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Zon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elooby (平成的罗宾), 信区: ACZone
标  题: 炼金术--钢的炼金术士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n  2 14:08:28 2005), 转信

炼金术
  
    炼金术是起于12世。到公元八世纪,炼金术真正开始了。其主要给人类带来两种东西,其一是点石成金的奥秘,其二则是掌握不老不死的生命……
    
    西方的炼金术可追溯到希腊化时期,其代表人物之一是佐息摩斯。大约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佐息摩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他对这种物质的称呼经阿拉伯传入拉丁语系后,叫做“Elixirvitae”(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类似于中国所说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药”——“金丹”。另一位炼金术士,活动于公元三世纪,赫米斯埃及的教士。作为一切有用的技艺的发明者,赫米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与埃及的月神有沟通,后来慢慢地被神化为“三倍大神赫米斯”,以至于他的名字,最后就直接演变成为“炼金术”。
    
    黄金,无论是在古代或现代,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东西。首先是因为它的光泽夺目而无与伦比,具有美丽罕见的颜色和特殊的重量,耐热,并不为毒气所腐蚀,即使传至子孙万代也永远不会锈蚀和腐朽。如果谁能珍藏一块黄金,则将是为人所羡慕的……

    如果想把土变为黄金,产生这样的愿望似乎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退一步说,即或是不能把土变为黄金,难道也不能把铜或铁变为黄金吗?因为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万物是由水、气、土、火所构成……铜或铅是如此,黄金也是如此。所以由铜或铅应当能够制出黄金……当人类产生了这种想法以后,就会争先恐后地埋头于阴暗的工作场所,一边是面对熏黑的墙壁,用风箱吹;一边则从奇形怪状的容器中注入粘稠的液体……人类会千方百计地去炼金,并为此而耗尽了心血……
    
    铅或铜这样的*金属,怎样才能变成黄金?炼金家认为,铅或铜之所以不像黄金那样的高贵和耐久,是因为在性质上有缺欠的地方。因而就需要设法用各种物质来加以补充。一些人又认为在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四元素以外,作为各种金属的最常见的共同元素,还有汞、硫和盐这三种。根据这三种元素的配比的不同,就可以得到铅、铜或黄金。于是他们就以不同的方法并按不同的比例把三种元素相混合,或是在*金属中加入某一种元素,以试验能否制出黄金……

    12世纪,英国人罗伯特·切斯特将阿拉伯炼金术著作《炼金术之合成物》翻译成拉丁文後,炼金术开始在西欧逐渐兴起。上诉著作中阐明,炼金术隐含的理念起源於古代人的世界观,即世间包括人内在内的一切,均是由一种非物质的“原始物质”创造出来的,这种“原始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神奇四大元素——土、火、空气与水。因为这四大要素之间可以互相转换,所以其它任何物质基於这种法则都理所当然的可以互相转换。而且,按照此世界观的逻辑,已经转换过的物质还可变回“原始物质”。反之,“原始物质”也可以其它不同的物质形式再出现……在中世纪的炼金术著作中,对炼金术操作过程之叙诉常常使人感到晦涩难懂,而且夹杂了许多抽象的,含义不清的象徵符号,导致许多学者从中看出了炼金术士公然蔑视常规的理论逻辑,认为依靠自己的灵感与知觉就能指引自己通向“启悟”之路,而大多数评论者却愤怒的大骂这些令人费解的著作是“冒牌货”。不管怎样,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炼金术士是用“原始物质”开始进行他们的“伟大工作”的,但这种“原始物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开采”,一般为某种“石头”的样子(不是“点金石”)……然後将“石头”研磨成粉末,加入被称为“干水”的“第一中媒介”,或者用“无火焰之火”,按某些炼金术士之说,这是从酒石中提炼出的物质。他们将这两种物质混合成的混合物用春天的雨露润湿,放入密封的容器或“哲人之蛋”内,即开始持续不断的开始加热,加热的过程十分漫长……在“孵化”的过程中,在“原始物质”之内的两中“法策”,通常用硫磺(红的、阳性、太阳、热能量)与汞(白色、阴性、月亮、冷能量)作为象征进行搏杀,最後二者“两败俱伤”腐化成黑色的物质,这就是炼金术中的第一阶段“变黑”。到了第二阶段,黑色的物质又变成了彩虹的颜色(有时形容唯孔雀尾色或珍珠色),然後变成白色,即“变银”阶段。这时,代表“原始物质”的两种“法则”成为了一种新的形态——“红国王”(硫磺或智慧),它脱胎自“白王后”(水银或白玫瑰)的“子宫”。“国王”与“王后”载火之恋中交欢,形成完美的统一体——点金石,这是将普通金属变为黄金的催化剂,亦为打开“启悟“之门的钥匙……


    对炼金术士而言,不断矫正从事这一“伟大工作”的动机,并加深对“修炼”过程实质的理解是关键的问题。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炼金术中物质的化学变化上,毫无疑问十之有九要失败。而且,那些追求“贪欲”的炼金术士,其结果正如书中所诉:“得到了也将烟消云散。”因此,炼金术士们应当报有这样的目的“认识本性与它的走向,并善於运用所学的知识……逐渐接近造物主。”
   
    炼金术士最初需要“开采”的“石头”,象征人们期冀找到自身精神实质的强烈愿望,即炼金术士的术语“被动原则”,而“第一中媒介”则代表“被动原则”,这时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不易发现的内在力量,但它是潜在的精神力量成长的依托。一旦通过冥想的方式,与自身的主动与被动的原则得以沟通,这一矛盾的冤家必然发生征战。由於被动原则一向是通过愿望来达成自己的要求,所以被动原则不易征服。之後,按神秘学家的话来说,灵魂即将度过黑暗的夜晚,主动原则和被动原则似乎都已被消灭且不复存在,人即感到孤独失望并有被抛弃感觉。一旦摆脱这种绝望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彩虹般灿烂的清晨,为此需要用爱而不是力量使这两种原则结为为一体,即“红国王”与“白王后”之联姻,他们的後裔将诞生与水与精神之中……

    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神秘“圣石”。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把铅变成金或银。这种“圣石”究竟在何处,虽然尚未得知,但是要想制出黄金,就必须首先找到它。他们把这种“圣石”称之为所谓“智者之石”或“哲人之石”。

    智者之石不仅可以制得黄金,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得任何其它的物质。顾名思义,似乎占有智者之石者就可以终生成为智者了,而且还可以消灾除病,延年益寿。不仅如此,更为玄妙的是,还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这种说法可能是由那些连黄金也满足不了欲望的人提出来的,或者可能是由于一直无法制出黄金,而想要减轻压力和转移目标的掩饰 。他们做了很大努力,决心也是十分坚定的。因为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外,他们还似乎找到了不少能造出黄金的“证据”。在他们的操作现场就会看到,铜溶于某一溶液而析出了银,或在铜中混以锌则得到了具有黄金般颜色的黄铜,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现象,迷惑了他们的幼稚的眼睛。

    不管怎样,在炼金家中终究还是出现了要进行稍加改革的一派。他们以一个新的不同愿望做为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把过去所追求的由*金属变为贵金属的愿望,转变为由体弱多病者变为健康壮健者或长生不老的人。因为似乎智人之石就具有使人长寿不老之效。此外,还有些人在专门寻求所谓“长生不老”的“圣水”。总之,他们都是受到了人类期望长寿的愿望的驱使,而专心致志地开始了工作……

    寻求长生是人类受到一切诱惑中的最大诱惑。有史以来,人类就曾希望自己长生,并且作过种种的尝试,有些尝试,所用的方法,真是奇特又古怪。古代的埃及人,为了延长生命,提出每月摧吐和经常出汗;古代的中国人认为,持久地喝女人的奶,可以延缓衰老;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人相信,与少女和儿童、青年密切交谊,有助于老人保持青春;中世纪又有用儿童的血来沐浴,或将青年人的血输入老人体内来达到长寿的做法……以后还有服用炼金术士的"哲人之石"和通过"动物磁性"的形式来传递"宇宙力"等方式,以期"返老还童",等等。在这些尝试中,炼金术士的幻想和技艺是被应用得最普遍的……

    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所以,他炼出的"金丹"又能延年益寿、提神强精,并能使他获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变他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不用说,这样的目标是无法达到的。炼金术士也明白这一点,因而从各方面来作出"说明"。例如,一部炼金术著作解释长生之难求说:"由于它是人世间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认为它只能由极少数人通过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启示而不是个人的勤奋才获得哲人之石的。"而且对服用"金丹"能否治病长生的方法,也故意说得非常微妙……

    当时,人类对于寻找长生不老的圣水或追求智人之石,究竟热衷到何种程度,只要从炼金术所持续的时间之长,流传的地域之广和参加的人数之多,就可以判断出来。以外,人类还可以从他们实验的广泛范围而窥出一斑。他们先是在金属中间来寻找,然后又波及到矿物界,失败之后又扩展到植物界以至动物界,比如动物的骨骼、血液、肌肉、唾液以至尿,爬行动物的蜥蜴、蛇、蚁,飞行动物的长尾林鸮和蝙蝠等等。这些动物由于血液被挤出或者被架在火上熏烤而成了牺牲品……

    当他们在地面上求之而不得时,便着眼于天上降下的雨、霜、雪。有人还专门写过“关于五月的朝雾”等一类的论文。还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天上来使”的陨石上……

    显然,无论是智人之石还是长生的圣水都是不可能找到的。不过,有时也会听到一些胜利的欢呼声,或是某人的确在坩埚中制出了黄金的传说。甚至还有人说看到了智人之石是红色的粉末,并有着玻璃般的光辉。也有人说是罂粟花般的颜色,有着海藻燃烧后生成的烟的臭味。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并非如此,其颜色是时而为白,时而为红、黄、蓝、绿,等等。很明显,这都是一些荒唐无稽的谣传。但是却也往往能使他们的早已心灰意冷了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这一时期,有的谣传由于被拆穿而成为人类的笑柄。有的人则由于未能依照预言在某年某月造出黄金而被囚禁或处以火刑。还有的人离开故乡意大利到波罗的海,再到德国、法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波斯以至英国等地去寻找智人之石,经历了长达四、五十年的流浪生活,直至倾家荡产,葬送了终生幸福。各种各样的悲剧和喜剧随处可见……在炼金家中也确实混进了不少怀有贪婪、图利和虚荣等卑劣私欲的野心家,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玷污了炼金术的历史。但是,其中也确有一些抱着相信能够制出黄金的纯洁志向,为真理而最终献身的人。这是人类所不应当忘怀的。他们或是为了要消除同胞兄弟的痛苦,或是为了要驱除死别的悲哀,而在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中贡献了个人的一生。他们中间一定有这样的一些博爱者……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不正确的,他们的努力也是无效的。特别是又未能及时醒悟,确实显得愚蠢而又可怜……他们所浪费的时间之长和牺牲的人数之多,都是值得惋惜的……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长生的诱惑力,直到用化学方法制金的可能性未能被科学证据否定的十九世纪之前,它一直都有广阔的市场,甚至像伊萨克·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认为,通过实验来制取黄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国王,也与中国的那些皇帝一样,一心希望通过炼金术使自己达到长寿永生。如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炼金术的忠实信徒。其中特别有趣的,像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对炼金术士约翰·迪真是宠幸得无以复加,甚至特许他在宫中从事炼金术活动。在号称"炼金术的中心"的布拉格,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把炼金术士迈克尔·梅尔特封为伯爵……

    虽然这种徒劳很可惜,这种愚蠢很可怜,但是,他们的实验方法却证明了在化学中金属之间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在化学史上决不能埋没他们的功劳。从这一点看,后人是不能不向他们表示谢意的……

    特别是他们真诚的献身精神,向既定目标舍己前进的顽强意志,都无疑地应当表示高度的敬意。此外,即或是退一步说,就是只从物质成果上来算总帐的话,也必须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寻求黄金的炼金家,就是这样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使化学能够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
欢迎光临conan动画站:
             FTP校内地址:219.217.225.38 
                        端口号:23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123456_Y7jD.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5.3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