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Zon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信区: ACZone
标  题: 还丁丁一个真面目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3 08:48:12 2006), 转信

近些天来书摊上满眼的日本漫画中多了一部异国作品《丁丁历险记》,不光吸引了大批少年读者,也有许多三十岁左右的朋友纷纷解囊。因为丁丁也是童年回忆的一部分。 

《丁丁历险记》的创作者埃尔热先生(George Remi-Herge),著名的比利时作家和漫画家。他从1929年开始进行《丁丁历险记》系列的创作,共完成了23部。他被公认为欧洲漫画的奠基者。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最先敲开国内漫画大门的应属1982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黑岛》和《红海鲨鱼》。64开,三百五十余页,上下册,每页两到三幅画框,五毛二一部。定下了丁丁后来在中国发展的格局。同时广东人民出版社也以《亭亭历险记》为名推出了十余部。横32开,一百二十页,每页六到八个画框,四毛一一部。但因发行渠道的问题,影响远不如中少版的丁丁。 

再后来就是1984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正式引进的二十三部《丁丁》。(没有《丁丁在苏联》,加上《丁丁在鲨鱼湖》是埃尔热工作室的作品。)版式同中少版,64开,上下册,九毛四一部。再版多次,其影响之大,之远至今难忘。 

直到某日在友人处看到港版《丁丁》受到了强烈打击:丁丁怎么变成了竖版大16开的精装本,每页大约十个画框,还都是带色的!再细看看内容,人物造型、用色、背景刻划都很精致。友人平和的告诉我,国内的版本是根据印刷品,重新分页放大描绘而成。《丁丁》全世界几十个版本只有中国的这个最特别(也算是孤版....)。因为描稿人水平不一,很多细节全被省略了,更有那人形都跑了的,前景背景不分,乱成一片。我只有长叹,为这面目全非的漫画精品长叹,希望有天能窥全豹。

现在回想当年也是事出有因:那时的生活标准也买不起彩色版,以及制版技术落后等等,最关键的是大家对漫画的认识。看惯了一图一文的64开小人书,这种大小格变化复杂的画面怎么能接受,只能本土化改变。相对接近原貌的广东人民版之所以销量少影响小,这也应是原因之一。

直到最近听说又出《丁丁》了,不禁满怀希望,98年了,终于在国内新漫画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可以见到真正的《丁丁》了。可是又让我失望了,这套所谓挂名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三部作品除了制作粗糙的封面、译者的名字变了之外,其余全是文联版的拷贝,15年过去了,纹丝不动照抄!只不过把原来两页加在一起变成了竖32开。居然出现了一页内两种朝向。定价七元五角一本(比起其他盗版还算便宜的。真是公然欺骗消费者。 

从这个现象看出一些问题,目前中国的新漫画作者、读者都有吃偏食的特点,通过学日本漫画,看日本盗版成长。对其他国家的艺术风格、作家作品缺乏了解。这样创作的路子较窄,不利于发展。在偏食吃久了以后,读者也希望换换口味,多些比较,看到些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精品。因此才有“新《丁丁》”的诞生。现在不只图书市场,各电视台每天的黄金时间播放的也全是日本的动画片。以前还能看到《鼹鼠的故事》(捷克)、《兔子等着瞧》(前苏联)等等世界名片呐。 

漫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越来越被社会接受,应用越来越广。真诚希望新闻出版单位重视引进各类风格的作品。让我们博采众长,有一个高起点,提高我国的漫画水平。北京出版社、《北京卡通》杂志社引进了法国达高公司的著名漫画精品《亚力历险记》就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更希望能在中国见到真正的《丁丁》。

--

人没有牺牲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这就是炼金术中的‘等价交换’原则。那时的我们坚信那就是世界的真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