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nslot (衰衰网虫─→颓废书生·转型中......),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流水落花皆是情__萧邦的二首钢琴协奏曲(5)(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6日10:39:28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 原文由 ignorance 所发表 】

    1961年在RCA所录制的第一号,鲁宾斯坦已迈七十古稀,技巧自不可能以往
凌厉,但所展现的却乃是弱冠之龄的春风少年,只不过角度更超然,情思更真挚,
滤去一切不必要的臆测藻饰,留下悠长的琴音缓缓轻扬。他运于心的弹性速度,
巧妙的将左右手化成一双连体夜莺,在相同的心跳、和谐的气韵里高歌低咏,
独唱齐鸣。特别是他的分句更要反复比较聆听。一般演奏家只是把一股‘热情’
发狂的在键盘上宣泄,但却不见得能让人能体会到真正的‘热情’,往往流于夸
张灯动态对比。反观鲁宾斯坦,在巧妙分句下,把一层层情思潮汹激荡,给人更
多、更特别的感动。在此我要特别说明:所谓分句上的巧妙,不是指鲁宾斯坦和
他人有南辕北辙之举,而是说鲁宾斯坦在和别人相同的速度中、神似的断句下,
每每凝神运气,让音色、触键的稍稍一变,神韵丰采便更入深境,令人神游其中,
低徊不去...。所以,这也是‘名盘’为何能历久弥新、百听不恹的主因了。
但倘若和第二号相较,我们更可发现,应该把更多的喝采留给第二号的铨释!1958
年的铨释,已是登峰造极之作,但十年后,在奥曼第温柔的衬托下,鲁宾斯坦
的精神境界又更往前踏进了一步,在更从容自在的速度下展开一卷绫罗锦绣,织
布上尽是几十年来世途干戈。如果把这三版的第二乐章拿来比较,我们便可以发
现鲁宾斯坦的中段的动态对比越来越小,不似一般人的戏剧化,但内营的张力竟
反而超凡的强韧,紧紧地系住全曲架构,绝!此外,我更要建议从未领略过钢琴
音色之美的朋友,赶快飞奔至唱片店买下此版,恕我无法描述琴音之甜美。因为:
文字的形容只会损伤了这张唱片原有的美妙!
高雅狂狷的富兰梭瓦
    高寿的鲁宾斯坦无疑是萧邦的权威,但另有人也以萧邦著名,可是指下却是
独树一格、迥异他人的铨释,那就是以四十六岁英年早逝的富兰梭瓦。富兰梭瓦
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酒精中毒,有人说是吸食迷幻药,真相为何不得而知,
但我想一个从六岁起就被马斯康尼带著巡回演奏的小天才,那稚嫩的心灵瞬间染
上了俗世的绮情滥觞,虚妄诡诈,他所能逃避的,只有悠扬的琴音,瓶盖下的醉
人芳香,和一个子虚梦噫的世界;也酿成了四十年后的悲剧!在他的音乐世界里,
有狂想、有深情、有悲思、有欣喜,但这都不足以让人为他如此痴迷敬赏,真
正缠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是他的清新高雅、狂狷下的温文气质。是一颗赤子之
心吧!是一份真挚之情吧!让他的演奏任人歌颂。我很庆幸自己能耳闻他的两次
录音,一是市面上常见的1967年,FREMAUX指挥蒙地卡洛歌剧院管弦乐团的版本,
另一是EMI发行的八张合辑中,1955年与TZIPINE和1959年与KLETZKI的一、二
号录音。由于富兰梭瓦在此二版中,基本的乐念并未动摇,但形貌却差了十万八
千里。第一号中,在1955年里,处理的非常即兴,几处甚至和乐团乱了拍子,但
美感依旧丝毫未损,而他也特别强调左手低音。和1937年鲁宾斯坦不同的是,他
是让左手的拍子加重(如第二主题的琶音),或自然地让左手唱歌(如第一乐章第
一主题),逼得你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1967年中,左手不再如此强调,
倒是右手的旋律有了更深刻的发挥,对踏板的运用也更微妙,尤其是第一乐章放
慢进入的序引,更是无与伦比;不过,象8’17”的怪异分句,还是要听1955年
版,方可知道他是想以音色的变化推展高潮。虽然第一乐章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差
异,但第二乐章却几无变动(指乐念),真是朴实芳欣,童真无邪的至善至美!这
是一个会使人听到垂泪双行而不自知的铨释,从此再回头看第一乐章,则1967年
的富兰梭瓦的确比十年前成长了许多,在第二主题及中间呈示部中,早已为第二
乐章做好铺陈,我也才明白,为什么第一乐章结尾的舞曲会如此悲欣交集,感人
肺腑;那是温情不再、悱恻已去的暗自无奈呀!富兰梭瓦在第二号上的杰出表现
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第二号的处理要诀在前面探讨齐玛尔曼的铨释中已经说的
很明白了,而富兰梭瓦就是有一种一气呵成、使乐句高潮迭起的过人本领,再配
合他的纤细雅致。诗情盎然,自是传世经典。1959年的幅度较大,动感对比亦强,
1967年版相比之下便清秀了许多,但也多了不少更动人的弦外之音。严格来讲,
这二版均是不朽的演出,值得收藏。第二乐章和第一号一样纯美自不用说,第
三乐章尤使人击节再三,豪气干云间夹缀着儿女私情,昂扬眉宇中流露着秋愁难
奈,在行云流水奔逝后竟使人恍如隔世,不知今夕是何年,此身何在?最后要附
提一下,富兰梭瓦的弹性速度真是完美,自由而不逾矩,合宜而不死板,灵动异
常,留给各位朋友去反复品味。
波澜壮阔的柯尔托
    法国乐坛是何其有幸,在富兰梭瓦之前,更出了一位传奇的萧邦大师-柯尔
托。柯尔托的萧邦作品由于录音效果不佳,音乐别有见地,再加上不易购得,因
此在国内似乎无人问津。其实对我来言,听柯尔托的音乐越多,就越能对音乐的
内涵有多一分认知。九十年代初期EMI发行了一套六张的柯尔托萧邦音乐合辑,
其中第四张就是他和巴比罗里于1935年所录下的萧邦第二钢琴协奏曲。若和鲁宾
斯坦比较,巴比罗里必和这位指挥首演华格纳《特丽丝坦和伊索尔德》的‘指挥
大师’做了一番良好的沟通和处理上的更动,使得全曲回复成‘竞奏’的趣味,
但又能互不相妨的共同展出更多元化的人文空间。第一乐章钢琴出现时,管弦乐
加上了一个强奏来迎接(不过有部分校订版本的确如此),接着,钢琴热情洋溢充
满幻想地唱出第一主题,管弦乐也和天马行空的琴音互诉心曲,共吟对句;第二
主题稍稍带著幽静的气氛飘逸而来,但随即又和管弦乐掀起骇人的思绪起伏,排
山倒海而去;更令人惊奇的在呈示部9’06”处,这一段柯尔托和巴比罗里竟把
主旋律让给了管弦乐,让钢琴退居帘后,直到尾端才又齐声高唱!翻开萧邦的总
谱,却不见有特别强弱的明示(只是在钢琴每小句头加了Sf,尾添了f),一切只好
问萧邦了。第二乐章,根据柯尔托自己的说法,掺杂着‘做梦’和‘戏剧性’的
二大要素,的确,柯尔托将悠闲的惶恐、爱恋和嫉妒全部融汇到这第二乐章中,
起初我实在听不贯这种铨释手法,可是时日一久,竟也觉出新味,乐在其中。终
乐章在管弦乐助长下,造就了一个节奏明快、辉煌博大的演出,其间所表露的乐
想也是五彩缤纷,把一些细细铺叙的版本全比了下去(只用了8’13”),真不愧
是一代大师,无可比拟!
幽静冥思的哈丝姬尔
    但是要真的模仿,又是什么样子呢?哈丝姬尔和麦克维奇的搭档便是个失败
的例子。其实问题倒不在哈丝姬尔身上,而是麦克维奇(IgorMarkevitch)的错误。
哈丝姬尔是柯尔托的高足,没错!巴比罗里是依柯尔托的构想指挥的,也没错!
但一味模仿巴比罗里的指挥来替哈丝姬尔伴奏?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一,哈丝
姬尔有自己的处理手法,怎么会和柯尔托一样呢?如果只是开头钢琴出现时的强
奏倒还情有可原,但越到后来,钢琴的语法可见不是用此版谱,为何呈示部硬要
搞得如此混乱呢?第二,哈丝姬尔虽然乐想精深,但却无豪迈壮阔的气象,只是
闺中小家碧玉,又怎能承受如此爆棚的管弦压力呢?不过,撇开管弦乐不谈,哈
丝姬尔的琴音真是感人。我们很难从她的指下听到什么大喜大悲,也寻不到她一
生饱受脑瘤、骨髓病痛的疾苦怨叹,只有轻柔纯净、自省知足的祥和安适,自然
而然的让音乐自己说话。第二乐章中间部分,完全没有柯尔托的激狂,带著淡淡
的忧郁,扣人心弦,在末尾更是深情无悔,无可复加。如果有人会挑剔前两个乐
章似乎太平淡的话,那么第三乐章便足以使持此异议人士乖乖封口,精致慎密的
程度和乐念的丰富,纵使把其师柯尔托拿来相论,也不遑多让。特别是主题的开
场和其后的再现,更在音色上做了微妙的变化,仿佛在交替一则代代相传、泛着
悠悠古铜色的故事,也不禁让人为哈丝姬尔多厄崎岖的一生洒下一掬之泪。

转自classical.yinyue.com.cn的古典音乐论坛 作者:雨魂


--
                     天空是蔚蓝的。                                             
                     蔚蓝的天空中,有一只快乐的鸟儿在飞翔.....                  
                     这样的世界是美丽的,                                       
                     这样的生活是值得赞美的!                                   
(孤独一剑)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music.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anslo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