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child), 信区: Health
标  题: 从中医的角度谈减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an 12 12:39:16 2007), 转信


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解释是人体营养过剩,身体会把多余的脂肪贮存在皮下,于是就造成了肥胖,即肥胖增加的物质是脂肪,是一种被储存的能量。因此,今天几乎所有减肥理论和方法都在努力防止脂肪的增加。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其实,肥胖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身体的血气能量不够,未能将身体内部的废气排出体外,这些排不出去的“垃圾”堆积在身体内部组织的间隙,形成肥胖。 

原来运动、节食、热量控制的手段,多数是消耗能量的方法。而根据新的中医减肥理论,垃圾排不出去主要是能量不够,上述方法会使能量更低。 

经络是人体血管系统外的另外一个体液流场,负责将营养运送到细胞周围供细胞吸收,同时也将细胞活动产生的垃圾带走。因此,经络不通是垃圾堆积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的减肥方法中,运动具有强化心脏、疏通经络的功效,因此仍然能达到减肥效果。运动还有另外两个好处,一是会大量消耗人体能量,造成身体的疲倦感,使人晚上睡眠品质得到改变,也会增加睡眠时间;二是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后,也会增加食物摄取量。因此,运动真正提升人体能量的途径是其后续的饮食、休息和睡眠增加以及经络畅通,身体机能正常,产生了更多的血气能量。 

根据新的中医减肥理论,大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减肥不是减重量,而是减体积。 

在养生过程中,人体内的血液总量会逐渐增加,骨髓和内脏中的含血量也会相对增加。这部分重量改变并不会使人更胖,但会使体重增加(在目前以体重衡量减肥成效的人看来,很容易误以为又发胖了)有了这部分增加的血液(也就是血气能量),人体才有能力去排除积存在体表的垃圾。这些垃圾的排除,会使体积减小,才能够真正达到减肥的目的。 

体重的变化必须考虑血气上升时增加的血液重量,再减去被排出的垃圾重量。血液的比重大于1,而垃圾的比重只有血液的70%,比较轻。如果增加的血液重量大于排出去的垃圾重量,就会出现人瘦了,体重反而增加的结果。因此,减肥不能用体重来衡量成效,必需真正测量体积。 

2发胖是减肥必要的中间过程。 

人体垃圾主要是从身体各个部位,透过经络和血管网络系统输送,再由相应的脏器处理后排出体外。身体内部的垃圾,除了消化系统中的食物残渣会从肠道以大便形式排泄之外,其他非消化道中的垃圾是以液态形式从小便或汗液中排出体外。 

成年人减肥,因脂肪堆积太久,逐渐形成颗粒或结成板块,使得这些垃圾无法顺利透过人体运送垃圾的通道排出体外,身体心须先将这些固态垃圾充水,使之稀释成较小的粒子,再随着体液的输送从小便或汗液排出体外。在垃圾充水的过程中,会使人先行发胖,体重快速增加,等到垃圾排出去了会再瘦下来。许多人一休息就会发胖,就是休息时血气增加了。立即进入充水过程。在充水过程时,会喝大量的水,小便并不见得增多,体重却在一两天内迅速增加1至3公斤。 

通常皮肤黑,不常运动。身体却很结实的人,脂肪堆积的情形也很严重。由于是肺虚体质,大多数垃圾的含水量偏低。因此,身体调养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大量充水现象。由于每次排出体外的垃圾有限,多数人都必须反复经历相同的过程,不断重复胖胖瘦瘦的变化,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原来胖得很结实的部位,开始渐渐变得松软,最后再逐渐瘦下去。 

3速成的减肥多数是将垃圾脱水。 

许多减肥广告中都说可以在很短时间就达到了减肥的目的,那些方法多数是利用脱水的方法,让垃圾中的水分快速流失。 

实际上,根据中医的理论,让人体快速失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造成人本出现肺虚的症状,会使人体减少各个组织的供水;另一方面是造成肝热的症状,会使人体出现“什逼肾水”的现象。 

由于垃圾仍在体内,当体力恢复后,肯定还得将它清出体外。于是,只要身体转好就立刻开始充水,人体就快速发胖。因此,多数的减肥方法停止了减肥措施后,很快就会伴回来。中果所用的减肥方法对人体造成伤害,组织中会堆更多的垃圾,胖回来之后就会比减肥之前更胖。 

传统中医疏通经络的各种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以及疏通经络的运动等,可以使身体经常维持在最佳运行的状态,组织间的垃圾更容易去除,身体的各项机能也会更好,对身体整体的发展当然都是有益的,也就能真正达到减肥的目的。


--

人没有牺牲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这就是炼金术中的‘等价交换’原则。那时的我们坚信那就是世界的真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