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Zon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uoxin (准备答辩中,请勿打扰), 信区: ACZone
标  题: 十字架——爱与罪的交界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29日12:37:4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发信人: kushana (库夏娜), 信区: Comic
标  题: 十字架——爱与罪的交界点[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Mar 10 21:09:46 2000)

WARNING!按作者要求,切勿在任何杂志和商业网站上转载。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作者:Insane(emie)

十 字 架
                         —— 爱与罪的交界点
十字架,在英语中称为“cross”,德语为“kreuz”,阿拉伯语发音为“al sal
ib”,日语则写做“クロス”,是最近在动漫领域中非常泛滥、比在街角捡到帅
哥的概率还要高的东东。红得不得了的《天使禁猎区》、《BRONZE》就不提了,
就连一直走着“剑与魔法+狂妄色男+凶悍程度是色男10倍的女主角”路线的《BA
STARD——暗黑破坏神》,最近竟也掉进了天使和十字架的陷阱,莫名其妙地出现
了《圣经》的情节。虽然并不讨厌这类东西,但几十万天使军整齐划一地做着十
字架的pose,唱着(吼着?)圣歌的场景实在是其中最肉麻、最恶心的地方了。
(最美丽、最感动的当然是卡鲁斯自杀,D·S第一次流下泪水的那段啦!两个人
就象幅画一样,超~~~ 用 哟!)
咳咳……(不妙,BL同人女的老毛病又发作了),反正就是谈到十字架,大多数
人脑海里首先出现的一定是基督教中被钉于十字架上的受难耶酥的画面。嗯,没
错,到了现代,十字架出现最多的地方当然是天主教或是基督教的教堂。不过,
最先使用十字架的可并非上帝的信徒……

PART I 起源篇

“十字架原本就是用来杀人的,它是一种原始的刑具。”——尾崎南女王在《绝
爱》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果然是女王啊,《BRONZE》最终章连载了没几回又休
息去也,害我白订了《マーガレツト》,真不愧是晃司的“生母”,一模一样的
任性!)Yes, 它确实是古代欧洲常用的刑具之一。

根据古罗马帝国法律,钉十字架是对逃亡奴隶 某头! 著名的斯巴达克思(Spar
tacus)起义在被罗马将军克拉苏镇压后,斯巴达克与他的七千追随者被残酷地钉
上十字架,在饱受慢性折磨后死去。通往罗马的几百公里长的阿皮亚大道(Via
Appia)被奴隶们的鲜血、惨叫和泪水变成了人间地狱。虽然在小说及电影《斯巴
达克思》中,创造了克拉苏爱上斯巴达克之妻,放了她和儿子一条生路的情节,
可是个人觉得这是一个败笔(不然就是我太残忍),毕竟还是只留下壮烈传说的
英雄才比较符合悲剧美嘛!

对罗马人而言,被钉十字架不是一般的刑  惩罚,而是一种对反国家罪 某头!?
就此引伸来讲,可以解释为被钉上十字架在当时是对反抗罗马帝国的社会和政治
秩序的一种政 纬 罚,是最 苋璧某头!B 马人文主义者认为“被钉十字架没有
美感、不体面、违法常情”,是低贱者的死法(高贵者的死法是服毒自杀或决斗
而亡)。

以色列人对十字架的理解则与罗马人略有差异。他们认为若某人以这种方式被处
以死刑,那么他就会被同民族的人所遗弃,会受到律法的上帝之诅咒,不再被上
帝与以色列人民的盟约保护,从而被逐出上帝的子民之中。

总之,在基督教(注:以下除特别指出外,天主教与基督教一并讨论)尚未完整
形成的时代,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普遍认为,“十字架并不是精神征服的标记,并
不是教堂上方的胜利标志,并不是帝国王座上的装饰品,也不是级别和荣誉的标
志,它是自相矛盾和羞辱丑闻的标记,常常导致被逐与死亡。”

PART II 欧洲篇

早期的基督教由于不信神祉、敌视国家、不承认世俗统治者,所以遭到了罗马政
权与异教哲学家的迫害。再加上罗马人和以色列人对十字架持厌恶态度,当时若
有哪个大胆的天主教布道者妄想向其传播“上帝的福音”,大概十次有九次鼻子
会和人家的大门接吻(笑),运气万一不好,撞到某位政治家,就只好被钉在十
字架上死翘翘了。不过——在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忍耐”的指导下,这些可怜的
先驱者孜孜不倦地努力了几百年,终于苦尽甘来了!

到了中世纪,欧洲几乎所有国家的国教都是天主教,除了天主教的思想和宗旨都
较过去更完善这个原因外,十字宗教统治地位的确立或可用保罗在《罗马书》九
章三节中提出的观点来解释,“十字架之所以是一个普遍的胜利,有一个更进一
步的原因:它既包括了人的罪以及人从罪中释放出来的问题,也包括了人的苦难
以及人从苦难中救赎出来的问题。”

仔细研究这句话,可以发现,十字架实际上包括了“爱”与“罪”两大关键,这
才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吸引了无数生活在战乱血腥的中世纪人们的主要原因。
“爱”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指施爱与被爱。上帝施于人类的苦难是施爱(即受难
),人类通过试炼,从苦难中解脱是被爱。值得注意的是受难与被弃并不是一回
事(好象现在很多漫画都把它们俩混为一谈了)。受难可以被庆祝、被崇拜,它
能激发人们的怜悯同情,而被弃则剥夺了受难中的尊严与意义,成为不光彩的受
难。受难与被弃是十字架的标志之一,许多教堂的宗教画都表现了这两大主题。

“罪”则似乎更是十字架宗教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包含了“犯罪”和“受罪”
两个层面,较多的场合指前者。这里所谈的“罪”往往不是或不仅仅是社会与自
然意义上的犯罪,而专指原罪(Original Sin),包括七大罪:骄傲(arrogant
)、愤怒(indignation)、不贞(disloyalty)、贪食(greediness)、懒惰(
laziness)、贪婪(rapaciousness)、嫉妒(envy)。《圣经》称人人都带着这
七种“罪”降生于世,必须通过一生的忏悔行善方可洗清,死后才能升入天堂。
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我们一出生就犯了罪,然后一生都要受罪,最后才能升天。其
实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七原罪不过是人类社会常见的现象罢了,它是对
人性最朴实精简的概括。(也因此现在很多电影和漫画都以此为主题,光是名为
《原罪》的漫画,我就至少看到过4套。至于电影,有一部名为《SEVEN ORIGINA
L SINS》的美国片构思奇巧,值得一看。)

“爱”与“罪”在十字架中并不是割裂开来而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有所交集、
错综纠缠在一起,难以理清头绪。《圣经故事》里的人物经常会因爱而犯罪,或
因受罪而被爱。或许人的本性就是既存在光明的特质又存在阴暗的一面吧。十字
架的象征之一就是爱与罪的矛盾统一,《绝爱》中的一段话可以视为这种象征的
浓缩:“十字架的横线代表爱,直线则是神的愤怒——代表罪与罚!为什么神要
在爱上……又加上这把愤怒的利刃呢?是不是因为人类有了爱,就往往会犯罪?
憎恨以及伤悲……若爱得痴狂就易生丑态!……为什么爱非得要受惩罚呢?因为
人类本身就是罪孽深重的动物吧!”(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感觉只有一个字——
“酷”!)

这个时期,教堂里的十字架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敬拜者们凝视着十字架,
十字架的启示在布道中被传达给会众。牧师手划十字祝福他们,手划十字把他们
送出教堂。当神圣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的上帝之名被提到时,许多
人都用手划十字。”

从这部分文字大致可以推断:早期的天主教,无论是神职者或信徒对十字架的崇
拜都还保持着原始的朴素的信仰,私心私利的成分较少。而到了中期,由于世俗
的污染和对十字架理解的差异,教会分裂为真“耶酥的教会”和邪恶的、政治性
的“巴拉巴的教会”[Barabbaskirche](斋藤千惠的《花冠安琪儿》中的西泽尔
就是这类教会的神职人员,难怪那副“德性”);或分裂为真“玛丽亚的教会”
[Mariakirche](该教会声称只有他们才听得到上帝的启示,信徒集中于地中海一
带)与“玛莎的教会”[Marthakirche](这个教会热衷于毫无用处的社会活动)
。英国的“十字军东征”(呵呵,这可是大黑摩季唯一知道的世界史),就是在
巴拉巴教派的鼓动教唆之下,打着“圣战”的名义对土耳其进行侵略(跟XX国好
象哦!),其时间跨度之长快和“英法百年战争”相媲美了。为了信仰、为了香
料、为了宝石、为了美人(请把重音放在开头和最后),主教和教皇、骑士和国
王都成了百折不挠之人(?)。

在巴拉巴教会控制欧洲的时代,“十字恐怖”弥漫于原本就灰暗的大气中,十字
架成为惊恐与畏惧的代名词,而非原来的宗旨——怜爱与仁慈了。神职人员滥用
权力、假借神的名义排除异己,象烧死魔鬼、狩猎魔女、制裁吸血鬼等行径往往
源于此。其实这些人不过是些精神病患者、迷幻药中毒者、血小板缺损症患者罢
了。大批无辜者被杀,再加上黑死病蔓延令欧洲人口锐减,整个西方文明陷入低
潮期。

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欧洲终于恢复了元气,而许多思想家、哲学家也开始思
索十字架宗教的真意;带有强烈政治气味的十字架为人们所质疑,教会逐渐退出
了政治舞台,仅仅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但在普通民众中,它仍具有强大的势力。
新教与天主教纷争不断(由对外扩张演变为窝里斗),受害最深的是农民。在新
大陆被发现后,许多人迫不及待地迁往这片“自由乐土”,远离了宗教文化浓厚
的欧罗巴。

PART III 美洲篇

然而被压迫者不久却变成了压迫者。白人大批的从非洲捕捉土著居民——黑人,
象装罐头食品一样用船运到北美,又被当作牲畜一样强迫为奴。这时的美洲,最
虔诚的基督徒不是始作俑者的白人,而是来自炎热大陆非洲的黑人。他们把十字
宗教融入原始古老民族的图腾中,以其特有的不同于欧罗巴文化的方式进行对十
字架的崇拜。他们常常在艰苦劳动后的夜晚围做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吟颂着耶
酥被钉十字架及复活的宗教圣歌,借以麻痹现实之苦难(黑人灵歌就由此发展而
来)。而白种主人一般也不干涉这种仪式,甚至有时还会加以鼓励。因为既然奴
隶把苦难当作“应背负的十字架”来接受,反抗情绪和焦躁情绪自然会少很多,
何乐而不为呢?

而在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中,白人也采取了用十字架同化他们的方式,似乎这种
以软性手法制约充满野性、爱剥人头皮的印第安人的方法比用强硬手段反而来得
好些(糖衣炮弹的威力果然不可小睽)。

不过,开发一个新兴世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欧洲移民们尚未完全掌握美洲
气候地理条件的时期,即使逐渐通过宗教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人和”,然而“天
时地利”似乎还是上帝手中最后一张王牌,迟迟不肯露面。洪水猛兽、龙卷飓风
、温差极大等等原因导致了农业和畜牧业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或许是早期移民
到新大陆的人以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和案底重重的重刑犯为主的缘故,那个时代
的美洲人基本上是与理性啊哲学啊艺术啊什么的都无缘的,所以把自然环境造成
的恶果迁怒于一些人身上也是没什么好奇怪的。在最最欠缺文化和理性的美国西
北部还曾掀起一股“狩猎魔女”的狂潮,与其它地区相比,这里的宗教迫害,疯
狂无法地步达到——无需任何实证,只要有一个人指认你是魔女,你就得被绑在
十字架上烧死(旁边还有一群陷入集体歇斯底里症的旁观者)。

这诸多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极度倒退,当然会激起那些为数不多但极有影
响力、有头脑、有判断力的人的强烈反感。后基督教时期的人文主义毫不掩饰对
这种十字架的原始血腥的膜拜的厌恶,他们探讨十字架时使用的象征是“玫瑰红
十字”——即以冠冕堂皇的表象掩盖十字架上的血迹。(好象是黑格尔在《法哲
学》序言中提出,歌德和席勒等人发扬光大的。什么,不知道歌德为何许人也?
《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啦!You don't know? Oh, god! 那总听
说过那句肉麻的台词:“噢,海伦,请以一个吻给我永生吧!”还是不知道?!
……@#%*&¥$)

就在美洲基督教大搞“复辟”的时候,欧洲对十字架宗教的认识却已开始进入更
理性化的阶段,因而许多思想家和人文主义者大肆批判和嘲讽美洲人的野蛮血腥
。一向颇具斗争性的美洲人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这不是你们欧洲人先想出来
的吗?”等等诸如此类。于是两大陆的学术界展开了一场不流血的唇枪舌剑大战
,不过最后大概双方都觉得跑马拉松太累了而终告休战。(哈哈,真想早一百年
出生,看看这场好戏!)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倒也不算是白费时间,培养出了不少思辩家,这些人对十字
架做了非常系统和规范的研究,成为现代宗教文化的奠基者……

PART IV 现代篇

十九世纪的西方,相较于之前的十几个世纪,是个比较平静安宁的时代。然而平
静之后隐藏的却是末世的暴风雨……到了二十世纪,随着科技革命爆发,对十字
架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叛逆阶段:原本已销声匿迹的天启论和末世论被
注入新血液复活——它们认为,世界在沉沦,沦入无神论的精神死亡中、沦入原
子战争的大灾难中、沦入青年人吸毒致死中、沦入生态系统破坏所导致的自我毁
灭中(CLAMP的《X》表现的主题就与此有关,十字架上被杀的桃生小鸟实际就是
被神遗 头5 全体人类?象征)。更为前卫的年轻人则采取更极端的行?,象
焚烧十字架的日本明治学院学生、宣称“上帝死了”的德国大学生等等。好玩的
是这些家伙并非无神论者,而是正宗的基督徒,他们认为崇拜十字架和举行宗教
仪式是缺乏人性、鄙薄人性的象征;使自己得救的方法并不是祈求远在天边的上
帝,而是自己背上十字架。有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诗是这么写的:
十字架上悬吊着他那倍受摧残的四肢,
汗渍与血污混杂在一起,耻辱不堪;
在这恐怖的景象里,
那处女般纯洁的本质丧失殆尽。
但那些自称是他门徒的人,
却用青铜和石头做成十字架,
把它立在肃穆庄重的神庙里,
把它树在阳光灿烂的草地上。
因而直至今日,
每双眼睛都能看见一种恐怖;
这恐怖诉说着古时犯下的罪,
这恐怖倾诉着未得和解的图景。
                      ——T·Storm《十字架》,1865年

什么,你说漏掉了中国?哦,对!不过我们中华民族好象除了义和团什么 合好?
米的(别丢我,我可不是不爱国啊!只是实在对这种盲目的组织没什么好感。)
,不太有如此激进的行为哦!基本上由于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
再加上“中央大国”的排外情绪又很严重,十字架在华夏大地并没有造成超过佛
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又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大部分人要么是无神
论者,要么就干脆是泛神论者或多神论者,管你什么释枷耶酥安拉湿婆奥姆真理
教(哇~失言失言,这个除外)的统统供在一起,这也是西方人最搞不懂中国人的
地方!

Anyway,十字架宗教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个比较人性化、完善化的系统了。当然
,不能就说它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或是非常完美平等了。(比如美国的教堂还是
白人和黑人分开使用的,黑人教堂有黑人牧师,白人教堂是白人牧师。奇怪的是
耶酥倒还都是白人!)记得看过一则报道:某中国留学生为了免费圣餐,每星期
都到附近教堂作弥撒,几十次听下来,他觉得圣经里有很多漏洞疑点,就向牧师
提了出来,结果呢——被全体信徒愤怒的脸吓得落慌而逃。毕竟宗教不是数学或
逻辑学,其魅力恐怕不在于精确合理的解释与结果,而在于它是一种精神激励、
一种信仰寄托。(笔者虽然是无神论者,但对宗教一向是抱尊重态度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