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ausicaa (风中的娜乌西卡), 信区: Health
标 题: 科学与禽流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2月16日15:04:3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首发于南方周末 2004-02-05
一个多月以来,一股禽流感“风暴”先后袭击了从印度尼西亚、韩国到中国的
亚洲数个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机构正在处于深深的忧虑之中:这场席卷亚洲的禽
流感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果禽流感病毒获得了能在人与
人之间传播的能力,那么人类就要准备投入一场对手是新型人类流感病毒的艰苦战
役。
禽流感风暴
六岁的甘猜不是禽流感的第一个牺牲者,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上个月初,他
和他的母亲食用了村里病死的鸡。1月27日,甘猜在泰国北部的一家医院里因为禽
流感而病死。泰国和它的邻国越南正处于一场禽流感风暴的中心。两个国家在实验
室中的到验证的禽流感死亡病例已经达到了10人,如果考虑到此前的疑似病例,人
数可能是现在的几倍。
这场风暴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可能始于去年12月。12月5日,韩国忠清北道的
一个养鸡场的两万多只鸡病死。10天之后,韩国的科学家认定造成这个养鸡场的鸡
集体死亡的病原体是H5N1型禽流感病毒。
韩国政府随即填埋了疫情发生地的数万之家禽。然而事情并没有了结的迹象。
一个月以后,禽流感重新出现在了韩国的其它地方。与此同时,亚洲的其它一些国
家和地区也相继暴发了禽流感。1月12日,日本政府证实在山口县的一个养鸡场发
生了禽流感疫情。而在疫情最严重的泰国和越南,至少有1/3的行政区成为了禽流
感疫区。
从巴基斯坦到印度尼西亚,已经有将近一打国家和地区遭到了禽流感袭击。人
们杀掉了数以百万计的家禽,还为更多的家禽注射了疫苗。然而这场席卷亚洲的禽
流感风暴目前似乎还没有减弱的迹象。“亚洲禽流感疫情的形势令人担忧,”荷兰
伊拉兹马斯大学的病毒学家奥斯特豪斯(Albert Osterhaus)告诉《南方周末》。几
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这次在亚洲出现的禽流感疫情规模是空前的。
2月12日的亚洲禽流感局势。据法新社图片改编
亚洲的这些国家正在面临双重的打击:金钱和生命。像泰国这样的国家每年出
口禽类制品达数亿美元。禽流感暴发之后,其他国家立即停止了从泰国进口禽类制
品。即使禽类制品出口对一些国家而言不是一项产业,宰杀成千上万只家禽造成的
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在泰国和越南这些国家不断传来人类被禽流感病
毒感染甚至死亡的消息,加重了人们对禽流感的恐惧。与金钱相比,人类的生命显
然更加宝贵。更重要的是,科学家担心这场禽流感风暴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新的
人类流感的大流行。
危险的转移
由于人类和禽类是不同的物种,禽流感病毒通常很难让人患病。然而1997年在
香港出现的一次禽流感事件引起了科学家的警觉。这年8月,一名3岁的儿童因流感
而死亡,后来发现感染这名儿童的病毒是H5N1型禽流感病毒。这是一个警告信号:
在1997年以前,人类从未有确实的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在接下
来的半年时间中,一共有6名香港人(包括最早的那名儿童)死于禽流感。为了避
免疫情扩大,政府宰杀了全香港上百万只活鸡。
2003年2月,H5N1型禽流感病毒又一次光临了香港。这一次它造成了两人感染
,其中一人死亡。然而,SARS的出现让人们几乎完全忽视了这次危险的事件。差不
多在同一时间,荷兰也暴发了大规模的H7N7型禽流感,数千万只家禽被宰杀。有一
名兽医感染禽流感死去,负责处理患病家禽的80多名工人也被感染了,所幸症状仅
限于结膜炎。此外,致病性较低的H9N2型禽流感还分别在1999年和2003年末在香港
感染了3名儿童。
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范围的人类流感大流行可能都与禽流感有关。近年来
禽流感更加频繁的出现让科学家相信,一场新的流感大流行可能因此而即将到来。
“如果禽流感的暴发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那么[禽流感]传染给人的几率
应该会增加——尽管禽类把病毒传染给人的几率非常低。因此,被传染的人继续增
加,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其中一些突变可能获得在人类之间有效传播的
能力,从而导致流感大流行。”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的田代真人告诉《南方周末
》。“要获得这种(传染)能力,禽流感的基因和人类流感的基因可能需要重组。
”把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混合起来的任务,可能是由猪这种既能感染禽流感
,又能感染人类流感病毒的家畜完成的。因此除了禽流感,猪流感的暴发也是相当
危险的。无论是禽流感直接传给人类,或者通过猪传给人类,这些崭新的流感病毒
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说都太陌生了,其结果就是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在上一次流感大流行中,病毒的基因是由人类流感病毒和一种新的禽流感病
毒重组而成的,而后者来自一种低毒性的禽流感病毒。因此,只是在这种病毒在人
类社会大流行之后,我们才认识到这种新的人类流感病毒。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很
难找出病毒从禽类传给人类的最初一步。”田代说。
但是今天这一次危险的转移却更容易被科学家察觉到。“相比之下,当前的
H5N1病毒是一种导致鸡和人类死亡的高致病性病毒。我们能够在它适应人体之前,
发现病毒在鸡和人类体内的存在和传播。因此,我们现在有可能控制和防止这种病
毒——现在仍然具有禽流感的特征——适应人体环境。”
卫生工作人员处理被扑杀的鸡
“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从1918年“西班牙流感”之后的将近100年中,医学获得了巨大的进步。1940
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了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全球流感监测网络
。近年来,规划来年的流感疫苗已经成为了WHO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年的2月和9月
,WHO的专家都会根据当前流感的形势预测出下一个流感高发季节所流行的病毒类
型。在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内制造出数以千万计的流感疫苗。
但是用这种常规的手段来对付一场新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了。“如果一场正在迫近的流感大流行将在这周、这个月——甚至是这一年——袭
击人类,那么世界将会陷入巨大的麻烦。现在是人们从谈论应对流感大流行的疫苗
,转变为采取行动的时候了。”美国圣犹大(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的病毒学家
韦伯斯特(Robert Webster)在去年11月28日的《科学》杂志上敦促人们对流感采
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
如果一场新的世界范围的流感出现,那么人们可能仍然需要用6个月时间才能
制作并大量生产有效的疫苗。用鸡胚制造疫苗是一项历史悠久而可靠的技术,但是
有些类型的流感病毒太猛烈了,有可能完全杀死用来培养它们的鸡胚,这样就无法
生产疫苗。即便这种情况不会出现,收集成千上万作为原料的鸡蛋,也是一个大问
题。
一些新的技术为快速研发和生产疫苗提供了可能。其中最有希望的一种叫做“
反向遗传学”技术。去年4月,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已经用这种技术制成
了流感疫苗。
但是应用“反向遗传学”技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一技术是被专利保护的,
因此它不太可能像其他疫苗生产技术那样被广泛采用。另外,由于这项技术是通过
修改病毒的基因而达到既能使人体产生免疫,又不会致病的目的。也有人担心,恐
怖分子会在相反的方向上利用这项技术。
“尽管反向遗传学为快速制备流感疫苗和了解发病机理提供了巨大的优势,这
一优势的反面在于它会为发展生物恐怖主义的病原体提供潜在的可能。”韦伯斯特
在《科学》杂志的同一篇文章上解释说,“[但是]与人类的目的相比,大自然在亚
洲展开的H5N1和在欧洲展开的H7N7流感‘实验’可能才是最大的生物恐怖主义威胁
。夸夸其谈的时间真的已经结束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但是迄今为止用“反向遗传学”技术研制的疫苗尚未进行人体试验和得到许可
证。一种H5N1型病毒的疫苗原形可能在本周或者下周就能出现。但是如果考虑到进
行必要的临床实验和获得许可证的过程,要进行大量的生产仍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
科学家认为,在有效的疫苗出现之前,抗病毒药物——比如Tamiflu——可以
预防感染或者减低死亡率。然而抗病毒药物的问题和疫苗一样不令人乐观。没有足
够应对一场世界范围流感大流行的抗病毒药物储备。例如,WHO的流感项目管理人
斯托尔(Klaus Stoehr)上周提到,整个越南只有10万片Tamiflu的储备——与这
个国家所面临的疫情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考虑到制药商的生产能力,可能需要
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储备足够的抗病毒药物——当然,还要考虑到各国政府是否愿
意花一大笔钱储备这些可能不会100%派上用场的药物。
亚洲各国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带头吃鸡,泰国总理他信是其中之一
在疫苗和药物都没有得到充分准备之前,需要采取另外一些措施防止更大的灾
难的出现。“我认为至少采取三种措施是可能的,”田代评论说,“一个是宰杀所
有患病和疑似感染的禽类,防止其成为向人类传播的可能传染源。第二是通过严格
的保护措施防止人类——特别是像屠夫和兽医以及他们的家人这样面临感染危险的
人——受到来自禽类的可能感染。第三,如果从禽类到人的传染发生了,应该用高
灵敏度的监测手段发现所有的人类病例,并加以严格的控制,防止发生进一步的人
类之间的传染。这些措施对于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形势是可能的,但是如果这些
措施没有迅速实施,我们可能就离下一个流感大流行更近了一步。”
“从总体而言,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处在一个严峻的形势下:人类流感大流行
出现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而H5N1型禽流感的爆发——现在正在迅速的传播——并没
有得到迅速和全面的控制。如果导致高死亡率的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获得了有
效的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再加上人类当前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包括疫苗研发和
供应、抗病毒药物的储备、医护设施等等并不充分。你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特别
是在发展中国家。”田代警告说。
--
明亮的眼睛、闪烁的灯光
地球旋转
载着你
载着必定相会的我们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4.1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7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