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onnamer (无名), 信区: Health
标 题: 常见急救技术--包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ug 12 00:52:40 2005), 转信
包扎
(一) 包扎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包扎的目的在于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固定敷料夹板
,挟托受伤的肢体,减轻伤员痛苦,防止刺伤血管、神经等严重并发症,加压包扎还有压
迫止血的作用。包扎要求动作轻快、准、牢,包扎前要弄清包扎的目的,以便选择适当的
包扎方法,并先对伤口作初步的处理。包扎的松紧要适度,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会移
动脱落,包扎材料打结或其他方法固定的位置要避开伤口和坐卧受压的位置。为骨折制动
的包扎应露出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肢体血液循环的情况。
(二)包扎的材料
1. 三角巾:用一块边长l米的正方形棉布,沿其对角线剪开即为两条三角巾。将三
角巾的顶角折向底边的中央,再)F艮据包扎的实际需要折叠成一定宽度的条带。若将三角
巾的顶角偏折到底边中央偏左或偏右侧,则成为燕尾巾,其夹角的大小可视实际包扎需要
而定。
2. 绷带:我国标准绷带长6米,宽度分3、 4、 5、 6、 8、10厘米6种规格,供包
扎实际需要选用。绷带的一头卷起为单头带,从两头卷起则为双头带。其长度可视包扎部
位的需要而定。现场救护没有上述常规包扎材料时,可用身边的衣服、手绢、毛巾等就便
材料进行包扎。
(三)包扎的方法
1. 头部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的底边向内折叠约两指宽,干放在前额眉上,顶角
向后拉盖头顶,将两底边沿两耳上方往后干拉至枕部下方,左右交又压住顶角绕至前额打
结固定(见图18)。
2. 头、耳部风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打一个结,置于前额中央,头部套入风
帽内,向下拉紧两底角,再将底边向外反扎2--3指宽的边,左右交又包绕兜住下颌,绕至
枕后打结固定(见图
19 ) 。
3. 三角巾眼部包扎法: 包扎单眼时,将三角巾折叠成四指宽的带状,斜置于伤侧
眼部,从伤侧耳下绕至枕后,经健侧耳上拉至前额与另一端交叉反折绕头一周,于健侧耳
上端才丁结固定(见图20)。 包扎双眼时,将带状三角巾的中央置于枕部,两底角分别经
耳下拉向眼部,在鼻梁处左右交又各包一只眼,成“8”字形经两耳上方在枕部交又后绕
至下领处打结固定(见 图21) 。
4、三角巾胸部包扎法:将三角巾的顶角置于伤侧肩上,两底边在胸前横拉至背部打
结固定,后再与顶角才丁结固定(见图22)。
5、三角巾下腹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腹部,两底角在腰后打结固
定,顶角内两腿间拉至腰后与底角打结固定(见图23)。
6、燕尾巾肩部包扎法:单肩包扎时,将三角巾折成约80度夹角的燕尾巾,夹角朝上
,向后的一角压住向前的角,放于伤侧肩部,燕尾底边绕上臂在腋前方打结固定,将燕尾
两角分别经胸、背部拉到对侧腋下打结固定(见图24)。 包扎双肩时,则将三角巾折叠成
两尾角等大的双燕尾巾,夹角朝上,对准颈后正中,左右双燕尾由前向后分别包绕肩部到
腋下,在腋后结固定(见图25)。
7、三角巾手、足部包扎法:包扎膝、肘部时,将三角巾扎叠成比伤
口稍宽的带状,斜放伤邯,两端压住上下两边绕肢体一周,在肢体内侧或内侧打结固定(
见图26)·。 包扎手、足时,将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腕(踝)部,手掌(足底)向下放在三角巾
中央,将顶角反折盖住手(足)背,两底角交又压住顶角绕肢体一圈,反折顶角后打结固定
(见图27)。
8、三角巾臀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朝下放在伤侧腰部,一底角包绕大腿)根部与顶
角寸丁结,另一底角提起围腰与底边打结固定(见图28)。
9、绷带手腕、胸、腹部环形包扎法:包扎手腕、胸、腹部等粗细大致相等的部位时
,可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每一环均将上一环的绷带完全复盖,为防止绷带滑脱,可将
第一圈绷带斜置,环绕第二或第三圈时将斜出圈外的绷带角反扎到圈内角重叠环绕固定(
见图29) 。
10、绷带四肢螺旋包扎法:包扎四肢时,将绷带作一定间隔的向上
或向下螺旋状环绕肢体,每旋绕一圈将上一圈绷带覆盖1/3或2/3。此法常用于固定四肢
夹板和敷料(见图30)。
11、绷带螺旋反折包扎法: 包扎粗细差别较大的前臂、小腿时,为防止绷带滑脱,
多用包扎较牢固的螺旋反折法,此法与螺旋包扎法子法基本相同,只是每圈必须反扎绷带
一次,反扎时用左手拇指按住反扎处,右手将绷带反折向下拉紧绕缠肢体,但绷带反扎处
要注意避开伤口和骨突起处(见图31)
http://www.tmxk.com/forum/attach/2003/12/03/66270-6-embed.jpg
--
其实,我只是一个手持镰刀的稻草人
你就是我守护的麦子
等到大风吹折了我的腰
希望你已经成熟
我毕竟不能守护你到永远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死神
※ 修改:·nonnamer 于 Aug 12 00:56:10 修改本文·[FROM: 172.16.3.76]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3.7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