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版 (精华区)

作  家: xian (去日留痕) on board 'Travel'
题  目: 长江三峡
来  源: 哈尔滨紫丁香站
日  期: Fri Sep 26 22:43:55 1997
出  处: bbs@s1000e.whnet.edu.cn

                          长江三峡胜景


   长江三峡胜景   夔门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游览三峡,交通方便,既可以自重庆出发乘船东下(每天都有开往宜昌、汉
口和上海的班船),也可以从上海、汉口或宜昌出发,乘船西上(每天都有定时
班船)。
    三峡旅游区,西起丰都鬼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其间经万县、云阳、奉节、
巫节、巴东、秭归等门个县市,全长达363公里,两岸奇峰林立,江上险滩密布,
名胜古迹众多。

    三峡游游区可分为三大区域:
    三峡之首——西起丰都鬼城,东至帝城。
    三峡两岸——西起白帝城,东至南津关,
    三峡深处——三峡风光的画龙点睛之处:一处在巫峡口北的“宁河七峡"之
中;另一处在西陵峡口北的屈原和王昭君的故里。
    
    万里长江,汇千流百川于一身,穿过无数的高山深谷,跨过千万丘陵、平
原,奔腾呼号,自西向东流去。到了四川盆地东沿,犹如一把利斧,劈开万仞
峻岭,横切巫山山脉,江水在万山丛岭之中浩浩荡荡而下,形成雄壮除峻的长
江三峡。它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到宜昌的南津关,横贯四川省的奉节、巫山
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等五个县,全长193公里。峡内两岸,群山相连 高
峰插天,峭壁对峙,悬崖横生,飞泉吐玉,怪石嶙峋,重岚叠嶂,蔽日遮天,云
雾缭绕,气象万千。江水汹涌,巨浪拍岸,曲折回环。在三峡中的开阔地带和
与支流交汇之处,三五人家,炊烟袅袅,梯田层层,果林耀金,把那个古老的
三峡装点成一条绚烂多彩的百里画卷。
  

夔门

    俗话说:“要过瞿塘峡,先闯夔门关。”瞿塘峡口,两岸双峰欲合,夹水
对峙,其装如门。周代初年这一带属夔子国,故把这里称为“夔门”。

    这夔门便是著名的长江三峡的大门,为川东咽喉要地.在夔门的绝臂下,在
草塘河汇入长江和江处的险峻礁石上,有两根粗大的铁柱楔入石中,这便是:"铁
锁关”的古代遗迹。据历史记载:唐天元年,张武曾在此“作铁锁■绝江中
流,立栅于两端”以“锁峡”的防外侮。据《宋史》载:“景定五年守将徐宗
武于白帝武于白帝城下岩穴设拦江锁七条,长二百二十七丈五尺,五千零一十
股,又有铁桩,各六尺四寸”。真是一练横江,万船莫过。“夔门天下雄”的
石刻大字和铁锁关的遗迹,至今仍保存在峡门关,留下了许多悲壮惨烈的故事。
   
    夔门北岸,峭壁万仞,山呈赤红,状如勇士袒胸披甲。又说古代巴人的亦
甲军曾屯兵于此,故名赤甲山。清晨,朝霞照射下,山峰赤甲生辉,分外壮观。
南岸的白盐山,每当晴空日丽,银辉闪烁,仿佛盐零万仞岗,故有“白盐曙色”
之誉。

    夔门乃三峡之大门,巴蜀千川汇于门前,众水夺路,波涛汹涌,激流回旋,
呼吼如雷,惊人心魄,叹为奇观。杜甫著名诗句:“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
这雄险壮丽的情景描写得可谓形象生动、无与伦比。

    夔门咽喉之地,原有40米长、15米宽、25米高的一块礁石,其状如马似象,
随江水盈或露或隐,诸多船只每行至此,多犹豫不决,故称“滟滪堆”。船家
早有“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之说。
 

瞿塘峡

    船过奉节,便进入了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
一峡,也是最险峻的一峡。两岸的赤甲山、白盐山高达1000余米。它总汇蜀水,
气吞万里,水流湍急,浪飞涛涌,其两岸峭壁高350余米,几欲耸入云端.清代
诗人何明礼曾吟诗赞叹:
  
                     夔门通一线,
                     怪石插横流。
                     峰与天关接,
                     舟从地窟行。
 
    长江进瞿塘峡,江面骤然变窄,两岸山势陡峭,江水汹涌澎湃,急流向前。
峡中山势奇特,有的似万卷诗书层层叠叠、罗列有序。历代铭刻让人目不暇接,
行、楷、隶、篆源于名流。有的藏锋不露,笔画圆润;的有用墨浓重、点画丰
满;有的沉着潇洒、妙自然;的有飞动峻拔、淋漓酣畅。其中近人冯玉祥将军
题写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每字与人等高,浩气盎然。南宋赵公硕写的
《宋中兴圣德颂》。全文980余字,书法端正刚劲,镌刻艺术精美,是长江沿线
大型摩岩珍品。清人刘心源写的“夔门”两个大字,有汉隶风格,为后人称颂。
在峭壁上还有一串由下而上的“之”字形四四方方的石孔,这就是有名的“孟
良”梯。传说宋代名将杨继业死后,敌人将他的尸骨埋在夔门之上的“望乡台”。
孟良想盗得遗骨回去安葬,便暗自来到瞿塘峡,在几个打柴人的帮助下,连夜
凿壁架梯,沿绝壁攀援而上。谁知梯刚架到一半,被一和尚发现,和尚假装鸣
叫,孟良以为天快亮了,只好含恨离去。第二天,几个砍柴人知道是和尚捣鬼
后,就把和尚倒吊在悬夺上。天长日久,和尚就变了石头。至今,石壁上那“
倒吊和尚”仍清晰可见。

    顺着孟良梯向上看,在直接天际的峰顶有一岩洞,形若天门,人称“盔甲
洞”,据传是宋代巾帼英雄穆桂英藏盔甲处。1985年,有勘察队攀壁进洞,虽
未找到穆桂英的盔甲,但却发现了古代巴人的柳叶剑、铜鞋、木梳及古代巴人
颚骨,还有数具悬棺,为“盔甲洞”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瞿塘峡北岸,与孟良梯隔江相望的一处绝壁上,几道竖直的裂缝中,隐约
可见一些长方形木匣,传说是古代鲁板用的风箱,“风箱峡”便由此而得名。20
多年前,几个采药人攀上绝壁,取出“风箱”,经考古专家鉴定,这“风箱”原
是2000多年前的岩棺,为研究三峡历史和古代巴人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船过风箱峡,扑入眼帘的便是北岸陡峭的悬岩。绝壁上有一条与江并行的奇特
石径,那便是自白帝城起,经巫山县到与湖北交界处鳊鱼溪的长江三峡纤道。
纤夫们顶上悬崖欲坠,脚下江涛汹涌,肩背千丈纤索,在凿于百丈悬崖绝壁间
的纤道上匍匐前行,惊险万分。为纪念那些无名的拓路英雄,后人在“风箱峡”
侧的绝壁上刻下了“天梯津■”和“天辟奇功”八个大字,赞颂开凿栈道勇士
的奇功。据《吴鲁逊传》说:“备升马鞍山,陈兵自卫,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
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著名的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认为,上术步道就是这条纤道,当时这纤道曾是兵
家争夺之地。

    顺“天梯津■危纤道东去,路旁绝壁上有一钟乳石洞,洞中道路崎岖,并
有如门石壁七道,因名“七道门”。每进一门,均有异景。石钟倒挂,千姿百
态;石笋丛生,奇形怪状。洞顶有一细缝,可见一线蓝天,故称“一线天”.洞
内宽敞处如天辟校场,窄处仅一条白龙飞向对岸,所以人们常说这是“白龙过
江”。
  
    赤甲山上有“圣姥泉”,相传是天上圣姥在这里布施“圣水”的地方。行
人或纤夫每走至此,只要对“圣姥泉”说一句"圣姥、圣姥,口渴了、口渴了!”
立刻就会有一股某甜泉水喷出,俄尔停喷。如你再呼唤“圣姥……”,泉水又
会喷出。这眼间歇泉虽非圣姥布施圣水,但确给瞿塘峡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巫峡

    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于世。从巫山县的大宁河到巴东的官渡口逶迤连绵
20余公里。两岸群峰如屏,岩壑深幽,层峦叠嶂,长江在其间迂间回曲折,正
如清代诗人张衍懿在《巫峡》一诗中所吟育的那样:

               两岸如箭立,
               百丈如云牵,
               石出疑无路,
               云开别有天。

一会儿大山阴于前,“石山疑无路”:一会儿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为游人
凭添许多情趣。

  “飘然神女下天宫,化作巫山十二峰 。”耸入云端的两端的两岸12峰为巫峡
风光之最。船到巫峡,游人们不觉会萌生“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之感.相
传大程序治水困于巫峡,西王母派自己的女儿瑶姬领11个妹妹下到凡间,正遇见
12条孽龙在巫峡作怪,神女们斩杀了孽龙,把沼水图经赠给大禹帮,大禹治好洪
水。她们见船只常因触礁而沉,干脆就留在12座山峦上为船工导航,年长日久,
肉身便和石头化为一体。因为12峰系12位仙女所变,所以都是那么秀丽迷人,形
态各异。人们以其峰峦的姿态,给每一座山峰取了一个优美的名字,并联缀成一
首诗:
               曾步“净坛”访“集仙,
             “朝云”深处“起云”连。  
             “上升”峰顶“望霞”远,
               月照“松峦”“聚鹤”还。
               才睹“登龙”腾汉字,
               遥望“飞凤”弄晴川。
               两岸不住“翠屏”啸,
               料是呼朋饮“圣泉”。
  
    巫峡12峰以其迷人的丰姿迎来多少游客. 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
李贺、王安石、苏轼、范成大等都曾来此赏景,并赋诗称赞。 刘禹锡著名的
《笔枝词》曲牌,就是在湘、鄂、川交界地带巴人的一支——土家族的"竹枝
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船进巫峡,就会看见长江北岸人辚杂错、绿树红瓦,那就是巫山县城.山
之城东有神女庙,城西有“高塘观”.战国时期楚国宋玉所作的《神女赋》和
《高塘赋》中的巫山,实指此地。境内的“授书台”,传说是神女瑶姬向大禹
授治水天书“治水图经”的地方;“斩龙台”是瑶姬12姐妹助大禹治水时斩杀
12条孽龙的地方:“楚阳台”位于城西“高塘观”内,说是顷襄王与宋玉游云
梦之台,宋玉告他:从前怀王到高塘游玩,小睡片刻,便梦见一位美女对他说:
“妾是巫山之女,听说君王为游高塘,妾愿荐枕席。”女子走时,又向怀王说,
她住在巫山高丘之上,晨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都在阳美貌。后来,历代
文人都以云雨巫山、夜梦阳台的典故写了不少诗词,因而人们也就称这儿为楚
阳台了。

    神女峰在巫峡北岸,位于群山环抱、挺拔去霄的群峰中,有一擎天石柱,甚
似一丰姿少女,亭亭玉立,传说是神女瑶姬的化身,所以叫神女峰。由于神女
峰高于群峰之上,是一座最早迎朝霞、最后送晚霞的山峰,所以又被誉之为望
霞峰。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洪水泛滥,大禹治水困于巫山,西王纯洁派自己的
女儿瑶姬带领11个妹妹下到凡间,助大禹大踏步服了洪水后,因爱上了巫山便
定居下来,为樵夫驱豺狼,为农民保庄稼,为病人播草药,为船夫导航向。所
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女的传说。

    秭归县位于长江北岸,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据古文献记载:屈原
有个到他乡的姐姐,听说屈原被流放,就特地赶回老家安慰屈原,后来这里被
称为“秭归”。
   
    屈原,楚国人,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怀王,主张联盟齐国抵御强秦,
屡遭亲秦派佞臣排斥。顷襄王继位,昏庸脱增,听信谗言,竟将屈原处以流放,
从此不准他过问国事,屈原悲愤填膺,写下了许多爱国、爱民的诗篇,他的《离
骚》、《九歌》早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原目睹 国破家亡,黎民百姓惨遭不幸,
满怀愤懑,于农历五月初王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人闻听屈原投河,都驾船
飞驰来救,并把粽子投到江里,意欲让鱼是吃粽子而不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
每逢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还要举行龙舟竞赛,以纪念这位
伟大的诗人。

    屈原投汨罗江死后,他的姐姐女■梦见屈原乘龙船归来。第二天,屈原的
姐姐来到江边去接他,只见一条江鱼逆水而上,游到这个沱湾里,向女■点了
三下头,张开大口将屈原的尸吐了出来,只见屈原的容貌栩栩如生。女■在乡
亲们的帮助下,把屈原的尸体埋在了这个沱湾的岸边.又在附近为他修了一座
庙,这便是离秭归旧县一公里处的屈原沱和屈原庙。
    


西陵峡

    西陵峡从秭归的香溪口到宜昌的南津关,全长75公里,是三峡最长的一个峡。
西陵峡河道时宽时窄,加之礁石林立、乱流汹涌、险滩无数.所以,清王朝谕令
刊刻点名的险滩就有“水大至险者”8处;“水小至险者”18处,仅西陵峡上段
就有18处。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
见愁。”“到了南津关,两眼泪不干,要想回四川,难于上青天!”当然,这只不
过是历史的回顾。新中国成立后,西陵河道的暗礁险滩经过整治,特别是葛洲
坝水电站的修建,抬高了三峡和小位,险滩隐遁,西陵峡波浪不兴,船行峡中
甚是安全。

    在西陵峡段中,还有兵书宝剑峡。这兵书宝剑峡位于香溪和青滩之间,在
长江北岸的悬岩上,有几个方形石块,形如巨书叠放,传说那就是诸葛亮的兵
书;其上有一凸起的石头,好像一把宝剑插入江中,传说是诸葛亮的宝剑变的。
说是诸葛亮将他用兵之法写成一部书,恨无传承之人,就将此书悬在峭壁上,把
宝剑插入江中,待有谋有勇之人去摘取。时间久了,兵书和宝剑都变成了石头。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楚汉战争中的谋士张良,助刘邦打败了顶羽。汉王朝
建立后国泰民安,便瘵张良的兵书、宝剑藏在了这里,年岁久都变成了石头。
在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有青滩,是三峡著名的险滩之一。全滩长120米,
滩中乱石凸起、拦江截水,犹如天然拦河南。常言说:“万里长江,险在川江;
千里川江,险在三峡;三峡之险西陵为最!”这里是西陵航道上水流最急、落
差最大的一个险滩,流速达7米/秒之多。船只进滩,如利箭离弦飞驰而下,水
流浪涌,稍有不慎就有船烂人亡的危险。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打
青滩来,绞青滩来绞青滩,褥告山神保平安,血汗累干船打烂,要过青滩难上
难。”在旧社会,这里的沉船事故时有发生.青滩对岸有一座“白骨塔”,就是
堆放死难者尸骨的地方。

    解放以后,经多次修浚河道,使航道拓宽了1倍多,流整也下降妻3米/秒,绞
滩设备也有所改善,多年为患的险滩已被征服。今日游人泛舟西陵,再也听不
到昔日凄苦的歌谣,取而代之的是欢快的歌声:“打青滩来绞青滩,号子一声
船吉川。船工踏平青滩浪,如今蜀道不再难。”
   
    在青滩和庙河这段河道之间的北岸壁上,有块黄褐色的岩石,状如肝谖, 人
称“牛肝”石的旁边有一块形似肺脏的岩石,人称“马肺”,故人们将此峡段
称“牛马肺峡”。清光绪年间,帝国主义入侵,军舰闯入川江,用大炮把“马
肺”石打得只剩一半,景物虽毁,却留下了帝国主义践踏我国大好河山的又一罪
状。

    由许多礁石组成的崆岭滩,是三峡中最主要的险滩之一.这里乱礁嶙峋、忽
隐忽现,其中大珠礁长达200多米,横截江流,中分二水。小下礁石密布、水急
浪涌,船行其间,必须不断躲让礁石,稍有疏漏就会触礁沉没、葬身波涛。特
别值得一提的是滩中有块著名的礁石叫“对我来”,礁石周围乱流翻滚,十分
险恶。船行江中,必须先对着该礁石等行驶,驶到适当的时候再搬舵避开,否
则船只定会触礁沉没。过去在般工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青滩、泄滩不算
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足见崆岭其险恶居诸滩之首.据《海事年鉴》记载:1942
年至1945年的20多年间,仅在崆岭触礁沉没的轮船就有6艘之多,沉没的木帆船
可以说是难计其数了。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道工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三
战崆岭滩,消除了隐患,从此天堑变通途,昔日的“鬼门关”早已成为历史的
传说。
 
    黄牛峡是崆岭附近一个极险峻的峡段, 因南岸山上有石形如牧童牵牛于山
巅之状,牧童系黑色石头,牛是黄色石头,故山叫黄牛山,峡叫黄牛峡。峡中
礁中礁石密布、水势汹涌,木船上水行驶时,纤夫寸步维艰,船行数日,典牛
山仍近在咫尺。李白路经此地,曾留下著名的诗句:“二朝上黄牛山被水流所
阴数日,他的头发都急白的。现在,这里的礁石已被炸掉,船吉黄牛峡,谈笑
之间已飞逝而过。
 
    灯影峡两岸悬崖绝壁、群峰陡峭、流泉飞泻、垂帘散露,真是山泉多怀受
美意,遍西珠玑赠群峰,其景色十分秀丽。
  
    南岸马牙山上,有巨石四块,酷似唐僧徒四人。唐三藏双手合十端坐,孙
行者抬眼寻路,猪八戒牵马走来,沙和尚肩负行囊,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每
当夕阳西下之时,阳光照射峰顶,或是明月西沉银光洒向四石,甚似影幕上的
剧中人,所以叫灯影峡或明月峡。
 
    西陵峡出口处,岸壁陡峭、河谷突窄,恰似一道关卡,扼住巴山云雨,锁
住千里狂涛,这便是“雄当蜀道,巍镇荆门”的南津关,它与夔门遥相呼应,粉
历代兵家必急之地。出南津,别三峡,江面忽然伸展,小流突然舒缓,视沉顿
感开阔。江上绿水白帆,岸上碧野千里,别有一番情趣。

--
※ 来源:·哈尔滨紫丁香站 bbs1.hit.edu.cn·[FROM: bbs@s1000e.whnet.edu] 
※ 修改:.raphael 于 Aug  8 13:03:31 修改本文.[FROM: vector.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