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作 家: dxtl (Terry) on board 'music'
题 目: 音乐欣赏讲座(1)
来 源: 哈尔滨紫丁香站
日 期: Wed May 28 17:31:15 1997
出 处: dxtl.bbs@bbs.net.tsinghua.edu.cn
发信人: vrzzh (好好工作天天向上),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音乐欣赏讲座(1)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May 26 22:20:53 1997)
vrzzh注∶以下从《枫华园》转载∶
【音乐知识】 音乐欣赏讲座(1)
·乐洋·
音乐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大自然的造化,上帝的赐福。她陶
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无法想像没有音
乐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不喜欢音乐。然而,对音乐的欣赏来自于感情的
共鸣,心灵的感受,个体差异很大。不少人苦于“不懂”音乐而无法提高欣赏力。
这也在理。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万事皆同一理,音乐也是如此
。幸运的是,音乐虽复杂但有章可循;欣赏能力也可通过学习得以提高。现有不少
音乐知识丛书值得一读。但有些关于指导音乐欣赏的小册子则显得过于简单抽像,
似乎帮助不大。原因是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介绍。因此,本文欲从讲述基本乐理入
手,旨在从根本上提高读者的音乐素质,为提高鉴赏力打下基础。然而,音乐宝库
丰富无比,音乐理论博大精深,它令多少天才为之奋斗终生,因此绝不能一蹴而就
。更何况音乐理论长期被禁固于高等学府之中,愈加变得高深莫测。所以,作者只
是尝试着对一些基本理论作一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借助于一些例子使读者易于理解
。本文的另一目的也在于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一条路径以便自学。
第一讲 基本乐理
一、 记谱及唱谱
音乐主要采用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此外尚少量使用三线谱及一线谱。
(-)五线谱 五线谱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记谱法。谱表上的每根线和“间”都
对应于固定的音名和音高(见图一)。五线谱以 1=c 作为“本调”,其对应
的音阶是“1234567”。以G谱表为例,从“一线”到“五线”各线对应的
音名依次是“35724”;而相应各“间”(线与线之间)对应的音名则是“4
613”。当这五根线不够用时,其上方或下方都可再加线,分别称为“上一线”
、“上二线”…,“下一线”、“下二线”…
A -------上一线
F--------五线
D--------四线
B--------三线
G--------二线
E--------一线
C--------下一线(中央C)
(图 1 五线谱G谱表示意)
由于自然音阶中“3”和“4”之间、“7”和“1”之间是半音关系,而其
它相邻音之间则是全音,故对于非本调(即音阶的“1”不在C上),须对某些音
升半音或降半音以调整各音间的音程关系使其形成“新”的音阶。这体现在谱表上
则是表头的某些线或间上标有一些升降符号。常用调高在谱表上相应的升、降音列
于下表。(表中“ #”代表升音符号,“b”代表降音符号。例如:1=C 时谱
表上无升降号,各音名为原对应音高;1=D时,原调(C)的“2”作为“1”
,此时C音和F音各须升半音;当1=降B时,E、B两音各降半音。…)
(表一) 音 高 C D E F G A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唱名 1≡C 1 2 3 4 5 6 7
首调唱名 1=D # #
1=E # # # #
1=F b
1=G #
1=A # # #
1=B # # # # #
1=降E b b b
1=降A b b b b
1=降B b b
五线谱上各个音高在绝大多数乐器上都有对应的位置,尤其是键盘乐器。例如
钢琴上的“中央C”这个键就对应于谱表上的C1,即“下一线”。显然,这种记
谱法特别适合于器乐的演奏。故绝大多数乐器包括定音鼓都采用五线谱记谱。五线
谱还具有功能多、转调方便及旋律线直观等优点,故被广泛使用。
(二)简 谱 简谱是十八世纪诞生于欧洲的一种记谱法,后传入亚洲,目前仅
在少数几个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流传。简谱的最大特点是采用“首调唱名法”即“1
”音位置因调高而定。这样一来,它就囊括了所有调高及调式的自然音阶,使之顺
口易唱,易学易懂,尤为适合于声乐练习。目前通俗歌曲主旋律写作往往采用简谱
。但简谱终因其所固有的一些严重局限性及缺陷而未被广泛采用。古往今来,专业
团体一直沿用五线谱。
(三)其 它 三线谱和一线谱是较五线谱为早的古记谱法,现仍被保留用作某
些打击乐器的记谱法。
(四)唱 谱 唱谱就是照谱唱音名(1,2,3,…),也叫视唱。当然,演
奏乐器的只须“读”谱,不必唱出。唱谱主要需掌握两个要素:一是音准,二是节
奏。其中音准是第一位的。因为音唱不准则不成曲调。想唱准节奏只有多练。学唱
五线谱最理想的是有架键盘乐器如钢琴或电子琴。五线谱通常采用“固定唱名法”
,即C永远唱成“1”。这种唱谱法显然很适合于器乐演奏,因为如上所述,多数
乐器上都有与五线谱相对应的音高,而乐手一般只须照谱弹奏,不必唱出,故不必
在意“1”在哪。但对于声乐则不然,“1”音位置的变化,往往使视唱变得困难
又不易唱准。特别当有多个升降号时更是如此。例如当“来”音不在“C”上而在
“B”上时 (即B调)“1 3 5”这三个音则须唱成“7 #2 #4”(见
上表),多别扭!从上表可看出:G调和F调各只含一个升、降号。故除C本调之
外这两个调是最容易视唱的,常作为初级训练之用。
试对比视唱下例:
《爱的纪念》(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图森·塞内维尔曲)片段,4/4,速度
=96拍/分:
(1) 首调唱名 1=G
__ ___ __ ____ __ __
. . .. .. . . . .. .. .. .. . . . .. .. . .. .
5 1 2 | 23 33 3 -| 3. 2 43 21 | 23 33 3 -| 3. 2 43 21 | 62 22 2 -|
-- -- - -- -- -- -- - -- -- -- --
(2) 固定唱名(1=C)
___ ____ . ___ ____ . __ ___
2 5 6 | 67 77 7 -| 7. 6 17 65 | 67 77 7 -| 7. 6 17 65 | 36 66 6 -|
-- -- - -- -- -- -- - -- -- -- --
我们会感到这段曲子用固定唱名也很顺口。原因是它是G调,只有一个音F(
即C调的4)须升半音,而这个音(#4)又没出现,故而好唱。
五线谱也可采用“首调唱名法”,但这样一来,谱表上所有的线、间与音名的
对应关系都因调高而变。适应这种变化不仅困难也无必要,故专业内基本只用固定
唱名。
二、谱 表
五线谱表分为“G谱表”(高音谱表),“F谱表”(低音谱表)和“C谱表
”(中音谱表)。
G谱表和F谱表最为常用。例如钢琴的大谱表就是由G谱表(右手)和F谱表(
左手)组成的。“C谱表”为某些中音乐器所专用,如中音、次中音号(长号)、
中音萨克斯号等。与前两种谱表不同之处是,C谱表上的C音位置不是固定的,它
可指定在任何一根线或间上。
三、 拍 子,小 节
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即一首曲子是几几拍。例如,若以四分音符为拍子单位,
依每小节中所含拍子数而有3/4拍、4/4拍等等。这种表示的含义是:处于不
同位置的拍子其强度不同。例如3/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而4/
4拍则是“强,弱,次强,弱”。含有一个强弱循环的拍子叫“单拍子”,包含两
个以上强弱循环的则称作“复拍子”。如3/4是单拍子,而4/4则是复拍子;
3/8是单拍子,6/8是复拍子。不要小看“拍节”的作用:它不仅是旋律构成
的特征之一,而且构成了音乐的“呼吸”,使其起伏变化富有活力。
四、 调,调式,调性
通常把“1”音的位置称作调高。如简谱上标明“1=G”则称为G调,余类推
。调高主要是根据乐曲的要求和严格的专业标准定出来的。拿声乐为例,如一首曲
子要求用女高音唱,则根据女高音的音域范围和曲调结构定出“1”音的位置。“
花腔女高音”的音域上限比“女高音”还要高两至三度,是声乐中的最高音。
因音阶排列不同使主音位置随之而异,这种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调式,如“大调
式”、“小调式”。常见调式有“自然大调式”,“自然小调式”,“和声小调式
”及“旋律小调式”。自然大调式的主音是“1”,音阶是“1234567”。
大调式曲子以其主和弦音“135”中的一个音开始(指第一个强拍音),终止在
主音“1”上。小调式的主音都是“6”,自然小调的音阶是“6712345”
。小调式的曲子常常是“6”起“6”落,曲中6、1、3这三个音用得最多。这
种特点在民歌中尤为突出。试看。《渴望》的调式特征(1=降E,$=84 $在
此表示速度,即每分中节拍数,下同)
. .. . .. .
6. 6 2 12 | 3 - - 35 | 1 76 56 35 | 6 - - -| (首句)
- -- -- -- -- --
. . . .. . .
61 | 2 2 0 35 | 1 1 0 76 | 5. 6 3 5 | 6 - - -|| (末句)
-- -- -- -
第一句就“6”起“6”落,且各小节的强音“6,3,1,6”都是主和弦音,
从而强化了主音,突出了调式。其结尾句终止在“6”上。可见,该曲调式特征十
分显著,是自然小调(自然C小调)。凡具有调式的音乐就体现了一定的“调性”
。调性是音乐的生命所在,除极少数(相对而言)现代派“无调性音乐”外,绝大
多数作品是有调性的。
--
我是一条整天快乐游泳的小鱼儿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ocr.cs.tsinghua]
--
※ 来源:·哈尔滨紫丁香站 bbs1.hit.edu.cn·[FROM: dxtl.bbs@bbs.net.tsi]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1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