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ellocat (鼠标终结者), 信区: Health
标 题: 美国专家发现人类肥胖基因根源 不良习惯是祸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19日08:49:0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1月18日 16:27 北京晚报
吃得太好、吃得太饱的人越来越多,“发福”就像一场“流行病”横扫全球,肥胖已
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突出问题之一。据调查,全世界肥胖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西方世界
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体重超常。现在美国共有8000万人患有程度不同的肥胖症,每年用于治
疗肥胖症的费用高达990亿美元,此外,美国每年还生产出价值330亿美元的减肥药品、器
材。
肥胖有基因根源
美国马利亚德遗传学公司近期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与人类肥胖具有直接关系的基因
———“人类肥胖1号”,这种新发现的基因结构很容易受到分子药物的影响,并产生变化
,因此可以开发片剂类药品而非通过注射来改变这种基因,达到控制肥胖的目的。
其实,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就一直在寻找肥胖致病基因方面进行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
效,不过都是在实验鼠或其他动物身上。科学家发现一种由脂肪细胞制造出来的激素能将
脂肪分解掉,在实验中,体内缺乏这种激素的转基因鼠变得非常贪吃,而且吃后变得异常
肥硕,但给这些老鼠体内注入这种激素后,它们的体重就减轻了三分之一。科学家把这种
激素称为“瘦素”。但瘦素也只在实验鼠上如此,因为科学家发现绝大多数肥胖患者体内
瘦素的含量都是正常的,瘦素对治疗肥胖并无作用。
尽管如此,这一发现还是震惊了整个科学界,医学界也掀起了寻找类似物质的热潮,
这种热潮至今仍未消退。美国和欧洲的研究小组目前已经发现了6种以上在控制食欲方面具
有神奇效果的化合物。
与此前的所有发现不同,马利亚德遗传学公司的发现是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与人类肥胖
有直接关系的基因,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中均发现,“人类肥
胖1号”基因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造福肥胖患者还是个未
知数,但无疑表明人类在征服肥胖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不良习惯是祸首
肥胖基因虽然在发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发胖并不是因为基因本身,它只是
让我们在特定条件下有发胖的倾向,但这些条件现在已经无处不在。最近哈佛大学公共健
康学院威利特博士的一句话:“运动的缺乏和食品的丰富使人类过着与围栏里的牲畜一样
的生活。”或许,这才是人类肥胖的罪魁祸首。
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进行长达几天甚至数星期的马拉松式的狩猎活
动,要跑到数英里外采集野果、谷物等,在这一过程中,有时需要爬树,有时还需要把树
砍倒。而现代人就不同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忙这忙那,惟独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运
动。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祖先吃的野生动物肉的脂肪含量只有我
们现在所吃肉类的3%至4%,如今上等牛肉的脂肪含量高达30%,甚至更高。在人工种植小麦
或者玉米这些作物之前,人类食用各种各样的野生谷物,这些野生谷物含有延缓消化的纤
维。
成年人可以自由掌握食量。如果想多吃、想增重,可以很方便地做到。但在尽情吃喝
的时候,也在无意识中以多种方式将这种习惯传给了后代。孩子们并不是有意要继承父母
的坏习惯,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小时候的饮食习惯决定着他一生的饮食取向。
合理饮食加强锻炼
或许将来会有更有效的药物,这些药或许对肥胖患者是个福音。但对更多的人来说,
必须寻找另外的途径。我们既然无法改变与生俱来的基因组成,那么只有改变对我们不利
的环境。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才能最终解决肥胖问题,至少从目前来看,情况如此。
但饮食标准应是为了吃得舒服,而不是为了迅速减肥而设。首先应该明白,所有碳水
化合物也不是相同的。面包或蛋糕这类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很快被消化系统吸收,引
起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迅速升高。然后,胰腺就必须大量分泌胰岛素来分解这些多余的糖
类。于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又迅速降低,导致大脑出现错误判断,发出饥饿信号从而
让我们再次开始进食。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那些含有大量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就
不会引起这种剧烈的反应。因此,我们最好的选择避免吃糖分过高的食品,多吃蔬菜和水
果、鱼类和各种纯谷物制成的面食并辅以锻炼。(任海军)
--
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无数生命接受着这无情的安排,匆匆来过,又匆匆离去,也许
经不起情感的牵绊,有过依恋,有过无奈,可是该走的注定要离开,错过了便是永远!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3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