你可以开放某事的几个部分然后再试图关闭它。可是总的来说,真
正开放许可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基本上你可以,至少如果只是你自己使用,可以做
你想做的任何事,你也可以与其他人谈论它并且分享你对它做的改变。
Doc:那么在这一点上,把它比喻成一种口语是否合适呢?新鲜的词汇会随时产生
,你可以使用它们,你可以创造它们?
Linus:它当然是一种语言,可是我认为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事实上我不知道有什
么合适的比喻。人们常用的是把它比作汽车的车盖-你可能已经听说过了。开放源
代码就象你的汽车上可以打开的车盖一样,如果你要修理汽车,就必须打开它。可
是绝大多数人不想自己修理汽车。重要的不是你想修理你的汽车,重要的是,你可
以把它送到街上的商行去并让他们修理你的汽车-你不必非要把它送回到福特或者
丰田去。这个比喻也十分糟糕,但已是我迄今为止听到过的最好的了。
Doc:作为一个程序编写者,我观察语言以及人们如何使用它的方法。我们用建筑
业来比喻我们谈论的软件让我觉得很有趣:我们构建的东西叫站点、我们开发、我
们设计、我们建筑,这些都是用建筑业来作比喻。而且,Borland刚刚宣布他们将
要开发的所有Linux工具叫做"某建造者(something Builder)"。我们正在看到的
是在某种程度上,软件业正在从我们完全以软件的供应厂商观点理解软件这一方式
上脱离-这些厂商,比如Microsoft和Lotus以及其它厂家,都制作的是最终产品。
如果你阅读报纸和杂志,你就会读到这个厂商和那个厂商之间的斗争,可是实际的
情况是,当人们想要构建某事时,他们需要-"挠痒",这通常用来表示一个程序员
为何要做某种工作。我想知道你是否也是这样?
Linus:我认为构建是正确的。这里还有一个比喻。你可以选择得到一个已经完全
为你建好了的标准房:一栋你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房子。可是你无须做决策,有许
多人不想在生活中做出决策。或者你可以决定定做你的房子,而且当你定做你的房
子的时候,你可能从一个人那里买一套围墙,而从另一个人那里买屋顶。这就是
Linux方法的类型-你拥有你满意的这些构建模块,你就可以建造出一栋看来很特别
的房子。最后,还更便宜;即使你买的是模块,将它们聚合在一起的方法是非常相
似的。不会有意外-你知道壁橱在哪里,它们不会在阁楼上。所以当你走进一个朋
友的房间时,刚开始你会很迷糊,不知道卫生间在哪里。因为你已经决定了制作出
更适合你自己的东西。对于商业来说这更加有效,你正在经营着已经运作了几十年
甚至几百年的产业,突然你购进了计算机,你希望能构建计算机以便于它们适合你
的商业经营或者是你的个人风格,而不是从一个厂商那里买一个事先制造好的。
我认为这是软件业的未来,因为软件拷贝是如此廉价,这意味着在一段很长的
时间里,没有多少产业将参与生产标准模块。你会将标准模块理所当然地视为一操
作系统或是一视窗系统。而真正驱动软件产业向前的是为某些特别需要所定制的专
门的软件,我认为这就是软件业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奇怪的情形,这
个产业的变化是如此之快,甚至连标准模块也是这样,以致于现今的大多数软件公
司实际上是靠标准模块赚钱。我相信这种情况会逐渐消除,而且人们将可以靠这种
个性化产品赚大钱。你可以在网上目睹相同的现象。这已经很大程度上发生了。现
在人们更注重个性化-用户获得他们自己网络接口的方式。我认为网络发展的速度
要比软件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软件要相对复杂,这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我当然不
是说人们将会在未来的两年内转变这种情况,可是它会在未来的十年内发生变化。
Doc: 有一个现象很有趣,我们今天看见的大多数网页都是由开放源码软件为其提
供服务的-由常常运行在Linux上的Apache、免费的BSD或者是其它软件之一。
Linus: 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适应性。很明显,当你制作网络内容的时候,特
别是四五年前,整个市场正在发生迅速的变革,你需要这种适应性。许多情况下你
不能得到一个完备的方案,基本上很多ISP不得不建立他们自己的方案。这时预制
模块真正起作用了。基本上你可以为所欲为。而后发生的事,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你得到一种稳定的平台,并且构建模块变得更大了。原先是单个砖块的构建模块
现在成为了巨大的墙壁,你可以把它们一个接一个的拿来建筑自己的房子。软件业
也在发生着相同的事情。五年前的构件模块是OS内核和编译器以及其它任何一种,
而现在构件模块不仅仅是这些的结合,所以你所拥有的构件模块可以是一个基本系
统、视窗或者是网络服务。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你自己的房子。所以很多方面
都在发生着变化,可是同一个基本的构件模块的比喻仍然适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