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xiaozi (功夫小子), 信区: Travel
标  题: 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乐山大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24日20:56:0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
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东山最著名的景观。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
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
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
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
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
,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
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
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 人们观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
凿就的外表,看到他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
究他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
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
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
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
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
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
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
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
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
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
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
、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
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
“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
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 

  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
962年,中国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它那端庄清秀的真容才重见天日,以后大佛又
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内外文
物保护专家的指导下,这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世界大佛的进一步维修保护工作,正在有步
骤地展开。 

  大佛造型庄严,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使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
滔滔江水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
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
☆我一个人不孤独★                                                              
★想一个人才孤独☆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8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