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nslot (衰衰网虫─→颓废书生·转型中......),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克劳斯·曼的《悲怆交响曲》(转贴)(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6日10:35:56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 原文由 ignorance 所发表 】
漓 江
  
  克劳斯·曼的《悲怆交响曲》  
  
  克劳斯·曼(KlausMann)于1906年11月18日生于慕尼黑,19
  
  49年5月21日在法国坎内自杀身亡。他是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长子,母
  
  亲是卡迪亚·曼。他生性敏感好奇,情感丰富,有着极强的创作欲望和天赋。在他
  
  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他就开始写作诗歌和小说了。此后在他短短一生中,他先后
  
  作过剧评人、戏剧导演和演员、杂志主编和盟军战士。可以说,他始终在寻找一方
  
  能使他充分释放才华和热情的土地,能平息他的好奇、给他充实生活的空间。19
  
  33年,克劳斯离开了纳粹当道的德国。第二年他就被取消了德国国籍。在其后的
  
  流亡期间克劳斯先后写出了他的3部重要作品:《悲怆交响曲》、《梅菲斯特升官
  
  记》和《火山》。
  
  《悲怆交响曲》(SymphoniePathetique)创作于1935年
  
  ,是克劳斯的第一部颇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其主人公便是19世纪著名作曲家柴科
  
  夫斯基。从克劳斯·曼的性格与生活来讲,在极力进行反纳粹宣传的同时写作柴科
  
  夫斯基的传记,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反对纳粹源出于他的敏感和正义,写作柴科
  
  夫斯基则源出于他的灵魂。虽然柴科夫斯基生活在另一个世纪,另一个世界——音
  
  乐的世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孤独与痛苦。柴科夫斯基就象他一样终身都在寻找,
  
  对他们来说,幸福永远在其不在的那个地方。柴科夫斯基也象他一样是个同性恋者
  
  ,一个独行者。他那具有世界性的音乐风格不属于任何地方,他的作品也大多令人
  
  捉摸不透。最初这一切都使他尝尽了失败的苦楚,痛苦即便在他享誉世界之时也未
  
  能离他而去,在无尽的掌声和鲜花的海洋中他却倍感孤独。这一点克劳斯·曼完全
  
  能够体味得到。因而可以说,小说中柴科夫斯基一次又一次的内心独白正是他们的
  
  灵魂超越时空,相互碰撞的结果。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一个遭人非议,内心充满
  
  对自我的怀疑的天才柴科夫斯基便借着克劳斯·曼的血肉与呼吸重又出现在人们的
  
  面前。随之而来的还有活跃在19世纪的大音乐家勃拉姆斯和格里戈。克劳斯以丰
  
  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生动地再现了诸位大家相遇的场面。除此以外,当时极尽繁荣
  
  的国际性大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柏林、汉堡、莱比锡、巴黎和阿姆斯特丹也都
  
  随着柴科夫斯基的足迹跃然纸上。生动的对话,形象的素描,寂寞的内省,美好的
  
  回忆和令人神往的四季美景,都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声中,象淙淙清泉一样从克劳
  
  斯的笔下或急或缓地流出。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所有的情绪在柴科夫斯基的心里
  
  都会化成音符。而克劳斯不仅能够理解它,还能用传神的语言把它转述给读者。《
  
  悲怆交响曲》为克劳斯·曼赢得了文学界的承认。他的伯父,著名作家亨利希·曼
  
  称之为一本“令人惊叹的书”。它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准确地把握住了19世纪的
  
  文化氛围,准确地再现了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里的矛盾与希冀。或许这部弥
  
  漫着淡淡的哀伤的作品同样会象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一样让人久久难以释
  
  怀。
  
  《悲怆交响曲》没有象通常的传记作品一样,从主人公的童年开始写起,而是选择
  
  了柴科夫斯基老年时的一次欧洲巡回演出为起点,首先通过一个旅馆服务员的视角
  
  将他推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个声音轻柔、头发灰白的老人。一双深蓝色的眼睛时
  
  常流露出悲哀地苦思冥想的、恳切的目光;稀疏的头发就象羽毛一样轻柔;一副短
  
  短的络腮胡子是灰白颜色,飘垂的小胡子下面是两片颜色很红的柔软的厚嘴唇。侍
  
  者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特别的客人,一个可以象对待孩子一样来对待的老人。
  
  这就是行经柏林的柴科夫斯基。他在柏林的第一次外出活动便是去动物园,在这个
  
  城市里,动物园是他最喜欢或者说最不讨厌的一处所在,只有在这里他才稍有一些
  
  如同在家的感觉。他就象一个单纯的孩子一样对这个不断向他提出要求的世界心存
  
  畏惧。他不相信人们真的那么喜欢他,那么喜欢他的作品,尽管无论在哪个城市里
  
  ,他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没人能想到,就在热情的崇拜者的欢呼声中他却体味着
  
  深深的孤独。在无尽的静夜里只有外甥弗拉基米尔会在他心灵中燃起暖暖的烛光,
  
  他的照片就挂在他的钢琴上方。那是一张洋溢着青春的清醒而聪明的脸,略显消瘦
  
  ,闪光的额头下是一对深色眼睛。他的嘴看上去健谈而温柔……他既是柴科夫斯基
  
  的死亡天使,也是他生命的馈赠者。在柴科夫斯基心中,弗拉基米尔和音乐已经密
  
  不可分,他就象爱音乐一样深爱着弗拉基米尔,而这份爱也象音乐一样时而令他心
  
  醉神迷,时而令他痛不欲生。每到痛时,他都难以遏制地想到了死亡,但在他完成
  
  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以前,他只能忍受这痛苦而又不乏甜蜜的爱。
  
  柴科夫斯基相信,人在诞生时都会从上帝那里得到一项任务。如果你得到的是一项
  
  很小的任务,你便会很快就重新回到上帝那里,获得解脱。而他得到的是一项非常
  
  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创作。为此他必须在寂寞中,在音乐和回忆里走完他的人生之
  
  路。令他感到安慰的是,他还有一个从未谋面的知己:娜捷诗塔·费拉雷朵夫纳·
  
  冯·麦克,他的第四交响曲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就在他写作第六交响曲之前,她与
  
  他断绝了联系,她送给他的那块珍贵的表也丢了。或许这便预示了他的离去。在小
  
  说的最后一章里,“悲怆交响曲”悄然从柴科夫斯基心里流出,也就在这撼人心魄
  
  的乐曲声中,尝尽世上艰辛的作曲家静静地睡去了。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天空是蔚蓝的。                                             
                     蔚蓝的天空中,有一只快乐的鸟儿在飞翔.....                  
                     这样的世界是美丽的,                                       
                     这样的生活是值得赞美的!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music.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anslo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