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tman (飘逸), 信区: Travel
标 题: 华夏采风 -- 佤族(民族概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Feb 1 15:51:58 2000), 转信
标 题: 华夏采风 -- 佤族(民族概览)
发信站: 逸仙时空 Yat-sen Channel (Thu Oct 28 21:51:40 1999), 站内信件
佤族(民族概览)
佤族,现有35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
、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
。
佤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在周秦时期就是“百濮”的一支。佤族自称因地而异,
有“佤”、“巴饶”、“布饶”、“阿瓦”、“勒瓦”等多种自称。1962年,
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佤族。
佤族人民富有光荣的爱国传统。1927年,英帝国主义分子侵入我佤族地区
,掠夺矿产资源,1934年又公然用武力侵占矿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班洪事
件”。对此,班洪、班老部落的佤族首领召集民众,剽牛立盟,组织武装,誓将英
帝国主义者逐出国境。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声援支持下,终于挫败了英帝国主义的强
盗行径,在我国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抗日战争中,为抗击日本侵略
军入侵云南,佤族人民积极支持西南边境驻军,并组织游击队展开武装斗争,为保
卫祖国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3种方言。过去
没有通用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佤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内容广泛,形式活泼,如
《司岗里》、《人类的祖先》和《万物的来源》等神话传说,深受人们喜爱。佤族
能歌善舞,每逢节庆,人们更是盛装歌舞,日以继夜,历时数日。常见的舞蹈有“
木鼓舞”、“舂米舞”和“圆圈舞”。木鼓舞粗犷豪放,飘逸潇洒,节奏铿锵。乐
器有铜鼓、象脚鼓、响篾、笛子、三弦、木鼓和芦笙等。其中,木鼓尤受重视,被
认为是母亲的象征而视为神圣的器物。雕刻、绘画和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
民族特色。佤族的古代崖壁画已陆续被发现,著名的沧源崖壁画,内容十分丰富,
描绘了古代佤族人狩猎、舞蹈和劳动的情景,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崖壁画之一
,对研究佤族历史有重要价值。
佤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旱稻、水稻、玉米为主。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
。住房有两种,一是“干栏”式楼房,一是竹木结构的四壁落地房。饮食以大米为
主,还保留着家庭主妇分食的习惯。喜欢嚼槟榔,饮苦茶。男子多用黑布或红布缠
头,穿无领短上衣,裤短而肥大,身佩长刀、弩弓;妇女以多发为美,多着黑色无
领短衣及筒裙,头戴银箍或篾箍,耳坠银耳筒或大耳环,并有红、黑线穗,颈戴项
圈和料珠串,腕上戴银手镯,腰围十几道或数十道藤圈或串珠圈(数量根据年龄而
定),身背图案鲜艳的“筒帕”(挎包)。
佤族的信仰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播种节、堆沙节
。佤族重礼好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喜欢以酒待客,请客人饮
茶、喝酒,都是主人先喝,以示洁净,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佤族有团结互助的美
德,猎获野兽,见者有份;一家有事,全村帮助。
新中国成立前,佤族经济社会发展非常缓慢,除一小部分佤族已进入封建地主
经济发展阶段外,阿佤山中心的佤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残余。新中国成立后,党
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佤族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并先后在佤族聚居的
地方成立或联合成立了5个自治县。从此佤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五十年代改变了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六十年代学会了橡胶种植
及加工技术;七十年代掌握了榨糖技术;八十年代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盟
选矿厂;九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佤族人民提供了新的发展
机遇,佤族地区经济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郭明轩)
--
--
※ 修改:.dancing 于 Feb 1 15:57:20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4.231]
※ 来源:.逸仙时空 Yat-sen Channel bbs.zsu.edu.cn.[FROM: 202.116.92.66]
--
※ 转寄:.逸仙时空 Yat-sen Channel bbs.zsu.edu.cn.[FROM: 202.118.224.23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ancing.bbs@argo.zs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