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fly), 信区: Health
标 题: 心理生理医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Sep 13 10:14:23 2002) , 转信
发信人: fangqin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信区: medicine
标 题: 心理生理医学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2年09月13日00:26:2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心理生理医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和人类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
为心身医学。其主要研究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即过度的焦虑、恐惧、怨恨及其他心理或
精神紧张与各种疾病的关系;心身医学理论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应用,又称咨询-联络精神
病学,它对各科患者和垂危者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服务;研究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社会
学和心理学问题等。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情绪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指出“暴怒
伤阴,暴喜伤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等。在西方,古希腊医生希波克
拉底论述了情绪及性格类型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柏拉图明确指出,心或身的任何缺陷
都会给对方造成最大不协调和不相称的机会。
到18、19世纪,随着病理学研究的发展,心理因素对躯体生理功能的影响重新受到
重视,当时一些著作中关于忧虑、精神紧张会妨碍疾病好转和促使许多疾病发生的观点
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对社会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尚未进行深入的分析。
20世纪初,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坎农观察了特殊情绪状态下所伴随的
生理变化,并称之为情绪行为。他还把人体在危急处境中所产生的适应性改变比作动物
的逃避一斗争反应。美国心身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丹巴在其1935年出版的《情绪和躯体变
化》一书中,提出了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理论。
在欧洲,有关心身的观念则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巨大影响。弗洛伊德的有
关性心理发展、无意识动机和内部冲突的学说,推动了心身医学的发展,这种观点被介
绍到美国后,即成为心理生理医学的主要理论支柱。
亚历山大就是按照心理动力学的原理解释和研究心身疾病的。他认为,被压抑的无
意识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原因。他提出的7种典型的心身疾病是:原发性高
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消化性溃疡、神经性皮炎和类风
湿性关节炎。后来,由于心理动力学缺乏客观科学依据,虽仍有一定影响,但已不那么
盛行了。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在这一学说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的理论,被广泛应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身疾病的发生。美
国学者沃尔夫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创立了一套精确的实验方法,可以客观地记录因心理刺
激而引起的内脏器官功能改变的情况。这样就把心身医学的研究建立在更为客观的科学
基础上,从而确立了心理生理学的研究方向,并把心身疾病改名为心理生理疾患。
沃尔夫的继承者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方面。如霍姆斯和拉雷对各
种类型疾病发病前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通过前瞻性和回溯性研究,收集了
大量不同人种的资料,发现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病前所经历的生恬事件的数量有关
。也有人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对心身疾病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生活环境变化的
性质和人们的主观态度与发病相关。
美国脑生理学家马戈安在对大脑皮层、边缘系统、间脑、视丘下部、网状结构和脊
髓的解剖生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心身关系的理论进一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到20世纪70年代,心身疾病已经不仅局限于上述7种病,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相关的思
想以及整体观念等都被认为是处理所有疾病的基础。
心理生理医学主要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分类、治疗、预防等。
人在焦虑、愤怒、饥馈等情绪状态下,可伴随特殊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坎农于1932
年首先分析了不同情绪状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他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
并区分了有利或不利于胃肠道分泌和收缩的各种情绪。他的研究还证明,情绪不仅对胃
肠道功能有影响,而且对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功能也都存
在着类似的关系。
美国神经内分泌学家马伦应用精确的研究方法,在60年代证明了情绪与内分泌激素
水平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心理因素可以改变体内激素的平衡,影响整个代谢过程。70年
代以来,中枢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证实内啡肽与镇痛有关,引起了
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对心身医学的支持者也因此大为增加。
紧张状态概念在心身疾病的病因中具有关键的意义。人在紧张状态下,可产生焦虑
、恐惧的情绪,同时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在长期的紧张状态下,还可引起新陈代谢率
以及血糖、血脂含量的增高等。有时,焦虑等情绪的发泄,会因心理的防御作用受到阻
抑,强烈情绪的被压抑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反复或持续地引起功能性变化最后
导致不可逆转的结构组织性变化。
丹巴在人的性格与心身疾病问题上,提出了关于疾病的特殊性格的理论,认为至少
有8种疾病与性格有联系,包括骨折,冠状动脉梗塞、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风湿性心
脏病、心律不齐、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等。有人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不
仅会使其心理固定在一个特殊的“情绪—防御期”,而且也会使生理的发展停留在某一
特殊阶段中,从而导致具有这类性格特点的人以后容易发生某种特殊疾病。
许多学者曾关注心身疾病的特殊性问题,并力图通过研究揭示心理应激的性质与受
累器官之间的联系,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的资料至今未能使人获得一致的看法。有人曾
对伞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胃蛋白酶元分泌偏高以及O型血型等素质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是
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的条件。因此,特异性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即遗传带来的易感素质
;幼年经历导致的易感倾向(包括生理和心理);后天生活环境影响引起的性格改变,使
某些器官容易受累;外伤或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器官功能弱化;情绪紧张或激动时,某个
器官常常首先出现反应;等等。
随着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进展,外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霍姆斯和拉
雷于1967年设计了一种生活事件量表,把患者在病前半年内的各种生活变化的事件,技
刺激的强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生活变化单位”总分超过一定标准,容易发生躯
体或精神疾病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没有把研究对象的主观态度考虑在内,但它对于提
醒医生在诊治患者时要重视其发病前的环境因素是有帮助的。格雷内等人重点研究了分
离和抑郁与各种疾病的关系,发现病情恶化与患者心理上的损失感有密切联系,特别是
亲人丧亡和人际关系破裂等。
心理生理医学所涉及的心身疾病的范围很广,主要可分为植物性神经系统障碍、代
谢过程和内分泌障碍、过敏性疾患三大类。
心理治疗有助于减除心身疾病;而社会心理方面的改善措施则有利于预防心身疾病
的发生。有关心身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整个医学都有帮助,因为心理社会因素可以激化
机体的不稳定状态或使疾病状态持续,影响病程的逆转。
在一般情况下,心身疾病的治疗通常是由非精神科医生实施的。医学心理学家或精
神科医生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会诊和培训,对特殊病例施行心理治疗。在治疗心身疾病时
,要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确定治疗目标;准确把握患者
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矛盾,还要指导和帮助家庭有关人员;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述,尽
量让患者将挫折、委屈等感受自在而充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疏泄”的目的;要主动
把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给患者,使其减少不必要的焦虑而主动配合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除针对局部器官功能障碍采用特殊药物外,尚需针对患者的情绪
状态和睡眠障碍采用镇静剂和安眠药。此外,还应使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并辅以工疗、
体疗、水疗等,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对病因的分析,在制定预防措施时,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遗传与素
质;社会与文化背景;个体的生活史,即过去经验(特别是人际关系)及其积累的作用;
使疾病发生和持续的直接环境影响,等等。
由于产生心身疾病的原因来自个人躯体和社会心理两大方面,预防措施也必须做整
体性的安排。一切预防医学和卫生措施都有助于心身疾病的预防,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
宣传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依靠教育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及其他有关
人员共同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