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war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Jason (总统,期待暑假的到来ing~~), 信区: Software
标  题: Gmail王者归来-免费邮箱市场掘金浪潮的前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l 13 19:09:33 2004), 转信

Gmail王者归来-免费邮箱市场掘金浪潮的前夜
作者:李慷  2004-6-24 14:58:22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1G容量的Gmail 推出以后,Yahoo、Hotmail、国内门户网站都迅速作出程度不一的反应。其中敬畏者有之,不屑者有之,跟风者更有之,广大的邮箱用户几乎是一夜之间拣了大便宜,邮箱容量成倍、成十倍,甚至成百倍的增加,全球拥有上亿用户的Hotmail宣称年内推出大容量免费邮箱,而此前Hotmail仅凭2MB的免费容量仍稳坐邮件服务的头名宝座,看来Gmail在互联网业界掀起的风浪不小。

Gmail的营销手段也与Google搜索一样十分具有新意,采用发出注册邀请(Invite a friend to join Gmail!)的方式,Gmail一方面笼络住了一批高质量的用户(早期的用户一般是技术高手、业界专业人士等高端用户),另一方面通过用户的口耳相传,不花一分钱广告费达到了非常理想的广告传播效益,这种亲朋好友相互介绍、接力传递的形式比硬性投放广告的效果要好的多,得到的用户群也稳定的多,当然,前提是Gmail的产品功能和使用界面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目前来看,尽管国内用户使用Gmail速度还比较慢,但其独特的功能、超大容量、先进的邮件管理理念,结合领先的搜索技术,还是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网上甚至已经开始热炒Gmail注册邀请函。

不过这样一来,Gmail就使得很多人的饭碗变得危险起来,至少上面提到的几个竞争对手会浑身不舒服。于是,早期注册的用户发现Gmail与Hotmail、新浪邮箱、网易邮箱等的通讯变得不顺畅了,经常会被bounce back或者block掉。且不论这是否符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就对邮箱用户而言,愿意用Gmail的用户邮箱转移成本加大(通知亲友地址变更、转移旧邮件、新建通讯薄等等),这显然是Gmail不愿意看到的,也显然不利于免费邮件市场蛋糕的做大和整个行业竞争环境的改善。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免费邮箱变得如此炙手可热,竞争变得如此残酷呢?这还得从电子邮件本身讲起。

电子邮件是最基本的Internet服务之一,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子邮件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E-mail服务的要求亦日渐提高。今天E-mail不再仅仅是人们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应用的广泛和深入发展使它具备了基本服务的属性,并逐渐向商品和技术产品演化。

电子邮件已成为基本的通讯手段,它具有通讯工具、基本服务、商品和技术产品四种市场属性。这些属性并不孤立存在,它们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同时并存,从每一个侧面体现了电子邮件的特性。
一、通讯工具属性

电子邮件作为通讯工具使用时,其成本主要体现在搭建通讯网络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上,包括通信带宽设备、路由设备、服务器,以及其它软硬件系统维护的成本,在用户端主要体现为E-mail通讯软件和终端设备。由此决定了其主要供应商是E-mail软硬件提供商和终端供应商。

从使用的价值体现来看,邮件收发、传递的可靠性,交流的安全性和个人隐私的保护,以及通讯质量的稳定性等是其作为通讯工具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需求。

学校、政府机关(包括军队)和企业是E-mail早期作为通讯工具的主要用户群体。这些单位大多拥有自己的局域网,利用内部的网络协议、网络设施和POP终端软件,实现E-mail的收发和传递。

E-mail是互联网发展历史上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其最初的体现就是一种便捷的通讯工具,直到今天,通讯工具属性仍然是E-mail的重要特性,并将伴随着互联网而永久的存在下去。
二、基本服务属性

当电子邮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时候,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推广,邮件服务逐渐深入人心。ICP、ISP们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免费邮件逐渐成为一种向大众网民提供的基本服务。

作为这样一种基本服务,电子邮件的成本仍然集中体现在软硬件设施和系统维护上。毫无疑问,ICP和ISP们是E-mail基本服务的主要提供商。

免费的邮件服务为各大门户网站、ICP、ISP带来大量的网站浏览流量和为数众多的忠实用户,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从而带来可观的接入收入和广告收入。直到今天,广告和接入仍然是绝大部分ICP、ISP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支柱性业务,以免费电子邮件为代表的免费Internet服务可以说功不可没。

文字/图片传输、文档保存、附件发送等基本通讯功能,以及邮件过滤、防毒杀毒、大容量邮箱、发送和接收大文本等简单的附加功能,构成电子邮件基本服务的主要功能。国内现有的大多数邮件服务提供商或多或少的提供这些功能,有的甚至提供比较先进的附加功能,但在技术和增值服务方面均没有大的飞跃,仍然属于基本服务。

电子邮件基本服务的流行,使E-mail从单纯通讯工具时代的单位(学校、政府、企业)应用转变为面向大众网民的普及性公众服务。这种用户应用层面的飞跃对电子邮件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使E-mail基本服务的市场属性能够长期存在。
三、商品属性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免费e-mail的运营维护费用随之上升,并逐渐使提供商们不堪重负,尤其是当盈利压力增强的时候,E-mail服务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收费的动机。同时,用户的积累和不断发展也提出了对E-mail服务的更高要求。E-mail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时候,它不再仅仅是工作和生活的普通交流工具,而变成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这时,电子邮件经营的成本不只体现在日益提高的软硬件费用上,更重要的是:商品经营对邮件商的综合运营、客户关系管理(CRM)、业务整合性的市场推广提出高层次的要求,从而也产生了与此相关的成本和费用。事实上,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人均软硬件维护费用趋于下降,千万级用户的邮件商表现更为明显,而综合运营服务的费用趋于上升。

将E-mail作为商品来经营的主要是综合服务商和邮件提供商。这一阶段用户对电子邮件服务的使用越来越多,依赖性逐渐增加,产生了较为成熟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机制。

商品属性是电子邮件市场属性的核心,未来将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

 
四、技术产品属性

电子邮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技术产品,与其它技术产品一样,技术的滞后风险和不断升级换代的研发费用是其主要的成本体现。研发工作的技术性决定了:其主要承担者和新产品的主要推广者应当是专业的邮件提供商。

从价值体现来看,邮件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除了日益庞大的普通E-mail用户外,将逐渐成长起来一批高端用户,这样就形成不同技术特点的分层次的细分用户市场,包括高、中、低端的个人用户市场和不同层次的企业用户市场。除市场收益外,电子邮件技术的研发使提供商能够跟上世界E-mail技术发展的潮流,保持国内技术领先地位,这也体现了电子邮件作为技术产品的价值。

以邮件发送、接收和网络连接技术为代表的基础E-mail技术主要的应用对象应当是低端用户,他们仅仅以简单的通讯为使用电子邮箱的主要目的;查毒、杀毒、反垃圾邮件过滤等智能化邮件技术应针对相对高级一些的邮箱用户,他们十分重视电子邮箱的功能多元化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Audio、Video、Instant Message、超大容量等多媒体相关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应当是高端的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这些高端用户与其它经常上网的网民一样,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在日常工作、生活,甚至商务活动中经常使用e-mail服务,对e-mail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较大的需求,尤其是涉及安全性、扩展功能、增值服务方面的新技术。可以预见,随着各种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推行,技术产品属性的应用将走向细分,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以上对电子邮件4个基本属性的描述可以看出,作为电子邮件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免费邮箱对门户网站和综合网络服务商稳定大量忠实用户群、获得广告收益、获得其它衍生收入(短信、游戏等)具有重大意义,其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其战略地位类似于QQ(腾讯即将推出捆绑在QQ上的免费邮箱)、MSN、Yahoo Messenger等即时通讯工具,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互联网战略投资者非常看重的一块市场。

Gmail的出现绝不是历史的偶然,绝对是一件好事。电子邮件重新祭起免费大旗,普通用户得到了实惠,网络公司也开始摆脱“免费”怪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寻找免费邮箱的盈利模式,没准由此就能掘到互联网的下一个金矿。不管怎么说,免费邮箱市场的掘金浪潮就此将拉开序幕,中国庞大的用户市场也将成为全球互联网巨头们争夺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场。

不过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邮件服务的维护和运营成本很高,尤其是随着邮件用户规模向千万级甚至上亿级发展,以及邮件服务功能向音频、视频、超大容量等高端发展,一般的网络公司根本不堪重负,有部分公司就走收费的路线(比如263),向专业邮件增值服务商发展。

总之,免费邮箱恐怕还只能是大企业玩的游戏。找到运营盈亏平衡点,找到适合自己条件而且能持久的商业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博客中国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网址】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5209.html

--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