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Forum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jc (不爱柠檬只爱它), 信区: Fashion
标  题: 不再流浪的“波西米亚”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06日09:08:3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六七十年代,波西米亚人的服装打扮和行为方式在“反文化”群体中广为流行。无
论是心里反叛的欲望,还是对“爱与和平”的向往,幻想波西米亚式流浪放纵生活的城
中人,今年在8小时以外的衣着上“波”了一回。我们回不到那个年代,看这本杂志的大
部分人也不会去流浪,所以就在今天穿的时装上寻找放纵的感觉。
    波西米亚(Bohemia)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地区,原属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是一
个多民族的部落,那里是吉卜赛人的聚集地。如今提到它,人们已很少想到真正在捷克
土地上生活的波西米亚人民,“波西米亚”已成了一种象征,惹人无数联想——流浪、
自由、放荡不羁、颓废……它已经成了终日奔波忙碌的都市人心中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

    虽然吉卜赛人最早来自于印度的西北部,而波西米亚位于欧洲。但由于行走世界的
吉卜赛人最后很多都聚集在了波西米亚,所以大部分文学作品里都模糊的界定:波西米
亚人就是吉卜赛人也即茨冈人。他们以流浪的方式行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从俄罗斯到
印度到北非的摩洛哥都有他们的足迹和踪影,当然更多的是在欧洲。不信奉上帝的他们
无拘无束地通过各种能想象的流浪人的手艺谋生,还擅长“星象占卜”和“顺手牵羊”

    从长相到性格到生活方式都绝对与众不同的波西米亚人,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艺术家
们乐此不疲描绘的对象。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普契尼的经典歌剧《波西米亚人》、梅里
美的《卡门》、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印度电影《大篷车》,当然还有雨果的《巴黎圣母
院》里那能歌善舞的美丽吉卜赛姑娘埃斯梅拉达。吉卜赛女人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迷人
性格在卡门和《大篷车》里的小辣椒的身上体现无遗,正如《卡门》开头帕拉扎的诗句
所说:“女人是祸水,美好只二回——新婚燕尔时,命绝大限至。”
    她们的打扮呢,看看卡门第二次出场的模样吧!——“她穿着一条非常短的红裙子
,露出她的不止有一个破洞的白丝袜,还有一双小巧玲珑的红摩洛哥皮鞋,鞋子用火红
的绸带系住。她推开披肩,让她的两只肩膀暴露出来,还显出她的衬衫上面一大束金合
欢。”不用说披肩下当然还有缀着亮片的短裙。
    作为西班牙舞蹈象征的弗拉门哥其实就是豪放的吉卜赛人表达自己内心喜怒哀乐的
即兴乐舞形式。虽然出于对吉卜赛人的避讳,西班牙人有些不大愿意承认这种舞蹈形式
,但那些黑发吉卜赛女郎身穿花色多褶裙,肩披带流苏的手织披肩,打着响指深情起舞
的模样却早已深入人心。
    二十世纪末,一种叫“BoBo”的生活方式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人群中悄然兴起,作为
“第一波”的“波西米亚”也随之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词。其实现在被联为一体的“Bo
hemian”(波西米亚)和“Bourgeois”(布尔乔亚)在六十年代却是两个不折不扣的对
立面。
    在叛逆自由的六十年代,“波西米亚”一度成了嬉皮们用来向循规蹈矩、追求物质
享受的中产阶级生活挑战的有力武器。波西米亚人的服装打扮、行为方式在当时的“反
文化”群体中广为流行——以纯手工打造来对抗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以破烂和随意来对
抗正统的华贵服装。位于曼哈顿拉丁区的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是一个著名
的嬉皮聚集地。长期以来,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那些寻觅自由和艺术化生活的人
们。在60年代中期,有成批的波西米亚人去了村子的西部,而他们的后代以及嬉皮士们
逐渐拥有了村子的东部。正如我们从历史图片中能看到和想到的那样,那里有摇滚、吉
他、民谣、帐篷和席地而坐的青年们,他们身上穿的是随意披挂和捆绑的“波西米亚”
式服装,心里想的是“爱与和平”。
    也许是去年的战火和硝烟让人们又想起了六十年代“嬉皮”们“爱与和平”的口号
,也许人们厌倦了精致的现代生活,今年的时装舞台上猛烈吹起了波西米亚式的嬉皮风
:层层叠叠的花边,无领袒肩的宽松上衣、大朵的印花、手工的花边和细绳结,皮质的
流苏,纷乱的珠串装饰,还有波浪乱发。无论是经典的、成熟的,抑或是年轻的品牌,
从Givenchy、Louis Vuitton到Marni和Moschino,全都或多或少地染上了波西米亚的气
息。Marni最最彻底,宽腰带和宽包带上别满了各式各样的亮片和亮珠,花花蓬蓬的低胯
棉裙,还有毛着下摆的外套——“破”得一塌糊涂。
    Phoebe Philo取代Stella接任Chloe新任设计师,她的春装早在还未上市的时候就受
到了伦敦时尚媒体的一致好评。Phoebe Philo解释本季的灵感来源是一幅六十年代后期
的老照片——当时的亿万富翁J.paul Getty与太太Talitha Getty在照片中有着相当嬉皮
的装扮。
    可能其他品牌也都有着或多或少相近的复古源头。
    欧洲的市场早在年前就已经是波西米亚的天下了。以西班牙为例,街头巷尾一下子
多出了很多印度风格的特色小店。其实所谓的“印度”风格,倒并不是什么纱丽加长袍
,而完全是《大篷车》里吉卜赛服装的翻版——低胯的纱裙,钉满了亮片的短上衣,还
有形形色色妖艳的配饰。很多店里开始出售波西米亚风格的手工布包,就连波西米亚水
晶在商场里都成了热销货。在马路上也经常可以看见一头金发的姑娘以仔裤搭配着“小
辣椒”的性感上衣,背着麻质的条纹大包绝尘而去。
    就纯粹的服装角度分析,在服装流行舞台已经连续多年向异域“采风”的前提下,
吸收一下已经兼收并蓄了多个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波西米亚风格,确实是一个事半功倍的
做法。波西米亚人行走世界,他们的服装中自然而然地带上很多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俄
罗斯层层叠叠的波浪多褶裙,印度的珠绣和亮片,摩洛哥的皮流苏和串珠……这些皆为
手工打造的因素统一在波西米亚人不羁和流浪的气质中,竟是非常地和谐。所以在波西
米亚人的服装中有着最丰富的色彩和最多变的装饰手段,也难怪会让设计师们沉醉其中
、不能自拔。
    而对于向往着波西米亚人流浪放纵生活的都市人,“波”式装扮也确实可以在八小
时之外轻松一下,圆圆自己的“流浪”梦。
    你一定有过望着办公室窗外蓝天恨恨地说一句:“真想什么都不干了”的时候,一
定也有被那些精致得一丝不苟的打扮弄到心烦意乱的时候,这时候,试试放下盘好的长
发,穿上那条边还毛着的波西米亚花布裙,不假思索地戴上你所有心爱的珠珠串串,迈
着“卡门”般任性的脚步走进阳光里,这一瞬间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但也只是那一瞬间,因为“形似”是“形似”,原先的手工打造已被批量生产代替
;原先的真破烂已成了雕琢之下精致的破烂。要让我们过起真正扯块花布在腰间一裹就
四海流浪的苦日子,可能谁都会思念起咖啡厅和席梦思。很简单,我们要的就是那种感
觉。——穿在身上、想在心里,这就足够了。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只可能是——不再流浪的“波西米亚”。

--
; 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5.15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6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