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Zon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unforgiven (企鹅背上的南极洲), 信区: ACZone
标  题: 猫的报恩与宫崎骏效应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at Jul 23 10:34:19 2005)

其实我不怎么看卡通片,除了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可能就是宫崎骏的那几部了,《千与千
寻》之后追看过以前的几部(后来才知道有些并不是他的),还有就是那部打着宫崎骏金字
招牌的《猫的报恩》。 
  把《猫的报恩》算作宫崎骏的作品或许有失公允,在这部片子之前,宫崎骏就已经宣
布《千与千寻》为他的收山之作。但之所以把他算在宫崎骏的名下,可能有三个原因,一
是在商业操作上,这部片子依然以宫崎骏作为买点,宣传炒作上也借着《千与千寻》的余
波造势,二是森田作为宫崎骏的得意门生弟子,不但学习师父的手法与题材,连人物都沿
袭宫崎骏监制的《梦幻街少女》,三是担任企画的宫崎骏在这部片子里起到掌舵的作用是
必然的。这样说来,是不是宫崎骏导演的已经不重要了。

  《猫的报恩》与早期的《梦幻街少女》一样,改变自日本漫画家冬青的作品,而《梦
幻街少女》的导演近藤喜文也一度被称为宫崎骏最得意的门徒(也许不是巧合)。人物沿袭
了《梦幻街少女》中的春、男爵和大肥猫,故事及氛围又沿用了《千与千寻》的路数。

  据说,猫在日本被看作最不能知恩图报的动物,但是“猫的报恩”却成为动漫电影的
主题,该片的切入点似乎是以这种落差揭示某一个道理。对于一贯喜欢用漫画讲道理的吉
卜力工作室而言,这些并不意外。但这道理却不能让人一眼看清,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而
层层揭开,到最后才豁然发现,原来一切是如此简单而俗套。

  虽然主题及故事与《千与千寻》类似,但是处理上却远不如《千与千寻》成功。如果
说《千与千寻》是宫崎骏对自己的一个突破,那么《猫的报恩》可能只是一次涉嫌粗糙的
效仿。宫崎骏在八部风格统一的作品之后,以一部风格迥异的《千与千寻》收山,此等功
成身退可谓圆满,但是《猫的报恩》作为森田宏幸的第一部作品,不能不说这第一步走的
有些牵强。

  先说气氛,《千与千寻》就是胜在气氛的,开始不到十分钟,这种气氛就把我吸引了
,很难想象卡通片可以营造出这样古怪诡异的氛围。但是《猫的报恩》却不具有这一点,
猫这个动物其实是可以很大胆处理的,当然,两国可能观念不同,不敢妄言。但是这部片
子,却与一般的童话没有区别,只不过是让猫可以说话,可以直立行走而已。这种气氛的
营造最多也就达到个古装鬼片的标准,但在这个年代,古装鬼片早已不可怕。要征服观众
,只有在心理上让他们恐惧。

  气氛弱了,故事必然等而下之,如果不是要写这篇东西,我想我再也看不完这部《猫
的报恩》,刚拿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是看到一半就睡着了的,我实在不能被这部片子的
情节打动。即没有办法像欣赏一个艺术品一样欣赏它;又不能像庸俗电视剧一样勾得我几
乎要跟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起码带给我娱乐的效果。它只是一个冗长得有些无聊的童话
,我忍不住要和我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做比较,却不如他们短小精悍。后来重看,一个多小
时的时间,很多次都差点睡着,因为这部片子吸引不了我,可能小孩子会喜欢吧,可能压
根宫崎骏或吉卜力的作品就是给小孩子准备的,成人自作多情而已。

  似乎也只有小孩子会需要有人教他们是非的道理,当然据说这部片子要讲的不只是非
,还有对人类命运的反思,但是,这种大是大非更教人难以接受。首先,一部片子一旦被
赋予了讲道理的意义,那么它一定是要有说服力的,而《猫的报恩》能说服我什么?说服
我相信猫族的存在对人类构成威胁吗?说服我人类的命运要靠猫来拯救吗?在一个不合理
的基础上,很难得出合理的答案。诡异又诡异得不够彻底,天真又天真得不够,十三不靠
是这部片子最大的失败之处。

  如此说来,这便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它除了出发点之外几乎一无可取,当然或许还有
画得不错,但那是冬青的功劳。这样的片子如果出自无名小辈的手笔,恐怕会亏得一塌糊
涂。但是这次是宫崎骏的弟子森田宏幸的作品,这次是吉卜力的作品,这就不一样了。人
们的期待值会替这部片子赚去绝大多数的票房。而无论看过之后的反应如何,会不会在电
影院里睡着。

  实在难以想象,担任企画的宫崎骏在这部片子里起到的究竟是多大的作用。这些都不
重要,重要的是究竟人们在乎的是“宫崎骏”这个名字,还是他的作品。如果是前者,那
么就是迷信,而只有九部作品的宫崎骏凭什么就获得了被迷信的殊荣?

  可能,这一切原本就是个误会。就像前面说过的,首先,宫崎骏及吉卜力的作品之所
以获得成年人的喜爱完全是误打误撞,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具有世界性的,仅仅存在于亚洲
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如果没有《千与千寻》的成功,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宫崎骏是谁,
尤其是对于中国内地而言。

  真正喜欢宫崎骏的人,大都是有历史的。1984年他推出《风之谷》的时候,相信很多
人都是小孩子。但至少当我还是小孩子时,就错失了与宫崎骏的相遇,所以也就不能从小
到大追随宫崎骏与吉卜力,宫崎骏无法对我幼小的心灵形成启蒙,我也始终无法理解宫崎
骏是如何成为一位大师。不是从小时候看到龙猫,也就没有办法理解日本和台湾的人们为
什么喜欢他。尽管,他自己的作品确实是好看的,但好看的程度始终不如年少时的动画片
深刻,也不如那些仅供娱乐的动漫精彩。而当我们开始关注他时,一切都已变了。当宫崎
骏和他的作品被打上某种标签之后,他的意义也就发乎此止乎此了。

  在我看过吉卜力系列的作品里,《再见萤火虫》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部,喜欢那种清
新流畅而略带悲情的感觉。但是这部却不是宫崎骏本人的作品。《再见萤火虫》的作者是
对宫崎骏有知遇之恩的高田勋,因为二人的画风类似又同属吉卜力期下,所以在内地的盗
版影碟上,《再见萤火虫》、《听见浪涛》等高田勋也就被归入了宫崎骏的名下,这些作
品论质素丝毫不逊于宫崎骏本人,但是,但盗版商却要靠宫崎骏的名字“打市场”,显而
易见这个名字如今代表一种“大师效应”。在电影工业里,这种效应除了商业价值一无所
有。

  宫崎骏成为一种效应,不是对动漫迷,而是对大众的效应,是在《千与千寻》之后。
就是藉着这种效应,宫崎骏开始流行,他由“大师”变成了明星,动漫由风格变成时尚,
由少数人的关注点变成街知巷闻的话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错位。我觉得好也罢,坏也罢
,宫崎骏乃至吉卜力的作品是属于动漫迷的,而不是属于大众的,他讲的那些道理那些故
事对于某些人来说是真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一文不值,偶像归根结底只是某些人的。如
此说来,我以世俗的眼光对其品头论足,莫非也错了?

  无论如何,宫崎骏的明星效应已成事实,即使斯人已经功成身退,也应当为此负责。
这正如《猫的报恩》里宫崎骏的署名,即便这部片子压根就与宫崎骏毫无关系。但是既然
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就要为之负责,这是硬道理。

--
  企鹅对我说:"难道你已经忘了么?"
        我回答说:"是的,我想出去看看世界!"
这个时候,风正吹过大地.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forumid_13/unforgiven_QG0Eb1m0hnMs.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0.46.77.7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