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eedspeed (天外飞仙), 信区: Travel
标  题: 走近世界第一大峡谷---踏雪登高5000米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y 13 14:02:28 2000), 转信

发信人: caiwei (采薇), 信区: Travel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May 12 23:18:15 200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Earth 讨论区 】
【 原文由 caiwei 所发表 】
我游历过祖国的许多江河湖海,也领略过泰山、衡山、华山、黄山、五指山的壮美

与秀丽。1997年4月,我又来到号称“天下秀”的峨眉山。此时,山下绿树成荫,
油菜花
黄。山上冰结雪覆,风吹疏枝。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上升,渐行渐高,也渐行渐冷。
到得
山巅──金顶,便见树上垂着白白的霜结体──树挂。这里是寒冷的,我身上裹着
厚厚
的大衣也不觉得暖和。四周茫茫,左起路来如同踩棉花,云里雾里的,头有些晕。
当时
使我想到,在海拔在3000余米的金顶就有高原反应,看样子,我的身体容不得我攀
登更
高处。
    10日晨,队里通知当日出征,并要通过海拔5000米左右的米拉山口。一听,心
里就
直打鼓:在峨眉山金顶,我都很难受,到拉萨后的第四天,就上5000米的高度,我
能行
吗?虽说我已能从喜马拉雅饭店走到200多米远的拉萨河畔,中途已不用休息,较
之刚到
拉萨时好多了,但这200米的行走能力实在算不了什么。在北京的玉渊潭公园,我
连走两
个多小时,也是不觉得累的。以健步如飞来形容,毫不夸张。忐忑不安之中,我又
想起
秦大河,这位横穿南极大陆的勇士,却因为高原反应,险些与珠峰共眠。
    那是他从事横穿南极大陆科学探险的3年之后。1993年7月7日,中国珠锋科学
考察队
中方队长秦大河率领他的研究生侯书贵、挪威专家托尔和民工等,赶着牦牛上爬珠
峰,
目的是到海拔6000多米的高度钻取冰岩芯,以了解环境演变历史。副队长王维从设
在绒
布寺附近的大本营出发,送秦大河一行出征。车行50多公里,来到了车子再也无法
向前
开的一个山口,便停住了。告别时,秦大河嘱咐王伟:“11日下午2点来到山口接
我们,
若接不到,12日再来。还见不到,就上山找吧!”“怎么能接不到呢?会接到的。
”王
维听了秦大河这不吉利的话,马上更正道。已4次进藏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所研究
员王维认为:“若真的到了这个地步,必是凶多吉少,山上的人不是死就是伤,这
秦队
长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
    7月这天18时,秦大河一行爬到了5400多米处,变宿营了。8日上午10时,队伍
又出
发了,继续往山上爬。民工们赶着牦牛走得快,先期到达海拔6050米的预定宿营地
,并
支起了帐篷。约在19时,考察队员才接近营地。侯书贵最先看到支起的帐篷,赶紧
把喜
讯告诉秦大河。然而,由于高原反应和过度疲劳,秦大河不但没有表露出喜色,反
而立
时瘫倒在地。躺了近一刻钟,他才慢慢站起来,拖着沉重的双腿,向宿营地移去。
这天
晚上,秦大河一时明白,一时糊涂,说出的话竟让队友莫名其妙。
    9日,已没有登山能力的秦大河留在营地休息。为完成考察任务,侯书贵、托
尔同民
工一起继续向上爬。他们将钻取冰岩芯的器械运到海拔6400米处,可以采集冰岩芯
的粒
雪盆后,才返回营地,进入帐篷已经20时,秦大河一如队员们早上离开时那样躺在
帐篷
里。侯书贵叫醒他,并汇报上山时的情况。这时,秦大河要出外小便,但坐不起来
。秦
告诉他的学生,从早上开始,他就已失去平衡能力。侯书贵扶着老师走出帐篷,尽
管小
心翼翼,两人还是摔了一跤,秦大河的手被摔破。“老师变成这样,明天能上山吗
?”
侯书贵感到十分忧虑。
    迎来的10日,秦大河病情更加厉害。面对失去自制能力、满口妄语的秦大河,
侯书
贵和托尔都感到,最要紧的不是登到6400米处钻取冰岩芯,而是要尽快把秦大河送
下山
去,否则太危险。
    他们首先想到用耗牛把秦大河送下山。可大家把秦大河架在牛背上后,牛不但
连连
后退,而且频频向后扭头,利角几乎触到秦大河。这太危险,队员们只好把秦大河
从牛
背上抱下来。
    背,背不动;抬,又没有可绑成担架的材料。没有办法,侯书贵只好请托尔立
即下
山报信,又派民工爬到6400米处取回放在那里的器械。他明白,事情到了这种地步
,科
研工作不可能再继续下去。
    珠峰海拔6050米处,只剩下候书贵和他的老师秦大河。太阳升高,炽烈的白闪
闪的
光焰投下来。侯书贵有心把老师移进帐篷,可他移不动,只好随着太阳的运转,不
时地
变化着位置坐在老师的身旁,用自己的身体为老师遮阳。缺氧,呼吸困难,迫得秦
大河
撕开衣服,胡乱的抓着露出的肚皮。时间长了,以致本该白白的胸部,受阳光紫外
线的
轻度灼伤,不仅黑黝黝,而且打起了小卷卷。
    再说王维,自送走秦大河后,夜里就难以成眠,他反复咀嚼着秦大河临行时说
过的
话,总觉得话里含有莫大的隐忧。他越来越沉不住气,10日便约同队员郜永祺来到
山口
接秦大河。没想到,这不在计划之内的举动,竟然挽救了秦大河的性命。
    接信后的王维立即全力以赴的组织援救队伍,并向路遇的美国登山队队长约翰
@罗
斯克拉求助。捆担架,备寒衣,救援人员在约翰@罗斯克拉的率领下,星夜上山了
,于
11日晨3左右到达6050米出的宿营地。一进帐篷,富有登山经验的约翰@罗斯克拉
就为秦
大河注射了两针防治高山脑水肿的特效药,并指挥大家把秦大河抬进他们带去的简
易加
压舱,通过充气,增加舱内含氧量。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抢救人员把秦大河牢牢地捆绑在担架上,穿山越岭,奋战
了16
个小时,才到达山口。一到山口,秦大河被速送日喀则陆军第八医院,并于12日
16时到
达那里。其时,秦大河已大小便失禁。主持抢救的李露斯医生惊叹:“好险哪!若
再晚
送几小时,秦大河就没救了。”就在不久前,一位外国人也是在珠峰患了与秦大河
同样
的高原反应症。在送往医院的路上,那人就死去了。相比之下,秦大河是幸运的。

    正因对高原反应的危害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我才会如此心绪不安,然而,事
已至
此,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勇往直前。临阵退却,那不是我的品格。上午9时,我坐上
了汽车,
随队出发。走出拉萨城,向东前进。
    行了20多分钟,便见左前方群山连绵,茫茫一片,似大雾笼罩。我问为我们开
车的
扎西师傅:“左边怎么是雾蒙蒙的呢?”“那儿正下雪呢。”“我们会进入下雪区
吗?”
我又问。“会的。”听了后,我半信半疑。
    右前方晴空一片,能见度很好,不远处的山上有几只山鹰在盘旋,缕缕轻烟袅
袅升
起。我很奇怪,又问扎西:“秃秃的山上怎么会有烟呢?”扎西告诉我,“那是山
葬,
鹰是来吃人的尸体的,烟是烧的香或木头生出的。”乍一听,我当下沉默不语,只
觉无
限凄凉在心中弥漫开来。
    但我尊重当地人的这一习俗。文化的视角不同,这在他们看来,也许是最神圣
的。
人死之后,由火葬、土葬、水葬、树葬、山葬等,究竟哪种好,搞不好还真的只有
天知
道。人死如灯灭,进入大自然的另一循环,其实哪种葬法都是一样的。
    又过了不久,果然如扎西师傅而言,我们进入了下雪区。雪区的界限真是太明
显了。
车头落上了雪,因为路上石头多,缓行的车座窗外处却没有雪,只有再前进二米,
才行
入雪幕。雪花漫天飞舞,轻柔得落在车的左右,模糊了视线。车驶了20多分钟后,
明媚
的阳光又直射下来。初次见到界限如此分明的下雪带,山葬引发的悲凉慢慢隐去,
我又
渐渐兴奋起来,对高原反应的担忧也突然重新泛起。记得看过一本书,是记述50年
代初
我军解放西藏阿里的。当时的解放军受文化水平所限,不懂得缺氧引起高原反应,
还以
为是到高原遇到“瘴气”,引发呼吸困难,继而全身浮肿,并放出光亮,然后死去
。还
有的干部与随军的妻子、孩子因高原反应得不到及时救治,全家人先后死去。随着
经济
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述的情况一般是不会再发生了,但在科学探险队里,
是个
例外,因为他们远离城镇和交通便捷的地方,一旦发病,抢救起来很困难,秦大河
登珠
峰造成轻度脑水肿就是个例证。
    高原反应真是个挥之不去驱之不走的魔影。看到前方有道路的工人在修路,扎
西师
傅减速。我坐在第二排座,将身子往前探了探,问扎西师傅:“还要多久才能到米
拉山
口?”“快了。”他回答。从拉萨一上车,我就从邻座的陶宝祥手中要过状如马蹄
表的
沉沉的海拔表,以了解我们行进的海拔高度。听说它的精度很高,误差在三四米之
间,
比其他队员使用的美国麦哲伦先锋型GPS手持机要好。科学探险GPS 手持机的液晶
框内,
也能显示海拔高度。看着海拔表的指针指向4400米,又指向4500米,随着数字在不
断的
增大,我也越来越紧张。想着科学探险队没有带氧气袋,也没有带氧立得、制氧齐
等对
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万一在米拉山口出现问题,可该怎么办呢?但我很快否定了这

“万一”,因为我发现我在这4500米的海拔高度上没有什么异常的反应,呼吸还算
通畅,
估计到达5000米时,并不会构成太大的困难。这要归功于坐车去海拔高的地方容易
此,
耗氧少,高原反应不如徒步强烈。
    一扇用木头搭成的山门映入眼帘,旁边的雪堆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
舞,
米兰山口终于到了。看看海拔表,指针停在4987米的刻度上,我果然没有明显的不
适,
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我高兴地下了车,四处拍照。我突然感到有些不甘心,觉
得既
然没什么反应,就应该再往上爬一段,只差三四米就到达5000米的高度了,放弃太
可惜!
拍完集体照,我踩着没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爬。爬了一段后,腿发软无
力,
登一步要喘好几口气,估摸着也爬够了13米,我就缓步往回走。当我回到队友中间
,感
到高兴极了,认为我这50岁的年龄,还远离事业征程的萎缩点。我同时认为,如果
我在
拉萨休息一星期,营养好些,乘车再爬高一些也是可以的。可见,人对自己并非那
么了
解,特别是人的潜能。因而,过于狂妄和过于悲观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在勇于实践
之后,
从反复的成功与失败中去认识自己,才会真正认识自身。大胆地放飞自己,人,本
来就
应该具有这样的天性。否则,猿不会变成人,人也不会成为万物之灵。
    米兰山口很重要,它既是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又是印度
洋水
气到达的顶点之一。山口的东边,由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带来了充沛的降雨,故而
植被
丰厚。西边,颇为干燥,山秃秃的,植被很少,使得群众烧柴都很困难,主要是靠
烧牛
粪。我们沿途看到藏民把草絮、泥、牛粪和在一起,做成一个个的牛粪饼,然后贴
在墙
上。尤其有趣的是,有的藏民将晒干的牛粪饼别的整整齐齐的,竟然形成了高达一
二米
的牛粪饼院墙。当时我特想拍照,队友说:“这样的景观,以后多的是。”一犹豫
,没
拍了,结果遗憾至今。以后沿途侄没少见过牛粪饼,但再也没见过颇有规模的牛粪
饼院
墙了。可能是缺氧所致,当时愣是没记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名言,否则
,就
可奉献给读者一张极有意思的照片啦。
    上得车来,有人就开玩笑:“我怎么觉得这山直摇,摇了两次。”这是冲着杨
逸畴
说的。老杨到达米兰山口后,过于兴奋,东跑跑,察看地貌;西跑跑,摄影拍照;
他步
幅稍微大了点,加上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高原反应较强,结果先是摔了一个大跟
头。
临要上车了,又摔是一跤。好在他穿的厚实,没有伤着身体。车顺山而下,到了一
个叫
“松多”的地方。“松多”在藏语里是“山岔口”的意思。这是一个小村子,我们
找了
一个饭馆准备午餐。做饭的师傅在厨房里忙着张罗。由于厨房与饭厅之间没有间隔
,升
腾的旺旺的灶火,呛人的油烟,坐在餐桌前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有时浓烟滚来,
顿时
隐去了每位来客。好在屋内通风好,弥漫的油烟很快又散去。我们趁等待就餐的机
会聊
天说笑。杨逸畴独自坐在靠墙处,相机挂在脖子上,脸色铁青,嘴唇惨白惨白的,
不说
话,也不开玩笑。饭菜上来后,他吃得很少。看来,他高原反应还在继续。和他相
比,
我真是强多了。
    饭后,继续前行,哗哗作响的尼洋河一直陪伴着我们。快到工布江达县时,在
河流
转弯处一块高30多米、宽20多米的巨石横空出世,巍然屹立于河中央。此情此景,
吸引
着大家纷纷跳下车去拍照,兴高采烈我当然也在其中。谁知,正用的“富士”相机
出现
卡卷没法拍摄,另一台相机胶卷已拍摄用毕,未早些将卷倒回卸下,加上车子要开
走,
已来不及再装上新卷。坐在车上,听着队友说从几个角度拍下了这中流砥柱,我却
白高
兴了一阵,那懊恼和不平衡劲儿就甭提了!
    6时30分,我们到达宿营地工布江达县。夕阳西下,柔和的光辉洒在用瓦楞铁
皮覆盖
的一座座屋顶上,和谐而安然。宽宽的街道上垂柳依依,茂密的高山栎在城后的山
坡上
显示着骄人的绿色,使我顿时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小县城。
    我们住在一家招待所里,比较简陋,四人一个大通间。我被分在3楼,20多公
斤重的
背囊,是我自己背上楼的,可见我的体力恢复得很好。灯下回首,初战告捷,只有
遗憾,
内心的喜悦是无法言传的。我终于跨越了高原反应的障碍,成功的经过了米拉山口
。在
随后的日子里,我再也用不着担心因氧气不足被憋醒的愁苦,更不怕再过什么山口
。听
说以后要过的山口,再也没有一处高过米兰山口的,心头的重负已卸掉,想着自己
身体
还棒,便甜蜜蜜的睡去。
--
I go to the hills when my heart feels lonely,
I know i can hear what i heard before.
And i will be pleasure with the songs of music,
And i will sing once more...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k.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