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版 (精华区)
成年人用以阻吓儿童的最见效的常用语,就是“某某要把你吃了,
某某要来吃你了”。被成年人从黑暗中召唤出来执行“吃你”的那个
客体,通常是动物、猛兽或介于人与动物之间的怪物。
虽然以“把你吃了”对付学龄前儿童较为有效,但是恐吓方和被
恐吓方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在前者看来,“被吃掉”就是死掉以
及死得突兀、不正常、悲惨,死得很难看,后者并不知死,之所以怕,
主要是曾经目睹动物的进食方式,再参照自己大致相同的日常进食经
验,从而相信自己会经由对方的嘴进入另一个未知的、黑暗的、受拘
束的空间。皮诺曹被巨鲸吃下之后,尚能与举着油灯的父亲相会于鲸
腹并成功脱逃,至于能在铁扇公主肚子里撒野的孙悟空,更容易令儿
童相信,在那个广阔天地里还是大有作为的。
儿童读物也是成年人向儿童传递“被吃”信号的主要媒介。在格
林兄弟的系统里,大野狼先是“把卧病在床的外婆‘咕噜!’一声整
个吞到肚子里,然后又是‘咕噜!’一声,连咬都没咬,就把小红帽
吞到肚子里去了”。全世界听故事的儿童,也”咕噜“一声,把这种
情境吞到肚子里去,连咬都没咬。裁缝的儿子大拇指,命运也坎坷得
很,先是被一头黑奶牛吞下,接着还被几块肥牛肉裹胁着塞进一节猪
肠做了熏肠,然后又被一只狐狸“含在了嘴里”。至于一直被当成儿
童读物的《西游记》,更是一本完全吃人手册。其实,儿童只知道凡
妖怪就非吃唐僧不可,至于吃唐僧的动机,则不很清楚,更不能理解
何为长生何为不老,最多也就是直观地认为唐僧与其徒弟们相比,较
为白嫩而且少毛。
童话故事多注重于刻画吃方的凶残,同时展现被吃方的机智勇敢,
换言之,吃和反吃的丛林法则,就是贯穿这一类故事之始终的基本路
线。《聪明乌龟》是我在女儿两岁左右时买给她的第一本连环画,在
这个故事里,一头饥饿的狐狸用了多种方式要吃掉一只先前阻止它吃
掉一只青蛙的乌龟,乌龟所有的聪明才智,集中表现在想尽一切办法,
并且不惜采取欺骗的手段,先是保障了自己不被对方吃掉,进而诱敌
深入,让对手葬身于林间的池塘。
不过,就趋势而言,现在的童话还是文明多了,动物与人的关系,
在温良恭俭让的基础之上获得了空前的调和。靠吃物理能量维生的机
器人,并没有表现出要去吃掉另一些同样依赖此等能量的机器人的强
烈冲动。英国的“天线宝宝”(teletubbies ,港译
《天线得得B》,每天只吃两种东西:固体的,是黑乎乎且掷地有声
的Tubbie Toast,液体部分,是雪糕不像雪糕,奶糊不
像奶糊的Tubbie—Cusˉtard,从来不换,乐此不疲。
生活在减肥时代的小丸子相对算是馋的,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她的主
要问题似乎是如何克服偏食的毛病,例如苦练吃纳豆。在我国,鞠萍
姐姐除了在央视的春节特备节目上表演过以一整瓶酱油煮了一大锅红
烧肉,也甚少在自己的节目中谈论到吃的话题。
--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