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u (baobao), 信区: Travel
标  题: 浮凸凤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9 13:38:26 2002) , 转信


在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我买了一本先生的《从文自传》,在回程的火车翻读着,仿佛又
走进凤凰,走进沈从文,他的过去,他的童年、他的所思所想,他那条象他思想一般清澈
的河。“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他回忆的是他过去的那个小城,我要写的则是今天的凤凰,一个陌生的途人对小城的感
觉:烟雨朦胧的沱江、风雨桥;江面的小舟和临江的吊脚楼;古城红砂石垒就的城楼、青
石板铺成小巷和蜡染的苗族服饰;怀着一些忧郁、带着一些伤感的沈从文故居、墓碑……
   

(一)

  我想,直到今天,凤凰仍是一个“边城”,一个湘西偏远、紧邻贵州的小县城。

  沈从文曾在书中所说:“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
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 

  这小点就是今日凤凰的沱江镇!   如今,小城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长约两公里的古城
墙已崩塌,原古城四门也只剩东门“升恒”、北门“壁辉”;而南门“静澜”和西门“阜
城”早已是荡然无存了。走在城墙上,可望到清澈的沱江、城墙内外的民居和青石板铺就
的小街小巷。   

  我们的游程是从与城墙垂直的一条不过百米的小巷文星街开始的。这里有着颇有韵味
的朝阳宫和很为知名的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熊希龄的故居。   

  我们首先来到朝阳宫。朝阳宫又名陈氏宗祠,建于民国四年,在临街朱红色的门楼两
边,嵌着精美的浮雕山水画。入门,一排低矮的横梁压在头上,穿过横梁来到青石铺就的
庭院,回过头来才发现,横梁上是一个精巧的古戏台,我们正是从戏台下方进到朝阳宫的
。凤凰人是喜欢看戏的,导游说,1982年,80岁的沈从文回到凤凰,专门来这里看了一场
傩堂戏,看着看着就禁不住泪流满面。顽童时喜欢看戏、看热闹的他,15岁就离开了家乡
,直到80岁才又一次看到家乡的戏,那情感该是多么强烈啊!

  我不知道沈从文看的那场傩堂戏是不是这里上演的最后一场,只是现在,这里早已辟
为“凤凰书画院”,静得几乎少有游人。庭院正面一栋三间的正殿上方,挂着凤凰颇有名
气的画家黄永玉先生题写的“凤凰艺院”四个字。离开朝阳宫,沿着文星街往北不远,一
条短巷的尽头,独门独院,就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的故居。黑瓦木门,一方小院
,后面是三间低矮的平房,几个泥水工正在搅和着水泥,为他的故居修缮。   

(二)

  出文星街,沿着沱江边的古城墙东行不到100米,我们来到北门。北门外是沱江虎啸滩
,滩上有一块块石头墩子,间隔4、5米远,墩子之间放上几条长木,一个个连接起来,便
成了人们过江的“桥”。但当地人并不称其为“桥”,而叫做“跳岩”,并因此形成“北
门跳岩”的景观。跳岩上的木条很窄,仅能一人通过,两人对面时,总要小心翼翼的避让
,或是挤在岩石上,等对面的人通过后再走。当有人掉下水时,引人欢声一片。

  从北门,我们沿着城墙一直走到东门,一路欣赏着城墙两侧黑瓦白墙、屋檐飞起,很
有特色的民居。导游引我们绕过东门,上到旁边的虹桥,凤凰美景“溪桥夜月”写得就是
这里。

  虹桥是一座南北走向、横跨沱江的石拱风雨桥,建于明洪武年间,三拱两墩,规模宏
大,它恒古中带点优雅、沧桑中带点飘渺,远望意境悠远。沱江自东而西穿过虹桥,随着
沱江望去,近则,是悬在沙湾岩石上一排排吊脚楼,熙熙攘攘与虹桥上的风雨楼连为一体
,在江面上留下随波漂浮的倒影;远则,是霞雾中的遐昌阁、万名塔,以及淡淡的点点小
舟,依着凤凰小城的青山云树。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呀!

  (三)

  沿着江边漫步,游览了沙湾尽头的遐昌阁和万名塔后,导游做了一个绝好的安排,沿
沱江漂流,直去沈从文墓地的听涛山。

  沱江,沈从文无疑是喜欢的,这里曾留下他童年多少乐趣。他的天真、顽皮、逃学、
说谎,也大多与这水有关。“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每
人左手心中用朱笔写一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
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
关系。”呜呼!沱江,它清澈的江水,把我们从沈从文的童年一直送到他离去的地方……
  听涛山,一座紧临沱江的清秀小山,距凤凰县城一公里半,顺江漂流不到20分钟就可抵
达;这里既有山风松涛,又有江水急流,山水之间,清风呼呼,沈从文的墓葬在这里,似
能听到乡音,感到乡情,淡泊平生,重归故里,老人应该如愿了。 望着脚下的沱江,又仿
佛听到沈从文童年洗澡时欢快的嘻笑声,“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把我攫去,又幸亏他
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的在人世中过着日子。”
 

  可是,如今,这条河已将先生远远地带去了……  

 (四)

  离开听涛山沈从文墓地,我们顺着沱江,沿着过去的那条狭窄的官道走回小城。经准
提庵(江心禅寺)、夺翠楼、东门和摆满蜡(扎)染等苗族服饰的热闹小街,最后来到中
营街10号,这里就是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祖居据说在贵州,他祖父曾作过贵州总督,后迁居凤凰江家坪,之后再迁到凤
凰县城的沱江镇。这座故居就是当时他祖父为官时所置办的,至今也已有百多年历史了。
故居不大,低矮的四合院正中是一方小天井,围着的八间旧屋里,陈列着沈从文生平的照
片、文稿手迹和他各种版本的著作,正屋中堂挂着一幅他的素描画像,左侧厢房是他过去
的卧室,雕花的木窗透着湘西的风情。1902年沈从文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
年。15岁时,沈从文离开了这里,离开了凤凰,故居也几经易主,1982年沈从文重回故乡
时,这里还住着其他人家。直到1988年,当地政府才购回此屋,重新修复,并挂上了"沈从
文旧居"的匾额。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
,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
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在沈从文那本自传里,他这
样眷念般地写道。现在想起来,似乎引我寻觅、并一路陪伴的,正是他这种对凤凰的眷念
之情……   

(五)

  这是到凤凰的第三天了,当晚我们将离开凤凰返程。大家都打算利用最后一天逛逛小
城,吃点当地的美味小吃,再买些蜡染的丝巾、挎包之类的苗族服饰,或凤凰盛产的猕猴
桃,而我则想再看看与沈从文有关的地。和南长城。

  于是在一位导游的带领下,我来到文昌阁小学,那是沈从文读过的小学。文昌阁小学
创办于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904年),至今也近百年了。1982年5月,沈从文回到凤凰第三
天就来到这里,当他走到老师办公室时,向里面所有的老师行了一个鞠躬礼。老师们甚感
过意不去:“你是这里的前辈,我们应向你敬礼才是。”他说:“我以前是这里的学生,
现在还是这里的学生,学生理应向老师敬礼的。”他看到门外许多小学生在探望,就招呼
大家进来,“我们都是同学嘛!",一片眷恋之情让人肃然起敬。

  下午,我登上南长城,南长城只是山头的一个碉楼和与其相连的一段城墙,它们用一
块块青石板砌筑,虽是断壁残垣,但是居高临下,仍能感受到它的巍然。与中国北长城东
西走向不同,南长城则是南北走向。它绵延190多公里,其中在凤凰境内就有近100公里,
绕山跨水,扼守着云贵高原通往湖南的一道道关口。

  我用我那部老式的Nikon,留下了巍峨的碉楼,留下了古老的石板寨、留下了远去的沱
江和苗族女孩甜美的笑容;当我透过镜头向凤凰望去,远处只是一片雾霭,但我似乎仍能
看到那小城,那城楼、跳岩、吊脚楼、风雨桥……一切的一切,我又想起沈从文的那段话
:”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5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