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yTale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骆驼集市), 信区: FairyTales
标 题: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之 动物故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25 21:10:21 2006), 站内
推荐书目:
西顿动物小说 椋鸠十动物小说 沈石溪动物小说
小鹿班比 夏洛的网 吹小号的天鹅 时代广场的蟋蟀
小恐龙系列丛书 柳林风声 小猪唏哩呼噜 狗来了
孩子与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最近读到一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那是一位法国小女孩蒂皮与她的动物朋友们的影集。书里的照片真是让人惊叹,小蒂皮与那些在我们看来最狂野、最强壮的动物厮混一处,轻松自在,她把大象视为哥哥、和狒狒相伴、与鸵鸟共舞、小狮子吮吸着她的拇指睡得很香……不过除了小蒂皮,其他的孩子可不要轻易去尝试,大人更不要想。因为小蒂皮在野生动物堆里长大的,那些野生动物就如同她的家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所有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是家养的,只有我是例外,我是野生的。”
每个民族的童话和民间传说中都少不了动物。故事里的动物常常会像人一样说话,它们有时说的是兽语,人一般听不懂,所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当人忽然能听懂兽语的时候,往往会有重大的变故发生。有时候动物也会说人话,甚至像人类一样生活,这时候它们已经不是真正的动物了,只是“披着动物皮的人”。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接受“动物会讲话”的故事。他们没有大人那么“开化”、“文明”,他们倾向于把动物看作是自己的同类。我女儿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她的“散步”是在小区里到处爬行。有一次,她趁我不注意,爬去与一只小狗亲近,用鼻子顶小狗的鼻子,小手去抚摸小狗的脸。我发现时,吓了一身冷汗,赶紧把她抱起来,制止了这次“零距离”接触。如今女儿四岁了,她见到小狗还是很开心,只是总要躲到安全距离之外。孩子长大了,懂得动物是一种异类,知道与它们应该保持一点距离,还有一丝敬畏。
达尔文告诉我们,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的确与动物是同类,至今还保持着亲缘关系。我们比那些亲戚多了一些文明。
不过,“文明”确实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我们自己是至尊的主人,那些穷亲戚只是弱智的低等族类,我们有权力决定它们的命运。如果这种想法也是“文明”的一部分,那么我希望至少孩子们不要那么急于“文明”。
彼得·潘说:“每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信仙人’,就有一个仙人在什么地方落下来死掉了。”同样,当每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相信动物会说话”,就会有一个大自然的精灵倒下来死掉。每一次,当我见到有孩子在动物园里向动物扔石块、在广场上追打白鸽,而大人们在一旁无动于衷、甚至哈哈大笑时,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难过——
我们是否太文明了?
不会说话的动物的故事
关于“动物的故事”这个概念,其实说起来有不少争议。
比如说,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寓言,算不算动物的故事呢?《伊索寓言》里想吃葡萄的狐狸,跳了几下够不着,便说那葡萄很可能是酸的。还有我们前面说到的《狐狸列那的故事》也很类似。这类故事,保留了动物的许多特征,但骨子里面是借动物来说人的故事。
比如说,虚构的动物生活故事,但动物相互之间居然能开口说话,算不算动物的故事呢?许多动物童话都是这样,兔子彼得的妈妈对孩子们谆谆教诲,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坐在一起高谈阔论,这些倒是典型的童话。还有一位名叫吉卜林的英国作家,写了许多有关印度丛林中动物生活的故事,最有名的是《丛林之书》(又译为“狼孩毛格力”),但在他的故事里,动物也是开口说话的。
再比如说,完全真实的、不带虚构色彩的动物生活描述,算不算动物的故事呢?前面提到的小蒂皮和她的动物朋友的故事就是这样。还有一位奥地利的野生动物专家亚当森,她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她和丈夫驯养的一只小雌狮的经历,写成《猛狮爱尔莎》和《猛狮爱尔莎回来了》两本书。还有一部科学名著《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观察和分析昆虫生活的详细记录,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样的书,算不算动物的故事呢?
我们实在应该庆幸自己不是从事分类研究的专家,只是普通的读者,只是为孩子们寻找有益的、好玩的故事的师长。那些烦心事就留给专家们好了。我在这里把所有与动物沾边的故事都看作“动物的故事”,不过我会把非虚构的故事先放一下,只来说说纯属虚构的故事。
我这里的分类只图说起来方便。根据通常的分类法,虚构的不会说话的动物的故事被认为是“动物小说”;动物开口说话,但基本上还保留了动物的生活习性的,被认为是“动物童话”;如果动物开口说人话,而且从生活习性上看已经是人类的,往往只被认为是一般的童话故事。
加拿大作家兼画家西顿、波兰裔法国女作家黎达、日本作家椋鸠十等是世界公认的动物小说大师,中国作家沈石溪也是讲动物故事的高手。他们创作了很多让孩子们着迷的动物小说,每个读者的喜好不一样,我只选自己最喜欢的说说吧。
【西顿的动物小说】
E.T.西顿(Ernest Thompson Seton,1860-1946),可能是一位注定要为动物们写传记的作家。我们大概只听说过人有传记,没听说过动物也能有传记。但是西顿真的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棒极了。于是后人称他为“动物文学之父”。
西顿(Seton)这个姓氏对我们没有多少意义,但如果放到苏格兰,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姓氏。它来自苏格兰的一个名门望族,“西顿”的名号可以追溯到11世纪,而他们的祖先中最显赫的要属查理曼大帝(742-814)。家族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E.T.西顿的曾祖父是苏格兰的伯爵,著名的猎狼英雄。他的祖辈为僭君而战,后来不得不离开了苏格兰。前面我们提到那位奥台尔,因为有个写历史小说的祖先司各特,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历史小说家。这位西顿的显赫祖先们,又会给小西顿怎样的影响呢?
西顿的父亲是伦敦一个造船厂主,他有十个孩子,小西顿排行第八。由于生意上的失败,老西顿不得不举家离开英国,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附近开了一个农场,那一年小西顿只有6岁。老西顿是个糟糕的农场主,不过农场生活却给小西顿带来了无限遐想的童年。
那是一个开拓的年代,人迹所到之处,大自然仍处于半开化阶段。小西顿醉心于享受半原始状态下的大自然,他在树林里搭建小树屋,在自然界中长时间独自观察、绘画、遐想。小西顿不擅长与人交往,常常忘情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动物们自然地结交。对于这位少年,自然世界的生活比城镇里的生活更真实、更富有意义。
西顿在绘画方面的天才和对动物执着的热爱,使他在求艺、求学和职业的道路上都得到高人指点、提携,很快在绘画界和动物科学界小有名气。他深知动物习性,熟谙动物解剖学,所以年纪轻轻就受聘于美国一家著名的出版社,为世界自然百科全书绘制上千幅动物图画。这不但使他有了相当好的收入,而且使他有机会周游加拿大、美国,观察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态,搜集关于它们的故事。
西顿写动物们的故事,并不是抱着那种猎奇的心理,而是以一个传记家的严谨态度,带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他的一本故事集《我所知道的的野生动物》的前言中,他写道:“这些故事都是真的。虽然在多处地方,我并没有严格遵循历史线索的真实性,但本书中提到的动物们都是真实的。它们曾经像我描述的那样生活过,并且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虽然在我无力的笔下,表现得是如此苍白。”
《狼王罗伯》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故事。罗伯是从1889年开始在卡兰波高原(美国新墨西哥西南部)威名显赫的狼王,它的王朝终于1894年,准确地说,它死于1894年1月31日。
初次听说罗伯的故事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被神话了的传奇。一匹强悍的狼,前所未有的凶猛、强壮,而且出奇的凶恶、狡诈。与别的狼王不同,它的部下只有5名,它们个个都是非比寻常的猛狼,而其中一匹白母狼美丽无比,牧人们叫它“布兰佳”,它可能是罗伯的太太。
这只十分精悍的罗伯队伍无恶不作,它们平均每天杀死一头肥美的小母牛,几年下来,至少让卡兰波高原的牧民损失了2000多头。更可恶的是,它们虽然不屑于吃羊肉,却时不时为了消遣而杀死羊群,最高纪录是一晚上杀死1000只羊。牧民们对它们恨之入骨,用尽毒饵、陷阱、捕兽夹、追踪围猎等办法,都伤不到它们一丝毫毛。于是他们悬赏1000美元要罗伯的狼头。
各地的捕猎好手闻讯纷纷赶来,开始了空前的大捕猎。可是他们一个个都铩羽而归。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位名叫塔纳里的猎狼高手,他带着两匹心爱的猎犬,以前从未失手过。可是经过数次较量,塔纳里损失了自己的爱犬、爱马,只能伤心离去。
故事中的“我”是一位技艺奇高的猎人,极擅使用毒饵和捕兽夹战术。“我”选择了与罗伯进行智斗。“我”使用了一系列最精妙的毒饵技术,可都被罗伯看穿,还故意把毒饵集中在一起,嘲笑人类的弱智。“我”又使用了最复杂的捕兽夹战术,甚至还针对罗伯的习性,摆了一个绝无可能逃脱的阵形,可罗伯似乎有天赋的直觉,躲过了这致命的陷阱。显然一切办法都是徒劳!
就在无计可施之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以罗伯的部下为突破口。在这里,西顿以历史学家的高度写道:
“历史上有很多英雄,在他们的一生中往往过得显赫、得意,从来没有失败过,却因为他的朋友或是部下的轻举妄动而受到连累。罗伯也遭到和这些英雄同样的命运。”
“我”猜测由于特殊的身份,布兰佳是罗伯队伍中最不受约束的部下,于是针对这个特点,布下迷阵,设下一个很容易被罗伯识破的毒饵陷阱,却在周围设置一个针对不安分部下的更隐蔽的捕兽夹陷阱。果然,罗伯轻易摆脱了毒饵陷阱,布兰佳却落入了圈套。猎人们首战成功,用极残忍的方式杀死了那匹美丽的母狼。
高原上日夜响起了罗伯的悲嚎,这位不可一世的狼王英雄,痛不欲生,它在高原上游走,到猎人居住的营地冒险探视,希望能再次找到自己的爱侣。他的悲嚎是那样令人恐惧,也使人心碎。
猎人们拖着布兰佳的尸体,用上千个捕兽夹,又设下一个天罗地网。心迷意乱的罗伯,闻着布兰佳的气味,寻踪而来,终于落入了猎人的圈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仍然发出令人毛发尽立的狂吼,与猎人们进行顽强的搏斗。当它知道一切都已经失去时,只是静静地远望那片高原,那曾经是它的王国,在悲恸中静默死去。
好一个威严的狼王!猎人把它和布兰佳的尸体并排放在一起,对它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西顿笔下的动物,就像人类一样,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也有生命的骄傲与尊严。当它们为了生存而顽强地抗拒人类文明的生存法则时,在伟大的较量中,它们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最高法则。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它们,为了生存和自由,顽强地与人类进行几乎绝望的抗争,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发出狂野的怒吼。这是怎样的悲壮啊!
你可曾记得,有一部曾经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勇敢的心》(Brave Heart,又译为“惊世未了情”),讲述的就是十三世纪苏格兰人民为独立而进行的近乎绝望的战斗。主人公威廉·华莱士是个不可战胜的勇士,却同样因为爱情的缘故而堕入了敌人的圈套。在最后被处死的那一刻,他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自由”(Freedom)。那悲壮的场面同样也令人久久难忘!
在大自然的法则下,动物与人类的命运何其相似。西顿,这位苏格兰显赫家族的后裔,他写的动物英雄的传奇,难道仅仅是动物的故事吗?
我再来讲一个《春田狐》的故事:
春田村的鲁达家,接二连三丢失了母鸡。经过分析,他们认为是狐狸所为。鲁达是一位有心的小伙子,他经过追踪,在村旁发现了一个狐狸窝,一对狐狸带着四只出生不久的小狐狸。鲁达醉心地观察母狐狸与小狐狸的活动,竟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些狐狸。他回家谎称什么也没有看到。
不甘心的村民们组织起来进行围猎,终于枪杀了狐狸爸爸“疤脸”。狐狸妈妈没有放弃,继续运用高超的技巧偷盗母鸡。被激怒的村民寻踪赶来,虽然抓不到狐狸妈妈,却铲平了狐狸窝,用铁铲砸死了三只小狐狸。鲁达救下一只小狐狸,用链条拴在院子里圈养。
村民们离开后,狐狸妈妈挖出几只小狐狸的尸体,悲痛欲绝。她寻声来到鲁达家,准备营救幸存的最后一个孩子。连续三个晚上,她躲过猎人的枪、猎狗的追杀和毒饵陷阱,继续捕杀母鸡喂养自己被俘的孩子。她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解救被链条锁住的孩子。就在第四个晚上,她又来了。
“如影子一般,母狐狸偷偷地到来,一刹那间又消失了。它好像丢下什么东西在地上,小狐狸立刻扑上去,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过了一会儿,小狐狸突然开始抽搐、呻吟,接着就倒下去,在地上挣扎了一阵子,终于不动了。”
原来,她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毒饵!“不自由,毋宁死”——这是她给孩子上的最后一课。从此,母狐狸从春田村消失了。她也许到远方去了,也许在过度悲恸中用相同的方法自尽了。
你能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是的——西顿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他写道:“这些故事是真实的,这也就是它们都是悲剧的原因。一个野生动物的一生,往往以悲剧而告终。”
西顿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和野生动物,他在纽约附近专门购置了一片有森林、山丘和河流的土地,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一个童子军基地。1930年,他在新墨西哥州买下一大片土地,创立“西顿村”,吸纳“4岁至94岁”的人,免费到这里来观察和研究大自然。这片堪称“自然博物馆”的基地保留至今。
今天,人类的文明版图已经扩张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西顿写下的许多动物传记已经成为真正的历史。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段不应该成为历史的历史,想一想西顿在许多年前表达的愿望:
“人类常以开发文明为借口,破坏美丽的大自然,甚至肆意杀害野生动物;而我始终想赋予它们安宁、平静的生活。使人类停止虐待野生动物,是我最大的愿望。”
【图书信息】
西顿动物小说 [加] 西顿 /著·画
译本1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蒲隆 /译 译林出版社 2001年出版
译本2 《西顿动物小说经典》(5册) 东方编辑部 /译 北京出版社 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西顿不但是一位大师级的动物小说家,也是一位大师级的擅画动物的画家。他的动物画既有科学家的严谨精神,又有艺术家的诗意。欣赏西顿的动物小说而不能欣赏到他的动物画,将是十分可惜的事情。上列的第二种译本也同时收录了他的一些画,十分难得。这五册书包括:《狼王罗伯》、《雷鸟红领子》、《蝙蝠阿塔拉》、《塔克拉山的熊王》、《公鹿的脚印》,这是国内西顿小说版本中收录最全的一种。
西顿的语言风格简洁、硬朗,读他写的动物故事真的很像读传记故事。他常年观察动物,对动物学也深有研究,并参与过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完全有理由把他的动物故事看作一种特殊的野生动物手册。就知识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言,在动物小说领域,到目前恐怕还找不到第二位可与其相媲美。
他从来不是专为孩子们写动物故事的,是孩子们选择了他。任何一位对大自然、对野生动物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西顿。
《椋鸠十动物小说全集》 [日] 椋鸠十 /著 安伟邦 等/译 21世纪出版社 2001年出版
《椋鸠十动物故事》 [日] 椋鸠十 /著 叶荣鼎/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套全集包括以下8册:水獭的海洋、野兽岛、野性的呼唤、山大王、深谷里的羚羊、阿尔卑斯的猛犬、天棚里的猫、两只大雕。在此之前,21世纪出版社还出版过另一种版本的全集,由16册组成,目前已经绝版了。
这个译本由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彭懿主编,从椋鸠十的全集中挑选了所有的动物小说汇编而成,中文译本以已故日文翻译家安伟邦先生的译作为主,并全部采用原版的插图,可以说是一套堪称完美的译本。
与西顿不同,椋鸠十是专门为孩子们写动物故事的,他的作品有不少选入日本的中小学教科书,非常适合9-15岁左右的孩子阅读。不过大人也完全有理由喜爱他的作品。
沈石溪动物小说 沈石溪 /著
版本1 《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 沈石溪文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出版
版本2 《动物情感故事系列》(5册)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年出版
适合年龄:9岁以上
家长提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在国内出版的书,到目前至少有60种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故事集,各版本收录的故事之间也常有重复。上列第一个版本作为1997年以前创作的动物小说集,收集得比较齐全;第二个版本则按照一定的主题来整理,收集得比较规整。第二个版本包括以下5册:《野犬姊妹》、《雌孔雀的恋情》、《最后一头战象》、《斑羚飞渡》、《魔鸡哈扎》。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他写的动物主要是云南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动物。读他的动物小说,对增长知识,培养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很有帮助。
《小鹿班比》 [奥地利] 察尔滕 /著 邹绛 /译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出版
适合年龄:5-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小鹿班比是一个动物的成长故事,从出生讲到成年。作者写得非常有诗意,而且能准确地把握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察尔滕在描述小鹿的成长特征时,其实参照的是人类儿童的成长特征。他在描写幼儿阶段的小鹿时,骨子里就是在描写一个人类的幼儿,惟妙惟肖,十分精彩。这也是改编后的迪斯尼动画片中最出彩、最经典的部分。幼儿的家长可以选择这部分为孩子读。
夏洛的网 [美] E.B.怀特 /著 伽斯·威廉斯 /画
新译本 《夏洛的网》 任溶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
译本1 《夏洛的网》康馨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984年出版
译本2 网络电子版 肖毛 /译
(网址: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fairy_tale/xldw/index.htm )
适合年龄:6-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新译本刚刚问世!(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自80年代初昙花一现后,就此绝版了。由于版权问题,至今尚未重新引进出版。上列第二个版本是一位网友肖毛自己翻译的,译本质量不错。这么好的作品居然没有被引进出版,实在是太可惜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夏洛的网》绘画的画家伽斯·威廉斯(Garth Williams)也是美国最著名的插图画家之一。作为一本童书,这本书的成功与他精妙传神的插图也是不可分割的。后面提到的《时代广场的蟋蟀》也是由他插图的,他的画与童话文字结合得非常完美。
《精灵鼠小弟 吹小号的天鹅》 [美] E.B.怀特 /著 任溶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5-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是怀特两篇童话的合集,上海译文社也出过单行本,都是任溶溶先生翻译的。
《吹小号的天鹅》是一篇带乐谱的童话,怀特在创作这篇童话时还专门收集过当时流行的乐曲,而且还拟由天鹅路易斯创作了一首情歌。如果能在阅读这篇童话时,同时欣赏里面的乐曲,将是一种最大的享受。
《时代广场的蟋蟀》 [美] 塞尔登/著 伽斯·威廉斯/画 傅湘雯/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本书在八十年代初还有一个湖北人民出版社的译本《蟋蟀奇遇记》,由杨江柱翻译,现在已经绝版了。这里推荐的译本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丛书”中的一本。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都市童话。不但适合孩子们阅读,也非常适合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阅读。
塞尔登在创作了这部童话后,还出版了6部柴斯特蟋蟀和它的朋友们的系列故事,包括《柴斯特蟋蟀的新家》、《柴斯特蟋蟀骑鸽子旅行》、《塔克的乡下》、《旧牧场》、《萨顿地方的鬼》、《哈里猫的宠物狗》。这些作品尚未引进到国内。
《小恐龙系列丛书》(全9册) [德]马克斯·克鲁塞 /著 徐新 杜新华 /译 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
适合年龄:5岁以上,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建议:该书语言风格特别夸张风趣,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凡是同动物打交道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很喜欢的,何况会说话的动物。在给孩子大声朗读时,最好根据不同的角色,变化不同的语调,这样就更加有趣了。
作者克鲁塞的作品中文版,除了华夏出版社引进的小恐龙系列、小狮子系列外,还有21世纪出版社引进的《鬼侠西行》。
柳林风声 [英] 格雷厄姆 /著
译本1 《杨柳风》杨静远 /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
译本2 《柳树间的风》 任溶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出版
版本3 《风中的柳树(绘本)》(4册) [法]米歇尔·皮埃西 /编·画 赵家鹤 /译 21世纪出版社2003年出版
适合年龄:5-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本书的英文原著已过版权保护期,因此市面上诞生了不少译本,从书名的繁多上可见一般。随手列举一堆书名如下:柳林风声、柳树林的秘密、鼹鼠柳林奇遇记、杨柳风、鼠的遐思、柳林四侠、柳林中的风声、柳林间的风、拂过杨柳的风、蛤蟆传奇、风吹杨柳岸,等等。
不想妄评这些译本,但单就书名而言,多少看得出一点译者和编者的态度和对作品的理解。如前所述,“柳林风声”取其“天籁”——来自大自然的音乐的意思,作者本来就是这个意思,而且特意用童话中的故事来点明,即使百老汇歌剧改编成爱情戏,也不敢去改动主题原意。题名,恰如一个人的人名,不是装饰也不是揽客的招牌,还是尊重些的好。
格雷厄姆的英文原文虽然并不深奥,但有田园诗歌的优美,又有童话语言的谐谑,还有不少深蕴哲学意味的对白,翻译中稍有松懈,就会把原来的好东西大把大把地丢掉。而且一定要注意,这本来是一个给6岁孩童讲的故事,所以语言是断不可成人化的。上面推荐的两个版本的译者都是译界名家,而且都有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丰富经验。两种译本风格各异,杨静远先生的译本胜在优雅,前面还推荐过她翻译的《彼得·潘》;任溶溶先生的译本胜在浅俗、谐谑,他本来就是一位擅长创作幽默童话和诗歌的儿童文学作家。互联网上比较容易找到这本书的原文,可以随意抽取一段来比较一下各译本的优劣。你会发现有的译者可能由于能力或态度问题,困难的地方,能避就避、能舍就舍,虽然译文也不算大谬,但也让人深深为格雷厄姆捏了一把汗。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名著也怕太有名了。
这里推荐的第三个版本是改编的图画书,大16开四册。法国画家米歇尔·皮埃西编绘的这套图画故事书,完好地保留了原著的整体风貌,同时在故事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方面进行了强化,故事节奏加快,更加幽默、刺激。而原著中作者对现世隐隐不满的愤懑心情,在漫画故事中相对弱化,代之以浪漫的诗意情怀。非常适合孩子自己阅读。
另外,格雷厄姆还创作有一篇有趣的中篇童话《骑士降龙记》(直译为“不情愿的龙”),说的是专门降龙的圣骑士和一头只爱作诗的善良巨龙之间的搞笑故事,这篇童话收录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骑士降龙记+四个童话》,也是任溶溶先生翻译的。
《小猪唏哩呼噜》 孙幼军 /著 裘兆明 /画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出版
适合年龄:3-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是一部能让孩子们从头到尾哈哈大笑的童话,而且特别适合为孩子直接大声读。这种童话实在难找,所以千万不要犹豫。
这部童话不是一口气写完的,先是分别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后来再集合整理而成。小猪唏哩呼噜在故事中也在逐渐长大,整部作品在适合年龄上有一定的跨度。能独立阅读的孩子,可以全部通读。但对于低幼的孩子,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很适合。作品的前半部比较适合为3-5岁左右的孩子大声读。
《狗来了》 [奥地利] 涅斯特林格 /著 尤塔·鲍尔 /画 杨立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9-15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是一部现实感很强的幻想童话,以狗先生的眼睛来看世间百态,特别着眼于当代社会的教育状况。如果大人能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能与孩子聊聊,或组织孩子们一起聊聊,收获会更大。
这位女作家的作品在国内陆续有出版,但因为一直没有统一的译名,所以引起不少张冠李戴的误会。国内引进出版她的主要作品包括:福建少儿社的《小思想家在行动》;河北少儿社的《狗来了》、《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又译作“康拉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木偶奇遇记》、《冻僵的王子》、《巴特先生的返老还童药》、《幽灵大婶罗莎·里德尔》、《脑袋里的小矮人》、《可爱的魔鬼先生》。她创作的一些适合低幼的图画故事书也正在引进中。
--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John F. Kennedy
一个真正善于施教的人,要使青年生长和发展完全,一定是十分透彻地充满了敬人的态度。
最好的生活,就是创造性的冲动占最大的地位,而占有性的冲动占最小的地位。
一切使人成为伟大的,都是从要得到好东西的尝试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同以为坏的
东西作斗争而产生出来的。 —— 罗素
※ 修改:·trijif 于 Jun 25 21:17:56 修改本文·[FROM: 218.9.121.11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1.11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9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