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acksky (老白汾), 信区: Travel
标 题: 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大铁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2月25日09:41:58 星期一), 转信
开元铁牛与蒲津渡遗址
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
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 724),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
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9年 8月在蒲津渡
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
城门 110米。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
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
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
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
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
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
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
,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
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
”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
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
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
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
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
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
,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
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
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
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 6.5米。在
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
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
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
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
、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
,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
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
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
摘自《三晋名胜》,本文作者:卫文革、钟龙刚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2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