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yTale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骆驼集市), 信区: FairyTales
标  题: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之 历险奇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25 21:09:49 2006), 站内

 推荐书目:
  
 木偶奇遇记  小布头奇遇记  洋葱头历险记 

 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  格列佛游记

 鲁滨孙漂流记  蓝色的海豚岛  好兵帅克

 杜立特医生系列故事  匹克威克外传  金银岛


 
快乐的心灵奇遇

 

读每一篇优秀的童话,都是一次快乐的心灵奇遇。下面介绍的四本书,本可归入童话类,只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打着“奇遇”、“历险”的旗号,定要用奇遇的故事抓住我们的心,干脆就请它们到这里来开台唱戏吧。

“奇遇记”、“历险记”这样的名字又好记,又好玩。本来一个故事最早叫做《木偶的故事》,当然也不错,孩子们一看,知道是故事,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以后来出版的时候就改成了《皮诺乔奇遇记》,孩子们一看名字就喜欢上了。故事到中国来的时候,翻译家觉得孩子读外国名字可能有点拗口,于是就改成了《木偶奇遇记》,多好啊。还有一本书,开始准备叫《翡翠城》,听起来好像很平常嘛,于是改成了《OZ国的伟大魔法师》,这样听起来故事就很有魔力呀。故事翻译到中国,就变成了《绿野仙踪》或《OZ国历险记》,名字听起来就很带劲吧?

生活是平淡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可是心灵却向往着激动人心的体验,孩子们也不例外,精神世界的小小冒险,就能让他们兴奋不已。而在一次次的“冒险”中,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难忘的体验。谁不想有奇遇呢?

 

【木偶奇遇记】

1881年,当科洛迪寄给一份编辑朋友几个关于这个木偶的小故事时,他附言说“这点儿傻玩意儿”请他随便处理好了。正是“这点儿傻玩意儿”以及后来接下来说的故事,成为了意大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童话。

故事从一开始就特别好玩。

 

老木匠樱桃师傅找到一段木头,这段木头会哭会笑,像个娃娃似的,可把樱桃师傅吓个半死。正好老朋友杰佩托上门来要段木头,准备刻个呱呱叫的木偶,又会跳舞,又会耍剑,还会翻跟斗。樱桃师傅灵机一动,准备把这段木头送给他。

这调皮的木头跟两个老头儿开了个玩笑。他明知戴假发的杰佩托讨厌别人叫他的外号“老玉米糊”,却乘他没注意叫开了“老玉米糊”。杰佩托以为是樱桃师傅叫的,樱桃师傅不承认又不敢说那段木头会说话,于是两个倔脾气的老头儿扭打在一处。打了一场,两人刚和好,木头又偷偷砸在杰佩托的小腿上,弄得两个老头儿又打了一场。

等到这一架打完,安东尼奥师傅(注:即樱桃师傅)的鼻子多了两道抓伤,另一位的背心却少了两颗纽子。两个人这样算清帐以后,又紧紧拉手,赌咒发誓说以后要一辈子做好朋友。
接着杰佩托拿起他那段呱呱叫的木头,谢过安东尼奥师傅,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这个奇遇故事从一开始就想逗得你捧着肚子读下去。

前面我们也介绍了一些写于十九世纪的童话,与这个奇遇故事相比,它们总显得严肃了一些,文笔更为典雅。木偶的奇遇故事,最典型的特点是通俗、浅近,它的语言有些口语化,而且从头到尾就想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

木偶匹诺乔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至少熟悉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充满教训的经历。

比如说,匹诺乔是个爱撒谎的木偶,在仙女面前,他每次撒谎都导致鼻子长两指头。匹诺乔羞愧地承认了,仙女便唤啄木鸟来把过长的鼻子啄回原状。这一段显然是教育孩子不要撒谎。
还有,匹诺乔上学了,他受到同学的诱惑,一起去到“玩儿国”,玩儿了五个月后,就变成了驴,被坏人卖到了马戏团。这个教训显然是教育孩子不要光顾着玩儿。

还有,匹诺乔把父亲杰佩托从鲨鱼肚子里救出来,为了治好父亲的病,他不辞劳苦,为农民做苦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儿,最终感动了仙女。为了表彰他的孝心,仙女最终把他从木偶变成了真正的男孩。这个故事的教益也是不言自明的。

这个科洛迪,一边在给孩子们讲着好玩、可笑的故事,一边也在给孩子们一些教训,希望孩子们从这个好玩的故事中,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诚实、有责任心、爱学习、尊重父母,等等。

在给孩子的故事中充满教训,在早期的童话中被看作是一种当然的做法。这种做法假设孩子是一种待发展的、有缺陷的个体,需要大人不断给以教化,孩子从中获得教益而自我完善。故事中的教训可以看作是药,那些好玩的、好笑的情节就是药的糖衣,读好的童话正是愉快地吃下药的过程。

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原名卡洛·洛伦齐尼,科洛迪的笔名取自他母亲出生长大的一个镇名。科洛迪1826年出生于一个厨师家庭,从教会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记者工作,并积极参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他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随笔、评论,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讽刺,同情穷人,卫护民主和民族艺术。基于对孩子的热爱和寄望,他投入到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中,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给孩子们的书,直到1890年去世前,他还在构思着新的儿童小说。

科洛迪创作《木偶奇遇记》的初衷,是要教孩子们有关生活和成长的一些基本的道理。不过,显然他非常了解孩子,他知道孩子们不乐意接受枯燥的训诫。在故事中,他极尽夸张和幽默,幻想的世界从孩子身边的世界出发,通过变形和荒诞处理,变得充满趣味。故事的魅力几乎征服了每一个孩子,上百年过去后,那些奇妙的幻想段落仍然经久不衰。

这真是一套妙不可言的“糖衣”,孩子们吃得乐此不疲,至于“药”的效果如何,就有点儿不得而知了。

 

顺便说一件趣事。

大概在100年后,有一位奥地利的妈妈,她和女儿们都特别喜欢这个木偶的故事,只是不喜欢里面太多的教训,于是她照着自己和孩子们的意愿重新写了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做《新木偶奇遇记》。

新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基本上按照原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和线索,保留了原来故事中好玩、幽默的情节,只是角度发生了变化:木偶匹诺乔不再是一个生来顽皮、充满缺点的孩子,而是一个勇敢、活泼、善良而且很有个性的孩子,他还是很贪玩,但他很有理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学习并获得经验的最佳途径。难道不是这样吗?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都明文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

在这个新故事里,匹诺乔因为少不更事、外表与众不同,常常被欺骗,甚至受到歧视,但他非常有自信,坚持在善与正义之路上成长。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匹诺乔成为了真正的人。他说,我会长大的,长大后我要娶仙女做我的妻子。你看,这是多么自信、多么可爱的孩子!

创造这位新匹诺乔的奥地利妈妈就是涅斯特林格。同样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匹诺乔,同样还是那些成长中的奇遇故事,但在具有新观念的人眼里看来,就是不一样。这反映了对孩子的理解和期望的不同:我们是希望孩子们在大人的教诲下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还是希望孩子们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充满自信地掌握自己的未来?

涅斯特林格是当代奥地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至今已经为孩子们写了上百本书,并且在198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她的两部名著:《狗来了》和《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在观念上《木偶奇遇记》还带着某种时代的烙印,但这个奇遇的故事仍然创立了一块丰碑,它是那样深深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只要你读过一次,就会终生难忘。后来的人们,在科洛迪镇为匹诺乔竖立了一个铜像,台座上刻着:

 

献给不朽的匹诺乔

满怀感激心情的四岁到七岁的小读者
  
 


【小布头奇遇记】

这个奇遇故事恐怕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在东北有一对小兄弟,弟弟的腿不方便,哥哥每天背弟弟去上学。爸爸把午饭的钱交给哥哥,中午由哥哥去买。这一天,弟弟等了好久才见哥哥回来。他没带什么好吃的,只有一个馒头,还有从地摊上淘来的一本旧书。弟弟指着封面,吃力地认读:“木、偶、奇、遇、记。”

许多年后,这一对小兄弟都成为了鼎鼎大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弟弟叫做孙幼忱,哥哥叫做孙幼军。

《木偶奇遇记》是怎样让他们着迷呢?先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吧:

 

从前有……

“有一个国王!”我的小读者马上要说了。

不对,小朋友,你们错了。从前有一段木头。

 

多年之后,孙幼军在他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中是这样开头的:

 

有那么一个小布头……

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哪?

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

 

《小布头奇遇记》创作于1961年,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曾经影响了几代的孩子。出版至今,它的销售数量早已超过了百万,而实际的读者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放过它的故事连载,每到播出时间,孩子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到收音机前收听“小布头”的故事。至今还有当年的小朋友惦记着它。

在首次出版时,编辑叶至善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忍不住效仿孙幼军的风格,写下了这样的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些什么?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

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碰翻了苹苹的饭碗,把米饭粒撒了一地。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

“小布头”也生气啦,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它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些事情,这些故事,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快自己看吧!

“小布头”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当然喽,他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

 

这段内容简介,不但清晰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而且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孙幼军在整部童话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小布头”的故事在没有出版前,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一个相关的人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位著名编辑叶至善与李庚老师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为了测试孩子的接受状况,叶至善先生还请上五年级的女儿小沫先读一遍,10万字的故事,小沫几乎一口气读完,还大声念出来,听来有滋有味儿;正在准备结婚的画家沈培先生也被这个故事迷住了,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绘制了一百七八十幅图画,用画笔创造了苹苹、小布头、小老鼠们等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童话形象。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使这部童话获得成功的一部分。

甚至文稿交给编辑前,“小布头”的故事就已经打动了一群孩子。在创作“小布头”时,作者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员,他还没有正式发表过作品,正在默默地创作着一部大学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他是一位好客的叔叔,而且讲故事的本领棒极了,几乎每天都有一群孩子到他的宿舍去听他讲故事,他们兴高采烈地听着“小布头”的故事,每次故事告一段落时,孩子们都热切地问“后来怎么样了”。他们不知道,这位可爱的叔叔,小时候就极擅长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而且他是读着不少优秀的中外童话长大的,他也读过几乎所有能遇到的武侠小说和新文艺作品。这个超级书虫和故事迷,几乎注定要成为一位专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孩子王”。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再阅读“小布头”的故事,似乎会遇到一道时代鸿沟的阻隔,故事中的教训色彩、频繁出现的政治口号和那个时代一些特定的名词(如“人民公社”、“生产队”之类),看来已经不容易被孩子们理解了,但那些东西在那个时代是真实的。把它们搁在一边,这个故事仍然是一个好玩的故事。

许多过去的小读者,至今还记得故事中那五只被认为是“坏典型”的小老鼠,它们本来是偷吃粮食的坏蛋,但在故事里被描写得活灵活现。不少读者还能背下关于它们的打油诗:

 

鼠老五,鼠老五,

溜出洞来散散步。

最好找块甜点心,

外加一个烤白薯。

 

在这五只老鼠的身上,孙幼军非常自然娴熟地使用上讲童话故事的高招,轻快的几笔就勾出了它们的形象,童稚天然的语言牢牢吸引住小读者的兴趣,曲折的情节设计把故事引向高潮。童趣、幽默、好玩,在与“小老鼠”相关的篇章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插曲,却成为了能唤起永恒回忆的篇章。看来是一个意外,但仔细想想,一点儿也不意外。

1990年,孙幼军先生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提名,同时,《小布头奇遇记》也获得了安徒生奖“作品荣誉证书”。这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第一次。但获奖并没有减轻作者自己对这部作品的遗憾。他在1993年的一个修订重印本的后记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获奖和孩子喜爱并不等于说这本书就是‘成功之作’。事实上,在我这本‘处女作’里,主人公小布头被我当作所谓‘反映现实’的工具。我精心安排的不是主人公个性的发展,而是那背景。好比拍摄人物像,我把焦距对准人物身后的建筑物。结果是,背景是清晰的,人物面目却摸模糊糊。听到赞扬的话越多,我越觉得它不该有这样严重的缺陷。”

小布头奇遇记,是诞生于一个几乎不能容忍童话的时代的童话。也就是在那个时代,因为它的一些超越自身时代的永恒的东西,它征服了不计其数的孩子们。它的奇遇,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教益的童话,这个童话告诉我们: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内心渴求,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一样。

 

2003年,孙幼军爷爷创作了《小布头新奇遇记》,并特意邀请现定居于香港的画家沈培爷爷再次合作,为这个新奇遇插图。故事接着上次奇遇中的“后来呢”继续发展:

小布头几经辗转,成为了男孩子朵朵的知心伙伴,他甚至坐飞机去了美国,陪伴朵朵度过了一个不那么平静(甚至可以说有些眼花缭乱)却也很温馨的幼年时光。

小布头的新奇遇更像是一部温馨的家庭故事。在孩子好奇的眼中和脆弱的心灵里,大人世界的纷扰和无奈,引起了种种不安和疑惧。年届古稀的怪老头儿在故事里对孩子注入了深厚的同情和无尽的慈爱,他指派小布头代替自己给孩子最大可能的慰藉。

如果说42年前的小布头充当了一个为孩子现身说法的榜样,那么这个新小布头却是孩子的玩伴和代言人,他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请大人们好好看看自己和孩子。

“嗒—嘀—嗒—,嗒—嘀—嗒—”。小布头迷们,还等什么呢?



【绿野仙踪】

如果与一位略通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交流,问他在美国有没有像《西游记》那样好玩的书,他十有八九会向你推荐弗兰克·鲍姆(1856-1919)的《OZ国历险记》,这部童话巨著还有个很动听的中文译名:《绿野仙踪》。

说起这部童话,首先有必要弄清楚有关它的版本情况,否则我们可能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这部童话巨著实际上是由14部“OZ国”(又译为“奥茨国”)系列童话构成,按出版顺序排列: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1900)、奥茨国仙境(1904)、奥茨国女王(1907)、多萝茜与奥茨国魔法师(1908)、通往奥茨国之路(1909)、奥茨国的翡翠城(1910)、奥茨国的布玩偶女孩(1913)、奥茨国的嘀嗒机器人(1914)、奥茨国的稻草人(1915)、奥茨国的林奇汀奇国王(1916)、奥茨国失踪的公主(1917)、奥茨国的铁皮樵夫(1918)、奥茨国的魔法(1919)、奥茨国的格琳达(1920)。如果按内容来分,前7部是以奥茨国历险为主线的系列故事,后7部是以奥茨国的魔法师们为主线的系列故事。不过都是独立的历险故事,你也可以不必这样区分。

曾经有一位前苏联作家沃勒科夫改编过这部童话,解放前光明书局曾翻译引进过这个改编本,有些人读过的《绿野仙踪》可能是从这个译本再次改编过来的。195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翻译的《绿野仙踪》,这个译本实际上是第一本《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它曾经多次以各种形式再版,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个译本。后来,也曾有人陆陆续续翻译过其中的一些,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真正的全集出版。曾经有几种号称是“全集”的译本,实际上也只包括了其中的8部童话。直到2003年,上海译文社出版的《绿野仙踪》(全集,上中下)才算得上真正的全集。

《绿野仙踪》是美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童话,曾经创下惊人的畅销记录,并且以轻歌剧、电影、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作者鲍姆创作的文字也是以简单著称,对于翻译而言也并非难事,为什么这么多年后才完整地出现在中国呢?我想,一方面可能与文化差异有点关系,另一方面则可能与美国本土的教育界长期以来对它的暧昧态度有关。这说起来,也算是一个有趣的奇遇吧。

奥茨国的系列故事非常漫长,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吧。

 

在堪萨斯州的某农场里有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多萝茜。一天,她和小狗托托连人带房子,被一阵龙卷风卷起,一直吹到一个叫做奥茨国的童话王国。她的房子在落地时正好压死了一个女巫,后来得知是欺压芒奇金人的东方恶女巫。北方好女巫和芒奇金人对她非常感谢,并请她取下东方恶女巫的银鞋。这双银鞋据说与东方女巫的邪恶魔力有关,但北方女巫并不知道怎么使用它。

多萝茜请北方女巫用魔法送她回家,好心的女巫做不到,告诉她需要到翡翠城,去向住在那里的伟大的奥茨魔法师求助。于是多萝茜穿上银鞋,带着托托,开始了去翡翠城的历险。

一路上,她遇到了几个非同寻常的人物——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希望有一个脑子,铁皮樵夫希望有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希望获得勇气,这一切看来只有求助伟大的奥茨魔法师。他们便结伴而行,沿着黄砖铺成的大道向翡翠城走去。在经历了一系列惊险的遭遇后,他们终于到了翡翠城。可令人害怕的、变化多端的魔法师却告诉他们,必须杀死西方恶女巫后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他们很无奈,只好去完成这个可怕的任务。西方恶女巫利用金王冠制服了他们,并把多萝茜带到城堡做奴隶,她想找机会骗得具有强大魔力的银鞋。多萝茜无意中泼水杀死了恶女巫,夺得金王冠,救出几个朋友,和他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到翡翠城。

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奥茨魔法师只是一个骗子,不过他算不上坏蛋,只是想利用多萝茜他们杀死自己的强敌而已。他使用巧计让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自认为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有趣的是,他们也真的获得了大脑、心和勇气。可是他无法满足多萝茜的愿望,只好溜走了。
多萝茜和她的朋友们只好再次出发,去向南方好女巫求助。美丽的南方女巫最终帮助了多萝茜,而且奇妙的是,她只是告诉多萝茜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多萝茜早就可以做到了。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办法吗?

南方女巫借助金王冠的帮助,送稻草人去管理翡翠城,送铁皮樵夫去管理西方的温基国,送狮子回到原始森林去做国王。而多萝茜告别了诸位朋友,飞回堪萨斯,童话王国转瞬间成为了过去。

 

后面的系列故事,有的发生在第一个故事之后,有的发生在之前。故事留下的有趣线索,由后来的探险故事来发展;故事中出现的一些奇特人物和事件,由前面的故事来交代。后续13本书,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奥茨童话世界精心创造出来,如果把故事按照内在的时间先后重述一遍,甚至可以看作是童话国度奥茨国的编年史,包括多萝茜在内的小魔法师们,则在这个“历史”中留下了伟大的传记。

整部《绿野仙踪》,从头到尾,都是光怪陆离的幻想,令小读者们目不暇接。美丽的魔力四射的奥茨王国,就像一个巨大的主题童话公园,时时向我们发出诱人的邀请。半个世纪后,迪斯尼开办了一个真正的主题公园,这里面的创意多少应该归功于鲍姆。

作者弗兰克·鲍姆出生于一个富庶的企业主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受到家人的特别关照。他对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迷恋几乎到了“白日梦”的程度,父母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性格发展,决心送他去军校。军校的严谨生活并没有改善他的性格,只导致他精神崩溃。父母只好把他从军校接回家,任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

鲍姆很小就展露了写作和讲故事的才华,他15岁时经办的家庭报纸就在当地获得了一定范围的成功。当他迷上了戏剧创作时,父亲为他买了几家剧院,让他有机会充分展示才华。鲍姆兴趣非常广泛,在成年后他从事过各种职业,包括记者、编辑、演员、公司职员、小农场主、杂货店主,等等。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需要在世界各地进行商务旅行,他的足迹甚至到过中国。旅行大大增长了他的见识。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几经努力,但在生意上都失败了。

鲍姆耽于幻想,待人亲近随和,遇事优柔寡断。这种性格使他在商业社会里,几乎处处遭遇失败。他在做杂货店主的时候,孩子们特别喜欢去光顾,他把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上。而当时正赶上年景不好,天性随和的鲍姆,常常任由邻居来赊账。有这样的老板,杂货店不倒闭才怪呢!

孩子们,是唯一对鲍姆大加崇拜的群体,他们一致认为他是讲故事的天才。在他后来定居的城市,孩子们常常在路上截住他,定要讲个故事才放过。而鲍姆,真像一个讲故事的永动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编出一个奇幻的童话故事来。

一天晚上,他在给几个儿子讲故事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灵感,他一边哄孩子们安静下来,一边随手抓起能写字的纸片,兴奋不已地把这个灵感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关于翡翠城的故事,是奥茨国探险故事的最初创意。

1900年,《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出版后,连续两年高居童书畅销榜的首位。这位似乎处处都不走运的鲍姆,终于因为一项童年嗜好而获得了成功。后来,他虽然还在努力尝试去讲不同的故事,但狂热的读者不断写信催促他继续创作奥茨国的故事,他们“逼”着鲍姆成为了真正的“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

说来也怪,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和儿童图书管理员都对《绿野仙踪》的故事很反感,他们拒绝给孩子读、拒绝这套书在图书馆上架,家长和孩子找他们要,他们说,你们自己去买吧,我们不赞成读它。

究其原因,大概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那个时代的教师和图书管理员们只希望孩子读能“获取知识”的书。他们认为,这类尽是些“胡思乱想”的书,只会浪费孩子的时间。

第二,鲍姆的文笔太简单了,他们认为,不能起到让孩子学习语言的作用。

第三,奥茨国太多“魔法”,太少“现实”,他们认为,孩子们从“魔法”中什么也学不到。

令这些过去的“专家”们遗憾的是,他们的“封杀”并没有阻碍大人和孩子对奥茨国的兴趣。当从小就迷上了《绿野仙踪》的孩子成为新一代教师和图书管理员时,它不但幸存下来,而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今天的儿童阅读专家认为,这类童话故事至少有一大好处,它们能把孩子拉到书桌前,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这是最了不起的事情。

当然,《绿野仙踪》并没有这么简单。在1976年美国儿童文学协会举行的重要会议中,专家们将它列入了200年来10部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中。

关于想像力,鲍姆曾在一篇序言中意味深长地说道:“想象,让我们拥有了蒸汽机、电话、发声机器,还有汽车,早在它们成为现实之前,人们就已经梦想到了。我相信梦,包括白日梦,你在睁眼时做的梦,是它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具有想像力的儿童长大了,会变成具有想像力的大人,他们会创造、会发明,文明因此孕育而生。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告诉我,童话在发展孩子们想像力方面,具有难以言尽的价值。我坚信这一点。”

崇尚简单的鲍姆,在自己的墓碑上只留下这样一行字:“弗兰克·鲍姆,1856-1919”。愿这位伟大的童话大师安息。
  
 


【蓝色的海豚岛】

与鲁滨孙的历险故事相比,《蓝色的海豚岛》和它的作者奥台尔,对于中国的读者简直可以说鲜为人知了!这是一部专门写给孩子、但同样对大人也充满魔力的历史小说,从1960年出版以来,仅在美国本土就销售了600多万册。它被美国儿童文学协会评为“1776年以来最伟大的10部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并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儿童文学奖的两项最高荣誉“纽伯瑞奖”和“安徒生奖”。大概因为它只被归入了“儿童文学”的类别,所以反而“鲜为人知”吧。

如果你能同意,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应该读一读《鲁滨孙漂流记》,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孩子也应该读一读《蓝色的海豚岛》。

与《鲁滨孙漂流记》类似,这部小说也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

“蓝色的海豚岛”,大致位于洛杉矶西南75英里的地方,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印第安人定居,直到1602年白人探险家发现了它,并命名为“圣·尼哥拉斯岛”。1835-1853年期间,一位印第安少女独自一人居住在这个岛上,直到18年后被一艘商船解救。这位少女是最后一个卡拉斯—阿特印第安人,没有人懂得她的语言,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独自度过这孤独的18年的。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她和一只狗住在高地上一所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鸬鹚羽毛裙。

奥台尔运用广博的自然、历史知识和神奇的想像力,填补了这段空白。

 

“阿留申人驾船来到我们岛那天的情形我还记得。起初那船浮在海面上像一个小小的贝壳,后来渐渐变大,像一只收起翅膀的海鸥。最后在初升的太阳中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原来是一艘挂着两张红帆的红船。”

阿留申人是一支来自北方的俄国人,他们以海上狩猎为生,捕杀鲸、海豹、海獭等海里动物。他们到蓝色的海豚岛来是为了捕猎海獭的。

这个故事中的“我”,当时是一位12岁的印第安小姑娘,名字叫做卡拉娜。她弟弟拉莫,只有6岁。她的爸爸是村里的头人科威格。

阿留申人的到来让整个村落陷入紧张气氛。科威格一面同意阿留申人在保证付报酬的条件下捕猎,一面指派村民日夜监视他们的举动。捕猎结束,阿留申人背信将去,科威格率领村民上前阻止。经过一场殊死的战斗,阿留申人仓皇逃走,科威格不幸遇害,村里青壮年男人也死伤大半。
受此重创后,村里的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只得派人出去求助。一个月过去后,一艘白人的商船来到岛上,接走了全村的人。商船必须在海潮到来前离开,弟弟拉莫却因为贪玩被落在了岛上,卡拉娜挂念弟弟,不顾其他人的阻拦,从船上跳进大海,游回岛上。

岛上只剩下了姐弟俩儿,还有一群饥饿的野狗。一天,弟弟在与野狗的搏斗中死去,卡拉娜悲痛欲绝,她发誓要杀光所有的野狗。在这个强烈的意志下,她顽强地活了下来。

 

与鲁滨孙相比,卡拉娜是一个未开化的印第安人,而且还是一个孩子,她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只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在印第安部族中,甚至不允许妇女制造武器。卡拉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独自在岛上生活,并且时时想着要战胜那些野狗。幸好她对这个小岛特别熟悉,而且深深地热爱。这是一座美丽的小岛,形状像一条侧躺的海豚。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弋,有海獭在嬉戏,有海象在争雄。卡拉娜很早就学会了采集野菜、野果,也懂得如何在海边捕捞鲍鱼之类的动物,也知道如何寻找淡水,所以她能够自然地生存下来。

卡拉娜还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孩。她克服了心理的恐惧,开始艰难地制作武器,准备和野狗周旋。她在一片高地上搭建了自己的宿营地,她用柴禾搭了一个小棚,用死鲸的肋骨修筑了坚固的篱笆。为了制作称手的镖枪,她带着自制的弓箭去冒险猎杀海象,差点儿送命。这次冒险让她学到了更多生存的本领,也让她克服了制作武器带来的心理障碍。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与卡拉娜一起在成长。她通过学习和辛勤劳动,渐渐学会了驾独木舟在小岛的近海捕猎。她经过了几年的耐心准备,终于有条件向野狗群发动攻击。她赶走了野狗群,驯养了最凶狠的头狗,从此不再孤独。

与鲁滨孙不同,卡拉娜是一个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人类,她并不试图占有更多的东西,她与狐狸、海豚、海獭成为好朋友,甚至后来与野狗也能和睦相处。卡拉娜还是一位天性爱美的女性,她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在生活有余裕时她还会装扮自己,用鸬鹚羽毛为自己缝制了美丽的裙子。

18年后,渴望回到人类中的卡拉娜终于被一艘商船解救了。当知道有被解救的机会后,卡拉娜并没有兴奋地冲下来,她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回到自己的房子,为自己和爱犬朗图—阿鲁生火做了最后一顿饭,还精心把自己打扮了一下,这才不慌不忙地走去见来到岛上的白人。

 

“第十天,我们的船起航了。这是一个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早晨,我们朝着太阳出来的方向笔直驶去。

“我站在甲板上,回头朝着蓝色的海豚岛看了很久很久。最后一眼我看见的是岛上的高地。我想着朗图(已故的爱犬)躺在那里的各色石头之上,想着不知在什么地方的“王—阿—勒”(小海獭的名字),想着小红狐狸,它一定会徒劳地去抓我的篱笆。我还想着我藏在山洞里的独木舟,想着所有那些愉快的日子。

“海豚从海里浮起来,在船前面游来游去,它们在早晨总要穿过清澈的海水远游很多里格(注:古长度单位,1里格=5572.7米),一路编织水泡的图案。小鸟在笼子里吱吱地叫,朗图—阿鲁坐在我的身边。”

 

与鲁滨孙的故事相比,卡拉娜的生活历险故事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虽然艰苦,虽然有危险,但最终是美丽与和谐。

司各特·奥台尔(Scott O'Dell,1898-1989),出生在西部开拓时代的洛杉矶,那时野兔比居民的数量多得多。童年时他的家庭几经搬迁,有时搬到小岛上,有时搬到与墨西哥交界的山里,那里曾经是西部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奥台尔的大部分小说,都与拓荒者、印第安人有关。《蓝色的海豚岛》中的描述,一部分来自奥台尔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时他和同龄的少年们一起,时常到印第安人曾经居住的海岛周围探险,在被遗弃的古老独木舟上嬉戏。

奥台尔是一个经历十分丰富的作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还是好莱坞最早的一批电影精英中的一员。他是一名电影摄像师兼技术编导,曾参与过多部早期无声电影的制作,最著名的一部是历史剧《班豪》。

奥台尔最热爱的事业是写作,特别是为青少年写历史题材的小说。这是在他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因为有一次他的家人告诉他,伟大的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是他们家族的前辈。他毕生创作了近30部小说,其中大部分是历史小说。1981年他还专门设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每年5000美元奖金,奖励为青少年创作历史小说的后辈。

奥台尔是一位博学而且具有宽容胸怀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开拓者的辉煌,也对逝去的文化充满敬意,他特别同情被历史吞噬的弱小族群,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孩子,更应该来读一读奥台尔。
  
 

【图书信息】

《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 科洛迪 /著 任溶溶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适合年龄:5-13岁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木偶匹诺乔的故事最适合讲给3-7岁的孩子听。不过原著是长篇童话,5岁以前的孩子难得有耐心全部听完,给他们不妨找不错的图画书来读。匹诺乔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更多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给孩子教训,在读完后,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聊一聊,让孩子充分谈谈自己的想法。同时推荐阅读另一部《新木偶奇遇记》。
附:《新木偶奇遇记》 [奥地利]涅斯特林格 /著 蔡鸿君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小布头奇遇记》
孙幼军 /著 沈培 /插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1993年出版
适合年龄:5-9岁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孙幼军创作的童话非常适合直接给孩子大声读,在他的第一部童话中这个特征就表现得很充分,这部童话的语言就像是一个大人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说的话。
小布头奇遇记的旧版中有不少五、六十年代所特有的词汇和政治口号,1993年新版修订时,作者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为了不伤害原作的真实性,并没有做彻底的删改。孩子读到这些地方时,家长需要进行一些解释。新版与旧版相比,删去了十分之一略嫌多余的故事,又新增了十分之一好玩的故事,主要是小布头第二次进老鼠洞的故事。
《小布头新奇遇记》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时代背景是90年代,故事发生在中国和美国。
附:《小布头新奇遇记》 孙幼军 /著 沈培 /插图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洋葱头历险记》
[意大利] 罗大里 /著 瑞尔·维迪尼 /插图 任溶溶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出版
适合年龄:5-13岁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早在50年代罗大里刚刚发表这部童话时,任溶溶先生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并在当时陆续发表于《新民晚报》的连载栏目。罗大里的语言风格是浅近、幽默,略带一点儿调皮,任溶溶的语言风格也很相似,翻译起来可谓如鱼得水。
国内对罗大里的作品非常重视,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有中文译本: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有《天上和人间的歌》、《童话故事游戏》、《电话里的童话》、《打字机里出来的故事》、《二十个童话加一个》、《圣诞树星球》;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假话国历险记》、《天上掉下大蛋糕》;大众文艺出版社有《蓝箭》。

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
[美] 鲍姆 /著
译本1 《绿野仙踪》陈伯吹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年出版(初版于1953年)
译本2 《绿野仙踪》(全译本,上中下) 筱章、任溶溶、杨自伍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出版
译本3 《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4种 陈伯吹 任溶溶等 /译 新蕾出版社 2003年出版
适合年龄:6-15岁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前面已经介绍过,绿野仙踪全部故事由14本组成,中文版流传最广泛的是第一本《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其中最为经典的译本就是陈伯吹于1951年翻译出版的版本。上面提到的上海少儿社的1953年的版本还有特别之处,它使用了最初与鲍姆合作的著名画家台斯罗(W.W. Denslow)的插图。当年,鲍姆和台斯罗还曾有过争执,因为台斯罗认为自己的画对这部童话的出版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另外,市面上也有个别版本号称是“全译本”,但只包含了8本书,有点名不符实。
关于这14本书到底哪一本最好,也有不少争论。第一本是首创之作,当然地位不可动摇,但也有许多发烧友和专家认为第三本《奥茨国女王》是最棒的,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实际上,鲍姆本来没打算写续集,后来读者的要求太强烈了,当他收到第一万封“追索”续集的来信时,才不得不动笔。在每一本书里他都在进行新的尝试。如第十二本《奥茨国的铁皮樵夫》被公认为这个系列中最为特别的一本,它讲的是“重获爱情”的故事,被誉为“最有创意的浪漫故事”。
关于“OZ国”的得名也是个有趣的花絮。这并不是个精心设计的名字,鲍姆对自己想出的魔法师的故事特别满意,只是觉得这个魔法师肯定得有个归属吧。这时他正好看到了书桌上的三层文件柜,第一层的标签写着“A-G”,第二层是“H-N”,最底层是“O-Z”。“AG国”、“HN国”、还是“OZ国”?如果是你,你也会选OZ国吧。
译本3是新蕾出版社的新版本,选择了其中4册:魔法师、奥兹玛公主、铁皮人、稻草人,由陈伯吹、任溶溶等名家翻译。

《吹牛大王历险记》
[德] 拉斯伯 /著 [法]杜莱 /插图 刘浩 高更夫 /编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6-99岁
家长提示:这本书里的故事适合讲,不大适合直接读。
关于这本书的版本需要补充说明。不少老一辈的童话爱好者经常提到《闵豪森奇游记》,可以说它既是相同的书,又是不同的书。何出此言呢?前面提到,这个故事集有两个著名的版本,一个是作家拉斯伯整理的英文版,一个是作家比尔格(又译“布耳革”)整理的德文版。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翻译家魏以新先生根据德文版翻译而成《闵豪森奇游记》,这是在老一辈爱好者中最流行的版本。现在的版本多为从两个版本中选择编译的版本,如人文社的这个编译本。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使用的插图是法国画家古斯塔夫·杜莱的作品。

《格列佛游记》
[英] 斯威夫特 /著
译本1 《格列佛游记》(四卷) 张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出版
译本2 《小人国和大人国》 张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译本3 《小人国和大人国》 陈伯吹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年出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格列佛游记的全本共四卷,前两卷是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非常适合少年读者阅读;后两卷对少年读者较为困难。上面推荐的第二个版本,就是从第一个版本中节选出来的,仍保留了原著的味道。
更为低龄的小读者会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兴趣,迪斯尼专门拍过动画片,也有不少优秀的图画书。小读者完全不必理会原著背后的政治讽喻和思想意义,以儿童的眼光看,小人国的故事的确是绝妙的童话。

鲁滨孙漂流记
[英] 笛福 /著
译本1 《鲁滨孙漂流记》 徐霞村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初版于1959年)
译本2 《鲁滨孙历险记》黄杲炘(xìn)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出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前面在介绍中提到这两个版本,前者是通行的译本,只有第一集,后者是比较罕见的全译本,还包括续集。
有些家长和老师提到有些孩子读这本书时,会跳过前面的部分直接读鲁滨孙在荒岛的历险故事,后面的故事也略过不读。我认为这种阅读方法挺好的,这本书可能就该这么读。

《蓝色的海豚岛》
[美] 奥台尔 /著 傅定邦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是一本值得从头读到尾的书。同样是一个荒岛求生故事,但这个故事写得非常优美,充满诗意。
在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作品中,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多见,从这个角度看,奥台尔的作品更是“物以稀为贵”。他的另外三部重要作品在国内也有译本:《国王的五分之一》(河北少儿)、《黑珍珠》(河北少儿)、《月光下的歌谣》(译林)。这三本书先后于1967年、1968年、1971年获得“纽伯瑞奖”荣誉推荐,俗称“纽伯瑞银奖”。

好兵帅克历险记
[捷克] 哈谢克 /著 约瑟夫·拉达 /画
译本1 《好兵帅克》萧乾 /译 译林出版社 1991年出版(初版于1956年)
译本2 《好兵帅克历险记》星灿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1995年出版
译本3 《好兵帅克的奇遇》孙幼军 /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以上推荐的三个版本都很特别。
第一个译本是翻译家萧乾先生在40年代开始着手翻译的,他是从英文的节译本翻译过来的。没有使用全译本有两个理由:一是哈谢克本人也没有能完成自己的这部作品,在44岁时就英年早逝;二是全本中有不少纯属讽刺宗教神职人员的笑话对外国人来说过于费解。这个译本是最为流行的一个译本,翻译家传神地表现了原著的幽默趣味。
第二个译本是捷克文学翻译家星灿女士潜心研究,并从捷克原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全本,一直译到哈谢克在临终前口述截止的地方。这是国内唯一的从原文直译的全译本。
第三个译本是由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先生翻译的,他从俄文版转译过来,并做了适当的删节,在保留原著幽默趣味的前提下,做到尽可能适合孩子们阅读。孙幼军先生的文笔以幽默见长,在创作童话的同时,也经常翻译日文、俄文作品。他曾经翻译过前苏联小说《伏伦盖尔船长历险记》(又译作“吹牛船长历险记”),幽默荒诞之处,堪与《吹牛大王历险记》相比。
最后还需提一下好兵帅克的插图。捷克著名画家约瑟夫·拉达(1887-1958)曾为帅克绘制了500多幅精彩插图,它们本身就是难得的艺术品。可惜这些插图在中文版中只能选用一部分,其中最全的是上述的第二个译本,共选印了150多幅。

《杜利特医生全集》(6冊)
[美]休·洛夫廷 /著·插图 任溶溶 /译 新蕾出版社 2002年出版 
适合年龄:5-99岁,适合大声给孩子读。
家长提示:这个译本是任溶溶先生的译作,语言流畅、幽默传神,很能体现出原文的韵味。
杜利特医生的整个旅程,经历种种惊险,读来跌宕有致,又富于诗意和幽默感。书中语言和插图都是那么滑稽可爱。因此,本书不仅受到儿童的欢迎,而且也受到许多成年人的喜爱,被认为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最杰出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杜利特医生充满爱心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动物,整个动物世界都能为杜利特医生赴汤蹈火;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过这些故事的所有的人。
全集包括:《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杜利特医生航海记》、《杜利特医生的邮局·杜利特医生的马戏团》、《杜利特医生的动物园·杜利特医生的大篷车》、《杜利特医生的花园·杜利特医生在月亮上》、《杜利特医生归来·杜利特医生和神秘的湖》、《杜利特医生和金丝雀·杜利特医生的家乡奇遇》。

《匹克威克外传》
[英] 查理斯·狄更斯 /著 莫亚平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适合年龄:12-99岁
家长建议: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幽默传神,就连大骗子金格尔磕磕巴巴的言语,也充满了哲理。小说有别于狄更斯其他现实主义的作品。相比之下,这一部读起来要轻松有趣得多。不过,小说中的幽默意味,需要积累一定生活经验的读者,才能品得出来。稍大一些的孩子,读起来得到的会更多一些。这部小说经得起细细地品,慢慢的读。

《金银岛》
[英]R·史蒂文森 /著 [美]米罗·温特 /插图 佟静 /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建议:小说主人公是10岁小男孩,但并不只是小孩子才能读。小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赋予更多的幻想。史蒂文森描绘了航海、海盗、金银珠宝,但他真正的是在寻找另一种财富,梦幻中的想法和愿望,这有时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真实,更久远。他暂短而伟大的一生证实了这一点。
他不仅是一个小说家,还是一个诗人,一个幻想家,一个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充满欢快的哲学。他说,“如果你的哲学使你悲伤,那它们一定错了。”《金银岛》是作家给他的继子们编写的故事,他自己最终找到了梦想中的“金银岛”。
  
 




--
胜利是一种坚韧
生而不死  一千年
死而不朽  一千年
朽而不倒  一千年
这就是......  
胡杨树      


※ 修改:·trijif 于 Jun 25 21:17:51 修改本文·[FROM: 218.9.121.11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1.1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1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