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nbinger (寒冰儿), 信区: TV
标  题: 半途之屋”--怀念港剧的若干理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Nov 17 12:43:00 2003), 站内信件


 《半途之屋》是美国侦探小说家艾勒里.奎恩的一部作品,讲一个男人过着双重生活,每
个星期,他都会来到一间"半途之屋",在那里换下上流社会的行头,变身为费城一个小贩
,追求自由的生活和理想的爱情。"半途之屋"因而成为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转折点。 

  香港之所以"特别",或许就因为它也是一间"半途之屋"。据说当年解放军十万雄师过
大江之后,很快就打到了香港附近,周恩来登上高处,对香港注目良久,终于决定留下这
一间"半途之屋",作为红色中国和外界唯一的通道。三十年余年间,政治家、负有特殊使
命的人通过香港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当禁区不再是禁区之后,港剧、流行歌曲经由香港
进入大陆,被样板戏统帅了十余年的大陆文化生活终于又出现了绿洲。

  如果把港剧和流行文化的出现仅仅当作娱乐生活的丰富,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二十多
年前的中国,人们固守唯一的信仰--唯物主义思想。那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打破了中国
数千年来的传统"礼教",也使各种有神论宗教信仰在中国没有立足之地。几十年间,它主
宰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满足着人类的最高需要--精神需要,事实上等于是中国人的宗教
。然而,它与宗教最不同的是:它坚信人的力量必能战胜一切,它让信徒心中无所敬畏。
而"敬畏"是写在所有其他宗教每一行字中间的核心理念。也正因为"敬畏"才迫使人不断自
省,因为有更强大的冥冥之中的主宰注视着人类,人必要虔诚、敬畏、忏悔,才能新生。
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不停地兴起学习的热潮:"学大寨、学大庆、学雷锋、学张海迪、学
李素丽、学女排……"人需要英雄,需要榜样,需要敬畏,但是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告诉我
们"敬畏"的对象,只能由人自己随心所欲地安排。试问,当年被学习的对象今何在?在进
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哪一个我们曾高呼口号学习的对象还能成为榜样?

  八十年代之初、改革开放到来之际,西方思潮源源涌进,中国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巨
大失落和困惑:信仰危机。唯物主义作为不再作为宗教存在,而传统又在"破四旧"等等运
动之中被打破,新的已经幻灭而旧的又难以缝合,无所"敬畏"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面对
让淳朴的中国人眼花缭乱的都市文明,大陆同胞无所适从了。没有人教给过八十年代初的
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变化应当如何应对,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到底是什么。作为七十年代
出生的一代人,我到今天还记得青春期那种无所适从的强烈的迷惘、困惑和痛苦,我们少
年时候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即将成年时面对的却是一个现实和残酷的社会。从五、六
十年代、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师长们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他们教导我们"实现自
我",而当这些痛苦着的孩子们问到"自我"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也瞠目结舌。

  谁能告诉我们,"自我"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游戏规则"是
什么?谁能告诉我们,谁是我们现在应当学习、应当敬畏的对象?

  没有人。

  就在这时候,港剧和流行歌曲的时代到来了。

  那种欢欣和惊喜、那种狂热和痴迷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

  1999年的时候,学校电视台重播83版《射雕英雄传》。当那熟悉的主题曲"依稀往梦似
曾见"从窗外传来的时候,正在读书的我和我的室友同时猛抬头、惊回首--那"依稀的往梦
"伴随混沌迷惘的少年时光一一重现,那笨拙、热烈、痴迷、沉醉、无暇的少年时光。那被
我们奉为理想、奉为经典的黄蓉,那因为她的自戕而几乎毁灭了少年梦的一代人,在接近
而立之年,因为一首歌、一出戏的重现而热泪盈眶。

  港剧帮助我们重拾传统中一部分仍然能够生存的人格理想,比如侠义精神、英雄主义
;港剧帮助我们了解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比如商场风云、白领规范;港剧在告诉我们如
何游仞于现代社会的同时,还告诉我们一些永远不可抛却的东西,比如兄弟情谊、做人原
则……换句话说,港剧让无所适从的一代人重新拥有了值得固守和敬畏的事物(或者理念)
,在信仰危机的时代里及时地拥有了一部分替代品。

  在港剧这间"半途之屋"中,一代人经受最初的洗礼,改头换面,抛下束缚,调整价值
观念。进去的时候,是一群纯真而怯懦的少年,出来的时候,是一群多多少少知道自己是
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青年。

  时代风云变换,而这一代人也静悄悄地完成了最初的成长。

  英国人大卫.里恩有一本仿佛是为这一代人而写的书--《孤独的人群》。他说,人类
社会分为三个阶段:"英雄引导"、"传统引导"和"他人引导"。在上古时候,勇武有力的英
雄引导他的人民,比如《圣经》中的大卫,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三皇五帝等等。这个理论也
解释了古玛雅人神秘的消亡,他们创造了了不起的城市和物质文明,但却在很短的时间内
集体消失。一幅画解释了原因:他们的国王和王后举行神秘的仪式:用利器刺破自己的生
殖器,直到出血,并由神鹰将染血的物品带上青天。这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它表明,玛雅
人的英雄--他们的国王和王后已不再具备英雄的能力和素质去引导自己的人民,因此他们
祈求上苍重新赋予他们力量。上苍没有允诺,失去了英雄、失去了引导的玛雅人于是集体
消失,回到山林。

  英雄引导的时代结束了,历史进入"传统引导"的时代--封建社会。在中国,封建传统
引导人民的历史最为悠久,但是这一传统被社会主义新中国粉碎,而那个时代事实上是奇
怪的"英雄引导"的时代,从历史角度讲是一种倒退。这解释了人民的狂热和个人崇拜。英
雄"走下神坛"之后,中国人没有了传统,没有了英雄,只能进入第三个时代:

  "他人引导"的时代--后现代。

  在西方,他人引导意味着传媒的引导。幸运的是,港剧成为引导中国人的最初的传媒
,港剧保留了一部分英雄主义和传统思想,这使中国人接受的最早的"他人引导"并没有与
自己所熟悉和适应的"英雄"以及"传统"过分疏离。港剧充当了最早的、与中国大陆最亲密
、血缘最近的"他者"。

  港剧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填补八十年代初期大陆流行文化的空白,除了上述精神内
核的原因之外,港剧本身的形式特点和叙事风格也是重要的原因。

  "电视连续剧"与中国传统的"说评书"有形式上的共同点。人们都记得当年刘兰芳一部
《岳飞传》风靡全国的盛况,这与后来《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的风靡
不谋而合。

  在情节上,港剧吸取了中国传统白话章回小说的特点,大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令观众欲罢不能;小段落又继承了好莱坞的叙事风格,三分钟一个小高潮,十
分钟一个大高潮,更令观众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比如"最后一分钟营救",这是好莱坞早期电影大师格理菲斯首创的交叉蒙太奇,遇难
的主人公在最后一分钟获救。港剧经典《义不容情》开场第二集前后就让观众看到了一场
精彩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蓝洁瑛饰演的母亲因为偷了杀人凶手的钱包竟然被误判为杀人罪,即将接受绞刑;善
良的老律师在紧急关头突然得到两条救命线索:假证人翻供,愿意为蓝洁瑛做证;真正的
杀人凶手病危,承认自己是真凶。蓝洁瑛一步步走向绞刑架,老律师和助手疯狂地寻找法
官终止行刑。故事在这两条线索上交叉进行。如果该剧只是简单地交叉剪辑,并不出奇。
斯皮尔伯格的新片《少数派报告》开头也是由汤姆克鲁斯完成的一段最后一分钟营救,笔
者个人认为大师十分偷懒,这场营救中只有"交叉"但没有"意外"。电视连续剧《义不容情
》则除了"交叉"之外,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意外":老律师好不容易找到法官办公室,但法
官意外迟到,后来才发现他被困电梯;辛苦来到楼下,又发现他被困在十二层;老律师几
乎犯了心脏病爬到十二层,电梯故障已排除,法官已经下楼出门;助手飞快追下去,但却
崴了脚动弹不得;老律师拦截出租车追上法官的车,自己却犯了心脏病说不出话……

  笔者本人是见惯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即便是好莱坞大师斯皮尔伯格的最后一分钟
营救都不会引起悬念:反正最后正义总是战胜邪恶。但是看到《义不容情》的这一段,不
得不为港剧的青出于蓝胜于蓝而由衷钦佩。这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经典段落,窃以为只有
《黑暗中的武者》中的"母亲赴刑"一场可以相提并论。

  港剧在情节方面借鉴好莱坞,不但更胜一筹,还敢改头换面。人们都熟悉新好莱坞时
代的经典影片《毕业生》,达斯廷.霍夫曼从教堂抢走新娘的经典结尾伴随影片更为经典
的主题曲流传至今。港剧《上海滩》却敢于修改这一经典场面:总是对冯程程不即不离、
忽冷忽热甚至绝情的许文强听说冯程程要嫁给丁力,在最后关头跑向教堂,一声"程程"震
撼了教堂,震撼了观众的心弦;然而,我们见惯的最后一分钟逃婚的大团圆场面并没有出
现,更为震撼观众心弦的是黯然神伤、悄然离去的许文强。《上海滩》的结尾也是从一部
好莱坞经典影片《猎鹿人》的结尾脱胎换骨而来。这种残酷的用子弹和生命进行的"轮盘赌
"令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港剧善于借鉴和发挥的特点也由此可见一斑。

  《上海滩》还借鉴了好莱坞《教父》等经典黑色片的情境设置,人物造型,甚至音乐
;《千王之王》借鉴了美国一度甚为流行的《骗中骗》等赌片,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
赌场千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言情剧延续中国的苦戏传统,并将之发挥到极致,比如曾经赚
取了不少眼泪的《京华春梦》,甚至《大时代》这样的家族剧也继承了苦戏传统,有的观
众评这部戏的前半部分是最悲惨的港剧;《大时代》甚至克隆港剧经典片种武侠剧,人物
设置、情节模式都是武侠剧的路数:一个苦命的少年,身世飘零,陷于绝境,偶遇明师,
再遇美女,习得一身出神入化的工夫,在决战中一举击溃对手……凡此种种,在《大时代
》中均可对号入座。

  港剧讲究开头,开头往往不是枪战、凶杀就是跳楼。《上海滩》开头是帮派血战,《
千王之王》开头是出老千加枪战,《创世纪》的开头是一个人跳楼,而《大时代》的开头
是一家子、五个人跳楼,甚至《射雕英雄传》这样的古装武侠剧开头也是杀人和血战……


  博采众长的情节设置,符合中国观众观赏心理的剧情传统,造就了港剧的"好看"。只
要符合港剧经典的叙事模式,即便不是十分出色的港剧也往往会创造收视奇迹,《创世纪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创世纪》中几乎包含了港剧全部叙事模式:兄弟反目;商战风
云;爱情排列组合(几乎每一个女主角都会与两个以上男主角分别陷入情网);女主角失忆
;两生花(女主角死去,一个模样酷似的人出现);三分钟一个小高潮、十分钟一个大高潮
;甚至开头跳楼、结尾团圆……明知道如此,这部百集长剧停播期间还是导致了VCD热卖高
潮,港剧叙事的张力还是不容忽视。

  除了讲故事,港剧还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很少有电视剧能够塑造真正的悲剧性格,但港剧为我们奉献了真正的悲剧人物:《上
海滩》中的许文强。一个扮酷、装坏、总在拒绝这个社会终于又被这个社会吞噬的形象,
最后一点良知成为他的致命伤。许文强总是令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在特
洛亚战场上他也一度自私,因为跟统帅争夺一个女奴而拒绝作战,战友的牺牲唤醒了他的
良知,他战斗,他死去。他的母亲曾经握着他的脚跟将他浸入冥河,使他浑身上下刀枪不
入,但是被母亲握住的脚跟却成为唯一的致命要害。许文强身上也有着"阿喀琉斯的脚跟"
--那就是他一线未泯的良知。

  好莱坞电影大师奥立佛.斯通在《生逢七月四日》中塑造了一个觉醒的越战英雄,一
个悲剧人物。在他年幼、还有着长长一生和美好未来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说:"我梦见有
朝一日你将站在很多人面前、说出许多有道理的话。"结尾,当他从越战英雄变成反战英雄
的时候,在辉煌的灯光下、在闪光灯和众人的喝彩声中,他想起了母亲的这句预言。

  斯通的确是大师,在人们都承认这个社会中已不再有英雄的时候他塑造了一个英雄,
他抓住了英雄或者悲剧人物的特质--注定要去实现和完成一些使命。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
"注定要去完成一些什么的"英雄,好莱坞的英雄阿诺.斯瓦辛格或者安吉丽娜.朱莉只不
过是完美的机器,虚幻地完成着拯救世界的使命。许文强或许不能算是英雄,但他是一个
注定要完成某种悲剧性命运的悲剧人物。性格和命运造就许文强,他的出现和毁灭既不可
避免,亦不可悄无声息,他注定要毁灭给人看,并且令人感慨唏嘘。

  许文强是港剧中的一个特例。其他港剧人物性格塑造基本上走的是中国传统的白描路
线,好坏善恶泾渭分明。在《大时代》中,主要人物的设置或疯、或痴、或傻、或执迷,
基本都是武侠小说中人物定位的方式。其他的港剧人物虽然也多多少少经历从好变坏或者
从坏变好的过程,但依然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为其定位。这一点与大陆的影视剧有着明显的
不同。大陆的影视剧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积淀和矛盾的价值判断,很难说张艺谋电影《菊豆
》、《红高粱》中的主人公或者《黑洞》中的陈道明、《大宅门》中的陈宝国甚至《雍正
王朝》中的雍正是好是坏,他们存在着,背负着历史的重担,呈现着矛盾的价值判断。可
供观赏,但不可模仿。

  从这一点看,港剧实在是年轻,它那么执着的相信着一些永恒不变的理想人格和单纯
的价值判断:友爱、忠诚、信义、纯孝……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港剧同样是一间"半途之屋",沉重的历史和理想的未来在这里交
集、磨合、冲突……在这个永恒的过程之中,产生了无数或壮美或凄美的故事,在这里,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希望终将笼罩这间"半途之屋"。

--
爱港剧,爱生活!让我们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港剧中吧!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217.226.14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