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s (花雨飘), 信区: Food
标 题: 中国烹饪文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Sep 9 13:22:33 2000), 转信
烹饪是人类在烹调与饮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烹调技术、烹调生产
活动、烹调生产出的各类食品、饮食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衍
生出的众多精神方面的产品。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
族特色和浓郁的东方魅力,主要表现为以味的享受为核心、
以饮食养生为目的的和谐与统一。
烹饪艺术 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在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具有实用目的与审美价值
紧密相联的特点。如陶制炊器的器形从实用需要设计出发,
本意为放置平稳,受热均匀,但却给人以对称、均衡美的
感受。陶器、铜器、铁器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对工艺、性
能方面的改进,还包含着追求形式美的意图。随着物质生
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烹饪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质,
直至发展成为实用与审美并重的各种花色造型菜点及丰盛
华丽的筵席。中国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原料、烹饪技术、
食品实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它与
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即融绘画、
雕塑、装饰、园林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中国烹饪艺术的表
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这里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
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人们常把前者概称为味觉
艺术;将后者称为筵席艺术。
味觉艺术与筵席艺术归结为味的艺术。中国烹饪既讲
究生理味觉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觉(即味外之味)的美,从
而使人们在烹调师调制的饮食之中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
满足。这便是中国烹饪艺术精髓之所在。
味觉艺术 人对于食物的选择早已摆脱了对先天本能
的依赖,主要凭教养获得的后天经验,包括自然的、生理
的、心理的、习俗的诸多因素,其核心则是对味的实用和
审美的选择。烹饪艺术所指的味觉艺术,是指审美对象广
义的味觉。广义的味觉错综复杂。人们感受的馔肴的滋味、
气味,包括单纯的咸、甜、酸、苦、辛和千变万化的复合
味,属化学味觉;馔肴的软硬度、粘性、弹性、凝结性及
粉状、粒状、块状、片状、泡沫状等外观形态及馔肴的含
水量、油性、脂性等触觉特性,属物理味觉;由人的年龄、
健康、情绪、职业,以及进餐环境、色彩、音响、光线和
饮食习俗而形成的对馔肴的感觉,属心理味觉。中国烹饪
的烹与调,正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味感现象,运用调味物质
材料,以烹饪原料和水为载体,表现味的个性,进行味的
组合,并结合人们心理味觉的需要,巧妙地反映味外之味
和乡情乡味,来满足人们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展示实用
与审美相结合的烹饪艺术核心的味觉艺术。烹饪技术是实
现味觉艺术的手段。其主旨乃是“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
入”。
筵席艺术 是中国烹饪艺术的又一表现形式。一份精
心设计编制的筵席菜单,对菜点色、形、香、味、滋的组
合,餐具饮器的配置,烹调技法的运用,菜肴、羹汤、点
心的排列,馔肴总体风味特色的表现,都有周密的安排。
它是时代、地区、饭店(或餐馆)的烹调技术水平和烹饪艺
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审美主体——与筵者的食欲、情绪、
心理,均受筵席菜单设计的烹饪艺术效果所左右。筵席艺
术遵循现实美(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
的美)与艺术美的美学一般原理进行艺术创作,传承至今
的筵席艺术创作活动,主要注意下列两点:①筵席格局以
菜肴为中心,体现艺术形式上的多样统一。筵席菜肴的多
样化,通过炸、熘、爆、炒、烧等多种技法,荤素原料多
种选配,丁、丝、块、条、片等多种形态,黄、红、白、
绿等多种色彩,酥、脆、嫩、软等多种质地,咸、甜、鲜、
香等多种味感表现其艺术性。②菜点组合排列,表现艺术
节奏与旋律感。筵席菜点的这种味的起伏变化,有若音乐
旋律中的节奏强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使审美主体与
筵者越吃越有兴趣,越吃越有味道。
烹饪科学 中国烹饪中的科学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
中心内容,在于符合营养要求,达到养生效果的烹调与饮
食的终极目的。五味调和的美食观 《黄帝内经》说:“天
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
天命。”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
这种和,由调制而得,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
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一。美
食的调和,是对饮食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味是调
和的基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五味的
调和,以合乎时序为美食的一项原则。中国烹饪科学依据
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而制
作肴馔。追求肴馔适口,应以适口者为珍。
养生食治的营养观 《黄帝内经》说:“味归形,形归
气,气归精,精归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
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这个
观念认为人的饮食,目的在于使人体气足、精充、神旺、
健康长寿。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的
养生食治学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
为充”这一膳食结构不仅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而
且避免了许多“文明病”的困扰,为海外营养学家所称道。
还有一个收获则是药膳,可收无病养生、有病食治的效果。
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它与法国烹饪、土耳
其烹饪齐名,并称为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改:.shs 于 Sep 9 13:20:12 修改本文.[FROM: as.hit.edu.cn]
※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infoeng.hust.edu]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a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hs.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