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ClassicalMusic
标  题: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07日19:07:2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法国
    与意大利和德国不同的是,法国早在16世纪法兰西斯一世时期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
集权的君主政治。到了17世纪,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在马萨林、黎塞留两位
首相相继辅佐之下,法国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法王拥有无限的权利,大臣甚至首相只
有谏议权,路易十四的一句名言"朕即国家"清楚的显示了这种状况。那时法国的的贵族
不再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是云集在首都巴黎博取功名利禄。各种艺术活动都处于高
度的官方控制之下。相应的,法国的巴洛克音乐也深深的打上了贵族意识形态的烙印,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声乐方面,产生了集舞蹈、歌唱、表演于一身的法国歌剧;器乐方
面,以管乐器、古钢琴音乐为主,弦乐器发展相对滞后;舞蹈音乐(舞曲)具有重要地
位。
    巴洛克时期法国最有名的几位音乐家都不同程度的服务于宫廷。与舞蹈紧密结合是
法国巴洛克音乐的一大特点。芭蕾(ballet)15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原本是贵族炫耀
豪华的艺术;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由于迎合了贵族的审美情趣而发展起来,1581年的《
王后的戏剧芭蕾》是第一部法国芭蕾。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酷爱芭蕾和音乐,
于1661年和1669年分别下令建立了皇家舞蹈研究院和皇家音乐研究院(法国歌剧院前身
)。原籍意大利的吕利堪称法国巴洛克音乐,特别是歌剧界的一代宗师。吕利进入法国
宫廷后,把意大利流行的歌剧艺术与法国传统的舞蹈,特别是蕾艺术结合起来,开创了
法国民族歌剧的先河。吕利的歌剧题材一部分取材自历史和神话,包含着对王权的崇尚
和赞美;一部分取材自法国同期作家莫里哀、高乃依的剧作如《贵人迷》、《逼婚记》
等,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紧密联系起来。早期的法国歌剧也具有意大利歌剧的一些弊端
,如音乐、唱腔凌驾于、剧情之上,场景服装浮华而内容贫乏等。18世纪,拉摩对这种
状况做了一些改革。他一生创作了20多部歌剧,他的作品中音乐相对来说从属于剧情,
不单纯倚重唱腔;在咏叹调和宣叙调中采用同样的风格,使音乐更加连贯紧凑。他的这
些改革堪称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先驱。拉摩的《卡托斯与玻吕克斯》成为18世纪法国上演
次数最多的歌剧。
    17、18世纪的法国宫廷中舞蹈成为贵族娱乐的重要形式,相应的带来了各种舞曲的
繁荣。法国是许多欧洲舞蹈的发源地。巴洛克时期流行于各国宫廷的舞蹈,除了德国的
阿勒曼德舞曲、西班牙的帕萨卡利亚和恰空、墨西哥的萨拉班德、英国的吉格以外,其
余几乎都起源于法国。与意大利音乐注重旋律的歌唱性相对,法国音乐更注重节奏的舞
蹈性。在配器方面,长号、圆号、法国号等铜管乐器由于其宽广洪亮的音色适用于宫廷
舞会的盛大场面,得到了重用;小提琴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乐器受到了歧视和排斥,
相对于意大利相当滞后。1582年法国宫廷成立了第一个提琴演奏团体,人称"国王的24把
小提琴",在很长时期内提琴只能作为伴奏乐器处于乐队的从属地位。吕利在歌剧音乐伴
奏中突出了小提琴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她的地位。巴洛克时期法国的小提琴演奏
技术长期以来比较低,甚至乐队提琴手握琴都不超过第一把位。直到18世纪,法国的小
提琴独奏艺术才开始发展,逐渐形成了继承吕利所倡导的民族传统的"法兰西派",以短
促而多样的弓发法表现优雅的舞姿和情趣而特点;崇尚科雷利带来的意大利风格的"意大
利派",追求使小提琴发出气魄宏伟、音质饱满的如歌旋律。两派曾发生激烈的论战和竞
争,促进了法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18世纪中期以后,让·勒克莱尔和维奥蒂等小提琴
家的崛起使得法国没有自己的顶尖演奏家的历史改写。
古钢琴演奏艺术在两位法国杰出音乐家库普兰和拉摩的手中发扬光大。古钢琴主要是指
两种乐器: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又译哈普西科德、大键琴、羽管键琴和击弦古钢
琴(clavichord)。拨弦古钢琴外形为翼状,与现代三角钢琴相似,有的有两层键盘,
每个键操纵一副机械装置带动羽毛管制成的拨子,拨动琴弦发声。其缺点是不能做出音
色和力度的变化,一般作为演奏数字低音的乐器;击弦古钢琴外形为长方形,体积小,
每个键操纵一个琴弦发声。它的音量较小,一般作为个人练习的乐器。古钢琴纤细优雅
的音色使它成为演奏小规模宫廷室内乐的好乐器,最终在库普兰和拉摩手中发展为独奏
乐器。库普兰出生于音乐世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钢琴小品,取材丰富多样,如《
耍手腕的人》、《娜尼塔的爱情》等,风格幽雅,温柔,有讽刺意味。巴洛克时期的其
他古钢琴大师,有德国的巴赫、亨德尔、意大利的D·斯卡拉蒂等。
    英国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涌现出一批杰出作曲家,如泰利斯(1505-1585)、拜尔德(1
543-1623)、吉本斯(1585-1625)等。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宗教界出现了一股清教主
义运动潮流(清教主义者认为应当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得名)。清教思
潮反对人文主义思想,排斥尘世的娱乐,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有罪的。17世纪前半期
,清教徒在政治上逐渐得势。他们多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的骨干。宗教、政治的纷争,清教主义的兴起使得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音乐呈现出
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教仪式
上的音乐,封闭了所有的歌剧院,英国的音乐界沉默了。
    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
。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普赛尔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
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
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于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1714年,亨
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
受欢迎。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
同的剧情不能适应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
剧》在伦敦上演,它取材于日常生活,采用通 子哪 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
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
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亨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这时亨德尔把精力转向
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大型宗教性声乐形式,内容多取材于圣经
,所谓"清唱"是指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的变换。
    亨德尔把这种形式推向了顶峰。他的《所罗门》、《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
都大获成功,1641年他的《弥赛亚》成了这一体裁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哈里路亚》堪
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并称为巴洛克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巴洛克时期的后继
18世纪中叶,从法国兴起而后遍及欧洲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经济力量进一步增强的资产阶级,为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阶级发起强大的思想攻势
。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的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变得空前活跃。公共剧院、音乐厅广
泛建立,酒馆、集市等公共场合的音乐活动频繁,乐谱出版、乐器制造业入区繁荣。这
些都为新时代新音乐的创作与演出提供了社会条件。
18世纪20、30年代,受意大利歌剧音乐风格的影响,欧洲音乐风格逐渐从传统的"旋律+
旋律"为公式的复调音乐带来的复杂繁琐中解脱出来,向单纯自然的"旋律+和声"为公式
的主调音乐转变。1722年拉摩出版了他的革命性著作《论和声》:"(16世纪的)古人把
和声规则建立在旋律基础上,而不是从和声开始。和声应该是第一位的。"他首倡的以自
然泛音为基础的和声体系沿用至今。在德国,泰勒曼率先取消了数字低音,简化了低音
线条。他勇于创新,代表了音乐发展的潮流,其作品也广为大众接受,成为德国最受欢
迎的作曲家,当时声望远在巴赫之上。与此同时,复调音乐受到冷落。复调传统最坚定
的继承者巴赫在晚年变得不为人所理解,其作品被评论为"浮夸和虚幻",他的儿子也善
意的称他为 "老学究"。
    主调音乐的溪流逐渐形成了新风格的大河,这就是古典主义。早期古典主义的风格
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C·P·E·巴赫为代表的"情感风格"(emp-findsamer stil),
另一派为以J·C·巴赫、博凯里尼为代表的"华丽风格"(stil gallant)。从地域上看
,形成了北方的柏林乐派和南方的曼海姆乐派。前者风格中具有德国式的阴郁凝重;后
者则接近于意大利式的简洁明晰,该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形式。18世纪后
期至19世纪前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
他们之间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共同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后人称为维也纳古
典乐派。这个时期,现代钢琴得到逐步完善,登上了历史舞台。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
奏等新的音乐体裁逐渐形成,代替了组曲、赋格和大协奏曲等陈旧的形式。
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一些
有识之士开始了改革的尝试。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格
鲁克的歌剧改革。他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元则";歌剧音乐的"真
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在他的歌剧中,交待剧情的宣叙调具有重
要地位,并且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力;他精简了戏剧结构,删去了
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露,序曲也不再脱离剧情的孤立存在,
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舞蹈都随剧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删。
格鲁克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现代写法。他的改革使当时
腐化的歌剧艺术为之一新,不仅影响了18、19世纪之交的歌剧舞台,包括罗西尼、瓦格
纳在内的整个19世纪欧洲歌剧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41毫秒