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war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Jason (总统,期待暑假的到来ing~~), 信区: Software
标 题: 对Gmail策略的理解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l 13 18:51:31 2004), 转信
http://blogs.51.net/archives/000745.html
June 13, 2004
对Gmail策略的理解
通过邀请方式而获得测试者,这并不是Gmail的首创,但是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和口耳相传效果的,却是独此一家。
之所以通过邀请方式,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市场策略。实际上,在Google的另一个非正式服务Orkut.com中,他们解释说它之所以没有开放注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个相对来说可以信任的社群,这对于社群来说很重要,他们更看重的,实际上也是参与的人们所希望的,是一个相对透明、安全、长久生命力的社群,而不是一个闹哄哄,有着可以炫耀的用户数目,最后失去社会性网络服务特性而崩溃的社群。
同样,作为还在测试的Gmail,通过邀请方式来逐渐扩大它的用户群体,至少有这样的好处:减少无用的注册数量,增加测试的有效性。
如果是定时开放测试注册,或者是随机抽取测试者,那由于门槛机会为零,得来太方便,会带来很多注册后并不使用的情况。这对于希望服务性能得到测试的 Gmail来说,测试效果会大打折扣。而通过朋友之间的邀请方式获得的群体,相对来说,使用频率会更高,不仅是个人的使用频率,还有测试者彼此之间利用 Gmail通信的频率都会较高。
换句话说,Gmail的邀请方式的运用,我的理解是,它把对测试者的筛选交给了测试者本身。软件本身无法确定哪些人更适合做测试者,但是人却不同,有限的邀请名额不仅是分阶段测试的需要,同样也让用户在众多的候选者中三思熟虑来邀请,代替Gmail本身的分拣工作。至于交换或者拍卖的出现, Gmail对此没有任何的评论。说实在的,他们也无须评论,显然,愿意为此付出的人,肯定是那些能够善用Gmail的人,这正是Gmail求之不得的,何况还有附带的广告宣传效果。(只是副产品,谁让它本身就是被受关注,作为对比,可以参考微软公司一款通过邀请来获得使用的社会性网络服务,谁听说过了?谁大张旗鼓的为它造势了?)
--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