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ar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kyfoot (眼睛), 信区: Ad_art
标  题: 《品牌领导》 十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21日15:14:1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阿迪达斯与耐克创建品牌的故事


  你失去了金牌,就不要去赢取银牌,
  你的前面没有终点。
        ——耐克广告
  每位选手,每个高度,每场比赛,都要获胜。
        ——阿迪达斯广告


  阿迪达斯和耐克的品牌创建发人深思。阿迪达斯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欧洲,经过50年
代到70年代的几次革新,一个主导市场的品牌诞生了。80年代,阿迪达斯重要的欧洲市
场遭到了耐克的猛烈进攻,它的发展也因此有些磕磕碰碰。但90年代阿迪达斯发生的革
命性突破使它又重新崛起。耐克独具特色的成功史主要是在美国上演,它开始于70年代
,成长于80年代,90年代耐克在锐步的打击下重新振作,飞速发展。这两家企业创建品
牌的战略和活动足以令人大开眼界。
  本书并不想在此为这两个品牌写传记,我们希望的是能在一个历史背景下讨论这两
个品牌创建工作中给人的一些启发。通过研究它们所做的工作,探讨它们之所以这么做
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我们希望为其他品牌提供有益的借鉴。
  这是本书探讨品牌创建计划所面临的问题的4个章节中的第一章。第七章将讨论如何
运用赞助活动来创建品牌;第八章讨论网络的作用。赞助活动和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广告
与促销,许多企业由于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两种新的工具,还在进退两难之间。此外,在
这些新的具体背景下讨论品牌创建的问题和规律也能运用在其他的背景中。最后,第九
章的案例分析将说明其他一些成功的经验,并探讨品牌创建的最高层次问题:深化与忠
诚消费者的联系,在他们当中培养核心顾客。
  每个章节结束后,我们还把各章主要的观点、启发和原则进行总结。主题就是建立
品牌不是只意味着做广告,所以品牌的管理工作不能只由广告代理商来承担。相反,在
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的指导下,企业应对传播活动和相关媒体进行整合和分配,让它们
共同发挥作用,产生影响。这项任务在目前的理论水平和企业现状下,并不是件容易的
事。
阿迪达斯——成长的年代
  1945年德国人阿迪·达斯勒创建了阿迪达斯。达斯勒是个制鞋匠,还是位痴迷的业
余田径运动员。他从1926年开始从商,当时他家里开了家制造专用轻质跑鞋和足球鞋的
工厂。1948年由于家庭纠纷,达斯勒公司一分为二,其中一家叫“彪马”(Puma)的公
司归阿迪·达斯勒的兄弟,另一家就是阿迪达斯。
  阿迪·达斯勒对于阿迪达斯的意义正如菲尔·耐特对于耐克一般,他的影响甚至超
过后者。他不但是位田径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也是位推崇工艺、品质和热中于创新的
企业家和发明家。他倾听运动员的意见,亲自参加田径比赛,坐在板凳上和选手们分析
他们对运动鞋的需求。“功能第一”是公司的主旋律,“给运动员们最好的”成为公司
的口号。
  从一开始,阿迪达斯就以产品创新为发展的动力。阿迪·达斯勒是许多技术突破的
始作俑者,共获得超过700项的专利。在阿迪达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双冰鞋,第一双多
钉扣鞋,一种特殊的轻质跑鞋,胶铸足球钉鞋。阿迪达斯的旋入型鞋钉是个非常革命性
的概念,人们甚至认为它为德国足球队1954年获得世界杯立下了汗马功劳。
  阿迪达斯的管理在很多方面看起来像一个家族公司,阿迪·达斯勒的妻子帮助管理
公司事务,5个孩子都在公司工作。长子霍斯特·达斯勒具有营销的禀赋,他率先将品牌
在视觉上与运动员、运动队、大型比赛以及相关体育活动联系起来。在他的倡导下,阿
迪达斯成为第一个向优秀运动员免费赠送运动鞋的公司,第一家与运动队签定长期提供
球鞋、球袜合同的公司,使人们在许多世界级的比赛中看到优秀运动员们脚上穿着阿迪
达斯的产品。然而其中最重要的营销活动莫过于积极赞助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如奥林匹
克运动会。
  阿迪达斯与奥运会的联系历史悠久。最早在1928年的奥运会上就出现过阿迪达斯的
运动鞋,1932年第一次穿阿迪达斯鞋的运动员获得奥运会金牌。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奥
运会上,杰西·欧文斯破记录地一人获得4枚金牌,令观众席上的阿道夫·希特勒大为光
火。拍摄了欧文斯穿着阿迪达斯跑鞋的照片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奥运会成为阿迪达斯最
理想的赞助对象,它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它为最优秀的运动员提供了大舞台,也为
各种项目所使用的运动鞋展现不同功能创造了最好的机会。与可口可乐、Visa卡等其他
赞助商不同,阿迪达斯运动鞋为竞赛锦上添花。阿迪达斯与奥运选手和比赛的长期合作
使阿迪达斯得以与奥林匹克运动建立了坚实的联系,而其他间歇地赞助奥运会的品牌要
发展这种关系是十分困难的。
  霍斯特·达斯勒的一个创意是在特殊体育盛会召开之际推出新产品。这个传统始于
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当时阿迪达斯导入附属品牌——“墨尔本”,推出了改进型的
多钉扣运动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来引进一个新的附属品牌了。在那年,穿阿迪
达斯运动鞋的选手打破了33项纪录,获得72枚金牌。
  阿迪达斯在达斯勒革新精神的推动下,采取金字塔型的品牌创建模式,在3个层次产
生影响。首先,该品牌吸引了许多想出成绩的运动员,这不仅是出于他们的需要,更在
于阿迪达斯的不断革新,为选手们发挥高水平带来了技术支持。其次,阿迪达斯品牌在
那些登上重大比赛领奖台的运动员身上频频出现,激发了更多潜在消费者——周末探险
者和业余运动员们——的需要。在这个层次上,真正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和口碑传播起了
关键的作用。第三,上述运动员的品牌偏好逐渐渗透到一般消费群中。
  阿迪达斯赞助专业运动员、俱乐部和重要比赛等活动都是面向这3个层次的,但重心
还是专业运动员。在大型体育盛会的电视转播里频频暴光逐渐转化成创建品牌,影响第
三层次顾客的视觉资产。
  阿迪达斯在60年代和70年代可谓一枝独秀,这套金字塔型模式也因此特别奏效。市
场规模的差异使阿迪达斯比那些小竞争者更能有效地、充满进攻性地实施这套战略。
  到1980年,阿迪达斯的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主要产品类别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
。公司生产150种不同样式的运动鞋,17个国家的24个工厂日产量达到20万双。阿迪达斯
的产品(包括服装、运动器材和装置)在150个国家销售。
  进入80年代后,阿迪达斯的品牌模式开始失效。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运动产品市
场,金字塔底的那部分消费者中参加跑步活动的人数激增,耐克抓住时机,大获成功。
很难想象阿迪达斯怎么会错失良机,一项70年代末的调查还分明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美国
人曾穿过阿迪达斯的运动鞋。穿阿迪达斯参加纽约马拉松比赛的选手从1970的150人增加
到1979年的5000人。
  尽管阿迪达斯在跑步项目运动员中颇受青睐,但事业的顺利使它忽视了慢跑热潮的
兴起和耐克的崛起。这是成功者常见的想法在作祟:为什么要在陌生的领域投资呢?慢
跑不是群体性或竞技性体育项目,它和公司熟悉的市场不一样,慢跑者也不在阿迪达斯
金字塔型模式的3个层次中。阿迪达斯也无法与什么队伍、俱乐部或组织(也没有国家或
全球联盟)建立联系。
  这其中也有些自大的成分。阿迪达斯的设计师对设计慢跑者穿的鞋来说是个外行,
他们觉得降低跑鞋的要求似乎就是降低了专业水准。事实上,他们最终设计出了一款新
跑鞋,他们觉得这双鞋会让任何穿上它的人瘸了脚,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外号叫“瘸子”
。阿迪达斯的态度和德国汽车公司对日本凌志出现时的反应很相似:好的车是为严肃的
司机准备的,他们不需要软座和茶杯托子。
耐克传奇
  菲尔·耐特于1964年创建了蓝飘带运动用品公司,他的本意是从日本向美国进口价
格低廉的Onizuka运动鞋。与耐特一起投资的是比尔·鲍尔曼,他是俄勒冈大学的田径教
练,对跑鞋略有研究,喜欢改进跑鞋的设计。除了创业,他们的目标是为参赛的田径选
手改进跑鞋。当时的品牌外观看起来像阿迪达斯和彪马的混合体,名称改了好几回,从
Onizuka虎到虎牌到阿西克司,质量、运输和经营上也问题不断。
  1972年蓝飘带公司开始在韩国生产自己的产品,把品牌名称定为耐克,还确定了它
的勾状商标(当时的设计费是35美金)。70年代,耐克的销售量以年递增2倍到3倍的数
额增长,从1976年的1 400万美元到1978年的7 100万美元,到1980年时达到27亿美元
,1983年时超过9亿美元。1979年,耐克占美国跑鞋销售量接近一半,一年后它超过了长
期主导美国运动鞋市场的阿迪达斯。在耐克销量飞跃的背后是人们对兴起于70年代,席
卷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跑步健身运动的狂热。耐克借助这股浪潮,找准了自己的位
置。菲尔·耐特,这位前田径选手和跑步的热中者敏锐地看到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体
育运动的兴趣和需求。
  菲尔·耐特希望耐克成为像阿迪达斯那样的权威运动鞋品牌。耐克的哲学是更好的
技术带来更好的表现。公司不断改进产品和功能,从而赢得了跑步团体的尊敬。耐克在
70年代的发明有“铁模鞋底”(Waffle Sole)和“Astrograbbers”,这两种产品立即
使运动员的表现大为不同。
  早期耐克品牌创建工作沿袭了阿迪达斯的模式,主要是增强运动员们对产品的偏好
。头几年耐克资金不足,无法吸引一流选手,所以大多关注运动场上的新星和奥运会的
小项目。随着销量的增长,吸引的选手也在增多。当时的做法是让耐克的商标标识出现
在获胜者的圈子里和电视屏幕上,不但提高运动鞋的声望,还创造情感性和自我表达型
利益。深入挖掘体育运动所蕴涵的情感从一开始就是耐克奇迹的秘诀之一。
  耐克寻找的运动员的类型有别于阿迪达斯,他们特立独行、个性强烈、脾气暴躁、
富于进攻性。耐克最早的品牌代言人史蒂夫·普里方丹(Steve Prefontaine)是一位非
常有实力的长跑明星,他集中体现了耐克明星的特征。1975年他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
,他的塑像矗立在耐克总部,供后人缅怀。网球明星伊里尔·纳斯泰斯(Ilie Nastase
)也是这类典型,他因此被人们叫做“Nasty”(名字的谐音,意为“放荡”)。耐克1
972年从阿迪达斯手中转签了纳斯泰斯,但这段合作并未维持太久。约翰·麦肯罗是另一
位出色的网球手,在赛场上以脾气火暴闻名,他与耐克于1978年签约。耐克的麦肯罗广
告画面是一双鞋,广告上写着:“NIKE,麦肯罗最喜欢的四字单词”。这个双关语巧妙
地表现了耐克的品牌实质。
  耐克早期的广告传达了它的品牌个性。1977年耐克在《跑步者世界》等杂志上发布
了第一批杂志广告,照片上的妇女越过一座交通堵塞的桥,标题是“人与机器的对抗”
。另一幅照片上一位孤独的长跑者在浓荫密布的道路上前进,标题是“前方没有终点”
。画面把读者从喧闹的都市带到空气清新的郊外和运动员正在经历的意志考验。画面表
现的故事让那些忠实的跑步者感到振奋。它唤起了人们的共鸣,很快成为张贴在宿舍、
卧室里的热门海报。这些广告和海报令人感到耐克的“酷”,与高高在上的阿迪达斯形
成鲜明的对比。
  在70年代中期,耐克规模尚小。由于请一流选手当代言人的费用十分昂贵,耐克的
广告攻势还显得比较温和。为了让小额预算能财尽其用,耐克建立了自己的顾问班底。
耐克向顾问团里的大学教练所率领的队伍免费赠送运动鞋,为他们组织的夏令营提供赞
助,给他们一些酬劳和安排每年一次到耐克总部所在地旅行。这些教练简直不敢相信他
们免费得到运动鞋后还有报酬!在活动的第一年有10名教练加入,后来人数增加到50名
,而耐克的商标也因此得以出现在黄金时间播映的美国大学男子篮球联赛的半决赛和决
赛场上。
  另一个高回报的项目是“西部运动员之家”,这是设在俄勒冈州犹他市的训练中心
,专供那些没有训练场所和设施的奥运选手在比赛淡季使用。当时这里收留了许多东欧
运动员,这些人对耐克的资助十分感激。1977年开设的“西部运动员之家”起到了显著
的宣传效果,也向一流选手们表明:耐克是站在他们一边的。
  爱钦斯(Ekins,从耐克的英文单词倒拼而来)是耐克又一次重要的活动,它凝聚了
耐克的技术声望和促销人员的心血,在基层消费者中建立起品牌的声望。耐克雇佣参加
爱钦斯项目的人,接受过有关生产运动鞋的技术培训,熟谙耐克的经营哲学。爱钦斯小
组成员随即被派往各个市场,充当运动品商店的销售顾问,从复杂的技术角度向骨科医
生说明耐克运动鞋是如何能够防止受伤,组织促销门诊和街头咨询,在周末竞赛会上与
运动员交流(公路赛跑、田径比赛等)。他们得到的信息都及时反馈到耐克总部,指导
下一阶段的研究。
  爱钦斯项目在当时非常独特,甚至是革命性的。其他运动鞋公司都没有这些具有竞
争性的高技术,也没有熟悉和热爱体育运动的专家充当营销顾问。这种面对面的品牌创
建活动对建立耐克和顾客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活动可以追溯到耐克创业的早
期,当时它的经理们就经常在田径场边逗留,与运动员打成一片。
耐克受挫
  耐克在1983年陷入了危机,库存品大量积压,销售和利润下降,重要人物离职,耐
特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个中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耐克冒险扩
张到时装业,却受制于没有精良的设计和高级的设备。品牌开始模糊起来,出现了不明
智的延伸,如妇女休闲服饰。为了进入欧洲市场,公司消耗了重要的管理和财政资源。
新的生产机器并没有生产出竞争中的赢家。但公司受挫最明显的原因还是耐克未加防备
地遭到锐步的阻击。
  锐步1982年的年销售量是3 500万美元,1985年激增到3亿美元,它的绝招是产品迎
合了当时的妇女尤其是美国妇女对舒适、合身和轻便服装的追求。锐步发明了舒适柔软
的皮质、颜色亮丽时髦的运动鞋,一下子吸引了许多时尚人士、特别是妇女。女演员西
比尔·谢波德穿着橘红色锐步鞋配上夜礼服参加了艾美奖的颁奖礼,为锐步发布了一次
时尚宣言。锐步成功地抓住运动鞋业的空隙,有力地打击了耐克和阿迪达斯。
  耐克在发现和回应这种势头所犯的失误与阿迪达斯10年前在跑步热兴起时所犯的错
误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耐克觉得当时发展得还不错,所以它对涉及新市场的潮流(如
女性健美操)以及运动员代言人和大学教练顾问团发挥不了作用的领域不感兴趣,这里
耐克也犯了自大的毛病,它也觉得锐步的鞋太花俏、劣等,不适合那些严肃的跑步者和
运动员。
耐克东山再起
  就在耐克准备东山再起的时候,菲尔·耐特重新接管了公司,开始重新定义耐克的
品牌识别。他认为耐克意味着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和合体称身的运动服,这个想法帮助
公司重新判断耐克究竟“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见表6-1)。休闲装、休闲鞋不是耐
克,篮球鞋才是。另一个结论是耐克与消费者存在着情感联系,这暗示着耐克品牌应该
超越产品,落实到运动员们穿着产品时的感觉和体验。
  耐克改变了品牌游戏的规则。将近20年时间,耐克都依靠大量的品牌代言人。到19
83年,大约有2 000名田径选手、半数NBA球队和其他运动员与耐克签约。赞助费用每年
都在上升,花掉了大部分耐克的传播预算。相反,广告量很少,局限在专业杂志。这种
传播方式必须改变。代言人策略将更重视效果而不是数量,只有少数非常有影响力的运
动员才能入选。同时,耐克将增加广告投入,将品牌推到公众面前。迈克尔·乔丹既是
这个新政策的工具,也是耐克新的符号标识。
  3年困难期后,耐克的销量开始增长。1986年,耐克终于成为10亿美元的公司,开始
新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销售和利润增长。1990年,销售额上升到22亿美元,1994年38亿
,1998年96亿。这个阶段的胜利归功于3个品牌决策和攻势。我们将逐一介绍,它们是:
以策略为核心的广告代言人(从乔丹开始),利用全国性广告占据主导地位以及“耐克
城”连锁店的发展。
迈克尔·乔丹——以品牌策略为核心的广告代言人
  1984年,耐克与乔丹签定了一份5年合同,给乔丹的条件还包括赠予耐克的股票,以
及以前所未有的礼遇在耐克运动鞋上使用乔丹的名字。乔丹的总价值合计高达每年100万
美元。这个价目是阿迪达斯或匡威开出的价钱的5倍。这两家企业都认为乔丹不过又是个
产品代言人而已,却没想到他会成为一个市场战略和整个运动鞋、运动服生产线的核心

  《财富》杂志曾刊登过一篇醒目报道,认为就耐克当时的财务状况,签定这么个合
同实在是个大错。结果却证明,这个合同是个“完胜”的交易,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
于乔丹,他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
  在许多人看来,乔丹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篮球运动员。他是凭借自己高超的球技,
并非完全靠个头和体力控制赛场,而是征服了世界。他以出众的速度和惊人的弹跳在空
中完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动作,观众被他出神入化的表演所吸引,他成了全世界青少年心
目中的英雄。此外,乔丹还是一位朴实敬业、不断进取的人,他平易近人的个性赢得了
更多的尊重。总之,乔丹是位非常难得的影响力超过国界和体育项目的运动员。耐克处
心积虑地把乔丹的魅力化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乔丹的素质和才能说明耐克的努
力没有白费。
  乔丹对耐克的影响是巨大的。乔丹身上凝聚了活力、声望、高超的竞技水平和令人
振奋的体育精神,他的分量超过任何耐克理想中的标志。耐克借助乔丹创造了新品牌“
飞腾乔丹”(Air Jordon),生产五颜六色的篮球鞋和配套的服装。“飞腾乔丹”既是
成功的广告战役,也是品牌战的胜利,在第一年销售量就高达1亿美元。乔丹第一次穿上
这种运动鞋就遭到了NBA官员的禁止,他们认为这违反了联盟的着装条例。耐克敏锐地感
到这是一次进行公共关系活动的大好时机,于是发起一场广告声援,宣称“飞腾乔丹”
被禁是由于它“革命性的设计”。结果耐克和“飞腾乔丹”登上了无数报刊的封面头条
,NBA遭到围攻。这件事最后以有利于耐克的结局告终。
  “飞腾乔丹”不但增加了乔丹的魔力,也为耐克公司创造了展示其新技术的途径。
耐克在1974年就掌握了在鞋底里加上一个气囊这项技术。(一位NASA工程师在投奔耐克
之前曾向阿迪达斯提供过这项技术,阿迪达斯把它放跑了。)
  运动鞋销量提高,耐克的销售额也随之加大。耐克认为公众还不了解这种“空气技
术”,便接着开发出“可视”型气囊鞋(Visible Air,在鞋底边有个能看到里面的小窗
口)和“强力气囊”(Air Max)系列。新系列在1987年推出,广告预算为2 000万美元
,耐克第一次用上了电视广告。空气技术的功能性利益随即被竞争者效仿,但由于乔丹
的关系和耐克对“空气”品牌的专有权,人们仍然认同耐克的技术优势。
  乔丹使耐克得以跨出跑鞋的圈子,在美国刚刚开始盛行的篮球运动上大做文章。几
乎一夜之间,即使不从销量上看,耐克也成了高档篮球鞋的主导产品。
  乔丹作为耐克代言人的成功证明了明星代言制度的有效性。乔丹签约几年之内,布
·杰克逊(当时惟一一位职业橄榄球和篮球双料选手)也签约成为耐克在1987年开发的
一个新的运动鞋系列的代言人。“布是橄榄球的内行”和“布是篮球的内行”两套该产
品的广告和海报立即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杰克逊臀部受伤后,耐克马上用另一位双
料职业明星迪恩·桑德斯把他换下场。1995年,泰格·伍兹也和耐克签约,他的任务与
代表篮球的乔丹一样,为耐克的高尔夫球系列运动设备和服饰摇旗助威,充当代言人。

广告——创造媒体中的主导形象
  许多品牌会有这些疑问:如果我们发起一次进攻性的广告战役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会出现什么后果?建立的品牌资产有多少?事情会有什么不同?这会使我们在业界占据
主导地位吗?收益是否大于支出?耐克的个案是对这些问题最好的回答。公司做出保证
,要把广告投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执行时要事半功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执
行的标准。过去,企业的品牌决策往往依靠模式,这些模式是由于成功的专业运动员所
影响的市场日益扩大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耐克在实质上改变了它创建品牌的模式,通过
直接面向庞大的消费者来决定市场的导向。
  耐克第一次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活动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当时花费了
2 000万美元。也就在那一年,耐克在美国的销量减少了12%,利润下降了30%。1985年
到1987年,耐克的处境越发艰难,它在美国生产的份额从272%下降到16%,而锐步则
从零增长到32%以上。走投无路的耐克开始大量增加广告投入,年广告额从1989年的4 
500万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15亿美元。
城市广告战役
  在80年代中期一次转折性的广告战役中,耐克迅速在许多追逐时尚的美国城市的媒
体上树立了主导地位。表现耐克和某个城市生活的广告不断播放,耐克的运动员们出现
在成千上万的招贴、海报和建筑物外墙上,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卡尔·刘易斯的长腿
远远超出了布告栏的一般框架,十分引人注目。这些视觉冲击的目的在于把广告效力转
化为销售力。
  这次活动的中心城市是举办1984年奥运会的洛杉矶。活动包括一个名为“我爱洛杉
矶”的电视广告,广告上出现了耐克赞助的著名运动员的画面——如卡尔·刘易斯跃过
天空,落在威尼斯的沙滩上;约翰·麦肯罗和一位交通警察争吵等。这些场景还出现在
海报、招贴上。通过视觉表现和冲击,耐克成为奥运会媒体关注的热点。耐克与奥运会
在公众心中的关联度竟比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匡威高出几倍。匡威花钱赞助大会,阿迪
达斯的钞票大把地投向各参赛队,而吸引消费者视线的却是耐克!
媒体广告
  通过全国性的媒体广告,耐克走出了原先在消费者心目中固守的位置。耐克既重视
媒体投放的密度,也重视高质量的执行工作。例如,早期一段广告表现了迈克尔·乔丹
投篮时在空中的飞行动作,广告口号是:“谁说男人不意味着飞翔?”这个画面成了乔
丹的标志,也成了前所未有的抢手海报。当时还不太出名的先锋派艺术家斯柏克·李设
计的一个系列广告则表现了乔丹人格的一面。
  耐克在1988年发动的“Just do it”广告(图6-2)更是家喻户晓。它被广告时代杂
志评为20世纪最佳广告的第四位,排在它前面的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大众汽车广告“想
想小的好”,可口可乐20年代广告“停一停,轻松一下”和经久不衰的万宝路广告,超
过了麦当劳(“今天你该歇一天”)、戴比尔斯(钻石恒久远)、米乐啤酒(好口味,
别贪杯)以及ABSOLUT伏特加。
  第一个“Just do it”广告的主人公是坐在轮椅上的田径运动员克莱格·布朗修,
广告口号是出现在黑色背景下的反白字。广告语没有念出声,但它却唤起了一代人的共
鸣。正如耐克的广告导演斯科特·贝德伯里所说的:“我们不能把它挂在笔头,它已经
远远超过了一条广告口号。它是一种思想,一种心态。”它让人想起一个过于肥胖的人
推迟了他的减肥计划,忙碌的职员们被其他事情打乱了健身活动以及所有梦想参加体育
活动却被种种事务打断的人。这仿佛是耐克在敦促人们去锻炼身体,马上去行动,去实
现梦想。
  “Just do it”的口号使用了很长时间,1997年曾一度被以“I Can”代替。“I C
an”鼓励运动员们挑战极限,说明事业的成就应归功于个人。这次更改的目的是影响消
费者的观念,使耐克更好地顺应90年代“关怀”与“分享”的社会主流。但由于创意执
行时没有什么突破,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这个不错的创意有点生不逢时。“I Ca
n”活动的失败强化了一个观点:一个广告战役要想成功必须具备许多条件。
耐克城——旗舰商店
  1992年耐克在芝加哥城的北密歇根街区开设了第一家“耐克城”商店。这是从未在
创建品牌中出现的方式。这家零售店销售空间有3层楼,将近7万平方英尺,18个独立的
销售场展示所有的耐克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现耐克品牌的活力、“Just do it”
的哲学和直截了当的态度,商店传达了耐克的核心精神。空气里弥漫着MTV风格的音乐,
大屏幕上重放着许多经典比赛,店里悬挂着麦克尔·乔丹在空中飞跃的巨幅海报,还有
一个乔丹专柜。商店的建筑风格、布局、摆设、工作人员和整个氛围都在叙说着耐克自
己的故事。
  1996年,耐克城商店超过艺术馆,成为芝加哥最热门的旅游点,年客流量超过100万
人,销售额2 500万美元。芝加哥耐克城开张6年之内,包括在纽约的更多的耐克城出现
了。这些商店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不受任何竞争者和零售商限制的无拘无束的“耐克体验
”。与此相比,大多数接近消费者的方式是分散的、零星的,大多数销售耐克的零售商
也不会为创建耐克品牌腾出这么大的空间。因此,耐克城商店在品牌创建中发挥了关键
的核心作用,它们是聚合其他品牌活动的号令官。
耐克在欧洲
  1981年起耐克开始在欧洲设店,在与阿迪达斯竞争的驱动下,商店发展得很快。
  耐克在欧洲的成功帮助缓解了在国内的竞争压力。1984年,尽管耐克在美国的销量
下降超过了10%,销售总额却上升了。
  耐克在欧洲最大的挑战是定位问题。它在欧洲的品牌策略基本还是传统路线:针对
专业运动员,强调高水平的赛场发挥和技术优势。这些核心识别的概念在美国非常奏效
,但在欧洲,阿迪达斯拥有同样的品牌联想。因此,耐克需要让自己与众不同,通过宣
传耐克的个性和美国化的传统背景,它的确做到了。
  耐克的美国背景为品牌增加了深度和可信度。许多欧洲人认为慢跑和健身运动是从
美国涌来的潮流,所以在这些人群当中,耐克容易找到定位。欧洲人,尤其是年轻人,
十分热中美国货,可口可乐、哈里-戴维森、麦当劳、万宝路和李维斯等品牌都从中获
益,耐克也不例外。
  耐克在欧洲的广告上所采用的代言人和在美国的一样,虽然极力宣扬的是美国的运
动项目,如篮球。耐克在欧洲市场是以挑战者面貌出现的,加上它那种直率、桀骜的姿
态,耐克很快吸引了年轻群体。他们认为耐克很“酷”,因为耐克让他们感到叛逆狂放
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赞美的。相比之下,阿迪达斯太主流化、太普通、太小心翼翼
了——它是爷爷奶奶们穿的鞋。理所当然地,耐克成为第一批在欧洲MTV频道出现的广告
之一,广告开支超过任何知名运动品牌的总和



--
梦想风起云涌的生活,
回头看来,
就像死水一样波澜不惊……
猫啊狗啊在等待……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 修改:·skyfoot 於 12月21日15:44:48 修改本文·[FROM: 218.7.44.21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7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