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nbinger (寒冰儿), 信区: TV
标  题: 跟往事干杯--“电视同志”20年回忆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Nov 17 12:14:30 2003), 站内信件


身份认证程序: 
  1、生于60-70年代

  2、是中国第一批进入单位或家庭的电视机的享用者

    3、有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集体收视经验

  4、某一时期满足于电视台每天一集的电视剧播出速度,另一时期习惯于30多个频道同
时播映一部港剧的重复频率,之后平均每天从楼下VCD租赁店那里抱回一叠剧集。

  5、熟知以下密码: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将成为呈堂证供。

  阿SIR,我很久没出来混了。

  ……

  如果以上问题,你的答案无一例外是YES,恭喜你,亲爱的"电视同志",你已经找到了
组织。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回忆那些跨过海峡伴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电视剧,回忆我们的
青春。

  第一场 大西洋来的人

  当国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科幻剧时,麦克.哈里斯来了,他来自大西洋底,是个水陆两栖
人,他做了种种好事,更重要的是遏止了种种坏事。今天的观众大多已经忘记了麦克都干
了什么,但无论如何也忘不了"麦克镜"。麦克镜可以写入未来的中国服饰史,因为将来很
难再出现墨镜上贴商标的奇观。要硬说麦克镜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那就是改变了以往国
人认定戴墨镜者大都是特务的观念。这部电视剧还使另一项健身运动风靡了全国,那就是
飞碟。

  随之而来的是二十六集的《加里森敢死队》。这部拍摄于七十年代的美国电视剧,八
十年代在大陆首次播映,观众好评如潮,几岁的顽童讲起其中情节来,也是如数家珍。每
次播映,都万人空巷,乃至于今天回味起来,仍然随着五位主人公的精彩表演或紧张,或
会心微笑。但在那个看惯了高大英雄的时代,很多人对这支小偷、强盗、杀人犯组成的敢
死队不能认同。由于政治舆论压力,《加里森敢死队》播放到第13集便中途停播,

  任何一个美国文化学者都对亨特在中国的知名度大惑不解,他们不明白一部普通到了
极点的情节剧,一个平凡得不起眼的角色为何在中国轰动一时。细想想,这位美国神探也
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出生入死的那些场景与后来的大片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恰
恰在那时我们的电视荧屏上没有这种类型的系列剧,没有亨特这样的人物,亨特总在破案
,到今天他破的那些案子观众几乎全都忘了,只记住了这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记住了与他
搭档的那位漂亮的女神探麦考尔。

  这就是好莱坞进入中国之前美国给我们的最直接印象。感谢这些从大西洋来的人们,
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第二场 东洋血疑

  1984年,以家庭伦理和血缘关系为题材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命运》、《排
球女将》等日本电视剧进入中国,小鹿纯子、大岛幸子等都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影视人物
,观众为他们的痛苦而忧伤,为他们的幸福而喜悦。

  《排球女将》迎合了当时最流行的运动潮流,以小鹿纯子为代表的一批排球女将以"晴
空霹雳"、"流星赶月"等带有魔幻色彩的打球技巧使排球这项体育运动风行一时。她们的精
湛球技与充满人性的友情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排球女将》的风行也和当年中国女
排的"五连冠"之路遥相呼应。

  想知道摔跤为何变成了柔道,就应该看看《姿三四郎》的故事。80年代初在中国播出
的这部电视剧今天看来是一部平平之作,但当时收视率却着实不俗。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
最善于微言大义的民族,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告诉你许多人生的哲理。这对于许多普通
的中国百姓来说不可思议,摔跤就摔跤呗,从中悟什么道呢?倒是它的主题歌因为用在了姜
昆的相声里,人们还有印象,它咿咿呀呀、抑扬顿挫、充满哀怨的日本风格实在不是咱们
中国人听得惯的。

  而"RH阴性AB型"这种医学上少见的血型被广大中国观众所熟知,完全是因为善良的幸
子的悲惨遭遇。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这对金童玉女演绎了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电视剧《
血疑》正是二人合演的一部经典合作剧目。幸子的病情牵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而宇津
井健塑造的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父亲形象也备受观众喜爱。大岛茂成了"好父亲"的代名
词,宇津井健当年来中国访问为此还受到了胡耀邦总书记的接见。山口百惠是七八十年代
文化潮流中的一面旗帜。今天习惯了偶像满天下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万千迷恋在一身的情
形。一个清纯如水的少女得了白血病已然不幸,更何况她还有一个悲惨的身世。让观众长
吁一口气的是好在她还有个爱她的父亲,有一个忠贞不渝的白马王子。《血疑》集中了情
节剧所有可能的煽情因素,在80年代赚取了中国人最多的眼泪,直到90年代《渴望》出现
时人们才把眼泪撒在自己人的身上。从《血疑》开始,中国的电视台学会了在电视剧前加
播广告,当时许多名人忿然撰文,对电视台的这种趁"情"打劫的行为予以谴责。今天看来
这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

  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一度成为日本电视剧给我们的最深刻印象。《命运》延续了《血
疑》的人物命运模式,赚取了观众的大把眼泪。"医院掉包"也因此成为电视剧最常见的桥
段,中国电视剧至今乐此不疲。

  《阿信》带给我们一个日本商界的传奇人物的一生。今天,尽管八佰伴已经倒闭,但
这部电视剧却不会被人遗忘。片中田中裕子与乙羽信子分别塑造的中、老年阿信的形象颇
为成功,她们把日本女性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刚强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三场 拉美"裹脚布"

  1984年,北京电视台译制了巴西电视剧《女奴》,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如一阵旋风刮
过,这部电视剧立即走红全国,人人关心起伊佐拉的命运。中国观众除了足球,对巴西这
个国家所知甚少,是伊佐拉让他们深入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人民。伊佐拉旋风后,国
内各电视台纷纷引进南美电视剧,《卞卡》、《诽谤》、《坎坷》等等均有很好的收视率
。这些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度惊人,一般都在60集以上,能坚持看下来的大多
是那些家庭妇女。所以在相声里,拉美电视剧有了一个最恰当的外号--裹脚布,用以形容
它们无法忍受的长度。

  第四场 港风乍起

  从1983年开始,内地部分电视台开始播放香港亚洲电视台的武打连续剧《霍元甲》,
1984年5月6日,中央电视台也在每周日晚上的黄金时段播映了这部香港的电视剧,并轰动
一时,这带动了后来中国一大批武打动作电视剧的出现。这部电视剧以及它的姊妹篇《陈
真》、《霍东阁》在内地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民族英雄加武功加爱情的剧集异常受观
众欢迎。粤语第一次在全国形成热潮,大街小巷到处是不标准的粤语主题歌在传唱。

  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地理空间、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共同的遗产使东亚国家和地区
的电视剧在中国大陆具有明显的文化亲和力。

  83《射雕》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个当年的电视同志这样回忆:"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
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
,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
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83《射雕》给很多电视同志落了病根,多年后,大学
学生电视台重播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全校回荡着罗文和甄妮的深情演唱,食堂、澡堂人满
为患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意外缓解,自习出勤率急剧下降。

  《上海滩》给了我们另一种体验,黑风衣加白围巾成了多年来最时尚的打扮。许文强
的死让无数观众抱憾不已。那些忠实的追随者追看着这部电视剧的续集、续续集,明知道
许文强不会再复活、程程不会再回来,看看那个丁力也是好的。

  《京华烟云》、《京华春梦》带来了民初言情剧,鸳鸯蝴蝶虽然不是港剧的传统,却
也俘虏了一批痴情女子。

  就连神话剧也掀起了收视热潮,《八仙过海》在当年的影响完全不亚于后来的《西游
记》。

  第五场 台风北渐

  从《一剪梅》开始,我们和海峡对岸的同志们同步分享台剧的味道。《昨夜星辰》、
《情义无价》给了我们台湾生活的最直接写照,也为室内剧多年后在内地兴起奠定了最初
的观众基础。平心而论,台剧的现场录音效果并不好,我们在享受演员的原声的同时必须
忍受那嘈杂的环境音响,幸好台剧数十年一以贯之的现场录音方式倒是没打击我们今天看
原声电影的兴趣。据统计,从1990到1995年,中国大陆引进的台湾电视剧就达90部左右,
其中《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等都陆续对内地观众形成了冲击。

  此后,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名字--琼瑶,她和她的剧集占领我们的眼球长达十
年之久。这位著名的女作家,在将手头的小说搬上大银幕之后,终于开始了为电视写剧本
的新生活。《六个梦》是这一时期最辉煌的成就,它成就了刘雪华、俞小凡等多位悲情明
星,琼瑶剧也成为了最大的台湾造星工厂。后来,这个工厂搬到了内地,合拍片使更多的
内地演员有机会成为新琼瑶剧的代言人。

  第六场 南洋风光

  印象中第一部被引入大陆的新加坡电视剧应该是《天涯同命鸟》。情节模式和我们已
经见惯的港剧没有太大区别,由"新视"的前身"新广"拍摄于八十年代初,剧情涉及江湖仇
杀和朋友恩怨,主演黄文永、黄奕良、向云等人,这部电视剧的最大功劳是让我们知道了
"南洋"的方位。此后,新加坡现代生活剧进入我们的视野。《调色板》、《人在旅途》、
《出人头地》、《法网情天》、《金色珊顿道》等剧集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在国内形
成了新剧收视热潮。新剧多以青年人作为主角,描写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即使剧情涉及
江湖仇杀,新剧也不像港剧那样类型化。

  第七场 90年代的三足鼎立

  90年代大概是海外剧引入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感谢无数的地方电视台,无偿贡献了
它们的频道资源,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的海外剧。由于文化的趋同性,港、台、新三类
电视剧占领了中国电视的半壁江山。电视同志大多能在用遥控器换台的几秒钟内确定一部
电视剧的产地。

  港剧中的时装剧取代民族英雄剧成为新宠。《流氓大亨》、《义不容情》、《大时代
》一再重播,接踵而来的类型剧让我们熟悉了一批又一批明星。

  台剧坚持自己的煽情路线,尽管大多数电视同志对刘雪华、秦沛等老面孔的爱情故事
实在倒尽了胃口。

  新剧在大陆的电视市场愈难立稳脚跟,以前与港剧、台剧三足鼎立的辉煌已不复可见
,演员中,虽不乏李南星、李铭顺、周初明、郑惠玉、范文芳、谢韶光等大卡司级艺员,
但号召力显然不够,这也是"新视"频频邀请港星如万梓良、刘松仁、关礼杰、张智霖、陈
松龄、曾江等人加盟演出的主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看来,重金礼聘港星并未给新剧的收
视率带来根本上的改观。

  第八场 世纪末爱情童话

  日剧、韩剧在20世纪末重新占领了中国电视屏幕,虽然已不复当年万人空巷的轰动,
却也形成了潮流。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

  同样是明星、同样是俊男美女,日韩偶像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韩剧中的人物美则美
矣,人工雕琢的痕迹太重,性格也不太突出。通常都是女主角温婉、清纯、身世堪怜,男
主角高大英俊。男强女弱的现象明显,男主角发挥空间较大。而日剧中主角往往个性鲜明
,性格迥异,除了偶像的外貌,更多是靠性格魅力和独特的戏剧张力吸引人。我们经常看
到其貌不扬然而演技精湛的角色抢尽风头。

  韩剧题材比较平凡,多是讲述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感情经历,生活气息浓,平凡中见
隽永,点滴中见真情。娓娓道来,不温不火,细腻地刻画亲情、友情和爱情。但是有时候
细腻得过火,就显得家长里短、婆婆妈妈、拖沓冗长。日剧题材更广泛,敢于大胆尝试敏
感话题。比如《魔女的条件》中执著的师生恋,《神呀再多一点时间》中的日本中学生的
援助交际现象和艾滋病问题。日剧节奏紧凑、情节新奇、刺激,更富于戏剧性,而且有着
更多浪漫、唯美的梦幻色彩。这也和不少日剧改编自漫画有关,《一吻定情》和《麻辣教
师》是其中的经典。除了爱情题材,日剧的青春励志的题材也拍得情趣盎然,带着浓厚的
理想主义色彩。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美了,美得不切实际。

  但无论日剧还是韩剧,都在世纪末给了我们一个个美丽的童话。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
爱情故事,追随者甚众。连一向以苦情为卖点的台剧,也在其影响下改弦易辙,拿日本的
漫画作作料,拍起了唯美的《流星花园》。

  这时我们的电视同志开始分流。AC尼尔森公司公布的一份调查指出,日、韩剧的主要
收视群均为女性上班族,其中日剧还吸引学生族,韩剧受家庭主妇青睐,港剧则有男性上
班族捧场。

  在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今天,亲爱的电视同志,你还会想起我们的电视约会吗?(文/
文娟)




--
爱港剧,爱生活!让我们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港剧中吧!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217.226.14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