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奔涌的星空),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哈农库特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0日14:49:3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哈农库特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演奏:欧洲室内管弦乐团
      女高音:查洛特-玛吉奥诺(Charlotte Margiono)
      女低音:波吉特-莱莫特(Birgit Remmert)
男高音:Rudolf Schasching
    男低音:罗伯特-赫尔(Robert Holl)
    阿诺德-肖恩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oir)
    指挥:尼古拉-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
    Teldec 2292-46452-2
  
相对于那几乎长达6个小时的音乐来说,我笔下的这篇评论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些曲目
实在是太著名了,对它们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我不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套贝多芬
的交响曲全集正吸引着大家的目光,那么,为什么我要向大家推荐这一套呢?这个问题
的答案在于哈农库特对这些作品的演绎而不在于作品本身。
  对于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来说,他们是不会满足于仅仅拥有一套贝多芬的交

响曲全集的。贝多芬的音乐比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作品都要自由、都更加的不受约束,因

此,演奏者们也都一直在寻找着更新更好的方式来诠释他的作品。就象我们常说的,一

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贝多芬。对

某些人来说,贝多芬就是一座象征着人性中博爱精神的丰碑,因此在演奏过程中,他们

要表现的恰恰就是这一点。我认为,卡拉扬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而对我来说,贝多芬

的音乐在蕴藏着巨大冲击力的同时还包涵着情感的突然爆发。他的音乐时刻都有可能从

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我们不仅能够感受这种跳跃带给我们的跌宕起伏,而且这种

跳跃总是让我们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贝多芬的音乐里既有狂暴也有温情,既有止水般

的沉静也有难以抑制的激情,但很少有我们能够在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德沃夏克等

人的作品里面感受到的那种适可而止的自我满足。如果不是因为不幸的耳疾发生在贝多

芬的身上从而使他成功地把各种感情都溶入了作品之中的话,我还真的会认为贝多芬的

作品的确有点"两极分化(bi-polar)"。因此,虽然某些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作品我是
非常喜欢的,但我认为,卡拉扬这种宏大娴雅的处理方式更多的是悖离了原作的主旨。

对我来说,最能代表贝多芬的作品是埃格蒙特(Egmont)序曲;对其他人来说,大家也许

会认为最能代表贝多芬的作品是他的第九交响曲--虽然我只有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一个乐
章里才能感受到我心目中的贝多芬的影子;而对所有人来说,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决不
妥协的情感冲击赢得了我们的敬意,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真正把握贝多芬音乐作
品的真谛。
  另外,现在有许许多多贝多芬作品的录音,当然我不可能把所有这些录音都仔仔细

细地听一遍--这无疑限制了我作为一个评论家的作用--但是在我听过的录音里还没有哪
一套交响曲全集能够使我完全满意,甚至连一套每首交响曲都能让我比较喜欢的都没有
。很明显,也许是因为这些交响曲在感情和风格上的跨度太大,对一个指挥来讲,
演绎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已经成为了一种挑战。如果我现在要收藏贝多芬的交响曲的话

--想想我刚才说过的话--我就会去买单张的CD而不是去买成套的交响曲全集。
我们虽然把演绎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其实这中间只有几
首曲目最难处理。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反正在专业性的演出中我还没有听到过

有谁把第一、第五和第六交响曲诠释得一塌糊涂,这也许是因为幸运,但这些作品中饱

含的真挚情感的确深深地打动了我。但另一个方面,"英雄"交响曲却难倒了许多最伟
大的指挥家。还有第九交响曲,与和它同一时代的伟大作品《庄严弥撒Missa Solemnis

》一样,都很容易被演绎得支离破碎。而在其余的作品里,指挥家们面对的则是情感本

身给自己带来的困惑。这些作品表面上虽然很直白,但实际上总是蕴藏着许多我们并不

知晓的非常重要的东西。
    但无论怎样,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哈农库特。
哈农库特,在一些堪称历史上的?典演出中,总会出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他始
终致力于打破表现手法上的种种束缚,在对音乐的阐释过程中他也敢于做大胆的尝试,

因此,他总是能够对作品进行启示性的解读。虽然这一套哈农库特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

全集并不能算是历史上的经典演出。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室内管弦乐团总是在运用现代化

的手法演奏现代化了的乐器。如哈农库特使用了无瓣小号,可我听起来却觉得象是真皮

蒙制的定音鼓的声音。简单地说吧,这次演出现代味儿很浓但力度稍嫌不足。但欧洲室

内管弦乐团的表演实在是棒极了,从另人匪夷所思的精确的节奏变化到清晰的层次分明

的和声,乐团达到了哈农库特对他们的所有要求,而且Teldec公司的录音也非常完美。

很明显,这些都是在演出现场的实况录音,你几乎无法形容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

套作品中没有什么处理不当的地方,而且这一套录音中令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比起其它录

音来要少得多,当然,这样的评价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第21号(1796-1800)
  就象我刚才说过的,所有人都把这部作品演绎得非常出色。我这里有塞尔(Szell)、

托斯卡尼尼(Toscanini)、瓦尔特(Walter)、蒙都(Monteux,一个非常杰出的指挥家)、

卡拉扬(Karajan)、杜乃伊(Dohnányi)、以及Norrington等人指挥的版本。而哈农库特

指挥的第一交响曲节奏非常明快。在前三个乐章里,我感觉他指挥得相当精彩。在整部

作品里,哈农库特都在着重表现那种奇特的富于生机的力量。在第一乐章里,定音鼓手

那一次次重击仿佛要把整个旋律扯得粉碎,这不象大多数版本那样小心翼翼地把旋律逐

步引向高潮,倒象是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刚开始时的那种喧闹的感觉。简单地说,

哈农库特作出了非常大胆的尝试以展现音乐的本质。但是哈农库特指挥的最后一个乐章

却并不那么轻快诙谐,反倒让人感到有些呼吸急促。即便如此,哈农库特指挥的整部作

品仍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出色。(史蒂芬-施瓦茨(Steve Schwartz.)/李培源编译)
n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第36号(1801-1802)
  
这部作品中似乎隐藏着一丝忏悔的呢喃。而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好象并不是很
在意这首曲子,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富特文格勒指挥这部作品的次数,就会明确这一点了

。不管外界对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版本是怎样评价的,我总是认为,他没有象指挥贝多芬

的其他交响乐作品那样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溶入到音乐之中去。(至少我个人认为,富特
文格勒指挥的这部作品,即便是那些众人极为推崇的版本,听起来也过于压抑了)而且我
们也知道,他认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里最不成功的一部。我就非常不明

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听众都忽视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呢?在因特网上大家讨论出来的"
最受欢迎的贝多芬交响曲"的排名榜上,我从来就没有看到过第二交响曲能够进入前5名
。大多数的唱片公司也只是为了收齐这九部作品以便成套发行,才录制了这部作品。而
对我来说,这部作品恰恰能够凸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本质。塞尔(Szell)的诠释就很好。而
Norrington的版本则始终沉醉在轻快明亮的旋律里,这就距离我心目中的贝多芬太远了
 。其实,这部交响曲的组织结构和贝多芬那份"海利根斯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

ament"(这份值得大家注意的文稿记录了贝多芬精神上遭受的巨大痛苦,因此这份文稿
的大部分内容读起来就象是自杀者留下的遗嘱)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对我来说,第二交
响曲才是这九部作品中情绪波动最为剧烈的一部。在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里,光明
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是在比小调强得多的大调旋
律的循环重复中,音乐的主题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更能反衬出痛苦的折磨,仿佛欢乐正

在逐渐被颓丧淹没。在这里贝多芬象征手法的运用、旋律的重复和情绪的波动都让我想

起了C. P. E.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的作品。如果现在有谁告诉我贝多芬很

熟悉这位先贤的作品,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在最后两个乐章里,贝多芬彻底驱散了

压在我们头顶上的阴霾。第二交响曲中的情感彻彻底底地走向了两个极端,贝多芬根本

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些情感鞣杂在一起。最后音乐在乐观主义情绪中结束了,但你根本无

法理解贝多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而对我来说,音乐中的欢乐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

   哈农库特对这部作品的诠?在我听过的所有录?里面是最好的,也就是说,这是与
我理解中的第二交响曲的主旨最为接近的一个版本。哈农库特没有选择轻轻地滑过那些

阴沉的段落,而是突出强调了这种压抑和痛苦,光明与黑暗的撞击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戏

剧性的冲突。而我所知道的其它版本却统统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哈农库特指挥的这首第

二交响曲可以称得上是这套唱片中的经典。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第55号(1803-1804)
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在60年代中期),所有在美国发行的"英雄"交响曲都大赚了一 笔,所
以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这部作品有多少个不同的版本。但是我所听过的每一个版 本都或
多或少地让我有些失望,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在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部作
品本身呢?因为的确有几部音乐史上很重要的作品我本人并不太喜欢。当我开始关注起

这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创作技法以及这部作品在结构与和声上所做出的改革创新后,我

更是觉得所有对这首曲子的诠释都不和我的口味。直到有一次,我听了一场路易斯安那

爱乐乐团演奏"英雄"交响曲的现场音乐会。这个乐团只能算是新 露 市的一个二流
甚至是三流乐团,指挥名叫Klauspeter Seibel,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为德国的戏剧

机构工作。但是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现在我来谈谈对其它的表演我的不满之处到底在哪

里。
  我认为这部作品的前两个乐章是最难把握的。音乐的长度和音乐的凝聚力始终是相

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而第一乐章最难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凝聚力。作

为一个指挥,你必须要果断地从这部作品的第二主题中选择出来一部分进行弱化处理,

一些伟大的评论家如Tovey、Weingartner、Newman等人始终都在关注着这个问题。但一
 些指挥却试图逃避这个难题,结果是使作品变得拖沓冗长;另一些指挥却加快了节奏,
当然,这样会使作品更加激动人心,但同时也会模糊很多音乐上的细节;还有一些人,
特别是朱利尼(Giulini),他最近的作品比他早期的作品更明显地采用了一种极为舒缓的
 节奏来表现旋律的娴静,其结果是使自己陷入了伤感的泥沼之中。上面提到的这些做法
,无论是快还是慢,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都试图缓和这个乐章里主题和第二
 主题之间的强烈对比。节奏感和那种强烈对比产生的震撼才是成功演奏这段音乐的关键
所在。在我的脑海里,这段音乐理想化的节拍就应该象天使拍动翅膀那样:轻松而有力
。哈农库特指挥的这部作品在节奏的轻快方面也有一点小小的不足,但是他在强度方面
的把握却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很可惜的是哈农库特和其他人一样,在这个乐章的开始阶
段没有恰当地选择第二主题进行强调,只把它当成是一个过度部分进行了处理。所以在
乐章即将结束的时候,哈农库特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失去了对第一乐章结尾部分的把
握。
  在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中,音乐本身的主题往往会影响乐手们的演奏。在欧洲国家

的葬礼上,按照传统总会演奏这首曲子,在我看来,这首曲子被诠释得过于沉重了。而

且我认为,这部作品和拿破仑以及英雄主义之间的种种联系实际上掩盖了作品本身的主

题。与其说贝多芬的这部作品是献给拿破仑的,倒不如说这部作品是用来歌颂普罗米修

斯的传奇故事的。实际上,这部"英雄"交响曲和他那部"普罗米修斯的诞生(The Cre
atures of Prometheus)"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坦白地说,我认为有关这部作品的大部

分版本听起来都有些虚假和夸张。要在美国找出一部"英雄"式的作品的话,我想会是
巴伯(Barber)的Adagio for Strings。哈农库特在这个乐章里表现得非常出色。他屏弃

了对这段乐曲权威性的阐释以及那种华丽的表现手法,呈现给我们的是带有一丝野性的

全新演绎,我想哈农库特的诠释应该更接近贝多芬这部作品的原义。在其它方面,哈农

库特一方面强调了低音部那种由下向上的滑动,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木管乐器那种稍嫌粗

糙的和声,在哈农库特的指挥下,管弦乐队的演奏流畅而优美,完全可以和卡拉扬麾下

的柏林爱乐乐团的管弦乐队相媲美,而且,他的诠释还不失旋律的强烈对比带来的戏剧

性效果。可以说哈农库特为我们奉献了一场指挥"英雄"交响曲的杰出表演,这标志着
他在巴洛克风格音乐的处理上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尤其是对这一乐章最后部分的处理实

在是非常精彩,成功地揭示了这一乐章音乐的主题。
  对绝大多数的管弦乐队来说,"英雄"交响曲的最后两个乐章主要由他们来完成。
即便这样,哈农库特还是为我们奉献了一段最富于节奏感和力度感的 弛 曲,甚至比塞

尔(Szell)的版本更为尖锐有力。我还喜欢高潮时刻哈农库特带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鼓声

。最后一个乐章也同样精彩,如果细节再清晰些的话就更好了。在最后一个乐章里,节

奏依然紧凑有力,但那种无处不在的平衡感被打破了,使我们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个现

场版的实况录音。但我还要提一句就是,弦乐队在那段生机勃勃的小调回旋部分表现得

还不够有力,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这在所有"英雄"交响曲的版本里面应该算是非常
出色的一个,同时这也是这套唱片之中的经典。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第60号(1806)
   哈农库特对这部作品的 故 毫无新义,的确是让人失望。只是在最后一个乐章哈农

库特的指挥才迸发出了几点火花。面对一个象哈农库特这种性格的音乐家,你不知道我

对这首曲子的期望有多高,但这次表演的确是一次非常守旧的解读。我最喜欢的版本还

是塞尔(Szell)指挥的,他把这部作品演绎得高贵典雅而且很富于节奏感。我曾经听到过

的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版本是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指挥的,但是很可惜我没

能买到这张CD。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我所知道的音乐作品中最为欢快的一段,热闹得
 就象是一部意大利喜剧。同时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优雅的一部,但是却
 很少有人能把它演好。乐曲结构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贝多芬那个时代的人。韦伯(Webe
r )就把那段舒缓的序曲处理得杂乱不堪,而在这段序曲里贝多芬花费了几分钟的时间来
展开一段残缺不全的主题。而这个并不完整的主题恰恰成为了接下来那段快板中第一主
题的一部分。尽管有一段舒缓轻柔的序曲作铺垫,哈农库特还是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只
是忠实地再现了那段快板中的喧闹。第二乐章继续在用舒缓的节拍表现着音乐的本质,
而哈农库特似乎仅仅是在指挥着乐队奏响那些音符,作品中好多微妙的转折被他遗漏掉
了。很明显,即使是他这样非常优秀的指挥家也会对贝多芬的作品感到困惑。哈农库特
指挥的唯一一个亮点出现在这一乐章的完结部,定音鼓柔和的声音终于明确了这一段旋
律与主题的关系。
  接下来,哈农库特给我们送上的是一段粗糙、平庸并且还软弱无力的 弛 曲,到了

最后一个乐章,大家仿佛才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呕我的天啊!我们现在在演奏贝多芬
呢!"这时,你就会明白我们究竟缺少些什么,我们缺少的是勃勃的生机,缺少的是那
种积蓄起来的力量,缺少的是蕴藏在贝多芬音乐中的那种舞蹈般的节奏。对这部作品的

演绎,哈农库特虽然绝对赶不上塞尔,但他仍然成功地向我们展示出了作品本身蕴藏着

的那种狂燥与不安。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第67号(1800-1808)
  如果你要想搞清楚关于第五交响曲到底有多少种录音版本,那就象是要猜中罐子中

糖豆的数量一样非常困难。虽然经常可以听到这部作品,但无论是现场演出还是录音唱

片,我还没听过有谁把它演奏得一塌糊涂。甚至就连Jorge Mester为Peter Schickele的

现场说明版灌制的唱片听起来也相当的好。这部作品大概可以算是最初形态的交响乐了
,当我们想起抽象派艺术的时候,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会把这部作品当作抽象派艺术
的典范。这部作品实在是太奇特了,虽然指挥家们很明显都知道如何把这部第五交响曲
处理好,我却很难再找出一部与之相似的作品来了。贝多芬把他在第四交响曲中使用过
的主题结构扩展到了这部作品之中并跨越了多个乐章。在整部交响乐的每个部分中我们
都能发现作品开始时的那段旋律。音乐评论家Weingartner和Tovey相继指出,在这部作
品之前,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上,而在这部第五交响曲里,
贝多芬却把他对音乐的理解深深植入了作品的每一个音符之中。
哈农库特的指挥和其他人并没有多大区别。对我来?这部作品中强烈的对比?越来
越忧伤的音色是表现贝多芬的"两面性"的最好例子。关于这首曲子的许多版本都非常
紧凑有力,我最喜欢的是富特文格勒、塞尔特别是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指挥

的版本,卡洛斯-克莱伯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营造出了一种狂风暴雨般的震怒,这也使
得他的诠释成为了我心目中的首选--我从来没有听过对这部作品如此精彩的阐释。维也
纳爱乐乐团的演奏通常总是软弱无力,我怎么也搞不清楚克莱伯是怎样让他们变得如此
刚劲的,所有乐队成员的演奏都极富激情,就好象那些令人心存敬畏的现代派作品一 样
,音乐如排山倒海一般向你压来。现在哈农库特指挥的这个版本也同样深受我的青睐,
虽然没有克莱伯版出色,但哈农库特把那种充满野性的力量可以说是演绎得妙到毫巅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第68号(1807-1808)
  就象我前面提到过的,虽然演奏这首曲子的版本可能比第五交响曲还要多些,但不

是所有人都能把这部作品演奏得出色。我认为这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里面最讨人喜欢的

一部。有一段时间我总是怀疑,创作一部优美舒缓贴近听众的作品是不是要比创作一部

恢弘壮丽的史诗更难,为此我总是想要把这部第六加入到贝多芬的四大交响曲里面(世所
公认的"四大"是第三、第五、第七和第九)。但现在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不是太固执
了一点。对第六交响曲,我最喜欢的是门格尔贝格(Mengelberg)指挥Concertgebouw管弦
乐团的录音,在门格尔贝格的录音里,他用令人惊讶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这部作品最为
美妙的一面。瓦尔特(Walter)和蒙都(Monteux)的立体声录音也不错。这部作品最难把握
的是溪畔小景和牧人的赞歌这两个部分,如果处理不好,那这首曲子不是变成了催眠曲
就是变得呆滞而且平庸。
而哈农库特对第一乐章的处理是我比较喜欢的,虽然在力度上稍逊于他本人在那套
历史经典演出唱片中的表现,但是他强调了一连串非常相似的旋律,弦乐部的声音稍稍

有些艰涩,有点象苏格兰口音中的粗舌音,这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这部作品音乐中应有的

那种原始和朴实。不仅如此,哈农库特还能把音乐表现得非常优雅,Tovey对哈农库特指
挥的第二乐章推崇倍至。他完美地把握住了这首曲子中最难处理的部分--一个不断重复
的舒缓的奏鸣曲式的乐章。要在大段舒缓的音乐中还保持那种一直向前的冲击力,这就
好象要求你驾驶着一辆最高时速只有20公里的汽车飞跃大峡谷一样。哈农库特用一些装
饰性的音符着重表现了那条小溪的欢唱,但我认为他在这个部分表现得并不好,那些装
饰性的旋律就象是一段催眠曲。
我倒希望这一段音乐被演绎得节奏感稍强一些。否则的话,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就好
象是我们只是注视着小溪,却见不到 洗粤种行÷?那忽隐忽现的身影。需要说明的是
,贝多芬使用了一些非常精妙的重复旋律来表现这段音乐的主题,但是我却没有听到哈
农库特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而那段著名的描写小鸟的旋律听起来好象也失去了应有的魅
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如此。但Tovey认为贝多芬在整个乐章里都在为这一段作铺垫
。海顿的作品里也有与这一段的结构非常相似的部分,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段旋律听起来
的确象鸟鸣的话,我想没有人会对贝多芬的这一段如此的关注。接下来的 弛 曲和那段
描写暴风雨的音乐是整部作品中比较容?把握的部分,哈农库特都诠释得很出色。最后一
个乐章同样非常精彩,哈农库特麾下的弦乐手们又 奏出了那种稍稍带有一丝艰涩的琴声
,非常好地呼应了这部作品的起始部分。
  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第92号(1811-1812)
  这大概可以算是这套唱片里面哈农库特最为经典的一次表演了。实际上我认为,我
 所听过的其他演出,无论是现场演出还是灌制的录音都比这个版本要差得多,只有DG公
司卡洛斯-克莱伯的版本可以说是比哈农库特的这次录音稍胜一筹。虽然克莱伯的版本与
贝多芬的原作相比,许多地方有细微的差别,但克莱伯的指挥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对第七
交响曲一次极为浪漫、生动、恢弘甚至是不朽的解读。维也纳爱乐乐团平时给人的印象
总是有些松散软弱,但这次在克莱伯的指挥下却奇迹般地表现得紧凑有力。在哈农库特

的构想之中,这部作品似乎应该更为朴实一些。与克莱伯的指挥相比,哈农库特始终坚

持着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面对如何把握力度的问题上,哈农库特保持了自己的风格。

   哈农库特指挥的前两个乐章?常优雅、非常精彩,他没有对音乐进行任何形式上的
夸张,但仍使音乐充满了感染力。唯一一个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是那段 弛 曲,这段旋律

被处理得有些过于轻佻和仓促了。我认为克莱伯指挥的这一段节奏似乎更快,但带给听

众的是轻快的愉悦感,而不是这种令人有些晕头转向的感觉。但接下来哈农库特带来了

一段极为动听的三重奏,在那段非常舒缓的旋律里,管弦乐的声音稍稍有些发涩,就象

是有一阵阵清风拂过整个乐章。最后一个乐章不仅是哈农库特,而且也是贝多芬的胜利

。哈农库特精准地把握住了这个乐章那难以捉摸的主题。在第二主题向前发展的同时,

贝多芬营造了一组音调越来越低但却越来越激昂的四度音程的重复乐句,这使得乐曲原

来那种不得不向前飞驰的感觉完全变成了一种轻松和欢乐。哈农库特完美地把握住了这

一切。而且,听过哈农库特这张唱片以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人们第一次听到这部第

七交响曲就会被它深深地感动。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第93号(1811-1812)
  很明显贝多芬是同时开始创作第七和第八交响曲的。听众的口味往往会使音乐家的

创作进退两难,而这部第八交响曲的创作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贝多芬创作生涯

的大部分时间里,批评家们始终认为贝多芬应当学习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风格。虽然第

七交响曲里面那个舒缓的乐章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但评论家们还是把这部

第七批得一无是处。结果贝多芬就写下了这部具有海顿风格的作品,但评论家们仍然猛

烈批评这部第八,特别是说那段第二乐章的小快板琐碎平庸。不知你是否能够相信,在

早期的演出中人们总是用第七交响曲那个舒缓的乐章来代替第八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对第八交响曲我最喜欢的录音是塞尔(Szell)和Norrington的版本。实际上我认为哈

农库特这个版本也不错。但我必须要指出的是,在第一乐章里,描写第一主题的跨度很

大的主旋律被分得太开了,其实对这个乐章应该象处理"英雄"交响曲那样,既要轻松
又要有力。那段小快板和 弛 曲哈农库特表现得很不错,但最精彩的一段还?他指挥的
最后一个乐章,那简直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在这一段里,流畅的旋律当中总会有一些

奇怪的停顿,就是在这些时刻哈农库特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指挥才能,这种感觉就好象是

打滑的汽车在一瞬间又恢复了平衡。而且欧洲室内交响乐团在这首曲子中的表现也可以

说是特别的好。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第125号(1817-1824)
  对这部作品,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版本能够让我满意。我总是着眼于这部作品的第

一和第三乐章来对整部作品进行评价,而那段 弛 曲和最后的合唱部分我倒?是很在意
。我最喜欢的是富特文格勒在1951年录制的那张唱片,虽然这个版本在对原作主旨的阐
释上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但令人惊讶的是,富特文格勒为这部作品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
诗一般的氛围。当然啦,这些本来都应当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东西,但是我还没有听过
其他哪个版本能够达到富特文格勒和他的乐队所能达到的这种神奇的效果。我认为卡拉

扬1962年录制的那张唱片应该是他本人指挥第九交响曲最为成功的一次,但是我刚才就
说过,我不太喜欢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而塞尔指挥的这部作品前两个乐章非常精彩,

但最后两个乐章却令我大失所望。在过去那段时间里,几乎所有著名指挥家都曾经向这

部作品发起过挑战,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够对这部第九进行真正令人信服的诠释,

或是留下对这部作品独特的思考。虽然加德纳(Gardiner)在这个问题上总是批评我,但

我只能说,对这部第九我确实还没有听到过令我完全满意的经典版本。
  而哈农库特在对整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后,决定带给我们一个不加任何修饰的

第九交响曲,而且他还屏弃了对这部作品公认的理解方式,试图通过乐队的出色表演展

现给我们这部作品的最初风貌。但是他这次实验性质的尝试却不太成功。第一乐章显得

太渺小了,就象在大峡谷中搭起的舞台背景一样毫不起眼。许多过渡部分听起来相当平

庸,一段接着一段的旋律听起来似乎没有一点关联,而实际上这些段落应该是环环相扣

的。如果哈农库特坚持乐队加快节奏并且增强力度的话,他这种剥去一切修饰的指挥方

式或许会取得稍微好一些的效果。但实际上,这个乐章被折腾得支离破碎。
  在谐谑曲的最初部分,虽然无处不在的号角声总算带来了哈农库特和整个乐队都期

待以久的一丝激情,但我只能说这一部分和第一乐章一样糟糕。直到管乐器吹奏出有关

乐章主题的赋格时,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从这一刻开始,这些音乐家们终于重新焕发

了生机,从此以后,我们终于可以欣赏到哈农库特那充满激情的表演了。
  第三乐章那段漫长的行板是指挥这部作品的一个难点。而哈农库特这次表演中唯一

能使我们感到惊喜的地方就在这里,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惊喜",只不过是这段行板
的节奏、长度和基本乐段的结构,都多多少少有点象"悲怆"奏鸣曲中的那段柔板而已 ,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段行板要精练得多。许多版本在这一乐章快要结束时都处理得
过于急促,以至于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除了稍稍有些快(这一乐章用时13'14"),

哈农库特表现得相当出色,一段段旋律既有力又富有弹性。虽然台上的音乐家们都习惯

于演奏室内音乐,但哈农库特没有因此而使作品流于平庸,他甚至使这个乐章透出了诗

歌的感觉--干脆、明快、决不拖泥带水,这与其他版本决然不同。同时这也使我坚信 ,
虽然哈农库特没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但他一定会为我们献上一部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但最后一个乐章刚开始,哈农库特的指挥又回到了那种沉沉的压抑之中,你可以想

象一下,就象是公园长凳上蜷缩着的流浪汉在不停地对着自己哼哼。当男低音伴着大提

琴的声音开始高歌的时候,低音管也开始送出优美的旋律。我不得不说这一段太缺乏想

象力了,纯粹是一个George Bush式的解读。所有人都只是简单地奏响他们手中的乐器而
已。虽然不是合唱,那位歌唱家的歌声还是为这次表演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位男低音可
以说是所有人中最出色的一位,充满了活力,但很明显,他今天是走错了舞台。而其他
几位独唱演员则始终象是在大喊大叫。阿诺德-肖恩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
 oir)虽然在本质上是一个室内合唱团,但就算是和欧洲室内管弦乐团这样优秀的乐团配
 合,也丝毫不显逊色。在接下来演奏土耳其进行曲和double fugue时,情况稍有好转。

对这只乐队我心中也重新升起了一丝期盼,即便如此,其它许多版本也要比他们的演奏

激动人心得多。总的说来这个乐章比较失败,我们始终没有感受到这部作品本身具有的

那种跌宕起伏所带来的冲击力。
  结论:
如果不考虑第九交响曲的话,可以说这是哈农库特一套相当不错的录音。第二和第
七交响曲是这里面最为经典的作品,第一、第三和第八交响曲也非常精彩,第五和第六

交响曲称得上是比较成功,而第四和第九交响曲只能算是不及格。哈农库特指挥的这部

第九交响曲我认为是失败的,除了那段行板还能给人留下一丝期盼。简单地说吧,如果

你只是想收全贝多芬的交响曲的话,我建议你别选这张。
(史蒂芬-施瓦茨(Steve Schwa rtz.)李培源编译)
--


--

  当生命不再被每日更新的神奇天光所照亮,我们形同死去。 
  这永不动摇的光华是一种源泉,超越所有理想。
                                       
                                        ——哈马克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0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