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m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fe ()感激生活(), 信区: Programming
标 题: 全面理解COM+ 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3 08:14:18 2000), 转信
欢迎加入5ADs.com, 0.60元/点击!
CSDN主页
Visual C++ Visual Basic Delphi 文件格式 网友文集 软件发布 专
家门诊 精品图书 人才市场
表1 常用属性关键字列表
属性关键字
说明
coclass
加入COM特性支持,产生相应的IDL文件。
dual
把一个接口标记为双接口,支持两种访问方式:vtable或者IDispatch。
emitidl
指示后续所有的属性信息都被写到IDL文件中。
id
指定自动化接口中方法的分发ID(DISPID)。
in/out
指定参数的传递方向。
progid
指定组件的ProgID。
retval
指示此参数为方法的返回值。
threading
指定组件的线程模型。
uuid
指定类、类型库或者接口的GUID标识。
module
指定组件程序的信息,包括程序类型、文件名、类型库GUID、版本等信息。
基于属性的编程模型为Visual C++程序员开发COM+组件提供了捷径,它避免了MFC繁杂的
宏定义和ATL晦涩的模板类。属性编程模型还包括其他一些语义或语法,比如事件定义、
对象构造等,我们将可以在新版本的Visual C++或者COM+ SDK中看到这些变化。
四.总结
虽然COM+仍然以COM和MTS为底层基础,但是由于它定位的原因,所以COM+新增加的内容
较多。与COM相比较,COM+与Windows操作系统结合得更为紧密,反过来,Windows操作系
统也更加依赖于COM+;与MTS相比较,COM+更加适合于分布式应用的开发,它提供了许多
大型分布式应用系统才可能用到的一些功能。从目前计算机硬件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
发展趋势来看,COM+有可能成为推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柱,同时
COM+和Windows 2000联合起来使得企业应用直接进入分布式应用领域,这是我们目前已
经可以感觉得到的一个发展方向。
以下列出COM+的几个主要特性:
(1) 真正的异步通讯。COM+底层提供了队列组件服务,这使客户和组件有可能在不同
的时间点上协同工作,COM+应用无须增加代码就可以获得这样的特性。
(2) 事件服务。新的事件机制使事件源和事件接收方实现事件功能更加灵活,利用系
统服务简化了事件模型,避免了COM可连接对象机制的琐碎细节。
(3) 可伸缩性。COM+的可伸缩性来源于多个方面,动态负载平衡以及内存数据库、对
象池等系统服务都为COM+的可伸缩性提供了技术基础,COM+的可伸缩性原理上与多层结
构的可伸缩特性一致。
(4) 继承并发展了MTS的特性。从COM到MTS是一个概念上的飞跃,但实现上还欠成熟
,COM+则完善并实现了MTS的许多概念和特性。
(5) 可管理和可配置性。管理和配置是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后的行为,在软件维护成本
不断增加的今天,COM+应用将有助于软件厂商和用户减少这方面的投入。
(6) 易于开发。COM+应用开发的复杂性和难易程度将决定COM+的成功与否,虽然COM
+开发模型比以前的COM组件开发更为简化,但真正提高开发效率仍需要借助于一些优秀
的开发工具。
COM+标志着Microsoft的组件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局限于一台机器上的桌面
系统,它把目标指向了更为广阔的企业内部网,甚至Internet国际互连网络。COM+与多
层结构模型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为企业应用或Web应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本文写在Windows 2000和COM+发布之前,最终COM+的面貌和功能可能会有所取舍。由于
种种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的系统服务在最终发布的Windows 2000中不一定全部实现,但
以后的版本一定会逐步实现所有这些服务;第三部分介绍的开发方式可能在Microsoft的
下一代开发工具中会有所改变,不过我们可以对这种开发模型有所认识,提前做好思想
上的准备。
<<<上一页 返回
----------------------------------------------------------------------------
----
美达美简介 | 邮购专栏 | 给我们写信 | 程序员大本营 | 英语步步高
美达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8-1999
--
※ 修改:.haojs 于 Sep 3 08:11:54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aojs.bbs@bbs.whnet.]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