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ee (德芙巧克力:)), 信区: TV
标  题: 纪晓岚生平轶事(八则)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10日16:21:5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1。文思敏捷显才华
  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他出生于世家大族,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天
赋,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极为敏捷,不仅于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而且工诗、善赋、能文
,尤长于联语对句,有“神童”之称。据说,沧州西北有一座水月寺,原建于唐代,清
雍正初年重修之后,面貌焕然一新,风景清幽秀丽。一位游方僧人来此观览,在寺内一
亭柱上题写了一句上联:“水月寺鱼游兔走”,即飘然而去。不料,就是这句看似普普
通通的半副对联,却难住了一方的文人学子。当时,纪晓岚见到此联,略一思索,下联
即脱口而出:“山海关虎跃龙飞”。周围的游人纷纷聚拢过来,品评这副新对上的下联
,只见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山、海、虎、龙遥相呼应,不仅对仗工整,无懈可击,而
且气势非凡,意境深远,比之上联更胜一筹,大家无不交口称赞。纪晓岚的才名,也由
此誉甲一方。
  入仕之后,纪晓岚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一次,乾隆帝翻阅《论语》,见“色
难”一词,不觉叹到:“此二字颇不易属对。”不料纪晓岚在一旁头也不抬,应声答到
:“容易。”乾隆帝见纪晓岚不当回事,略有不快,当即要他对出下句。纪晓岚坦言:
“臣已然对出。”乾隆帝仔细回味,这才悟出,原来“容易”正是“色难”的绝对。还
有一次,纪晓岚随侍乾隆帝出巡塞外,但见秋菊漫山,灿黄遍野,乾隆帝兴致勃发,吟
出一句:“塞外黄花,似金钉钉地。”周围大臣听后,纷纷应对,但都不尽惬意。特别
是两个“钉”字连用之处,读音、语意均有差别,要对上适宜的下联,确实不易。乾隆
帝见众大臣难有佳句,便指名要纪晓岚出对。纪晓岚毕竟才华超群,当即答到:“京中
白塔,如玉钻钻天。”此联一出,大家齐声叫好,实在是天衣无缝,绝妙好词。
  2。呕心沥血编《四库》
  纪晓岚生逢盛世,位居显要,使得他的雄心抱负得以充分施展,学识才华得以尽可
能发挥。乾隆年间一项大规模文化工程,即《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
直接把纪晓岚推向了其人生价值和学术发展的颠峰。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在时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的大
力荐举下,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与陆锡熊、孙士毅一道,负责全
书的编纂审核工作。
  在四库馆工作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纪晓岚等人首先根据纂修官在初步清理甄别书
籍基础上提出的“应刊刻”、“应钞录”、“酌存目”、“勿庸存目”等不同意见,经
乾隆帝过目之后,再对纂修官撰写的各篇书目提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订,从作者的年代
、爵里、生平事迹,到著作的内容大旨、长短得失,乃至别本异文、典籍源流,都在纂
修官原撰基础上,或增或删,或分或合,反复予以修改。最后再按照传统目录学经、史
、子、集四部分类体例,通盘筹划,排比编次,纂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由于孙
士毅在馆时间较短,《四库全书》和《总目》的排纂以及总其成的工作,大多依靠纪、
陆二人之力,而尤以纪晓岚之功为最。
  3。纪晓岚的北京情结
  纪晓岚仕宦五十余年,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京渡过的。当时,他的同
年钱大昕、卢文、王鸣盛、王昶,同僚刘墉、王仲愚等人,均系一时俊彦,纪晓岚与他
们“交游款洽,来往无夙期,宴会无虚日”(《纪晓岚文集》卷十六)。就连一度落魄
京师的戴震,也因其学问渊博、识见精深而成为纪府的座上客。当时耳闻目睹的许多奇
闻佚事,也成为他此时从事笔记小说创作的素材。如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
戊子夏,京师传言,有飞虫夜伤人。然实无受虫伤者,亦未见虫,徒以图相示而已。其
状似蚕蛾而大,有钳距,好事者或指为射工。按短蜮含沙射影,不云飞而蜇人,其说尤
谬。”诸如此类,这些有关京城风土的记载,与其对社会万象、人间百态的描摹和刻划
,以及对官场黑暗、礼教禁锢等丑恶现象的无情揭露一道,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官
场、民情、世风、学术等诸多问题的观察、感悟和思考。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纪晓岚为宦多年,久居京师,不仅对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对当地的民生疾苦倾注了极大的关心。他曾多次上书乾隆,要求
减免赋税。在他的潜意识中,实际上早已把自己视为京城百姓的代言人了。
  4。题字讽和珅
  乾隆帝晚年,宠信大贪官和珅,一时之间,和珅位高权重,几乎一手遮天。而朝廷
内外大小官吏,也大多趋炎附势,逢迎奉承,奔走门下。纪晓岚却始终保持其清廉正直
的品格,坚决不与其同流合污。
  当时纪晓岚被推为一代文宗,人们都以能得其墨宝为荣。和珅也附庸风雅,请其为
自己新建的宅第题写匾额。这次,纪晓岚很痛快地提笔写了两个大字:“竹苞”,并说
是取意《诗经》“竹苞松茂”之意,以贺其豪宅落成,同时祝其家族兴旺。和珅大喜过
望,精心装裱,并把它挂在亭台楼阁最显眼之处,凡有客来访,都不免炫耀一番,以示
清高,似乎身上的铜臭味也少了许多。直至乾隆帝某日大驾光临和府,看到“竹苞”二
字,开始颇为不解,继而忍俊不禁,这才揭开其中奥秘:所谓“竹苞”者,“个个草包
也”。结果和珅恨之入骨,总想找茬儿整治纪晓岚一番,却因纪晓岚也是皇帝重用的大
臣,最终也无可奈何。
  5。幽默诙谐解窘境
  某日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同仁校理《四库全书》,因时值盛暑,天气炎热,屋内又书
籍杂错,密不透风,纪晓岚素来怕热,只觉汗流浃背,遂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
。不料乾隆帝忽然大驾光临,纪晓岚不及穿衣,又不能光膀迎见,匆忙之中,只得躲藏
在书橱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要开纪晓岚的玩笑,故佯作不知,示意群臣坐下
,自己随意翻书。纪晓岚在书橱后面热得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便探出头来问
道:“老头子走了吗?”一时众人大惊失色,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
到乾隆帝仍端坐一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帝总算抓住纪晓岚的把柄,一定要让他把
“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治以大不敬之罪。但见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
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老头
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听,立即转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无不折
服。自此而后,“老头子”之称便不胫而走,逐渐传开,而纪晓岚幽默诙谐的品性,也
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6。纪大烟袋
  纪晓岚一生最大的嗜好,首推吸烟。为吸烟方便,他特意制作了一杆硕大无朋的烟
袋,烟杆长近二尺,烟锅大似瓷碗,据说,若是装满一锅烟丝,足足可抽两个小时。因
此,当时即有“纪大烟袋”的雅号。关于这杆烟袋,还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纪晓岚
上朝回来,不慎将烟袋丢失,一家人都替他着急,他却胸有成竹,吩咐家人第二天只管
到旧货市场去找。大家都将信将疑,第二天一大早便直奔旧货市场,果然不出所料,顺
利找回。原来,纪晓岚料想如此硕大的烟袋,他人绝无用处,只能当作废品售卖,以换
几个小钱。结果恰如其言,烟袋仍然物归原主。自此而后,“纪大烟袋”之名,越叫越
响,也越传越开了。
  7。吸烟趣事
  号称清乾隆年间第一才子的纪晓岚,一生有两大嗜好,一是爱吃肥肉,一顿可吃一
个大猪肘子;二是爱吸烟,人称"纪大烟袋"。
  纪晓岚吸烟,在当时众多的吸烟者中的确是独具一格的。清乾隆年间吸烟已形成时
尚,在上流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吸烟的人很多,大都用青铜或黄铜的水烟袋。偶有用旱
烟袋的,都要系上一个精致的烟荷包,摇摇晃晃以示潇洒。纪晓岚吸烟成癖,普通的水
烟袋,烟丝装得少,过不了瘾,于是他订做了一个容量特别大的旱烟袋,装一锅烟丝,
可以吸上一个时辰。有人说,纪晓岚的烟袋一次可以装三四两烟丝。这在全国来说,实
属罕见。有一次,纪晓岚的大烟袋不慎丢失,他的家人十分着急,张罗着再做一个。可
纪晓岚却说,不用再做了,打发人到旧货市场上去找找,准能找回。果然不久就找回来
了,因为这硕大无比的烟袋,实在是无人敢用,无人愿用,只好置于旧货市当破烂卖了

  纪晓岚吸烟,除了吃饭、睡觉、见皇帝外,其余任何时候,都是手握大烟袋,不停
地吞云吐雾。有一次,乾隆皇帝驾临圆明园,巡视《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纪晓岚正
一边吸烟,一边不停地忙碌,一锅烟刚刚吸到一半,忽然听到"万岁爷驾到"的喊声,匆
忙间忘了灭掉烟火,将烟锅随手插入靴筒里,跪在地上向皇上请安。后在站起来回话时
,觉得脚踝上火辣辣的痛,原来是烟锅里的火将袜子烧着了。但此时乾隆皇帝在说话,
他也不好打断,只得咬牙站着,但究竟站立不住,痛苦得涕泪横流。从那以后,有人劝
戒烟,他却说:诸君只见我深受其累,却不知我深受其利。每天捉管之时,吸上几口便
思如泉涌,挥洒自如,缺乏它时,便文思枯燥,寂寞难耐啊。"
  值得一提的是,纪晓岚生于雍正二十年,殒于嘉庆六年,整整活了八十多岁。他之
所以成为一代哲人,儒学大家,文苑宗师。吸烟之雅好,的确是为他立了大功劳。
  8。琼浆鲫鱼汤
  清乾隆皇帝十分喜欢微服私访。在乾隆当上皇帝后多次下江南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
说。这里专门介绍的是关于鲫鱼的传说。
  一次乾隆在江南时和才子纪晓岚在苏州,来到了太湖边了解民情。不知中已过晌午
,可是附近没有饭店,而到苏州要一个多时辰的路。于是两人在回城的路上路过一家农
家时已经很饿了。此时乾隆就和纪晓岚说:“我们就去这家农家去求一餐吧。”于是纪
晓岚就上门去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农家妇女,一见两位衣着光鲜的外地人就问:“有何事?

  纪晓岚上前抱拳答道:“我们是外地人在苏州进货,今日有闲出来踏青,错过了饭
铺,能否在大嫂这里打扰一餐?银子我们照给。”
  这农妇见两人气质高雅又斯文,就说:“本来我家其他人都不在家不方便留客,但
是既然两位如此说,那就稍坐,但是农家没什么菜,昨晚我家男人抓了几条鲫鱼,我为
你们做一下。”
  说完就去做饭了。 一会儿端上一盘红烧鲫鱼、一碗青菜、一盆汤。
  那农妇说:“两位一定很饿了,不要急着吃饭,先喝一碗汤。”说着就给两人舀了
每人一碗汤。
  只见那汤象乳汁一样的白。乾隆就先轻尝一口,只觉得这汤无比的鲜美,到了口中
就马上生津。是在皇宫里从来都没有喝过的,就一口喝完了汤。对纪晓岚说:“晓岚,
您品一下这汤,可以胜过琼浆玉液。”
  纪晓岚由于身份不同所以没有先喝,听乾隆让尝一下也就轻尝一口,也知此汤不凡
。就问:“大嫂,这是什么汤?如此好喝!”
  那妇人道:“我们农村那有什么好的东西,这是鲫鱼做的汤。可是鱼已经全煮了,
不然两位喜欢可以再煮。”
  两人喝着这美味的鲫鱼汤,吃了一顿从未享受过的美餐。乾隆对纪晓岚和那农妇说
:“这汤真可称是琼浆鲫鱼汤。”并要纪晓岚多多给钱。
  纪晓岚掏出了两粒金瓜子和六、七两碎银给了农妇。
  那农妇一见这么多银子,就说:“一顿便饭那值这么多钱?”
  乾隆说:“我吃过山珍海味,从没有尝到过有您这么好的汤,但身边没有更多的钱
,只能算是一点心意。”
  乾隆回京心中一直想着那美味的鱼汤,就命宫廷御厨做。可是宫廷御厨从来都没有
做的象乳汁一样白又鲜美的鲫鱼汤。
  后来乾隆命人去请这苏州农妇,但是最后的消息是那农妇一家由于乾隆给了很多钱
就搬进城做生意去了,已难以找寻。
  从此乾隆一直以此为一憾事。
  不过御厨由此发明了一道“八宝鲫鱼”的宫廷菜。
  然而这农妇的手艺及这故事一直教导子女。
  直至清末一位清廷侍郎在苏州这农妇的后人。因为那侍郎在朝廷听说过乾隆吃鱼汤
的故事。这侍郎就买了一个丫鬟专门去那农妇的后人那里学做,后来为自己享用。
  至今会做乾隆尝过的这道鲫鱼汤之人已寥寥无几。
  有诗为证:一汤名动清朝廷,乾隆赞胜琼浆液;晓岚称似山珍味,留的后人难寻觅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6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