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m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ngyan (Embrace the sunshine), 信区: Programming
标 题: hehe,裘宗燕好没面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05日12:53:1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侯捷又对大陆的翻译人员放炮了
Bjarne Stroustrup的《The Design and Evolution of C++》(匿称 D&E)在台湾并
无译本,倒是大陆最近推出了译本。虽说距离原书的出版已是 8 年之遥(8年在 IT
产业彷佛一光年那么长远),但有总比没有好。我每每看着大陆读者无缘阅读某些
名著,而为之叹息,这次却要为台湾读者叹息了。
这本书讲的是C++ 语言的设计过程和演化过程: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不
这样,为什么不那样。C++ 最终呈现的目前模样,是经过了这么多那么多的考虑和设
计和折衷才成就出来的。
C++ 的学习对不少人而言已属艰涩,可想而知这本书对绝大多数人(包括我)更是多
么地艰涩。 Bjarne 的文笔,再为艰涩加 10 分。因此,即便是像我这样对C++ 的语
法、语意、物件模型、应用都有不错程度的人,读起这本书还是非常地缓慢,非常地
费神。
因此,一本好译本对绝大多数想好好阅读这本书的人(包括我)而言,都是一个福音
。
原书不论从技术上或文字上,都很不好译(技术上的艰难程度犹胜 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对于这译本以目前这样的水平出现,我由衷地感动与感谢。是的
,我也买了一本。虽然书中很多术语对我而言陌生,但我可以比对原文书看,无论如
何还是比直接看原文书快很多倍,印象也深很多倍。有了它,我可以站在译者的肩膀
(对此书的理解基础)上,发展我的思考 ─ 前提是译者的水平必须获得我的信赖。
这本书的译者水平获得了我的信赖吗?首先,我观察到大陆书籍论坛对于本书译者相
当尊敬;其次,我很快看了部份章节,觉得译者的功力有相当水准。因此,这本译本
获得了我相当程度的信赖。译者在 China-pub 上和读者的大量沟通,也令我感动。
在大陆,少有作者或译者愿意这么做。由于译者的学者身份(北大教授),使这样的
沟通又更让人觉得难得。有多少学者见不得批评!有多少学者抱持「译书给你看,是
给你恩惠」的心情!我相信大陆读者对这一点很有体会的 :)
●带类的C ?!
大致看了 D&E 简体译本,我有几点感想。
1. 这译本,技术上的表现值得我信赖。我可以安心阅读。
2. 通常我判断一本书的作者或译者与业界的互动程度,就看他用的术语贴近业界习
惯的幅度,也就是所谓的「内行气」(台湾俗语)。大陆术语对我而言一贯陌生 ─
不论 inline 被译成「内联」或被译成「线上」,对我是一样的,所以我无法对大
陆书籍做出这类判断。但我从china-pub以及CSDN的论坛中获得了不少关于此书术语
的印象 ─ 自大陆程序员角度出发的印象。这个值得重视。依我的想法,一个人若偏
离业界的惯用语太远,有三种可能 (1) 外行 (2) 内行但在象牙塔内 (3) 内行但特
立独行,有绝对的坚持(偏执?)。
我对这种批评并不陌生。也有大陆读者批评侯捷的书的简体版(的术语),直言侯捷
必然是个外行。这种联想是对的,只不过这样的批评基本上忽略了两岸计算机术语的
差异已经大过十万八千里,也忽略了侯捷的简体版书籍是由大陆技术编辑转译而得。
我以一种有趣的心情看待这样的批评 :)?
3. "C with Class" 被译为「带类的C」,全书各处屡屡出现,这使我不得不发出很
重的慨叹:技术书籍的全中文化会害惨大陆读者。
首先,"C with Class" 是个语言名称,看它成了「带类的C」,我不禁联想到「C加
加」或「优尼克士」或「视觉Basic」。如果 UNIX 可以不必翻译,为什么Windows(
注意,不是 window)一定要译成视窗?为什么 "C with Class" 要译成「带类的C」
?人的名字可以一半中文一半英文吗?
其次,从这里想起,许许多多技术名词在大陆被译为中文并被普遍运用,而且大家普
遍不知道其原文名称(例如 GOF 的 23 个patterns),这会造成大陆程序员对外的
沟通困难。嗯,极大的困难。
如果大家关起门来讨论,模板方法、敏捷方法、观察者、抽象工厂、工厂方法、职责
链…,谈得不亦乐乎,来了个看得懂中文的老外(或是当然看得懂中文的台湾人或香
港人),怎么加入讨论?他不懂你的术语,你也说不出哪本书的哪个名称或哪一页(
连中译本的原文书名也不知道呢)。彼此没有共通术语,怎么沟通?这都是全面推展
全中文化带来的恶果。
你可能会说,入境必须随俗。那么,当你进入外企或台企,就换成你必须入境随俗了
。更可能更普遍的情况是,你看外文书,上网看外文资料,看到了Template Method
, Abstract Factory, Factory Method,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Observer, Decorator
...,却无法形成有意义的印象。任何IT技术人不可能最终不需接触外文(主要是英
文),你的损失大不大?
关于「入境随俗」,从这里再联想,我看过有些大陆论坛,一出现 non-GB 帖文,不
少人就有偏激的反应。一出现与日本相关的可能联想,偏激的程度就愈大。某次出现
一封乱码(non-GB 被解为乱码),立刻有人说『这是日本狗来信吧,我们不欢迎,
滚出去』。后来发信者解释用的是BIG5码,又被消遣一番。在 internet 之下开论坛
,竟然抱持这么狭隘的心态,这种人多一些些,就非常危险。
一个人,可以闭门造车吗?一个国家,可以划地自限吗?一个民族,应该被无限上纲
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压得心胸狭隘,无可容人吗?我们满脑子「鸦片战争」的屈辱
,「八年抗战」的仇恨,就忘了更荣光的历史并且打心眼儿让那些历史荣耀我们,撑
起我们的背脊吗?
联想太远…联想太远…
中文术语,可以用,但最好大家要了解英文原词是什么。在某个范围、某种技术层次
以上,最好选用英文术语。这或许是纡衡国际情势和中文术语混乱的情况下,最理性
的抉择。
我的意思是什么呢?我的意思是 (1)「带类的C」太令人惊讶 (2) 大陆技术书籍的全
中文化会害惨大陆读者 (3) 术语无法统一,大家都不愿见,却是无从避免的必然?(
4) 这里所检讨的,不是一人一己的问题,不是哪位作者,哪位译者,哪家出版社的
问题,是整体出版文化、翻译文化、中西协调与国际观的问题。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